悲乎,足下!日本視為傳統國粹的木屐,被中國出土的文物錘了?

2020-12-23 說史可還行

木屐,一種走起來吱吱作響的木底鞋,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鞋類,但離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有點遠,而且現在說起來,大家普遍都會想到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著小又快步伐的日本女性,並覺得木屐是他們的傳統木鞋,這種印象太令人深刻了。

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他們的文化輸出做得確實挺不錯的。然而日本的木屐很大程度上卻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於日本而言妥妥是一種舶來品。

三國孫吳漆木屐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東吳大將朱然墓裡挖出了一雙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木屐,這是一雙用木板刻鑿而成、在上面塗了漆的「漆木屐」,只不過受損挺嚴重的,髹黑紅漆剝落嚴重,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價值。

這雙木屐被取名為「三國孫吳漆木屐」,一個名字就包含了最主要的信息。三國那會兒到現在,也有1700多年了,在此之前,大眾的對木屐的認知一般都是它屬於日本,然而三國孫吳漆木屐的發現,給了將木屐視為國粹的日本人一個重擊。

1987年,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被送到日本參展,在日本引起轟動,這下他們可就知道了,哦,原來根還是在中國呢!

是了,涉及到各種文化來源的時候,最好都好好溯源,在物證面前,如果能大方接受就好了,不要像韓國,明明戴的帽子是中國傳過去的,證據那麼多,還死不承認。

博物館展出的復原品

扯遠了,回到木屐的問題上,這雙木屐的價值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2002年的時候,就被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

如果硬要說三國時期也不算太遠,還要掙扎一下的話,那1987年在寧波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木屐,可以說是實錘了吧。據研究,那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追溯根源的話,自然還是實物最重要最直觀的,不過若是要說文字資料的話,那我國關於木屐的記載可就更多了。

悲乎,足下!

戰國時期的名作《莊子》中記載,「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製作了木屐。

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相當經典,這裡也衍生出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故事的大致內容,是晉文公重耳在還是公子的時候,因逃避迫害而在外流亡19年,期間困頓時差點餓死,一路追隨他的介子推當時割股肉給他吃。後來重耳即位後,封賞時忘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說,自己默默帶著老母親隱居在山中。

晉文公知道後很是羞愧,想封賞但介子推就是不出山,為了逼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放火燒山,結果不僅沒報到恩,還把恩人燒死了。

晉文公十分後悔,下令以後這一天都要禁火,還砍下了介子推臨死前抱著的那棵大樹,做成了木屐,他時常看著這雙木屐,悲痛地喊著「悲乎,足下!」

這裡,出現了木屐,出現了「足下」這個敬稱,還出現了寒食節的歷史淵源,包含了多個文化元素,也是件非常傳奇的故事了。

但不管故事真假,木屐都確確實實出現了,從春秋以後,歷朝歷代都能見到木屐的身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魏晉南北朝,木屐也十分盛行,這時期的各種文學著作中出現了非常多木屐的影子,比如《晉書》裡記載謝安的一則關於木屐的故事是這樣的:

謝安遣弟石及從子玄徵符堅,所在克捷。安方對客圍棋,有驛書到。棋畢,還內過戶限,心喜,不覺履折齒。

說謝安聽到戰勝的消息時,表面不動聲色地下棋,等回到家後,卻喜不自勝,邁門檻時把屐齒折斷了。這故事還有點可愛是怎麼回事!

而南朝宋的小說集《世說新語》中則有一則反面例子:

王子敬兄弟見郗公,躡履問訊,甚修外生禮。及嘉賓死,皆箸高屐,儀容輕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 既去,郗公慨然曰:「使嘉賓不死,鼠輩敢爾。」

說是王子敬兄弟在別人生前穿著出客的鞋子,恭敬禮貌,在人死後就趿拉著高高的木屐,傲慢無禮。這種對比讓人不禁搖頭,感慨王氏兄弟的勢利。

另外,《宋書》記載:

謝靈運好山水,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展,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則去其後齒。

說他登山穿木屐,是不是有點奇怪,木屐還能用來登山?後世李白在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也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看來這應該是一種專門為了登山而改造過的木屐,但具體是怎樣的,現已不得而知。

文物方面,這時期的木屐有南京市博物館藏的「東晉-南朝時期木屐」,只剩下木板鞋底,上面還可見幾個小洞。

可以看到,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文獻記載,南方人尤喜歡穿木屐,因為在多雨潮溼的地區,鞋底較高的木屐很方便在泥濘的路上行走,相當於一個雨鞋的功能。既能保持乾淨,而且木屐會大面積裸露腳部,這樣也不容易引發皮膚問題。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木屐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日常舞臺,反而是在唐朝時期帶走木屐文化的日本,依舊對木屐情有獨鍾,在他們的各種節日甚至時日常中,依舊能看到木屐在大放異彩,漸漸的,木屐也就成了日本的一種傳統服飾。

南京顏料坊木屐穿著方式的復原

文化的傳承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無論如何,該有的歷史它就在那裡,這點大家都心知肚明就行了。最後,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課本上背過的那首葉紹翁的小詩,就以它來結尾吧: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相關焦點

  • 專家挖到三國名將墓,墓中出土一雙鞋,專家:日本木屐源自中國
    在他的墓中,發掘出了一件最讓日本人驚訝的文物,那便是漆木屐。這一漆木屐是中國迄今為止發掘出的最歷史悠久的漆木屐,他的長短為20.7釐米,總寬是9.6釐米,高寬比為0.9公分。漆木屐發掘出的這一信息傳入日本以後,日本的群眾十分地興奮,日本的國家電視臺也是2次前去中國安徽馬鞍山開展拍攝,甚至還拍攝了與他有關的大中型文物系列片。
  • 日本「始祖鳥」對木屐的現代演繹 | Mont-bell
    文中的謝公屐就是木屐,在漢晉、隋唐時期,木屐是漢人的普遍服飾。所以你們知道了,日本的木屐是由天朝傳過去的。木屐在日本一直沿用至今,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逐漸消失,所以很多人誤以為木屐是日本獨有的文化。與日本木屐類似,中國的木屐也是由木板和帶子組成。出土的文物中能看到被鑿出三孔的木屐,可以推測中國古代的木屐中也有類似人字拖鞋幫的樣式。所以人字拖說不準真正的源頭是中國呢!
  • 10大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圖3轟動了日本,圖9曾被農婦當作雞食盆
    【良渚玉琮王】大家都知道,很多國寶級文物由於太珍貴,不適宜出國展覽。因此,2002年、2012年和2013年三次出臺了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目錄,文物的數量如下:首批64件(組)、二批37件(組)、三批94件(組)。
  • 提到天婦羅和木屐,你想到了哪裡?其實,它們都不是源於日本的!
    天婦羅和木屐,提起這兩樣東西,你的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想到了日本。因為日料裡,天婦羅是一種代表性食物;而木屐也是日本人在傳統節日裡,配合和服的穿著。其實,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源於日本的!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只是口感類似豆腐,取材與傳統的清水豆腐完全不相關。就連天婦羅這種炸物,也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吃法。多田鐵之助的《滋味的日本史》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天婦羅的來歷。16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傳教士弗朗西斯科來到日本以後,帶來了這種油炸食品。
  • 這雙古代的「爆款」鞋,卻打破了日本人的認知!
    說到木屐,多數人會想到木屐對應著日本文化,是日本傳統服飾中的一部分,認為是日本人發明的。不過,1984年6月,卻讓日本人改變了這個看法。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再馬鞍山市郊的朱然墓,出土了一雙漆木屐,這可是目前最早的漆木屐了,足以證明中國古代,才是最早使用製作漆木屐的國家。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2019年出土的驚世文物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8—2019年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首次揭示出一座完整的龍山文化小型聚落。遺址現存地層堆積較簡單,多數區域遺蹟現象直接暴露於表土層下。除個別戰國、漢代墓葬外,其餘均屬龍山文化早中期。據層位關係可分下層方形圍牆階段和上層圓形圍牆階段兩期。早期方形圍牆階段發現密集柱洞,基槽內沿分布一周柱坑,大部分柱洞都位於柱坑中。
  • 日本海邊一文物出土,結果專家看後嘆息:日本歷史確定了
    其實,在我們國家與日本的淵源還不止這些,早在古代的時候,日本的農業文明還是從我們國家引入,陶器、鐵、銅器等也相繼進入了日本。另外,對於日本「倭寇」的這個稱呼,也是來源於我們國家的明朝時期。但是,日本對於自己的歷史,特別是臣服於我們國家的歷史,明顯是介意的,對於某些歷史竟然篡改,污衊中國,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 東吳將士怪——三國漆木屐
    孫策在自己孫氏一族的難得的團結氣氛下,把今天的江蘇省南部、浙江省、福建省以及江西省的大部分穩定了下來。也許是因為孫家在這個地方不是什麼豪門望族,所以東吳的政治環境也很鬆散。各類人才這裡都有機會發揮作用,想想義大利為啥會爆發文藝復興,不就跟當時義大利鬆散的政治環境有關麼。
  • 日本木屐源自中國?說一說鞋子的那些事兒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草鞋還沒有淪落到被視為賤民才能穿的地位。《筆叢》:"六朝前率草為履,古稱芒屩,賤者之服。"東漢末年,草鞋才被淪為粗俗物,被貴族稱為"芒鞋",變成只有賤民才會穿的鞋。在劉備發家以前,他靠賣草鞋為生。這一點可以看出,草鞋在社會底層還很暢銷。
  • 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十大國粹」,你都知道嗎?
    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2、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很重要一環,是中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以鍛鍊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故稱之為功夫,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之名稱);被視為中國漢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
  • 日本準備拍賣從中國掠奪的文物,中國人不幹了!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這些文物是20世紀初,一位日本寺院的法主從中國西北地區盜走,當時被盜走的文物數以十萬計。在獲悉日本公司上述拍賣信息後,中國國家文物局迅速行動,以阻止此次拍賣,但這次我們成功了嗎?國家文物局表示,獲悉日本某機構計劃拍賣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後要求其停止拍賣,隨後拍賣機構撤拍了相關文物。
  •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一定要看一看!
    這個漆木屐和現在的木屐樣子差不多,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當年在日本展出時候還引起了轟動。證明木屐是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現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20.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
  • 99%的人都不知道,這些日本文化全都是中國的啊!
    日本傳統美食刺身,做法也是從中國學過去的...刺身(生魚片)是一道日本傳統美食其實不然,它是一道地地道道的中國菜▼日本國粹——相撲,是起源於中國的古代運動作為日本國粹的相撲運動由兩位力士束髮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裸地格鬥,在日本被視為高雅運動▼
  • 文物盜販地下江湖:從出土到銷贓「各司其職」
    記者歷時三年,獨家採訪一線民警、盜墓分子和文物販子,發現文物盜販呈現產業化模式,被盜文物銷贓、出境、洗白快。多位受訪幹警和業內人士建議,要在遏制市場需求、販賣環節下功夫,健全完善與打擊文物犯罪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盜販過程中,一伙人從文物出土到銷贓「各司其職」。
  • 大國之風丨名揚世界的中國國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國文化中名揚世界的的四大國粹。京劇也是中國的"國粹"之一,已有200年歷史。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京劇是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五大戲曲劇種分別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 新疆出土一文物,其上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字到底啥意思?
    文物,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是古人存在過的證明。當年,秦陵兵馬俑一經問世,整個世界都沸騰了,西方國家很難相信,2200年前的中國實力竟然如此之強。然而對中國來說,兵馬俑只是冰山一角罷了,那個在新疆出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發現的文物,才是最令無數國人激動的,因為很多人都認為,那是昭示中國誕生的先知預言。只要一提到精絕國,相信很多人都會將它與盜墓聯繫起來,的確,精絕國藏著不少秘密。精絕國是西漢時期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國,位於尼雅河畔的一處綠洲之上,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足,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 虛擬世界只有「權力的遊戲」,中國文物帶給日本真·「三國志」
    7月8日,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的「三國志展」就以此為關鍵詞舉辦了該館最大規模的中國主題展之一,從中國18個省(市、自治區)46家收藏單位選取了220餘件(套)展品,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展示東漢——三國分立——西晉時期的歷史風貌,並結合後世的三國演義故事呈現出龐大三國文化體系,這也是繼2008年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
  • 這隻「三足蟾蜍」,曾經賣了30元,現在卻是國寶級文物
    但是遲一秒便有可能讓文物流失,館長自然是心系文物的,不敢怠慢,近年來,慈谿不斷出土青瓷等文物,境內的文物投機商已經活躍得很猖獗了,稍一疏忽就會造成珍貴文物流失,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失而復得的文物袁展如馬上派童兆良去現場搶救文物,一路以最快的速度騎到彭東鄉政府,在當地人陪同下前往出土點,路上童兆良了解到,出土後,這件文物立刻以30元的價格賣給另外一個社員,社員買入後,秘而不宣,連村幹部想看一眼,都被婉轉推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