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生:他在走向人心的更深處

2020-11-20 界面新聞

文|楚桐

攝影|呂海強

編輯|月刊君

《美好家園》10月刊的封面人物,是中國工商銀行原副行長楊凱生,他曾經去過十次大巴山,也去過五次大涼山。以前他以中國工商銀行行長的身份去,近些年,他以扶貧公益人、攝影愛好者的身份去。他用故事和影像,以自己的方式踐行著一個普通人的公益人生。

從北京到大涼山的路不太好走。大涼山在四川的西南角,大巴山在東北角,那個被媒體廣泛報導的「懸崖村」就在大涼山深處,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 米的懸崖,越過13 級218 步的藤鋼梯。

從北京到大巴山,又到大涼山,來回往返幾千公裡。這樣的路走上一次就難以忘記。那裡每個縣的山溝都蜿蜒曲折,崎嶇難走。一道山路繞了28 下,也許還是看不到終點,路上面沒有隔離墩,都是土路。

四川涼山州丙底鄉,透過拆到只剩門框的牆洞,可以看到夯實的地基和一束束朝天而立的鋼筋,一排排扶貧定點搬遷新居即將破土而出。攝影:楊凱生

這條難走的路,楊凱生走了十年。各種形態的路出現在他的照片裡,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熱柯覺鄉,婦女們背著背簍,踩著灰色的馬路去趕集,路直直地通向遠方。

在四川省 208 線西昌至金陽的路段,家門前的小路坑坑窪窪,一家人靠在牆根旁,一張毒販的通緝通告、文明新生活倡議標語、防止愛滋病宣傳頁,一家屠宰場的生豬批發廣告貼在外牆徐徐展開,像一幅靜默的黑白照片,訴說著它們從什麼地方來,又可能到什麼地方去。

楊凱生對在路上這個事有執念,他覺得,走完一條長長的路之後,如果還能記得自己的初心,是難得的。

20 多年前,楊凱生第一次去大巴山區時,沒帶相機,爬到山坡上時,孩子們在教室裡整整齊齊坐著,光著腳,門口堆著各種各樣的鞋。

楊凱生好奇,孩子們為什麼把鞋脫掉,光腳進入教室。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孩子們怕把水泥地踩壞,所以小心翼翼。

這是這座房子蓋成的第二年。那天天很熱,厚厚的抓絨的運動裝套在孩子們身上,汗一滴一滴從頭上落下來,他們站在教室門口,給楊凱生他們朗誦了一首詩,說他們以前的教室透風漏雨,現在在一個不透風不漏雨的教室裡,會好好學習。楊凱生他們掉淚了。

1996 年開始,楊凱生擔任中國工商銀行(下文簡稱「工行」)副行長。上個世紀末以來,工行總行先後在四川大巴山、大涼山地區的通江、南江、萬源和金陽,以及達州、城口等幾個縣定點扶貧。二十多年來,在這些縣市投放扶貧貸款數百億元,捐款近十億元。工商銀行總行和四川分行先後派了四百多人到這裡,掛職參與扶貧。

這是中國大的扶貧政策的一部分。以1994 年3 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 年)》的公布實施為標誌,我國的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階段,提出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 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一步成為貧困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中國網報導,在現行標準下,中國貧困人口由2012 年底的9899 萬人減少到了2019 年末的551 萬人,7 年累計減貧9348 萬人,年均減貧人數約1335.4 萬人。時光飛逝。在講述這個故事的2020年,人們即將看到,中國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回到20 多年前,楊凱生那次去探訪的,是工行在當地援建的一座希望小學。

四川巴中萬源市茶埡鄉,43歲的王道玉剛剛脫貧。她的丈夫在外面打工,她在家照看著幾個孩子。她沒有上過幾天學,她的拼音知識是她成了幾個孩子的媽媽之後跟大女兒學的。她說學拼音一是為了查字典認字方便,二是為了教下面的幾個小娃子。攝影:楊凱生

教室外那些怕踩壞水泥地的鞋,一直堆在楊凱生的腦子裡。回去後,他就總惦記著那兒。他想看孩子們好好長大,想記錄下點兒什麼,覺得自己還應該回去,回去走那條不好走的路。

小時候調皮,在走路這個事上,楊凱生總想偷懶,看《科學家談二十一世紀》的科普書,那裡面展望未來,說到21 世紀時,人就不用走路了,靠著太陽能就能實現一些馬路的自動前行。當時,楊凱生看著高興,那多好呀,上學也不用走了,要不還挺累的。

如今,楊凱生說,只要還能走得動,還能上山和爬坡,就想每年都去大涼山、大巴山。最近一次去,是去年7 月。

楊凱生說,那兒的房子變了,路變了,電商多了,人也變了,從貧困中走出來的村民,呈現出一種更蓬勃的生命狀態。

農民以前見到楊凱生都可害羞,憋不出幾句話。如今見了面,他們已經可以純熟地搭訕,樂呵呵地主動要加微信,或者直接發出邀約:「今天別走了,我殺兩隻黑雞。」楊凱生客氣了一下,說要不下次,很快遭到不留情面地反駁,「你去年就說下次,今年怎麼還下次。」

蛇皮口袋布

「我經常看到有些媒體形容一些老人,用什麼『德高望重』這樣的詞,這些詞看上去其實有點兒難受。」2019年12 月21 日,楊凱生把自己十年來去大巴山大涼山拍的扶貧專題照片,放在攝影展上。展覽上,楊凱生套著深灰色的衣服,被一波又一波記者包圍,他不停地囑咐他們:「要把握好分寸。」展覽的布置樸素簡潔,大片的蛇皮口袋布貼在牆上,作為100 多張照片的背景板,淡淡的燈光灑上去,在12 月的北京,散發出溫暖柔和的光芒。

蛇皮口袋布在兩個時空裡不停地切換,在每個時空裡,它都能帶給楊凱生情感上的安慰。蛇皮口袋布是當地棚裡的常用材料,從那個環境中生長出來,楊凱生覺得親切,與策展人商議過後決定,把它們搬到這次的展覽上。

蛇皮口袋也出現在楊凱生的照片裡。在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熱柯覺鄉東風村,幾個穿著傳統彝族服裝的婦女聚在一起,桶裡的糧食被一點點倒進袋子,勞作的艱辛沒有剝奪婦女臉上的笑容。大棚的頂部是一盞散發著白色光暈的燈,照亮了屋裡周邊牆上蒙貼著的蛇皮口袋布。

楊凱生承認用蛇皮口袋布布置展廳,也有省錢的目的。樸素是他欣賞的品質。辦展的那段時間,他總時不時問策展人,還能省錢麼?蛇皮口袋布在他看來,是一種簡樸地走進當地的方式。

展覽開幕當天,由楊凱生、唐珺以及南開大學金融科技委員會發起的、中國扶貧基金會下面的「風基金」,也同時成立。最開始,基金被提議叫凱生基金,楊凱生反對,他坦承事情是大家做的,自己沒必要沽名釣譽,「倒不是說精神境界有多高,但沒必要弄這些東西。」

楊凱生對名利這個事沒執念。2016 年,他行走在當地盤山路上,廣播體操的音樂傳過來,他想附近一定有學校,停下來,轉到這個原探訪計劃之外的小學圖書館,想看看書架上擺的什麼書。打開一摞書,一排小字進入視野,「中國工商銀行希望書庫捐贈,1997 年。」快20 年過去了,書有點兒發黃,角微微卷著。

校長說,這些書都是你們捐的,楊凱生說,是,很多年前了,校長說,很多學生從大山裡走出去,都看過你們的書,我兒子就是一個。楊凱生問,你兒子現在在哪兒,校長說,在清華。

從學校裡出來,楊凱生和同事念叨,「我們倒不能以為是這幾本書幫他上了清華,但可以看出,這些地方實際是需要這些書的。不能簡單地認為,給當地配置一個iPad,可以解決孩子們的讀書問題。」

2018 年,楊凱生退休,想再為當地做點兒事,想起來兩年前的那次調研,覺得捐書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一開始,他不知道捐什麼書,讓同事們去北京圖書城打聽,又找了小學圖書館的老師,請他們幫忙審看書單,他個人捐款40 萬元買了一批書,送到通江、南江、萬源和金陽四個縣的20 多個小學,每個小學的圖書館,都分到了2000 多本書。

縣裡看到書後,很高興,興衝衝刻了章,「中國工商銀行楊凱生贈書」,楊凱生一看,覺得不行,「4 萬多本書呢,都刻我的名字,到底是做扶貧,還是宣傳自己去了?」

楊凱生和他們商量,說想改改。當地說,刻上他的名字,是想做感恩教育,讓孩子們知道有人關心他們。楊凱生建議,那就把落款改成:「中國工商銀行一名退休員工贈」吧。

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的掌門人,楊凱生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和職位藏在後面。過往的履歷足夠閃亮,楊凱生曾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2005 年到2013 年,擔任工商銀行行長。在出版的《浮生二十四小時》這本攝影集裡,介紹短到只有兩行,只提到自己長期供職於金融系統,沒提職位,也沒提行長。

《浮生二十四小時》把照片拍攝時發生的時間,按照一天的24 小時的順序排列,楊凱生喜歡去繁就簡,水墨山水畫一樣的意境,常常出現在他的照片裡,7 點05 分的新疆喀納斯,一點淡墨色的山和水,過濾掉白天多餘的光譜,7 點52 分的徐州,鳥站在光禿禿的樹上,羽翼微微張開,天空白茫茫的,它們在他的照片裡,都以最原始和簡單的模樣呈現,不加雕琢。

攝影是楊凱生從小就喜歡的事。小時候,他總把爸爸的老相機拿出來玩,偷偷地貓在家裡的儲物間,用毯子把門縫遮得嚴嚴實實。

紅燈泡在儲物間裡閃著詭異的光,楊凱生像迎接新生命的誕生一樣,興致勃勃地在裡面探索。在一系列洗印手續後,那些照片開始了和這個世界的第一次見面。

生命的力量

楊凱生喜歡用低機位觀察大涼山。

他把姿態放得很低,常常蹲下來拍,覺得只有在平等的對視中,才能去到人心的更深處。

這是一片常年被愛滋病折磨的地方,一個11 歲的女孩,自己帶弟弟,父母因為愛滋病離開了這個世界,楊凱生去看她,孩子高興,孩子隔壁鄰居也高興,覺得這個老頭不錯,從北京大老遠來的。他們拎出一塑料桶二鍋頭,請楊凱生喝酒。

孩子當時看他的眼神讓他無法拒絕,如果不喝,會觸動孩子心中敏感的角落。

婚禮結束後仍不願散去的人們涼山州美姑縣俄依幹鄉阿左瓦屋村,鄉親們在參加完一場婚禮之後仍聚在村頭喝酒聊天。攝影:楊凱生

他說了一聲謝謝,平時不怎么喝酒的楊凱生拿起酒,喝了一大口,笑容在孩子臉上綻開。楊凱生按下快門,把小姑娘臉上的笑容留了下來,囑咐她好好讀書,說自己明年會再來看她。

早年楊凱生曾在吉林下鄉當過知青,那也是在一個國家級的貧困縣。早年的經歷,讓他把生命裡的一塊底色留給了鄉土。

楊凱生的鏡頭是溫情脈脈的,他看到了這裡基於歷史和自然的困厄,遺留下來的貧窮,荒涼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籠罩。多少年來人們對貧窮無計可施,把菩薩供在家裡,也供著毛主席的像,期待他們能幫自己過上好日子。但是這些年來,一切都在改變。2020 年全面建成得到莊重承諾正在人們的奮鬥中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它們和希望一起,整整齊齊地掛在在彭新昌家一貧如洗的牆上。早年,彭新昌曾想出去賺錢打工,奔六的年齡成為工作的阻礙,2014 年,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地上的活,沒幾天,一腳踩到鋼釘,鋼釘刺穿腳掌,彭新昌捨不得花錢,感染很快把整個腳掌佔領,彭新昌不得不去住院,錢沒掙到,還欠了一堆手術費。

2015 年,彭新昌一家被確定為貧困戶。工行資助老鄉養黃羊,他參加了黃羊養殖扶貧項目,養了 64 只羊。

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清晨,一個孩子趕著羊群上山去。攝影:楊凱生

這是當地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楊凱生說,他們想給當地提供一種穩定的造血機制,而不是片面的資助。

如今,彭新昌已經過上了想像中的好日子,新房子有院子,還可以養雞和兔。再次看到彭新昌時,他正吆喝著自己養的黃羊入圈。彭新昌穿著嶄新的黑夾克,臉上泛著紅光,抱著貓,站在粉刷新房子前,楊凱生問,貓願意在新房子嗎?他說,它不願去,那裡沒有耗子;不過,這得聽我的,不能聽它的。

楊凱生說:「這座山也許在變,土地也許在變,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是不變的,那是一種生命的力量。」楊凱生希望能擺脫傳統上對大涼山、大巴山地區的苦難敘事,他看到了這片土地上,生命紮根生長的頑強,那些溫暖的東西,是他更想傳遞的,比如微笑,或者希望。

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小學生阿都日各。她感到香甜的不僅僅是蘋果。攝影:楊凱生

一個小女孩手裡拿著蘋果不捨得吃,用舌尖輕輕碰蘋果表面,淡淡地笑著,楊凱生端起相機,把微笑留在照片裡,楊凱生說他喜歡這張,自己每年都會去看這個小姑娘。

四川涼山州金陽縣丙底洛村。路遇80歲的阿古米老人,想給她拍照。她對我們說:「不好看」。當我把拍攝的片子回放給她看時,她笑了。攝影:楊凱生

一個彝族老太太的微笑也讓楊凱生印象深刻。在金陽縣邊界落村,老奶奶 80 歲了,楊凱生路過時,她在幹活,背著柴火,身上是傳統的民族服裝查爾瓦,楊凱生說想給她拍一張,她說「不要拍,不好看」,拍了後,楊凱生回放給她看,她笑得很開心,說這輩子從來沒照過相。

在這片大地上行走,楊凱生怕自己不自覺地成為一個貧窮和落後的消費者,在拍當地姐弟三人放羊時,細密的皸裂的紋路密密麻麻地爬在孩子的臉上,楊凱生在拍時,孩子臉上有鼻涕,他拿出餐巾紙,給他們擦了,再去拍攝。他討厭居高臨下的某種傲慢。

楊凱生想拍出那些苦難之上,升起來的希望。出現在他鏡頭裡的孩子,有時衣服是破的,有時環境是困窘的,但看不出他們對命運的屈服,那張三個孩子一起看向遠方的照片,以他這次攝影展的背景海報的身份出現,「不要怕,不要怕,前面有光亮」的歌曲在會場上循環,這是楊凱生想傳遞給他們的,「他們看到自己前面還是有光亮的。」這樣的信念也反過來給楊凱生以慰藉,「給予別人的,也是留給自己的。」

時間

楊凱生喜歡把各種光亮留在凝固的時間裡。

除了扶貧專題照片之外,在他拍攝的照片裡,有手持蠟燭留下虔誠側影的藍頭巾女子;有時間悠長、接受陽光丈量的日晷樹林;有月光下房山的柿子樹;有東山陸巷古鎮的燈光,也有時代車輪碾過去留下最後餘暉的老工業基地。在 19 點 20 分的北方鎂礦工地,夕陽燃燒得正好,由煙塵、機械手臂和裸露的礦脈組成了巨大的夸父,正轟隆隆地逐日而去。

它在前工業時代,擁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在後工業時代,它被困在自己製造的困局裡,不知進退。楊凱生也喜歡拍時間本身,在瑞士的地下通道, Gublin 時鐘閃耀著不被時間磨損的光澤,它精確地刻畫出所有時區的主要城市,「這裡過去的每一秒,都是全世界的浮生一日。」在照片旁邊,楊凱生配了這樣的旁白。

楊凱生今年 71 歲了。楊凱生在勝利的時代出生,父母都在部隊,解放戰爭勝利了,建國了,他出生了,父母把勝利的喜悅放在小孩的名字上,叫他凱生。楊凱生說,自己長在新社會、生在紅旗下,接受了規範的理想主義教育,也遭遇國家的挫折,一路成長到今天。

他對時間流轉和轉瞬即逝有著切身的感受。每天轟然出現再悄然消失的東西很多,微博熱搜的生命力很短,短到不到 24 個小時就消失,但在這樣一個時代,也有許多東西是不會隨著時間的遷徙而改變。比如堅持本身。

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的彝族老鄉也辦起了民宿。攝影:楊凱生

十多年來,楊凱生十進大巴山,五進大涼山,照片拍了一張又一張,留下了上萬張照片,他認同「任何一件事,但凡耐住了時間的摩挲,或許都能觸動人心」這個理念。從無窮時間裡,他摘取一些瞬間,凝固下來,希望它們作為人的延伸,能真正留在時間裡,「傳載或高亢或低沉的聲音,展現已發生或者終將發生的歷史。」

在《浮生 24 小時》那本書裡,楊凱生說,聽故事的人總喜歡追問然後呢,然後呢,他看到所有的故事說到最後,都有著類似的結局,過程是他更看重的,「人生就是一本書,一頁一頁翻下去,一直翻到最後一頁,那就自然地停止了。」他說。

相關焦點

  • 一個扶貧志願者——記老政協委員楊凱生
    讀初中時,他就常偷偷地拿著家裡的老相機出去「玩兒」。每次回來就貓在自家的儲物間,洗印和放大。整個少年時代生活在上海,上學時每周都要走過外灘,楊凱生對浦西、浦東再熟悉不過。雖然長於都市,但提起農村,他似乎並不陌生。在那特殊的年代裡,高中畢業後楊凱生就下鄉去東北農村插隊,對於60年代末中國農村的情況,他有切身體會。
  • 《風——在大巴山大涼山中的楊凱生》扶貧攝影展在京開幕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張佳琪)12月21日,由中國工商銀行和星石投資共同主辦的《風——在大巴山大涼山中的楊凱生》扶貧攝影展在北京開幕。
  • 楊凱生:完善中國特色的銀行業公司治理 優化穩定銀行業股權結構
    論壇期間,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他表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落實國家金融政策的需要,也是確保銀行穩定經營,實現公司價值可持續增長的基礎。構建銀行業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要把堅持黨的領導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機地融合起來,同時,還要優化穩定銀行業股權結構,明確授權管理機制。
  •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楊凱生: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確權...
    因盈利目的而使用數據、交易數據他所獲得的收益是不是,應該要對給予數據的所有者必要的合理對價?」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證券市場周刊》聯合主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後疫情時代的應對與抉擇」上如是說。
  • 2019年中考濟南滿分作文:《走向深處》
    (60分)走向一個人心靈深處,你會收穫更深入的認識;走向孜然深處,你會領略更獨特的意蘊;走向社會、文化深處,你會感悟到更深厚的內涵……走向深處,是一種深刻的理解;走向深處,是一種精神的成長;走向深處,也是一種行為的擔當。請以「走向深處」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 楊凱生:銀行業股權結構優化需從兩方面考慮
    楊凱生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不同的股權結構決定了不同的企業組織架構。銀行業股權結構的優化,需要從兩個層面來考慮,一是宏觀層面,要有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 走向草叢深處的貓!
    最後,它的眼裡充滿了絕望,叼著半袋貓糧緩緩地走向路邊的草叢深處。視頻裡那隻貓絕望的眼神和孤獨的背影,深深刺痛了老王的心。不知道這隻貓犯了什麼錯,會被主人無情拋棄?或許沒犯什麼錯,主人就是不想養了?還是因為主人遭遇變故,生活窘迫已經養不起貓了?作為貓奴的老王,對這種場面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對那隻貓的遭遇感到萬分難過。
  • 《隱秘的角落》:最大的懸念,永遠藏於人心深處
    以孩子的天真邏輯和大人的精巧算計,支配故事走向,讓觀眾猜不透結局。正因為孩子的天真,面對偏執又可卑的殺人犯時,才會有更多的意外和巧合發生,最終讓兩個原本不同立場的群體,在這場追逐中,走向短暫的和平,和平又被激烈的摔碎,最後造就難以挽回的悲劇。
  • 美人皮: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心
    愛是永恆的話題,人心也是,看這部劇,我為書生深至靈魂的愛感動,更為人心的噁心寒。連城的父母做不來,已有婚約的王化成更不可能割肉,只有書生肯做出犧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平時不小心割破都要疼上半天,更何況親自割肉一錢呢?
  • 《幸福的終點站》:人心與規矩交叉,哪個更重要
    納沃斯基對這個境遇適應得很快,從一個完全不會說英語的人,慢慢地開始說幾句英語,到後來可以做到簡單地跟別人交流;身無分文的他找到不同的辦法去工作,賺取吃飯的錢;同時認識了三個在機場工作的好朋友,一次次地幫助他度過危機。弗蘭克一開始是邊界保護局的主管,後來升級到地區專員,管理整個機場,但是他一直想把納沃斯基趕走,讓他離開機場,不讓納沃斯基影響他所管理的機場的容貌。
  • 《幸福的終點站》:人心與規矩交叉,哪個更重要
    弗蘭克一開始是邊界保護局的主管,後來升級到地區專員,管理整個機場,但是他一直想把納沃斯基趕走,讓他離開機場,不讓納沃斯基影響他所管理的機場的容貌。他一次次地想辦法讓納沃斯基自己離開這個機場,但是納沃斯基遵守著國家的規矩,這讓弗蘭克心中無限憤怒。
  • 他的這首歌,比成名曲《願得一人心》更好聽,更真實!
    導語:他的這首歌,比成名曲《願得一人心》更好聽,更真實!說到歌手李行亮,你會先想到哪一首歌曲呢?還是說,連這個歌手都沒有聽說過呢?那麼現在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歌手。李行亮,內地男歌手。他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在2010年的時候,參加了本年度的《快樂男生》選秀節目。
  • 張凱麗表演情動深處撼動人心《大地頌歌》首演獲高度讚譽
    情到深處時,凱麗震撼人心的表演打動了無數觀眾,受到高度讚譽。凱麗的先生曾在湖南當兵、入黨、提幹,將湖南視為他的「第二故鄉」。耳濡目染之下,凱麗和湖南之間也有了深厚的感情。凱麗曾表示:「演員必須付出真情實感,讓觀眾感受到10%的話,我一定要付出100%的心力。」這一次,她不僅用專業的態度演繹角色,也帶著一份自己對湖南的熱愛。
  • 推介|《太陽深處的火焰》 原名《皮影》
    紅柯的長篇小說《太陽深處的火焰》通過描寫主人公徐濟雲與吳麗梅的愛情故事以及徐濟雲等人為皮影藝人周猴作傳兩條線索,展現了關中大地學界官場上人們的生存現狀。紅柯在《太陽深處的火焰》創作談中談到小說原名為《皮影》。什麼是皮影,此處的皮影就是空有皮囊,受人支配的玩偶。它的一生都被遮在一層朦朧隱晦的幕布後面,靠著光與火的能量呈現出影子來,它自身喪失了所有的生命力。
  • 誦讀 |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我常常默念這詩句,覺得愛情再也沒有比這一句更令人動心了。一顆心,只愛一個人,任何人都無法插足,那是多麼美好的愛情啊!遺憾的是一直不曾了解這詩句的出處,直到偶然的機會讀到了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才得知這名句出自卓文君的《白頭吟》。
  • 在夜色更深處點燈
    一、寄語層雲穿梭一日的斑駁躁動的心 還等清風拂過再等一夜舒緩讓你聽一首無憂的歌也還有更綿長的夢你無從說起枯萎的溫柔而所剩無幾的寧靜再無長物螢火蟲不見了重生或是新生,溫柔給時間陌上摘花的女人給心上苦味的蘆葦給入夜在夜色更深處點燈
  • 《穹頂之下 第三季》人心深處,自然深處
    而科學的角度也是在做解釋,只是更清晰,更條例,有一個地方說不通都無法走向最後的結論。這就是科學的嚴謹吧。設計這個領域到底是不是科學的呢?人機這個部分一直不感興趣,因為太多的數據,現在想來,是因為沒有抓住這部分的核心,它從哪裡來,它回到哪裡?過去接觸的教育可能不太精良,並沒有麗貝塔這種「求證是為了更好的幫助所愛之人」的領悟,所以各種分析,各種不解,讓一眾普通人不適應。
  • 人性最深處的渴望,真懂了,就能輕易掌控人心
    威廉·詹姆斯曾經斷言,「人性的根源深處,強烈渴求著他人的欣賞。」林肯也說過,「人人都喜歡被稱讚。」我國的陳勝也說過,「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項羽則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看看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為了「受重視的欲望」,詹姆斯和林肯的內心是強烈地渴求;陳勝和項羽可以為之拼命。
  • 形容人心可怕的句子
    六、 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七、 臺上只剩下擁抱車開了你含著淚微笑。八、 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錯只是放手會比較好過。九、 等待不是因為那個人會回來是因為還有愛。十、 她會安慰自己疼痛也只是一瞬間的。 她會告誡自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她會鼓勵自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宋茜是這樣的女孩。
  • 他是操縱人心的紳士,也是殘忍血腥的惡魔
    他是一個天才,深邃的眼睛能夠穿透所有的掩飾和偽裝,直搗你內心的恐懼。只是對隔壁的獄友說了寥寥幾句話,他就能讓獄友當晚便吞舌自盡。這樣一個能操縱人心的紳士,吃掉了他所有的受害者,在押期間襲擊所有他能觸及的人,其中一個護士被他生生啃掉了臉、咽下了舌頭;在此過程中,萊克特醫生的脈搏從未超過85次/分。他跟動圖中的女子又是什麼關係,戳上面的標題或動圖了解詳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