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2020-12-22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5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第95回 五出祁山(下)

郭淮從羌胡那裡弄來了糧草,魏軍的補給就不愁了,司馬懿才敢這麼不緊不慢的步步為營。按他的想法,這樣不僅能把諸葛亮給耗走,還能夠給仍在祁山堅持的駐軍以信心。然而與司馬懿一起抵達祁山前線的張郃,與司馬懿的想法又出現了分歧。張郃也認可蜀軍為客軍,追求速戰,己方不應與之正面對決的看法,但卻不認可司馬懿這樣步步緊逼,卻又不出戰的做法。

在張郃看來,沒必要亦步亦趨的跟著諸葛亮。至於尚未落於敵手的祁山兩個要塞,守軍知道救兵近在眼前,依常理來說必會固守不降。這種情況下,不需要保持個戰略進攻的態勢來幫他們鼓勁,應該停止前進就地紮營,然後分兵繞道蜀軍後方。光這樣只進不戰,只會坐失民望。

張郃的戰術是有道理的。此前魏延可以由南安郡境內進襲渭谷,魏軍當然也可以反向操作,繞過蜀軍重兵把守滷城,從漢源河谷西段進入祁山。司馬懿卻還是沒有同意這種做法,堅持原有的戰術,不就地紮營也不分兵。諸葛亮退到滷城之後便不再退,依谷道南北兩山構築營寨、防線。司馬懿也跟著登山掘營與之相對,仍舊拒不出戰。

對司馬懿戰術持懷疑態度的不止是張郃一個人,可以說大多數將領都是這種看法。魏軍將領賈栩、魏平曾多次請戰,被拒之後還不滿的公開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其實司馬懿不是不打,而是不想現在打。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司馬懿的戰術本質是在複製陸遜的夷陵之戰,希望把蜀軍的銳氣消磨掉後,再一戰而勝之。

問題是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先且不說諸葛亮肯定會吸取夷陵之戰的教訓,單就戰場環境來說亦有很大的不同。夷陵之戰時,東吳是有優勢水軍的。看準時機開戰後,東吳水軍迅速進抵夷陵封堵蜀軍後路,同時用船把各軍運送到蜀軍各個山寨前面,全面進攻,讓蜀軍各營首尾不能相顧。在祁山所在的漢源谷地,司馬懿是沒有條件用水軍去斷蜀軍後路的。到發起總攻時,還真的需要張郃繞道祁山西端,襲擊蜀軍後方。司馬懿不同意張郃去做,說到底不是覺得張郃的計劃不好,而是覺得時機未到,貿然去做會打草驚蛇。

上次陸遜足足等了六個月再反攻,司馬懿這邊有沒有做好等六個月的心理準備不好說。不過看諸將群情激奮,紛紛請戰,司馬懿這邊也猶豫了。自己剛剛接任西線總指揮的位置,在雍州諸將中的威信還不夠。當日陸遜碰到同樣問題時,劍都拔了拍在桌上,才震住的那些宿將。陸遜這個人的性格是很嚴厲的,非常能夠堅持原則。相比之下,司馬懿要圓滑的多,也更能忍。

反過來說,司馬懿就算真是在學陸遜,也不代表在總攻前一仗不打。陸遜在發起總攻前,曾派軍嘗試攻擊過蜀軍的山寨,以探虛實,然後再制定出詳細的計劃。見無法安撫將士的情緒,司馬懿決定全軍出擊,打上一仗。如果能勝當然好,敗了的話,撤回營去繼續等機會。

東西向的西漢水,在滷城這個位置上是貼著南側山體延伸。諸葛亮自己率領主力紮營於西漢水與祁山之間的大道,並在漢水與祁山之間建築圍牆,塞住整條河谷包括河道,徹底阻斷魏軍的水陸通道。西漢水之南則交由街亭之戰後,取代馬謖地位的王平領軍駐守,此處營寨在史書中被稱之為「南圍」。

五月十日,魏軍出營作戰。司馬懿親領諸將由河谷大道向西推進。張郃則在漢水之南,負責攻擊王平駐守的南圍。出身巴人的王平母家姓何,因為小時候養在外祖父家隨了母姓,原本叫何平,投蜀之後又改回本姓,所以魏國那邊的記錄中,王平又被稱為何平。不管叫何平還是王平,張郃在街亭之戰都被他擺了一道,沒有能夠擴大戰果。這次張郃選擇攻打王平,多少有點報仇的味道。

以王平來守南圍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西漢水在他的防區緊緊的貼著南側山地。王平現在統領的是「無當飛軍」,這是一支以南中蠻夷僱傭兵為主的部隊,尤其善長山地戰。諸葛亮駐於平地,也能保障王軍山寨的水源。所以張郃強攻之下,並沒有能打下王平的營寨。上次張郃可以說是被王平騙了,這次算是真正的鎩羽而歸。當然,如果兩軍在平原地區擺陣野戰的話,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只是誰也沒規定,戰場一定擺到到對方的舒適空間去。

張郃這邊沒拿下王平的山寨,司馬懿這邊在河谷對攻的結果也好不到哪去。諸葛亮派出了魏延、高翔、吳班三將領軍接戰,大敗司馬懿。整個戰鬥結束,統計下來魏軍共被斬三千人。蜀軍還繳獲了鐵甲五千領,角弓三千一百張。值得玩味的是,在司馬懿的本紀《晉書·宣帝紀》中,卻隻字不提這場大敗,只說諸葛亮撤軍之後,司馬懿率軍掩殺斬獲蜀軍一萬多人。

蜀軍的確是在滷城之戰後一個月退兵,至於司馬懿吹噓的戰果,大家聽過算過就好。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要撤軍,後面我們會說。現在的問題是諸葛亮一退,司馬懿要怎麼辦。蜀軍這次從滷城撤退跟從上邽退兵不一樣,是真的撤退。也就是說是直接撤回建威和下辨,終止這次北伐行動。這種情況,肯定沒辦法像之前那樣步步緊逼,要迅速做決定追還是不追。

在這個問題上,司馬懿與張郃出現了第三次分歧。司馬懿的意思是追,張郃的意思卻是不能追。之前張郃請求主動出擊,是因為他判定蜀軍糧少,過不了多久就會撤。魏國動用了那麼多資源,為將者總歸希望能有所斬獲。現在蜀軍在大勝之後主動後撤,張郃認定這種情況下追擊是不合適的。按張郃的話說就是「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圍城不給出路,對方容易在絕望下拼死抵抗;窮寇勿追同樣是怕對手情急死戰。更何況諸葛亮是主動撤軍,祁山一帶皆是山谷,誰知道有沒有埋伏。

然而司馬懿畢竟是統帥,最終張郃還是領軍追了上去,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是對的。張郃中伏的地方被稱之為「木門」。剛才我們提到滷城之北有條木門道,諸葛亮由下邽南撤,倒有可能會選擇這條道路,但現在諸葛亮已經退到了滷城據險以自守,顯是不可能再跑到魏軍後方去設伏的。

那麼張郃中伏的木門究竟在哪呢?線索還要從六十年前來找。公元169年,「涼州三明」之一段熲受命前往時名漢陽的天水平叛。在擊潰反叛的羌人後,段熲於西縣建起了一條寬二十步,長四十裡的木柵,並封堵各山谷的谷口,阻止羌人向南逃散。光做一道牆,肯定是不會要二十步寬的,實際結構是如「甬道」一般,兩側為木柵,中間為道路利於調動兵力。真正的城牆同樣是兼具防禦和通道兩項功能,只不過路上修在牆體之上的。

剛才我們還說想阻止蜀軍北出祁山,最好的辦法是沿漢源谷地修一條長城,現在一看,當年段熲就實踐過了。只不過段熲的這條木柵長城是為了防止羌人南逃入武都,技術上應該是沿西漢水南岸修築。要是魏國想用這招防禦蜀軍,則應是沿西漢水北岸修築。那麼這樣一條木柵長城應該怎麼修建呢?其實剛才我們已經說過選址了,那就是以現在位於禮縣縣城的燕子河河口為起點,向東經漢代西縣西北的永坪河口,然後繼續向東延伸至漾水河谷的谷口,這樣就可以完美的切斷隴右通往武都的通道。而張郃中伏之地,就是在當年段熲這條木柵的東端,也就是由漢源谷地轉入漾水河谷的位置上。

所謂「木門」,就是指木柵長城與漾水河口東部山體間,所留出的出入口。木柵雖然早就沒了,「木門」這個名字卻還是留了下來。這個節點位置現在有一個看起來跟木柵和木門道有關聯的名字——長道鎮。需要說明的是,漾水河在進入漢源谷地後,是西北方向匯入西漢水的,而段熲木柵長城必須由西縣向東延伸到漾水谷口的東端山體,才能夠封堵住這個通往下辨的重要通道,所以西縣的位置,與這個點位還有幾公裡距離。再測量禮縣到長道鎮的交通距離,你會發現正好是四十漢裡。

現在情況就很清楚了,諸葛亮在撤軍之時,預先在當年段煩木柵長城遺址的東端,預設了伏兵。雖然整個漾水河穀穀口的寬度,達到了1600米,但漾水是靠近東側流淌的,與東側山體間的距離只500米。蜀軍是由東向西撤入漾水河谷,必定是先行至西漢水之南。道路為避洪水,亦是沿山麓修建。張郃在拐入谷口後,被預伏於高處的蜀軍伏擊,甚至切斷後路就再所難免了。

被伏未必一定不能逃出生天,尤其是木門西北數公裡外還有尚在魏軍手中的西縣,後方十幾公裡外還有尚在滷城的司馬懿大軍。這種情況下,設伏者的目的只是打擊下追兵的先頭部隊,讓對方不再敢追,為自己從容後退贏得時間。當然,要是碰到精明如賈詡者,還有可能會在追擊失敗後,再派兵去追擊。從已經放鬆心情的敵軍後軍那裡,把便宜再討回來。

只是張郃比較倒黴,在被蜀軍伏擊後射中了膝蓋。以當時的醫療條件來說,射中哪裡都可能感染而死。結果諸葛亮五出祁山雖然又是寸土未得,卻殺了蜀漢最為忌憚的張郃。以劉備當年對張郃的評價來說,其意義不亞於黃忠陣斬夏侯淵。說起來張郃這個人不僅有武力,還喜歡和儒士交往,有識人之才。如果出身於曹魏宗室,或者對曹丕有擁立之功的話,完全是當得起西線總指揮之職的。至於司馬懿,雖然損兵拆將,但諸葛亮總歸是退了兵。曹休上次石亭大敗都要安撫,這次司馬懿不管怎麼說,都算是完成了救援隴右的任務,地位自然會因此更加穩固。

回過頭再來說說諸葛亮為什麼退兵的事。演義中是說司馬懿派人去成都散布謠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宦官聽聞大驚,勸劉禪以有機密事商議為由,把諸葛亮召回,然後削其兵權。歷史上的確不少將領借外戰之機攬得兵權,然後謀反之事。只是諸葛亮總管蜀漢軍政大權,若真有取而代之之意,完全不用等到自己北伐之時。真要是這樣做,劉禪一封關,反而進退失據。

劉禪雖然被很多人認為不聰明,但也不會相信這種謠言,所以這件事在歷史上是沒有發生過的。諸葛亮退兵還是因為糧草不濟。問題是諸葛亮這次不是準備很充分嗎?特別設計了木牛提升陸路轉運效力,從漢中去往武都還可以走水路。尤其中間還搶了郭淮的糧食,不應該三個月就撐不住的。這件事跟李嚴有關。

李嚴當日在綿竹迎劉備入關,蜀地歸順官員中,論功的話可排在張松、法正、孟達之後。李嚴行事果斷有魄力,當日劉備與曹操在漢中鏖戰,犍為郡有人聚眾數萬舉事,時為太守的李嚴沒有向上請兵,只用本郡兵馬五千便平息了叛亂,顯露出獨擋一面的軍事能力。此外他在任上疏通水利、興建道路,又表現出了很強的內政治理的能力。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李嚴與諸葛亮都奉詔前往,同為託孤大臣。被劉禪任命為中護軍留駐永安。諸葛亮入駐漢中之後,李嚴則以前將軍之職入駐江州。一個幫蜀漢坐鎮北大門,一個幫蜀漢鎮守東大門。諸葛亮勸降孟達時,李嚴也給孟達寫了信,希望孟達能夠回來繼續做同事。曹真伐蜀前,諸葛亮調李嚴領兵兩萬支援漢中。次年五出祁山,漢中及為前線補給的事,亦全權由李嚴負責。

人算不如天算的是,這次出徵又遇到了連續降雨。去年大雨把曹真給淋回去了,這回又給蜀軍的糧草運輸造成了麻煩。相比之下,魏軍的補給卻沒有受氣候影響。秦嶺本身是一條氣候分割線,祁山幾乎就是一個氣候分割點。漢中的年平均降水差不多1000毫米,天水還不到500毫米。而且中國氣候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周期性的在「南澇北旱」和「南旱北澇」狀態下切換。就東漢末年到三國這幾十年的情況而言,我們已經無數次看到北方因旱情而絕收,南方因大水影響戰爭走向的案例了。

諸葛亮對李嚴是很信任的,或者說願意選擇信任的。不過李嚴這個人優點明顯,缺點也很明顯。主要的缺點有兩個,一是自視甚高,看不起旁人;二是私心有點重。可以說蜀漢群臣能服諸葛亮以外,李嚴沒服過誰,哪怕你的資歷、官職與之相當。吳蜀重結盟約後,諸葛亮認為東線危機已經解除,一直就想調李嚴北上漢中。魏延一直想在北伐戰場上建功立業,諸葛亮北伐需要讓他去衝鋒陷陣,後方需要名能鎮得住場子的大將。

然而李嚴對這個安排卻幾番推託,私心裡更想做一方諸侯。為此,他向諸葛亮建議將益州的東五郡分割成「巴州」。這五個郡包括從原巴郡分割出來的:巴郡、巴西、巴東、涪陵四個郡,及從犍為郡東部分割出來的江陽郡(江陽對應現在的四川省瀘州市)。巴、蜀本來舊分兩國,當下重慶也從四川分離出來成為直轄市,建制「巴州」從地緣角度是說得過去的。何況魏、吳兩國都對州級行政單位作出過調整,蜀漢這一州之地看著的確也有點單薄。

不過任何調整都是有要針對性的,不能為了調整而調整。純粹遷就內部地緣差異來做調整,南中地區也可以再建一州。問題是這樣提升南中、巴地的行政等級,反而會給蜀漢對這片土地的治理帶來不確定因素。東吳之前在交州把北四郡單獨建制為「廣州」,是為削弱士氏家族影響力所做的權宜之計。交州地方豪強勢力被打掉後,便又恢復了。

以蜀漢當時的情況來說,並不適合裂土封王(雖然李嚴要的官職是「巴州刺史」)。為了達到目的,李嚴寫信勸諸葛亮進爵王,並加九錫。如果丞相封了王,自己這個巴州諸侯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好在諸葛亮是個沒私心的人,告訴李嚴我們認識那麼久,可惜還不夠相互了解。諸葛亮認為如果這樣做,那就是在行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之舉。先主待我有知遇之恩,現在已是位極人臣。光想著利用這份恩寵為自己謀利不是義之所為。如果能北伐成功,定鼎中原,和大家一起升遷。到時候就算有「十命」(十樣恩賜)我也可以接受,何況是九錫。

諸葛亮的這封《答李嚴書》即是在勸說李嚴不要有非份之想,更是對自己心跡的表白。見諸葛亮如此堅絕,李嚴也沒了話說,最終同意領軍入駐漢中。同意歸同意,臨行前李嚴還是希望能談談條件,便故意在書信中跟諸葛亮談起,司馬懿等人在魏國「開府」的事情。開府之權以前我們討論過,就是可以自建官署任用官員。李嚴已經表露出了非份之想,諸葛亮肯定是不能答應他這樣做的。

說到底李嚴就是想要個地盤,怕去了漢中失了自己在江州苦心經營的基業。諸葛亮知道他這個小心思,不理會他暗示「開府」之事的同時,升了李嚴的兒子做「江州都督」。看到兒子能在江州延伸自己的影響力,李嚴這才率軍進駐漢中。值得玩味的是,李嚴到漢中後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平」。至於說這個「平」字是為了表明自己要以平亂魏國為己任,還是要心態放平,就不得而知了。

演義中李嚴的督尉苟安因為督運軍糧慢了十天,差點被諸葛亮斬了,這又是把關羽怒斥糜芳的情節,安在了丞相頭上。這個苟安還被創作者安排投了司馬懿,並被派往成都散布謠言,離間蜀漢君臣關係。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小氣,更沒有離間計事件發生。天氣不好是明擺著的事,諸葛亮怎麼會不知道軍糧運輸會大受影響。李嚴派人跟他把困難一說,勸其退兵,諸葛亮當即就同意了的。

不過李嚴最終還是因為糧草一事受到了嚴懲,丟掉了官職,但並不是被下雨這個「不可抗力」影響,而是因為他說了謊。當時李嚴是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去前線向諸葛亮說明情況,請丞相撤軍的。等諸葛亮回到漢中後,李嚴卻假裝不知道這件事,故作驚訝的問:軍糧還很充足,怎麼就退兵了。試圖以此減輕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他還上書劉禪,說諸葛亮撤軍是為了誘敵深入。這個套路其實和李嚴為了做巴州刺史,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的心理是一樣的。若是劉禪不怪罪諸葛亮,諸葛亮自然也就不會追究他失職之罪了。

李嚴這樣做其實是有點枉做小人,讓自己在諸葛亮心中的形象跌到了冰點。諸葛亮自認一心為公,並不需要他去做這個好人向後主陳情,劉禪也不會去質問他為什麼退兵。這件事情攤開來說,李嚴這邊最多也就是小懲。現在用這種手段脫罪,諸葛亮決定不再忍了。在朝堂上,將李嚴寫的信、奏章一一公布出來。並指出李嚴私心太重,把此前一心想在江州坐大,想開府,不願意前往漢中的事情都說了出來。同時自責,眾臣都覺得自己過於信任李嚴,自己想著的是漢室傾危,正是用人之際,用人應該用長處。原本以為李嚴只是太想要名利,現在沒想到已經到了顛倒黑白的地步。都怪自己用人不查,現在如果不處理,將對國家造成更大的損害。

蜀漢人才儲備後勁不足,李嚴又是個優點很突出的人。對於這樣的人,諸葛亮原本覺得只要自己能壓得住,還是可以用的。只是李嚴的這個人品問題如果再縱容下去,終會後患無窮,很容易讓人想到孟達。反觀李嚴這邊,同樣知道自己理虧,並沒有敢反駁。事後諸葛亮還寫了封信給他兒子,表示這樣做是出於公心,並不會誅連家人,希望能夠一起把國事做好。這也讓李嚴感到,諸葛亮有朝一日還會啟用自己。可惜的是,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病故,李嚴終是沒能等到這一天。丞相一死,李嚴知道世間再無能容他之人,遂發病憂鬱而死。

- END -

相關焦點

  • 散稿拾遺《張郃之死》
    在諸葛亮北伐的這場大戲中,張郃作為對手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蜀國五虎皆已離世,魏國五子也僅剩他一人,在那個將星雲集的時代末尾,張郃似乎已經等來了自己武運昌隆的機會,但是縱觀演義中,似乎他一直戰鬥在諸葛和司馬的陰影中,沒有什麼露臉的機會,甚至在木門道死時,也只是作為司馬懿的替代者而死,太憋屈了。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司馬懿在無奈之下,出擊諸葛亮,遭受了一場慘敗,史稱滷城之戰。在這一次慘敗後,司馬懿就不再出戰。而諸葛亮則因為後勤運輸不繼,只得撤軍。司馬懿在這個時候,與張郃發生了最後一次矛盾。那就是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軍隊追擊諸葛亮的軍隊,張郃表示反對。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為何現在要追擊諸葛亮呢?
  • 軍師聯盟:張郃是不是司馬懿弄死的|文史宴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公元228年春),張郃奉命前往街亭迎擊馬謖,面對實戰經驗較少的馬謖,張郃採取切斷蜀軍水道的方式大破蜀軍,緊接著相繼收復反叛蜀漢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一戰使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迫中止。此戰受到曹叡的高度讚揚,詔書褒獎張郃說: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
  • 張郃追擊諸葛亮時,遭伏擊身死,是司馬懿消除軍中異己的陰謀嗎?
    三國時期,張郃是三國時期第一好將,早年在袁紹麾下是有名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後來投靠曹操,又被稱為曹魏五子之首。可是如此英勇的良將,在追擊撤退蜀軍時竟孤軍奮戰,被諸葛亮所安排的伏兵亂箭射死,成了「五子良將」中唯一的死敵,這實在令人痛惜。
  •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對於張郃的死,諸葛亮高興還來不及呢,何來中計一說?蜀軍自上而下都十分忌憚張郃,包括劉備和諸葛亮本人。張郃在諸葛亮的「黑名單」中排第一位。張郃雖是中途投降魏軍,但卻備受曹操器重,跟隨曹操徵戰南北,屢建戰功,有勇有謀,在軍中的威望頗高,是「五子良將」之一。
  • 曹魏政權五子良將之殤,張遼樂進張郃等人,正史上到底咋死的
    (壽命最長的張頜)第一個:徵西將軍張郃三國演義:張頜之死一段描述是,蜀漢北伐,李嚴後方謊稱東吳來犯,最後無奈的諸葛亮退軍。三國正史:關於張頜之死,羅貫中三國演義基本忠實了歷史,當時蜀漢第四次北伐,張頜領軍追擊蜀軍,諸葛亮則決定退守祁山,張頜也確實追擊到了木門谷,最後在交戰中,被箭矢射中右膝,行動不便後陣亡。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就像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寫的那樣,蜀軍的成分是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找個郝昭的太原同鄉,甚至舊識還是很容易的。被派去勸降的是郝昭的同鄉舊識名叫靳詳,應該之前在曹魏那邊也呆過。郝昭聽完他的說詞之後表示:魏國的律法(科法)你都很熟悉,我的為人你也很了解,「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你不要再說什麼了,如今我唯有一死。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
  • 張郃是魏朝名將,可以單挑張飛,為何在漢水之戰不敢迎戰趙雲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們都知道張郃最早不是在曹操的戰營當中,張郃最早是袁紹手下的一名將領,在曹操和袁紹發動了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勝利,張頜投降在曹操的戰隊當中,從而成為朝廷當中的一名將領。以整個三國為背景,我們看到張頜在整個三國當中的武力,也算是中等偏上的位置,畢竟三國時期,群雄四起。
  • 名將張郃是被司馬懿謀殺?
    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張郃奉命率軍西到略陽,諸葛亮軍退,張郃追到木門,流矢射中張郃右膝,因此去世。諸葛亮是主動撤軍,必然會有所戒備,作為一個有謀略久經戰陣的將軍,張郃為什麼會貿然追擊,並中埋伏被射死呢?《魏略》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 米迦勒與惡龍——美國地緣戰略視角下的終末之戰
    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它的使者去爭戰,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它們的地方。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上主的手臂!醒來,醒來!施展威能罷! 醒來有如在古時古代一樣。不是你斬了辣哈布,刺殺了巨龍嗎?」
  • 五子良將在正史和演義中死法有何不同,張郃于禁一致,徐晃最離譜
    歷史上的張遼遠勝於三國演義中的張遼,他是曹操手下最勇猛的將領,因為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勇士就打得坐擁十萬大軍的孫權狼狽不堪,除此之外,他還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踏頓,勇闖天柱山斬陳蘭、梅成,死後張遼被封為前將軍,晉陽侯。張遼在歷史上的死法是:正常人死於公元222年,享年53歲。
  • 漢中之戰夏侯淵戰死,那麼劉備死了哪些武將?說出來真丟臉
    漢中之戰也是三國歷史上一場大仗,然而史書上卻對漢中之戰輕描淡寫,《三國演義》對漢中之戰描寫的不是多精彩,不像赤壁之戰,用了八篇來描寫整個戰爭的場景,但是漢中之戰持續了2年多的時候,還是讓人回味無窮。為了打好這場仗,劉備和曹操都派出了最豪華的陣容。
  • 統領大戟士的張郃,為何能同時引起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忌憚
    但張郃卻是劉備、諸葛亮最為忌憚之人。漢中之戰時,曹操的族弟夏侯淵被斬,曹軍大有一潰千裡之勢,是張郃穩定了漢中諸軍並擋住了劉備的進攻,一直堅持到了曹操親自率軍來漢中。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了鎮壓黃巾起義,在袁紹佔據冀州,張郃率兵投歸,被袁紹拜為校尉。張郃後為袁紹大破公孫瓚,晉升為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 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時間:2020-04-01 17:35   來源:歷史百家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中死得最撲朔迷離的戰將 曹操得力戰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在一部三國大歷史中,英雄之死是最讓人扼腕嘆息的。
  • 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對方很難對付
    張郃本就是曹魏名將,從漢中之戰開始至今十餘年時間一直駐守雍涼地區,對地形、風土人情十分熟悉。諸葛亮已經在山間埋伏好弓弩兵,打算引誘張郃到山谷內作戰。讓張郃順利劫走糧草,目的就是故意擺出糧草不濟的樣子,繼續引誘張郃到埋伏圈。現在諸葛亮已經在埋伏圈以逸待勞,而張郃正在領著大軍奔襲,一方以逸待勞準備十足,令一方疲於奔命,勝利的天平已經朝著諸葛亮傾斜。當張郃部隊奔赴木門道時諸葛亮果斷下令放箭,萬箭齊發當場全殲張郃部隊。清理戰場時諸葛亮發現了張郃於司馬懿的信件時候大呼中計!
  • 揭秘三國: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對方很難對付
    張郃本就是曹魏名將,從漢中之戰開始至今十餘年時間一直駐守雍涼地區,對地形、風土人情十分熟悉。讓張郃順利劫走糧草,目的就是故意擺出糧草不濟的樣子,繼續引誘張郃到埋伏圈。現在諸葛亮已經在埋伏圈以逸待勞,而張郃正在領著大軍奔襲,一方以逸待勞準備十足,令一方疲於奔命,勝利的天平已經朝著諸葛亮傾斜。當張郃部隊奔赴木門道時諸葛亮果斷下令放箭,萬箭齊發當場全殲張郃部隊。清理戰場時諸葛亮發現了張郃於司馬懿的信件時候大呼中計!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其實都是他親自領軍打的,諸葛亮之於劉備來說,更多是個戰略設計師及後勤部長,類似漢初三傑中張良+蕭何的定位。這倒不是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純粹是因為劉備縱橫沙場數十載,臨陣之事並不需要諸葛亮來教他怎麼做。劉備一死,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幸也是幸事。不管他本心願不願意,都得挺身而出再為自己加個韓信的人設。每當政權交接,內部總歸會經歷混亂,孫權接班時有,曹丕接班時有,阿鬥的能力比這兩位要差得多,蜀漢更沒理由就此平穩過渡。混亂的苗頭在劉備病重白帝城時就已出現。
  • 街亭之戰馬謖並無大過,敗將也不止一個,為何仍非死不可|文史宴
    不僅如此,哪怕是「失街亭」的相關細節多數由《三國演義》虛構填充,畢竟真實歷史上的「街亭之戰」記載要簡略得多。因此,要想搞清楚「街亭之戰」的來龍去脈,我們還是要在史書記載的蛛絲馬跡中尋找真相。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北伐這樣的大事件,卻沒有雙方兵力的詳細記載,只有曹魏一方的數字,也是宏觀規模,而沒有具體的「街亭之戰」的數字。
  • 斬殺夏侯淵:定軍山之戰地理推演
    夏侯淵死於何處,定軍山之戰的具體過程究竟如何進行,由於史料的內部矛盾顯得雲裡霧裡,眾說紛紜。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關於定軍山之戰的故事,無非是從夏侯淵、張郃、劉備、黃忠等人的傳記中轉述過來,有的甚至直接引述、翻譯原文,至於定軍山之戰究竟怎麼打的,夏侯淵是死在定軍山下還是其他位置,實在需要細細地梳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