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三從四德五服六禮七出具體是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何謂「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工。

三從四德」的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所謂的「四德」是指:婦德、婦容、婦言、婦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何謂「五服」?

五服:斬衰(同 ,音崔,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細)、緦麻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每一等都對應有一定的居喪時間。死者的親屬根據與死者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而

穿用不同規格的喪服,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儀禮·喪服》章所載親屬間各種服制被後世奉為權威性的準則,歷代遵行,但也有所變通。

斬衰(音摧),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女子服斬衰,並須以生麻束起頭髮,梳成喪髻。

齊衰(音資崔),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縗。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因稱「齊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

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

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

緦麻(緦音思),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

何謂「六禮」?

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納採:當兒女婚嫁時,由男家家長請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親。男家在納採時,需將大約達三十種有象徵吉祥意義的禮物送給女家;女家亦在此時向媒人打聽男家的情況。

問名:即在女方家長接納提親後,女家將女兒的年庚八字帶返男家,以使男女門當戶對和後卜吉兇。

納吉(又稱過文定):當接收庚帖後,便會將庚帖置於神前或祖先案上請示吉兇,以肯定雙方年庚八字沒有相衝相剋。當得知雙方並沒有相衝相剋之徵象後,婚事巳初步議定。

納徵(又稱過大禮):即男家把聘書和禮書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個月至兩周,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此時,女家需回禮。

請期(又稱乞日):即男家擇定合婚的良辰吉日,並徵求女家的同意。

親迎(或迎親):在結婚吉日,穿著禮服的新郎會偕同媒人、親友親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禮,之後才用花轎將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儀式後,便送入洞房。

何謂「七出」?

七出:一出:不孝順父母。二出:無子。三出:淫。四出:忌妒。五出:多言。六出:有惡疾。七出,盜竊。

七出」一詞起於漢代,至今可見的最早文獻是漢代的《大戴禮記》,稱為「七去」、「七棄」。謂「婦有『七去』:不順父母(此指公婆),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並解釋不順父母因其逆德,無子為其絕後,淫為其亂族,妒為其亂家,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備祭祀供品),口多言為其離親,竊盜為其反義

然而,出妻現象早已有之,先秦婦女出嫁和被休同時稱「歸」,被休也叫「大歸」,被出的婦女叫「棄婦」。漢代提出「七出」與「五不娶」(亂倫之家、逆德之家、上代有受刑的、患惡疾的人家的女兒和沒有母親的長女)有關。這樣就把住婚姻的兩道關口。

唐代將「七出」規條入律,當出不出和隨便棄妻都將受律法幹預;並將七出順序改變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清律改為:「無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惡疾、多言舌、盜竊」;而對犯淫僻的婦女沒有「三不去」的權變。「七出」次序的變化反映不同時代對婦女要求的標準不同。

現如今,有人提出了不同版本的「三從四德」:

「三從」: 老婆的話要聽從,老婆命令要服從,老婆外出要隨從。

「四得」:老婆罵時要忍得,老婆逛街要等得,老婆購物要捨得,老婆床頭要跪得。

現如今的六禮,也是因人而異

相好了不一定定親

定親了不一定結婚

結婚了還能和離

況且還有裸婚、閃婚

至於七出

要媳婦還是要娘?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封面圖:

相關焦點

  • 「五服」是什麼?為什麼古人會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
    「親不過五服」,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曾經聽過。如今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自己五代以外的,就是血緣關係並不親近的人,也就不是親戚了。「親不過五服」中的「五服」,不只是指五代人的意思,在古代,「五服」還有很多其他的含義。
  • 淺談古人結婚和離婚的禮俗文化
    在古代的社會中,禮是社會中重要的部分,古人也比我們更注重禮,所以古代的社會婚姻習俗比我們現在要嚴格的多,也繁複的多。婚姻六禮夏商時代,婚姻有了一定的儀式,"以儷皮為禮"、"必告父母"、"親迎於庭"和"親迎於堂"。周代,婚禮日趨完善、繁瑣,逐漸形成"六禮"。所謂的"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妻、親迎。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
  • 老人常說的「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五服」到底是什麼呢?
    「九族」其實在古代更多的適用於封建社會政治上的說法,而在民間大家常用的是「五服」這個概念,直到現在也常常有老人說;「出了五服就不再親戚了」。老祖宗們是怎麼限定這個「五服」的概念的呢?古人認為,在血緣上算起的話,九代以外的人在血親上關係關聯已經不是很多了。 在中國古代,其實以天子為中心向外擴散治理的模式,同樣適用於古代的宗族治理之中。在古代,「五服」用法廣泛,用來劃分血緣關係中的遠近,以五百裡劃分為一個單位,一共劃分了五個單位,就是五服。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五服」的劃分更像是一個現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形象一點就是成都的同心圓城市模式。
  • 八字合婚之六禮
    古人稱結婚為「小登科」,可見對其之重視。婚姻不僅僅是男女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大家族的事,所以八字合婚之禮頗多。傳統的婚俗講究「三書六禮」。
  • 鳳冠霞披,三書六禮,我用最古典的方式說愛你
    六禮,指從議婚到完婚整個過程中六個禮節,具體有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採☞這是排列在六禮之首的禮節,等同於現代結婚之前的提親,男方若想要和女方結親,需要先找個媒人上門去說親,媒人在中間好說話,替男方問詢意見,當然得將納採禮帶上,由男方父母陪同一起到女方家裡以顯重視,納採禮只是聘禮,不等同於彩禮。問名☞合生辰八字。
  • 中國的婚嫁六禮
    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蕩,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中國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採和納徵。《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採、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採、納幣、請期、親迎五禮。
  • 古人結婚中的「六禮」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
  • 古人結婚,男方卻抱了一對大白鵝!這是為什麼?探秘古代「六禮」
    因為,對於古人來說,結婚的時候有一個必備的東西——那就是一對大白鵝。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鴻雁。在古代的禮法之中,結婚的程序可比現在繁瑣多了。按照《周禮》的規定結婚需要經過:「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個程序。其中昏其實就是婚。因為古人結婚可不像現在,而是在傍晚結婚。
  • 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什麼是五服?現代人基本很難弄清「五服」到底是啥意思,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五服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也不止一種含義:1、古代王畿外圍在周朝以前,以王畿為中心,國土向外擴張,每五百裡為一個單位,由近而遠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或賓服)、要服、荒服。「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 古人結婚有哪些禮儀?儀式中必不可少的「三書六禮」指什麼?
    古時候講究的是"無雲不下雨,無媒不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程更是嚴謹,三書六禮、三媒六聘、八抬大轎、明媒正娶,顯得隆重還正式,也不缺乏一絲浪漫。那古代結婚都有什麼禮儀呢?古代講究"三書六禮",古代沒有這個不承認是"明媒正娶",整個流程是否順利也被直接當成婚姻是否和順。
  • 農村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五服是指什麼?
    而人們所說的「出了五服成路人」,這裡的五服又是指的什麼呢?它是指根據五種喪葬孝服制度,根據和主人家的關係而穿的不踴的孝服。五種孝服具體指的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不同的親疏關係穿的孝服也不一樣。雖然說只有五種孝服,但是它卻涉及到九代人。這九代人依次是高祖、曾祖、祖爺、父親、自身、兒女、孫子、曾孫、玄孫,出了這九代人就是出五服。
  • 平遙婚禮的「三書六禮」
    開首寫什麼?想到了「三書六禮」。  少時,在婚禮場合,聽老人們說「三書六禮」,不懂,也不關心。近十年,參與親友婚禮,又聽說「三書六禮」,聽多了,就注意了。漸漸地,知道了三書六禮是婚禮的「憲法」。  什麼叫三書六禮?  「三書」,即聘書、禮書、迎書。是「六禮」中必要的文書。可以說是古代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如現代結婚證之意。  聘書,即訂婚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方交於女方之書柬。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三書六禮:古代婚禮中的「三書六禮」,到底是指哪三書,哪六禮?
    三書六禮這個詞,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傳統的婚姻習俗禮儀,在古代,每一個結婚都要經過三書六禮。但時至今日,三書六禮這項傳統的中式禮儀,卻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有人不知道三書六禮究竟指的是什麼。
  • 一文看懂中國家譜中三族、五服、六親、七族、七廟、九族的意思!
    七族:七族:親族的統稱。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孫。七廟:本指四親(父、祖、曾祖、高祖)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後泛指帝王的宗廟。五服,是宗族結構中區分內外最重要的分界線,是否出五服成為判定親疏的重要標誌。從己身算起,向上至高祖父母為上五服,向下至玄孫夫婦為下五服。五服又指的是五種喪服。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係親近以及尊卑關係。
  • 什麼叫五服和九族?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麼一個詞——五服,這是一個表示血緣關係的詞,那麼什麼叫五服呢?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一個人的血緣關係,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外擴散的,所謂五服,就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下到第五代為止的所有人。他自己是第一代,他兒子是第二代,孫子是第三代,曾孫是第四代,玄孫是第五代,玄孫下面是來孫,是第六代,來孫就算是出了五服,玄孫就沒有出五服,也就是說從這個人他自身一直到他的玄孫輩,就是他的五服。
  • 在農村老家,出了五服為何就不是親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圖揭開謎底
    「親但是五服」就是五服以外沒有血緣關聯,在老一輩人的原有印象中,五服以內全是自已的親戚,五服以外則談不上親戚,古時候的家族中更是如此,與主人家血緣生疏的五服外子女,即便 在宗族中日常生活,影響力也是十分不高,只比一般保姆略微高於一個級別,儘管與主人家同宗或是擁有 恬淡的血緣關聯,但也分毫談不上主親人,乃至一些情況下還會繼續被保姆欺壓、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