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婚嫁六禮

2021-02-13 青州微電影

婚嫁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佔卜。納徵,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婚前一兩天女方送嫁妝,鋪床,隔日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歷史沿革

《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序為:納採,問名,納吉,納徵,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蕩,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中國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採和納徵。《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採、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採、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六禮始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婚姻程序,雖幾經變遷,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六禮的範圍,在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這種婚姻程序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風俗習慣和特色傳統文化。

通常與[三書]合稱[三書六禮]

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結婚。「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婚禮儀式力求簡化(由證婚人宣讀禮堂所備證書,各方代表代表頌詞,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或奏樂等),拜天地、鬧洞房等封建迷信習俗也被逐一剔除。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婚姻,於是對完成婚姻關係的過程就逐漸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禮」,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古籍記載

六禮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古籍《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

「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另《夢梁錄.卷二十》∶「婚娶之神,先憑媒氏。」因此,媒人是締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禮之中,納徵和親迎最為重要。《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舊說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訂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濱。後世以「文定」作為訂婚的代稱。《禮記·昏義》談到親迎後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後世夫婦成婚成為「合巹」就是從這裡來的。

納採

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納採」為六禮之首。《禮記·昏義》日「:納採者,謂採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採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釋說:「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禮。」意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為轉達。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議婚的禮物。納採禮物用「雁」。《儀禮士昏禮》「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採、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至 於何故用「雁」?《儀禮士昏禮》者認為「: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白虎通·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雲「:《古今詩話》:來,來霜降,謂之霜信。」郎瑛《七修類稿》卻認為「:雁,諸書止言知時鳥也。行有先後。故以之執贄,以之納採。」 另外,《藝文類聚》一書中還從其他角度解釋用雁之因「: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說,納採以及其他婚禮用雁,不外乎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

納採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用雁者,取其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以上三義,其一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顯然是漢儒們的臆測,不合先秦事實。後兩種看法,各有所長。如果僅以候鳥來看,似乎取義不足以證。燕子是以時分居南北,又何獨以取雁呢?看來用雁除失時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義。雁以轉徙飛行,率以老而壯者居先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後,從不逾越。而長幼有序是儒家禮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把這個原則用於婚娶,使長幼有序而行,非萬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除雁以外,其他候鳥是沒有的,故用雁為五禮之贄。 除以上含義之外,用雁在當時還有喻其從一而終、不再醮之義。周朝時期,從一而終的婚俗已為社會所提倡。當然,從一而終不僅僅是指女子對男子的忠貞不渝,對於男子來說,同樣有意義。在一夫一妻制的農業社會裡,要求小農家庭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小農家庭本身的需要。這類情況在《詩經》中有不少反映。《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人乎,與子偕老。」《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詩.王風.大車》:「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歌中強烈地反映了人們要求配偶永不離異、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望。為了強化社會需求,或者時刻提醒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觀念,因而把具有「從一而終」屬性的鴻雁引進婚禮。因此,五禮用雁,其原因就在「雁」這種候鳥兼具有社會對人們婚姻問題上需求的引義

問名

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兩種,一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時所命之名。二為名號之名,即以姓氏為名之類。至於男子之問名,在納採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問名禮物仍用雁。禮序為「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問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親婚姻;

二是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佔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

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佔卜。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鄭玄註:「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

納徵

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納吉」和「納徵」,這兩項禮目往往並在一起進行。這是訂婚的主要手續,寧波人對此稱作「文定」,寧海人稱「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實物和代金。寧波習俗按女方當事人年紀為依據,一歲用老酒一擔,以16歲計,送酒16擔。約合48塊銀元的聘金。有些地方也用稻穀計算的,每歲一擔稻穀,價值與老酒差不多。這一禮目中雙方都用紅綠描金書帖,也叫「龍鳳書帖」。帖上寫的都是一些吉利話,但有一定的程式,男方寫「素仰壺範,久欽四德,千金一諾,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則寫:「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極,九如慶祝」等話。

請期

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請吉日將迎親,謂成禮也」。即近代意義上的擇日《禮儀.士昏禮》雲「: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男家通過卜問神靈,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之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

親迎

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兩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請人鋪新床。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後,母系風俗的傳承。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出對女子的尊重。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

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定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水之濱。「韓侯迎止,於蹶之裡,百輛彭彭,八鸞鏘鏘」。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反之,若不通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故班固說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貶,「譏不親迎」,在當時,

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

關注一下唄...

相關焦點

  • 潮汕婚俗行「六禮」,後生人看去!
    本平臺法律顧問 | 廣東金橋百信律師事務所-林塭豐來源 | 留時電影工作室轉載請註明來源古時婚嫁的「三書六禮」之說,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在某些朝代,男女若是沒有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這樁婚事是不能被承認為明媒正娶的。今天,大多數地區已經廢棄舊俗,從簡從新。旅行結婚、戶外婚禮、小型茶話舞會成為時尚與流行。
  • 金灶婚俗行六禮你都知道多少呢
    古時婚嫁的「三書六禮」之說,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在某些朝代,男女若是沒有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這樁婚事是不能被承認為明媒正娶的。
  • 梁思成三書六禮娶林徽因,這樣的愛情你們要不要?
    婚後,關於自己的才女夫人,梁思成曾詼諧地說:「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足以看出梁思成對林徽因的喜愛。婚姻之事不能草率1927年,梁啓超已經病重入院,因此寫信讓仲弟梁啟勳代為籌措這對璧人的廟見大禮、文定大禮。
  • 三書六禮:古代婚禮中的「三書六禮」,到底是指哪三書,哪六禮?
    關於結婚,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中國作為5000年的禮儀之邦,對結婚一事自然也有著獨特風採,其中關於結婚的禮儀,就是我們中國人最為看重的部分。三書六禮這個詞,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傳統的婚姻習俗禮儀,在古代,每一個結婚都要經過三書六禮。但時至今日,三書六禮這項傳統的中式禮儀,卻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有人不知道三書六禮究竟指的是什麼。
  • 趙麗穎這部劇,編劇很用心,還原了古代婚嫁禮儀和大雁的恩怨糾纏
    這就不得不聊聊古代的婚嫁禮儀了。古代婚嫁禮儀與雁古代嫁娶講究「三書六禮」,它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可以追溯到周朝。「三書」指在嫁娶過程中所用的三種文書,分別是聘書、禮書和迎書。而「六禮」是指從議婚至完婚整個過程中的六種禮節。
  • 梁啓超稱梁思成在美婚禮簡單 令其三書六禮娶徽因
    書中的「南長街54號」藏梁氏檔案由梁啓超胞弟梁啟勳的後人整理珍藏,塵封百年,首次集中現世,是目前中國藝術市場規模最大的梁啓超文物集,包括信札、手稿、書籍、家具等共計近千件,其中287通信札,通信方涉及民國政壇風雲人物袁世凱、馮國璋、孫傳芳等。
  • 【昌黎民俗文化】(六)昌黎的婚嫁喪葬民俗
    婚嫁。  婚嫁是結婚嫁娶的意思,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香火,延續人類文明的一種儀式禮節。通過婚嫁行為,一方面獲得社會群體的認可,另一方面,確定正式的配偶關係。婚嫁行為由最初的亂婚無度進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婦制,反應人類生存文化的巨大進步。  對於昌黎人來說,婚姻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所以有「終身大事」之說。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 六禮三步缺一不可,看完都不想結婚了!
    六禮三步缺一不可,看完都不想結婚了!文/蘇四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網際網路,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禮記.昏義》01一、 婚嫁條件十分繁瑣說起婚嫁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年齡,而隨著王朝的更迭,法定結婚年齡越來越小
  • 中國傳統婚禮中的「三書六禮」
    總結了一個現象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新人喜歡中式婚禮了在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下按照中國傳統的禮法,在婚禮過程中要有來往的文書:聘書,就是常說的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即彩禮的禮物清單,當中祥列禮物種類及數量
  • 平遙婚禮的「三書六禮」
    想到了「三書六禮」。  少時,在婚禮場合,聽老人們說「三書六禮」,不懂,也不關心。近十年,參與親友婚禮,又聽說「三書六禮」,聽多了,就注意了。漸漸地,知道了三書六禮是婚禮的「憲法」。  什麼叫三書六禮?  「三書」,即聘書、禮書、迎書。是「六禮」中必要的文書。可以說是古代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記錄,如現代結婚證之意。
  • 古人結婚中的「六禮」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六禮」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漢以後,六禮逐步形成定製。
  • 擇日擇吉結婚算吉日子--算命大師結婚領證婚嫁擇吉日有哪些講究呢?
    擇日擇吉結婚算吉日子--算命大師結婚領證婚嫁擇吉日有哪些講究呢?「擇日」,即民間所說的「看日子」「挑日子」,是中國重要的習俗之一。結婚是人生大事,所以,中國民間對結婚擇日非常重視。早在古代,古人婚嫁就形成了一套非常嚴格而莊重的流程,分為「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彩」,即是提親,指男方家庭請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見面。
  • 中華福文化|從婚嫁方面認識了解福文化
    今天福文化介紹這最後一個專題,小福來和大家聊一聊福文化中婚嫁方面的一些小知識。婚姻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在中國古代稱為「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之事。中國的傳統婚姻禮儀是吉祥文化的一個縮影,自周朝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中國民俗禮儀中最隆重和最熱烈的禮儀之一。
  • 客家人傳統婚俗知多少:「六禮儀式」你能答對幾題?
    樸實無華的客家人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在生活文化上,向來都是融合的,在婚俗方面的 「六禮儀式」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客家民族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過程,快速現代化的當今,回味傳統婚俗,更像是在細細品味客家人本有的文化,更富記憶。客家傳統婚俗裡的「結婚六禮」,你可曾記得?1、說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其實在客家人眼子裡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上一輩人普遍結婚較早。
  • 八字合婚之六禮
    傳統的婚俗講究「三書六禮」。三書就是指聘書、禮書、迎親書,而六禮就是整個結婚過程中的六個階段: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納採:即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家同意議婚,則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時需攜活雁為禮,使人納其採擇之意。《儀禮•士昏禮》中說:「昏禮下達,納彩用雁。」
  • 良辰吉日、三書六禮,一樣不能少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很早就形成了,在幾千年的時間裡不斷發展演變,到了唐朝時期,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禮儀式,並藉助唐朝的強大影響力輻射東亞文化圈,對日韓和東南亞等國的婚姻習俗都造成了深遠影響。
  • 【海豐習俗】婚禮要遵循「六禮」古風 這些風俗你知多少?
    點擊題目下方海豐微聞,一鍵關注海豐最新資訊舊時婚嫁,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門當戶對,結成姻親。並遵循「六禮」古風,相沿至今。
  • 【文化習俗】海豐婚禮要遵循「六禮」古風 這些風俗你知多少?
    舊時婚嫁,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門當戶對,結成姻親。並遵循「六禮」古風,相沿至今。
  • 古人的三從四德五服六禮七出具體是什麼?
    五服:斬衰(同 ,音崔,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細)、緦麻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
  • 鳳冠霞披,三書六禮,我用最古典的方式說愛你
    中國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時於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意,故稱「婚禮」。「婚姻六禮」首見西周《儀禮》,一篇《儀禮·聘禮》長達幾千字,「六禮」即「六聘」,合起來即三書六禮三媒六證。六禮,指從議婚到完婚整個過程中六個禮節,具體有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採☞這是排列在六禮之首的禮節,等同於現代結婚之前的提親,男方若想要和女方結親,需要先找個媒人上門去說親,媒人在中間好說話,替男方問詢意見,當然得將納採禮帶上,由男方父母陪同一起到女方家裡以顯重視,納採禮只是聘禮,不等同於彩禮。問名☞合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