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什麼?為什麼古人會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

2020-12-23 小野聊國學

「親不過五服」,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曾經聽過。如今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自己五代以外的,就是血緣關係並不親近的人,也就不是親戚了。

「親不過五服」中的「五服」,不只是指五代人的意思,在古代,「五服」還有很多其他的含義。

秦朝時期,「五服」就是一個政區制度,也就是城池如何劃分的概念。那個時候的國家君主實行的是分封制,將自己的國家所擁有的土地進行劃分。同時根據各個分封國距離京畿的距離,分成等級高低不同的分封國。

那君主按照什麼標準來劃分這些土地呢?一般都是按照血緣的親疏。

君王直接統治,四周距離王五百裡的地方稱為「甸服」;「甸服」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就叫做「侯服」,「侯服」最靠近「甸服」的兩百裡區域是封王朝卿大夫以及封男爵的領地,其餘三百裡是諸侯的領地。

「侯服」以外再五百裡的區域就叫做「綏服」,遠離「侯服」的兩百裡是國家屯兵的地方;「綏服」以外再五百裡之外的區域叫做「要服」,遠離「綏服」的兩百裡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再五百裡的區域叫做「荒服」,遠離「要服」的兩百裡是流放窮兇性惡的大罪之人的地方。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就是「五服」最早的含義。

之後,「五服」還有古代五種喪服的意思。眾所周知,古代父權主義、宗族意識盛行,古代的大戶人家肯定是有宗祠的。除此以外,中國自古以來就看中孝道,因此喪禮的規矩有很多,喪服同樣也是。

「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以及「緦麻」這五種喪服樣式,這都是在葬禮上根據性別、年齡大小以及和逝者血緣關係遠近設計出來的喪服。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做成,一般是與逝者血緣關係最為親近的人所穿,服喪期為三年。

「齊衰」僅次於「斬衰」,用粗疏的麻布做成,服喪期一般為一年。

「大功」,用粗熟麻布做成,服喪期為九個月。

「小功」,用稍粗熟麻布做成,服喪期為五個月。

「緦麻」,用較細熟麻布製成,也是最輕的喪服,服喪期為三個月。

也就是說,與逝者關係越是親近,越是要穿材質更破的喪服,服喪期也更長,這樣可以從喪服上看出,此人和逝者之間的關係遠近。

如今,「五服」也就指的是五代人。以自己為中心,輩分分別向上下五代,以及兄弟姐妹同輩延伸出去五輩,也就是「五服」。如果超出了「五服」的範圍,血緣關係就遠了。雖然也許八竿子還能打得著,但是有可能連名字和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了,這就沒有作為親戚的意義,因此,古人才會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文化概覽》

相關焦點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
  • 老人常說的「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五服」到底是什麼呢?
    「九族」其實在古代更多的適用於封建社會政治上的說法,而在民間大家常用的是「五服」這個概念,直到現在也常常有老人說;「出了五服就不再親戚了」。老祖宗們是怎麼限定這個「五服」的概念的呢?古人認為,在血緣上算起的話,九代以外的人在血親上關係關聯已經不是很多了。 在中國古代,其實以天子為中心向外擴散治理的模式,同樣適用於古代的宗族治理之中。在古代,「五服」用法廣泛,用來劃分血緣關係中的遠近,以五百裡劃分為一個單位,一共劃分了五個單位,就是五服。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五服」的劃分更像是一個現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形象一點就是成都的同心圓城市模式。
  • 在農村老家,出了五服為何就不是親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圖揭開謎底
    最先,這兒說的五輩人就是指以自己為管理中心,前後左右拓展出來五輩人,實際上便是親戚範疇包含自漢高祖下列的男系後人以及直系親屬,簡易而言,即自漢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世代代(本宗九族)。便是自已兄妹的兒女的兒女這種血緣生疏的人,她們都被包含進了「五服」親戚。
  • 農村老人講,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這是什麼意思?五服是什麼?
    刺楸常聽老人講「出五服」,小時候聽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只知是一種認定親戚的方法。的確,同個村子裡同姓之人太多,基本上都是從同一老祖宗繁衍下來的,但如同樹木分枝一樣,各分枝間親疏遠近不同,這就需要有個節點來確定各分枝的親疏關係。
  • 農村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五服是指什麼?
    這種說法當然不是針對所有家庭,但是只能說佔據大多數。特別是家庭有比較貧窮的家庭而言,親人也會漸漸疏遠。正如那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家庭富裕了很多親戚也走得更近了。 而人們所說的「出了五服成路人」,這裡的五服又是指的什麼呢?
  • 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什麼是五服?跟「出五服」沒關係,這裡就不展開了。2、古代的五種服飾古代等級制度森嚴,自天子而下,有諸侯、卿、大夫、士,共五種服飾的吉服。這五服主要根據衣服的制式、顏色、配色、圖案等加以區分。「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漢書·地理志》跟「出五服」也沒有關係,不贅述。
  • 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甚至一個村子裡,住的都是一大家族的人,門內門外都是親戚,不像現在,親戚都各奔東西。說到親情這個東西,古代有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得罪了皇帝,跟幾百人得罪了皇帝一樣,被滅九族。九族就是從一個人輩分數起,上下左右九代人,如此牽扯甚廣,可見,在古代,九族範圍內的,都算是親戚。但如今呢,九族也算是親戚,但能夠認全自己上下三族的人,已經不多了。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係,也可以通婚。
  • 什麼是「五服」?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傳說大禹在繪製九州後,就對那些臣服於華夏的部落進行了劃分,根據土地的遠近、肥沃情況將其分為五服,而後制定出他們需要上繳給華夏的貢賦品種和數量。經過千年的發展,至禹時,生活在中原區域的華夏部落在文化演進上開始呈現出一元化特徵,夷夏意識越來越強烈。
  • 古人的三從四德五服六禮七出具體是什麼?
    何謂「五服」?五服:斬衰(同 ,音崔,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細)、緦麻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五服釋義
    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       斬衰  斬衰,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 什麼叫五服和九族?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麼一個詞——五服,這是一個表示血緣關係的詞,那麼什麼叫五服呢?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一個人的血緣關係,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外擴散的,所謂五服,就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下到第五代為止的所有人。他自己是第一代,他兒子是第二代,孫子是第三代,曾孫是第四代,玄孫是第五代,玄孫下面是來孫,是第六代,來孫就算是出了五服,玄孫就沒有出五服,也就是說從這個人他自身一直到他的玄孫輩,就是他的五服。
  • 古人表示親屬遠近關係的「五服」一文帶你了解
    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五服」制度就是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讀做「催」)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斬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 什麼是五服、六親、九族?祖孫十八代又是哪十八代呢
    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常聽說的「五服」、「六親」、「九族」和「祖孫十八代」。所謂「五服」,是指《儀禮·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每一等都對應有一定的居喪時間。死者的親屬根據與死者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規格的喪服,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親屬制度為何名為五服?五服的內容是什麼?"禮有五經,本在喪服",即禮法有五種,最能體現禮制根本的卻是喪葬的服飾制度。在古代,"五服"是指五種服飾,由近及遠可以分成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隨著朝代不斷演變,"五服"逐漸被用來代表五代人,即祖父、父親、、兒子和孫子。
  • 【收藏】你知道「五服、九族、祖宗十八代」是怎麼回事嗎?
    什麼是九族? 如果說五服之外還存在什麼親屬關係,還有什麼瓜葛,那就是九族。從秦始皇開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種酷刑叫「滅九族」。就是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滅九族的目的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讓你完全失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
  • 五服、五倫、五常:這三「五」,有何不同
    五服關於「五服」,向來至少都有四種說法。其一,以王城(皇宮)為中心,每向外延伸五百裡,就劃分為一個區域,這五個區域由裡向外,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合稱五服;所謂「服」,就是「服侍天子」之意。
  • 農村「五服」了解一下
    這其實與農村流行的喪服制度——五服有關。今天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這種喪服制度吧!五服制度「五服」是很多農村地區都比較流行的一種喪服制度,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五種孝服。一些地方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說,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五代之內的就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正好是五代,就稱為「五服」。所以「五服」既可以指喪服,也可以代指農村的一些親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