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有遠近,親戚分厚薄",中國人最講究親情,也對這方面最有研究。尤其是那些同族人在一起的村落,更加注重彼此的親屬關係。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一)、喪服制度,關係的準則
"出五服"這種說法在民間十分常見,比如誰和誰出五服了,誰與誰沒出五服。人們普遍用出五服與否,來斷定是否還算是親戚。可是很少有人去探析,五服究竟有什麼含義。關於它的說法,一直以來也沒有人敢明確的定論。
首先,有人認為五服是喪葬的服飾。其中可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種。這五種服飾中蘊含了古人森嚴的家庭等級制度,既體現了孝道又體現了親情。根據五種服飾的不同,從上到下的展現了他們與死者的親近關係。
斬衰是等級最高的,也是布料最為粗陋的以此來表現悲傷之情和對逝者的沉痛思念。比如為丈夫守節的妻子或者為君王盡忠的臣子亦或者是為父親守孝的兒子。當然,在古代只有嫡長子才能穿斬衰,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因此,著斬衰者可以看作與逝者最親近之人。
而齊衰則是丈夫穿著為妻子悼念(前提是正房夫人),兒子穿著為母親悼念亦或者是孫子輩穿著為祖輩追思。因此,著齊衰之人要比著斬衰者於死者疏遠一點,但並不是太遠。
剩下的著大功、小功還有緦麻者,與亡靈的關係依次遞減。所謂的出了五服,就等於是不用在葬禮上穿這些衣服,因為關係已經沒有那麼近了,所以就不用為逝者服喪或者守孝。同時,在婚姻之中,若是沒有出五服就不能締結姻親關係,算是嫁到了本家。
還有一點,五服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五代人,五代人只能算作一服,因此出五服指的是二十五代人。
一種說法是"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如果從現在這一代開始算,堂兄弟之間不算出服,堂親都在五服之內,太爺爺和他的堂兄弟,爺爺和他的堂兄弟,以此類推下,一共有八代。
當然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所以對五服的概念自然也不一樣。但不論如何,五服這一說法都是發源於古代的喪服制度。通過喪服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哀悼,以此表現出與逝者的遠近關係,等到出了五服,自然就沒有了親。
(二)、父為親,母為戚
所謂的親戚,應當是拆分開的兩個字。父親那一脈的都是親,而母親是因姻親關係締結過來的,被稱之為戚。五服一詞,並不適用在"戚"上,只能適用於親。
"戚"的斷絕很好判斷,比如家中有有一對姐弟,姐姐嫁人以後若是去世,那么弟弟和姐姐的夫家的關係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古代是父系社會,往往是一整個大家族生活在一個村子裡,為了辨明遠近關系所以才有了五服之分。可以說"出了五服不為親",但不能講"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那麼,為什麼五服觀念會有著如此嚴格的界定,它又為何這麼的深入人心?
首先,是因為西晉時期興起的禮律結合,當時制定了一種"準五服以制罪原則",以此來斷定贍養義務還有互相侵犯傷害的犯罪行為。如果是沒有出五服就算作親人,那就是"窩裡鬥",違反了儒家的"兄友弟恭"思想,因此他們之間互相傷害,受到的懲罰要更為嚴重。
自那以後,一直到明清都嚴格的實行五服定罪制度。所以出沒出五服,已經涉及到了人的自身利益,當然要足夠重視才行。正是因為法律的規定再加上千百年的長久積澱,五服觀念才會深植在古人的腦海中。
其次,因為五服大都是同村居住之人,像婚喪嫁娶之類的活動,需要有個明確的界限來判斷自己該幫什麼忙,不該幫什麼忙,又該隨多少份子。只要沒出五服,那都是親人,自然該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若是出了五服就不用那麼面面俱到,心意到了即可。
再次,就是國人對親情之間的重視。正是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給了五服以生長的土壤。
(三)、宗親制度,因地而異
那麼,五服制度體現了什麼,發展至今天它又有怎樣的演變?五服制度是人們對親族觀念的一種認同,它的誕生是基於對親情的重視。
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展現不同人與逝者的親近關係,這其中有夾雜著對嫡長子的重視以及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有中國人對孝道的執念。
著這五服之人,並不是只在葬禮上穿穿而已,少則要穿兩三個月,多可至三年。在這期間,穿喪服之人不能飲酒食肉,更不得行房事以表達對死者沉痛的哀悼。
發展到現在,五服已經與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大部分同族相住的農村地區,五服具體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還有曾孫和玄孫。
還有些地方認為同父同母者為一服,而同父異母者則是二服,同為一個爺爺的堂兄弟則是三服,一個曾祖父的兄弟就成了四服,再往下發展就已經出了五服。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個地方對五服的定義都有些偏差。但不論差異有多大,它們都是從古代的服喪制度演變而來。
歸根結底,五服的出現代表了國人厚重的家族觀念一直到今天在農村也仍然有很多人以此當成是否為"親"的判斷標準。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