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2020-12-25 騰訊網

"朋友有遠近,親戚分厚薄",中國人最講究親情,也對這方面最有研究。尤其是那些同族人在一起的村落,更加注重彼此的親屬關係。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一)、喪服制度,關係的準則

"出五服"這種說法在民間十分常見,比如誰和誰出五服了,誰與誰沒出五服。人們普遍用出五服與否,來斷定是否還算是親戚。可是很少有人去探析,五服究竟有什麼含義。關於它的說法,一直以來也沒有人敢明確的定論。

首先,有人認為五服是喪葬的服飾。其中可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種。這五種服飾中蘊含了古人森嚴的家庭等級制度,既體現了孝道又體現了親情。根據五種服飾的不同,從上到下的展現了他們與死者的親近關係。

斬衰是等級最高的,也是布料最為粗陋的以此來表現悲傷之情和對逝者的沉痛思念。比如為丈夫守節的妻子或者為君王盡忠的臣子亦或者是為父親守孝的兒子。當然,在古代只有嫡長子才能穿斬衰,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因此,著斬衰者可以看作與逝者最親近之人。

而齊衰則是丈夫穿著為妻子悼念(前提是正房夫人),兒子穿著為母親悼念亦或者是孫子輩穿著為祖輩追思。因此,著齊衰之人要比著斬衰者於死者疏遠一點,但並不是太遠。

剩下的著大功、小功還有緦麻者,與亡靈的關係依次遞減。所謂的出了五服,就等於是不用在葬禮上穿這些衣服,因為關係已經沒有那麼近了,所以就不用為逝者服喪或者守孝。同時,在婚姻之中,若是沒有出五服就不能締結姻親關係,算是嫁到了本家。

還有一點,五服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五代人,五代人只能算作一服,因此出五服指的是二十五代人。

一種說法是"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如果從現在這一代開始算,堂兄弟之間不算出服,堂親都在五服之內,太爺爺和他的堂兄弟,爺爺和他的堂兄弟,以此類推下,一共有八代。

當然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不同,所以對五服的概念自然也不一樣。但不論如何,五服這一說法都是發源於古代的喪服制度。通過喪服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程度的哀悼,以此表現出與逝者的遠近關係,等到出了五服,自然就沒有了親。

(二)、父為親,母為戚

所謂的親戚,應當是拆分開的兩個字。父親那一脈的都是親,而母親是因姻親關係締結過來的,被稱之為戚。五服一詞,並不適用在"戚"上,只能適用於親。

"戚"的斷絕很好判斷,比如家中有有一對姐弟,姐姐嫁人以後若是去世,那么弟弟和姐姐的夫家的關係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古代是父系社會,往往是一整個大家族生活在一個村子裡,為了辨明遠近關系所以才有了五服之分。可以說"出了五服不為親",但不能講"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那麼,為什麼五服觀念會有著如此嚴格的界定,它又為何這麼的深入人心?

首先,是因為西晉時期興起的禮律結合,當時制定了一種"準五服以制罪原則",以此來斷定贍養義務還有互相侵犯傷害的犯罪行為。如果是沒有出五服就算作親人,那就是"窩裡鬥",違反了儒家的"兄友弟恭"思想,因此他們之間互相傷害,受到的懲罰要更為嚴重。

自那以後,一直到明清都嚴格的實行五服定罪制度。所以出沒出五服,已經涉及到了人的自身利益,當然要足夠重視才行。正是因為法律的規定再加上千百年的長久積澱,五服觀念才會深植在古人的腦海中。

其次,因為五服大都是同村居住之人,像婚喪嫁娶之類的活動,需要有個明確的界限來判斷自己該幫什麼忙,不該幫什麼忙,又該隨多少份子。只要沒出五服,那都是親人,自然該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若是出了五服就不用那麼面面俱到,心意到了即可。

再次,就是國人對親情之間的重視。正是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給了五服以生長的土壤。

(三)、宗親制度,因地而異

那麼,五服制度體現了什麼,發展至今天它又有怎樣的演變?五服制度是人們對親族觀念的一種認同,它的誕生是基於對親情的重視。

通過服飾的不同來展現不同人與逝者的親近關係,這其中有夾雜著對嫡長子的重視以及男尊女卑的觀念,還有中國人對孝道的執念。

著這五服之人,並不是只在葬禮上穿穿而已,少則要穿兩三個月,多可至三年。在這期間,穿喪服之人不能飲酒食肉,更不得行房事以表達對死者沉痛的哀悼。

發展到現在,五服已經與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大部分同族相住的農村地區,五服具體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還有曾孫和玄孫。

還有些地方認為同父同母者為一服,而同父異母者則是二服,同為一個爺爺的堂兄弟則是三服,一個曾祖父的兄弟就成了四服,再往下發展就已經出了五服。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個地方對五服的定義都有些偏差。但不論差異有多大,它們都是從古代的服喪制度演變而來。

歸根結底,五服的出現代表了國人厚重的家族觀念一直到今天在農村也仍然有很多人以此當成是否為"親"的判斷標準。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老一輩常說的"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啥意思?"五服"到底是什麼?
    在民間,老一輩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而這句話是啥意思?為什麼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呢?簡單意義上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
  • 老人常說的「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五服」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常看到的「株連九族」就是「連坐」制度中最高的懲罰了,就是把一個家族都處死。「九族」其實在古代更多的適用於封建社會政治上的說法,而在民間大家常用的是「五服」這個概念,直到現在也常常有老人說;「出了五服就不再親戚了」。老祖宗們是怎麼限定這個「五服」的概念的呢?
  • 老人常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
    如果我們經常看一些古裝電視劇,或者讀一些古文,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與「五服」相關的字眼。而且老人常說:「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這是何意,五服是指的什麼?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男人的地位越發的出眾,後來逐漸形成以男人為天的社會現象。
  • 「五服」是什麼?為什麼古人會說「出了五服不是親戚」?
    「親不過五服」,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曾經聽過。如今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自己五代以外的,就是血緣關係並不親近的人,也就不是親戚了。「親不過五服」中的「五服」,不只是指五代人的意思,在古代,「五服」還有很多其他的含義。
  • 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過去,甚至一個村子裡,住的都是一大家族的人,門內門外都是親戚,不像現在,親戚都各奔東西。說到親情這個東西,古代有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得罪了皇帝,跟幾百人得罪了皇帝一樣,被滅九族。九族就是從一個人輩分數起,上下左右九代人,如此牽扯甚廣,可見,在古代,九族範圍內的,都算是親戚。但如今呢,九族也算是親戚,但能夠認全自己上下三族的人,已經不多了。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係,也可以通婚。
  • 人們常說「五服九族」,什麼是「五服」,九族是哪「九族」?
    「五服」這個詞現代用的比較少了,但是在農村或老一輩人口中,每每論到親緣關係,常常會說「出五服了」,或者說我們關係不遠,「沒出五服」,那到底什麼是「五服」呢,先看一張圖:什麼是五服?現代人基本很難弄清「五服」到底是啥意思,因為在傳統文化中,五服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也不止一種含義:1、古代王畿外圍在周朝以前,以王畿為中心,國土向外擴張,每五百裡為一個單位,由近而遠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或賓服)、要服、荒服。「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 什麼是「五服」?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書益稷》云:「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裡。四方相距為方五千裡」,西周時期,王畿之外,以五百裡為一服,由近及遠,分別稱為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是為「五服」。吉服。所謂「吉服」,即古代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 農村老人講,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這是什麼意思?五服是什麼?
    刺楸常聽老人講「出五服」,小時候聽得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只知是一種認定親戚的方法。的確,同個村子裡同姓之人太多,基本上都是從同一老祖宗繁衍下來的,但如同樹木分枝一樣,各分枝間親疏遠近不同,這就需要有個節點來確定各分枝的親疏關係。
  • 農村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是啥意思?
    老者告訴我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五服之內是一家,出了五服成外人」。凡是來往比較密切的,應該是沒有「出五服」;而來往不密切的,應該是「出了五服」了。說句實在話,什麼是「五服」,我著實不懂,於是,便請求老者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五服是指什麼?
    這種說法當然不是針對所有家庭,但是只能說佔據大多數。正如那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家庭富裕了很多親戚也走得更近了。 而人們所說的「出了五服成路人」,這裡的五服又是指的什麼呢?
  • 在農村老家,出了五服為何就不是親戚了,古籍中的五服圖揭開謎底
    「親但是五服」就是五服以外沒有血緣關聯,在老一輩人的原有印象中,五服以內全是自已的親戚,五服以外則談不上親戚,古時候的家族中更是如此,與主人家血緣生疏的五服外子女,即便 在宗族中日常生活,影響力也是十分不高,只比一般保姆略微高於一個級別,儘管與主人家同宗或是擁有 恬淡的血緣關聯,但也分毫談不上主親人,乃至一些情況下還會繼續被保姆欺壓、取笑。
  • 什麼叫五服和九族?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麼一個詞——五服,這是一個表示血緣關係的詞,那麼什麼叫五服呢?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一個人的血緣關係,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外擴散的,所謂五服,就是以他本人為中心點向下到第五代為止的所有人。他自己是第一代,他兒子是第二代,孫子是第三代,曾孫是第四代,玄孫是第五代,玄孫下面是來孫,是第六代,來孫就算是出了五服,玄孫就沒有出五服,也就是說從這個人他自身一直到他的玄孫輩,就是他的五服。
  • 五服釋義
    《清史搞·禮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繭布緣屨。」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小功  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年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 什麼是五服、六親、九族?祖孫十八代又是哪十八代呢
    這其中就包括了我們常聽說的「五服」、「六親」、「九族」和「祖孫十八代」。所謂「五服」,是指《儀禮·喪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每一等都對應有一定的居喪時間。死者的親屬根據與死者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規格的喪服,以示對死者的哀悼。
  • 古人的三從四德五服六禮七出具體是什麼?
    何謂「五服」?五服:斬衰(同 ,音崔,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細)、緦麻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
  • 【收藏】你知道「五服、九族、祖宗十八代」是怎麼回事嗎?
    什麼是九族? 如果說五服之外還存在什麼親屬關係,還有什麼瓜葛,那就是九族。從秦始皇開始,古代的刑法中有一種酷刑叫「滅九族」。就是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滅九族的目的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讓你完全失去復仇的實力和人脈。
  • 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為何能代表古代親屬制度?
    親屬制度為何名為五服?五服的內容是什麼?"禮有五經,本在喪服",即禮法有五種,最能體現禮制根本的卻是喪葬的服飾制度。在古代,"五服"是指五種服飾,由近及遠可以分成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隨著朝代不斷演變,"五服"逐漸被用來代表五代人,即祖父、父親、、兒子和孫子。
  • 五服、五倫、五常:這三「五」,有何不同
    五服關於「五服」,向來至少都有四種說法。其一,以王城(皇宮)為中心,每向外延伸五百裡,就劃分為一個區域,這五個區域由裡向外,依次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合稱五服;所謂「服」,就是「服侍天子」之意。
  • 農村「五服」了解一下
    這其實與農村流行的喪服制度——五服有關。今天就簡單來和大家說說這種喪服制度吧!五服制度「五服」是很多農村地區都比較流行的一種喪服制度,最開始的意思指的就是五種孝服。而布料的區別上,麻布代指子女兒媳,披麻戴孝也是這個意思,與逝者是最直系的關係,而孫侄甥則穿宣布,曾孫輩穿淺布。還有一種說法,孝服是有等級的。最高等的是斬衰(zhuan cui)服,這是五等喪服中的最高等級,用很粗的麻布製作二層,衣角是不縫邊的。
  • 古人表示親屬遠近關係的「五服」一文帶你了解
    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五服」制度就是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係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讀做「催」)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斬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