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都不知道,孩子身上藏著怎樣讓人驚喜的「才藝」!
前不久,許多學校都舉辦了元旦聯歡會。沒想到,河北保定的一個小男孩因此上了熱搜。
原來,老師下課和同學們閒聊,想知道誰有特別的才藝。有同學推薦了一個小男孩,說他對相聲情有獨鍾。
於是,老師就鼓勵他站起來表演一段。
只見小男孩兒深情並茂地說了一段單口相聲,再加上誇張的語氣和肢體動作,把老師和同學們逗得捧腹大笑。
不少網友紛紛調侃:「這孩子太有才了,不說相聲可惜了」,呼籲德雲社趕緊收了他。
其實,這個男孩平時並不太引人注意,如果不是這一次即興的表演,可能很多老師和同學都沒有注意到他。
可見,有一門特殊的興趣愛好,不僅能讓孩子脫穎而出,還能瞬間提升孩子的自信。
可一說到興趣愛好,不少家長都有些頭疼。因為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父母想讓孩子學鋼琴,孩子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父母想讓孩子學畫畫,孩子卻只喜歡跳舞……不管你如何為孩子規劃,他們可能死活就不按照你的想法來。
那麼,父母該如何正確對待培養孩子才藝這件事呢?
01、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
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但也非常容易喜新厭舊。
我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對鋼琴非常迷戀,因為幼兒園老師會彈鋼琴。可就在我帶他試聽了幾節課,還在比較培訓班資質和環境的時候,他就已經對彈鋼琴這件事失去了興致。
所以,對於低齡孩子來說,想要找到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個時候,不妨先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的事物,然後父母用善於發現的眼睛,去挖掘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
有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一些藝術方面的天賦。比如:
一拿起畫筆就很開心,非常喜歡塗鴉;一聽到音樂,就會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搖擺;喜歡堆積木,能安靜地堆上一天都不厭煩……父母一旦捕捉到這個信息,就可以經常和孩子互動,更深層次地去引導孩子。
漫畫家蔡志忠小的時候,就對父親書房裡的那些瓶瓶罐罐特別感興趣。有一次父親不在家,他偷溜進去,把牆上畫得亂七八糟。
父親回來自然是非常生氣。但是讓人意外的是,生氣歸生氣,他的父親居然給他買了一小塊黑板,讓他在上面塗鴉。
如果,蔡志忠的父親當時沒有敏銳的發現他的興趣愛好,那麼可能現在就少了一個漫畫家了。
挖掘孩子的興趣愛好需要一些時間,看起來像是在走「彎路」,但卻是對孩子的負責。
02、用肯定和表揚,鼓勵孩子堅持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對學習感興趣,因為學習畢竟是枯燥的。
《嚮往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幕,劉憲華和呂思清老師合奏了一曲,當優美的琴聲落下時,王迅卻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我對不起我媽,小時候我媽的工資一個月才18元,卻給我買了一把41塊錢的琴。一開始,我特喜歡,後來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現在特別後悔,如果當時堅持一下,起碼現在還是個特長……」
同樣感慨的,還有Angelababy。
當得知劉憲華也是從小被逼著練琴的時候,她的內心或許也有一絲遺憾:「為什麼當初沒有人逼我一下?」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所有光鮮的背後,都需要付出努力和堅持。
孩子不懂這個道理,但是父母懂。
可該如何鼓勵孩子堅持下去,而不是強硬的「逼迫」呢?畢竟,逼迫有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叛逆。
這個時候,不妨多肯定和表揚孩子,增強他們的內驅力。
比如:當孩子連一個簡單的曲子都彈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批評和責罵。因為,孩子原本就已經很沮喪了,否定只會讓他們更想退縮。
換一個角度,當父母去感受孩子的心情,並且表達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的時候,或許奇蹟就會發生。
可以說:「這首曲子看起來有點難,媽媽看你練得很辛苦,有什麼是媽媽可以幫到你的嗎?」或者:「我們再試一下吧,媽媽會一直在旁邊陪著你的!」
這樣的肯定和鼓勵,絕對能稀釋掉孩子的負面情緒。
不少父母總是抱怨孩子的抗挫能力弱,遇到點困難就像退縮。那是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孩子一個人在面對,他找不到可以停靠的港灣。
只有得到了父母的接納和肯定,孩子才能再次鼓起勇氣遠航。
03、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逼一逼,就能朝著父母所期盼的方向發展。
當孩子明確表示出對一件事不感興趣,或者無法想再堅持的時候,父母不妨選擇尊重孩子。只不過要明確地告訴孩子:
「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要為你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左思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可他從小卻有點結巴,還長得一副不太靈光的模樣。
他的父親左雍對他的教育十分上心,特地聘請了有名的學士來教他書法和琴,可練來練去,效果都不怎麼樣,琴也拉不出一支像樣的曲子,這讓左雍非常苦惱。
後來,左雍發現兒子對文學有特殊的喜愛,於是就讓他改學賦詩。最終,左思憑藉一首《三都賦》名噪一時,從而成為了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
可見,雖然成功的路上離不開努力和堅持,但如果方向錯了,只會事倍功半。
學會尊重別人,我們不難做到,但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不少父母卻很難做到。
許多父母總是以「我這是為你好」、「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為由,讓孩子遵從自己的規劃。
可是,人生該走的路一步也不會少,你為孩子走的捷徑,終究會變成一個一個的坑。
正如張愛玲所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孩子需要的不是「控制型」的父母,而是人生的「指路明燈」。至於「彎路」,那是錘鍊他們意志和抗挫力的良藥。你覺得呢?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