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從孩子的視角體會貧窮與苦難,縱使痛苦卻快樂著

2020-09-05 旭哥聊情感

貧窮真的不算什麼,不要喪失對美好事物的渴望,積極樂觀地活著,保持人性的真與善,一樣能收穫成長,實現人生的價值。

——馬吉德·馬吉迪

《天堂的孩子》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伊朗電影,無論是內容表達還是細節的展現,該片都將這種現實的苦難刻畫的淋漓盡致。影片從孩子的視角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沉重的畫面,不僅能夠喚起大家對童年的回憶,還能夠從影片中體會到人性的溫暖與善良。

影片講述了兩兄妹同穿一隻鞋的故事,阿里和莎拉是一對非常善良的兄妹,他們出生於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家人買東西都要賒帳,就連房租也不斷拖欠。正是在這樣一種條件下,所以物質上就必須要特別拮据,阿里有一天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了,但是他並沒有向父母求助,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整部影片就是從這樣一個小的故事出發,雖然上我們展現了伊朗底層孩子的真實現狀,但呈現出來的畫面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沒有自怨自艾的傷感更沒有頹廢的情緒。影片中孩子的心靈是純潔善良的,正是這種至善至美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更加能夠打動觀眾的內心。

《天堂的孩子》雖然是一部低成本的文藝片,整部影片也是圍繞一對兄妹與小鞋子的故事展開,但這絲毫不能掩蓋影片本身獨特的魅力。接下來我將從敘事方式、影片主旨、內容表達這三個方面進行展開,一起從孩子的視角體會貧窮與苦難,同時感受平凡中的善良。

敘事方式:影片採用了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從而使得整部影片邏輯脈絡更加清晰

《天堂的孩子》這部影片採用了線性敘事結構,這種敘述方式使得影片的邏輯脈絡更加清晰,同時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能夠使人的情緒層層遞進,進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影片中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結構,一方面體現在影片的整體結構中,另一方面體現在對細節的刻畫。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哥哥阿里把妹妹的鞋子弄丟了,雖然只是一雙破鞋但妹妹特別珍惜,於是阿里便想著和妹妹輪流著穿一雙鞋子去上學。

線性的敘事結構能夠使得整部影片的氛圍張弛有度,就拿互換鞋子這一過程來說,我們能夠感受到兄妹倆的緊張和急促,兩人互換鞋子快速奔跑的趕去學校。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體育課上妹妹因為穿了球鞋而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此時的哥哥卻光著腳跑去了學校上課。兩者對比之下,能夠使得影片的整體氛圍更加緊張,也能從中感受到濃濃的愛意。

與此同時,影片還採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來展現各種細節,哥哥替妹妹縫補她唯一的舊鞋子,這一幅畫面的展現可謂是非常的溫馨,要知道哥哥阿里也只是一位年僅九歲的小男孩。貧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貧窮和苦難帶來的問題使得他們更加的堅強,真實的影片的整體敘事格調更加溫馨浪漫。

整部影片以小鞋子的丟失為主要線索,同時兄妹倆成了影片敘事的中心,貧窮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都舉步維艱,那麼鞋子丟失後兄妹倆又應該如何面對呢?哥哥阿里雖然也是一個小孩子,但是他卻主動承擔起了自己這個年齡不應承受之重,妹妹的鞋子被人當垃圾收走了,為了彌補這個損失他也為之付出了各種努力。

不要冠軍,只要第三名,第三名就好......我一定會拿到第三名的,放心,我有把握!

上面是影片中的一個場景,阿里為了能夠幫妹妹拿到一雙小鞋子,他選擇了參加學校的運動會,他不想要冠軍只想得第三名,因為第三名的獎品就是一雙運動鞋。這樣的願望是多麼簡單而又純粹,然而最終他卻失敗了,他得了冠軍反而變得惆悵開始淚流滿面。

影片的整體感情基調有些淡淡的憂傷,然而這種憂傷與主角的人生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他們而言,快樂其實特別簡單只要有一雙小鞋子就可以了。影片中哥哥的責任感以及妹妹的善良,這倆人都能給我們一種莫大的感動,貧窮和困難面前,孩子們選擇了勇敢面對,同時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困難。

影片主旨:以平凡人的視角刻畫現實,不僅能夠揭露苦難的內涵還能感受人性之美

影片以平凡人的視角向我們刻畫現實的生活,我們能夠看到孩子的純真與善良,兄妹倆的生活就像是一場接力賽,小鞋子的丟失將兄妹倆的感情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我們不僅能夠看到苦難的內涵還能感受到人性之美。

《天堂的孩子》這部影片總是能夠從細微之處打動人的內心,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影片中的哥哥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

家庭的貧困使得他從小就懂得自己的責任,妹妹鞋子丟失後將這種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不僅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鞋子,同時還想出了和妹妹輪流同穿一雙鞋的辦法。

正如盧梭所言:「磨難,對於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墳墓,而對於強者則是生發壯志的泥土。」

實際上,妹妹的鞋子並沒有真正的丟失,隨後的時光裡兄妹倆找到了鞋子的去處。後來他們發現,得到這雙鞋子的也是一個小女孩,這一家三口的經歷更加糟糕,小女孩父親失明生活也舉步維艱。看到他們家庭現狀之後,兄妹倆最終放棄了要回自己鞋子這個想法。

從以上細節我們也能看出,兄妹倆即使身處貧窮之中,但內心的善良和純粹是難能可貴的,貧窮並沒有擊垮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反而磨礪了他們的內心,對於同樣處在苦難中的人,能夠自然而然的感同身受。

影片給我們刻畫的內容簡單質樸,但裡面卻時時刻刻都充滿著感動,兄妹倆鞋子丟失後輪流穿著哥哥鞋子去上學,此時兩人的生活更像是一場接力賽,這場接力賽正是生活對他們的考驗。因為內心足夠堅定,所以面對挫折和苦難時,兄妹倆用孩子獨特的方式去抵抗。

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鍊出人才來。

身材弱小的哥哥為了兌現給妹妹的承諾,他懇請體育老師能夠給他一次機會參加市裡的小學長跑比賽,參加這次比賽並不是為了拿獎,而是因為這次的獎品正好有他需要的。一等獎和二等獎是度假和運動套裝,三等獎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對於哥哥而言,他真正想要的就是三等獎這樣就能兌現給妹妹的承諾。

內容表達:影片向我們展示了普通人面對苦難的人生態度,從而隱喻伊朗底層民眾

生活的悲劇不在於人們受了多少苦,而在於人們錯過了什麼以及擁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影片一開始就從苦難這個視角開始描述,貧窮的生活對整個家庭而言就是一種苦難,兄妹倆小鞋子的丟失也是一種苦難,影片通過向我們展現這一家人面對苦難時的人生態度,從而向我們揭示了所謂希望和貧窮的內涵。

不難發現,孩子的視角和成人有很大的區別,成年人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出來最多的狀態還是無奈與絕望。影片中兄妹倆卻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他們沒有因為苦難變得自怨自艾,反而選擇了在苦難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沒有丟失心底的那份善良。

成人世界裡的所有痛苦與磨難,通過孩子的真誠與善良變得更加柔和。幼小的心靈在困難中逐漸磨礪,變得更加堅韌執著又善解人意。哥哥的責任感和妹妹的體貼,這些特質都是任何物質換不來的,儘管是在平凡的苦難中踽踽獨行,孩子們依舊沒有磨滅僅存的希望。

無論是將老師獎勵給自己的原子筆送給妹妹,還是兄妹倆輪流穿著一雙鞋子去上學,又或者是參加運動會幫妹妹贏得運動鞋,從這些場景中我們都能看出哥哥身上體現出的責任感。這種成熟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應具備的,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這些看似悲傷的場景之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些許的希望。

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

《天堂的孩子》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讓人非常的動容,一雙鞋子原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對於貧窮的兄妹倆來說,這一雙鞋子就是他們整個生活的重心。孩子的世界沒有成人那麼複雜,快樂對他們而言特別簡單,也許是夏日裡的冰淇淋,又或者是一段短暫的旅行,這些都能讓孩子體會到十足的快樂。

寫在最後

縱使身在苦難之中也要開出花來,影片中這對兄妹喚醒了我們對童年的記憶,我們能夠從影片中的細節刻畫感受到孩子內心的變化,同時能夠從兄妹倆面對苦難時的人生態度,從而感受到底層民眾的人性之美與溫暖之光。

《天堂的孩子》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經典影片,小人物的苦難人生不僅能夠讓我們看到伊朗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還能通過兄妹倆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挖掘人類最質樸的情感。

相關焦點

  •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上個星期三最後一節作文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為《天堂的孩子》,故事情節十分感人,講述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丟了妹妹的鞋,為了不讓老師和父母發現,他與妹妹經歷千辛萬苦。我覺得這個故事其實是印度所有貧窮孩子的寫照,在印度的小巷小街中,販子騎著破舊的三輪車,一邊踏著骯髒的車板,一邊呵呵噢地喊著。與此同時,一個女孩在奔跑,在充滿春光的街道奔跑,她腳下較大的白色球鞋,正在「嗒嗒」作響,真可憐,沒有了自己的鞋子,我在看每一處都心驚膽顫,最驚險的地方就是他們騎自行車走下坡路時,他們的自行車剎車器壞了,最後他們撞到一棵大樹上。
  • 電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在線觀看
    當兄妹兩個在庭院洗球鞋的時候,兩個孩子珍惜地捧著球鞋,輕輕地吹走上面潔白的泡沫;慢慢地,泡沫變成了透明的肥皂泡,在陽光下,在小兄妹的歡笑中,飛揚。那在陽光下彩色的肥皂泡,就像他們的童年,動蕩而美麗,脆弱而堅強。這段在我眼中,確實是電影最"浪漫"的畫面,整部片子看完,我腦子裡迴旋的都是他們的笑容,讓我感覺,上帝正從天堂慈愛地俯視他們,他們是天堂的孩子,純淨而勇敢。
  • 《天堂的孩子》:奔跑,冠愛之名,心懷希望的姿態是最美的活法
    貧窮不會磨滅一個人高貴的品質,縱使你衣衫襤褸滿身泥土,骨子裡的教養也會讓人肅然起敬。————薄伽丘兒時最喜歡的做的事情是蜷在外祖母身邊,聽她講古老的故事,而今故事大都已經忘卻了,但卻依稀記得她那布滿皺紋的臉上的笑靨,溫柔而純淨。
  • 倪萍感謝苦難,寒門女孩感謝貧窮,何錯之有?
    所以孩子說的感謝,純粹只是覺得「爸爸有更多時間陪伴自己」這件事情特別讓自己開心,並不是無視疫情中的有過的種種,這些他還體會不到。倪萍說「感謝苦難」著名主持人倪萍曾說過:「感謝苦難,它使我變得更堅強了。」當時,事業如日中天的倪萍得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那就是她才兩個月的兒子得了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需到美國就醫。
  • 《小鞋子》《天堂的孩子》
    影片:《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影片梗概:小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
  • 王爾德經典童話《快樂王子》| 教會孩子善良、真誠的好故事
    大頭爸爸講故事北大教授每天給百萬孩子講好聽的睡前故事(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大頭爸爸講故事
  • 伊朗電影《小鞋子》:被孩子的心靈和目光柔化了的社會苦難
    本以為貧窮、艱辛的生活困境應該是影片沉重而灰暗的主題,然而透過孩子純潔的心靈和無邪的目光,我們分明看到,這苦難的世界裡,暖意融融,閃耀著美好和善良的人性光輝。貧窮、苦難的生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中沒有希望、溫情和快樂。
  • 薦影-伊朗電影Top1 | 不失純真,優雅的貧窮,用至純至堅去面對苦難
    今天就為大家帶來這樣的一部電影-《小鞋子》,英文名Children of heaven,天堂的孩子。我覺得所有的孩子都來自天堂,是上帝賜予父母以及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如果用成人的視角去看這部電影,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覺得這些孩子們在小題大做。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在貧窮的家庭背景下,這些「小事」就是他們的大事。
  • 伊朗經典《小鞋子》:孩子純真心靈和目光,柔化社會現實和苦難
    影片中的兩兄妹:阿里和莎拉純真、善良,懂事能幹、善解人意,就像天堂的孩子一般,但他們卻從頭到尾都被底層貧困的現實生活壓在喘不過氣。於是,這細微的小事,便成了孩子世界中真正的災難和困境。他們以孩子的智慧和孩子的純真想試圖挽回這災難,擺脫著困境。但他們都只是在做徒勞的無用功,困境並未掙脫。然而,影片圍繞小鞋子的故事卻又一直被溫暖的柔情所包圍。《小鞋子》無論是從『貧窮且善良』的主題呈現、『小鞋子』背後的兩種心境,還是『小金魚的情感隱喻』上,都為伊朗電影走向世界舞臺無疑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 重溫老電影《天堂的孩子》(在線觀看)
    關注一品波斯,每天給你一份美麗的心情對於伊朗電影,筆者最喜歡看的是伊朗兒童電影,分別是《天堂的孩子》、《白氣球》、《
  • 《何以為家》:苦難是孩子成熟的催化劑
    貝多芬說: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創造就需苦難,苦難是上帝的禮物,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百折不撓。但贊恩的實際年齡只有12歲,所以他的身上還是有孩子的本質,就是愛玩愛鬧嘴饞。當有人疼的時候,他的年齡是真實的,他的表現也符合這個年齡的特點。所以他才可以在一個認識幾天的人面前,表現的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在與拉希爾和她的兒子相處的這一段時間裡,應該是贊恩最快樂的時光。
  • 電影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涉及:童真、純樸、奔跑| 《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是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一部伊朗電影。電影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係。
  • 【青春電影賞析】|—— 《天堂的孩子》
    《天堂的孩子》是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的伊朗劇情電影,Amir Farrokh Hashemian,Bahare Seddiqi等主演。
  • 《天堂的孩子》:豆瓣9.2,貧窮中的「富有」,是不帶憐憫的感動
    這樣東西可能是一顆彈珠,一個發卡,一條花裙,也可能是一雙小鞋子,電影《天堂的孩子》就是圍繞鞋子展開的童年故事。沒有華麗的修飾,沒有商業化的表演,影片的開頭平淡樸實,映入眼帘的是手掌粗糙有繭的鞋匠,他用一針一線縫補修理著手中緊握的小粉鞋,想讓它看起來更結實一點。
  • 讓孩子體會烘焙的快樂——巧克力奶油派
    經常聽到有人羨慕地說「丁克族「:「唉呀,你們真好呀,沒有孩子真輕鬆,想去哪抬腿兒就走人了,不用牽掛著家裡還有個小尾巴。」我妹現在一直「丁」著呢,沒有孩子的負擔,所以她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去遊玩,有更多的精力去照顧我媽媽。從某些方面講,利大於弊。    可我終究是位比較傳統的女性,總認為,一個家裡應該有個孩子,看著孩子由襁褓慢慢長成翩翩少年婷婷玉立的少女,幸福感由心而生。那是自己傾注一生的愛的人,沒有做過父母的人體會不到那種幸福。
  • 我心目中的最佳伊朗電影名叫《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
    我心目中的最佳伊朗電影名叫《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儘管搞不清楚哪個譯名更準確一些,但我個人比較傾向《小鞋子》——為什麼?因為義大利也有一部神作叫《天堂電影院》,同樣講述孩子成長的故事,甚至於兩部電影的主角小男孩,都是大大的眼睛,黝黑的皮膚,一頭自來捲髮,五官面目十分相似,所以,感覺譯名《小鞋子》能區分開來。
  • 瓊英·卓瑪:13歲剃度出家的國際巨星比丘尼,用梵音拯救了無數在苦難中掙扎的孩子
    拳腳、鞭打、惡語相向……然而,讓她最痛心的還不止於此,「每當看到母親被毆打、流淚,我都會痛徹心肺……」那種愛一個人卻無力呵護的痛苦,刻骨銘心。她曾在恐懼中問媽媽:「我是不是也一定要嫁人,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命運?」媽媽說:「不是的。你可以選擇出家,那樣你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她從此決定出家,那年,她9歲。
  • 《小鞋子》或許,天堂的孩子就是他們這樣的吧
    片子是1999年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講的是一對貧民區的兄妹和一對破舊鞋子的溫情故事。其實啊,我本人最喜歡的是懸疑類電影,其次是奇幻類,這些電影中的情節會讓我受到震動,吸引我所有注意、刺激所有感官、調動所有神經。而這些體驗是大部分喜劇片、青春片等無法滿足我的。
  • 看《天堂的孩子》有感
    □鄭州市管城區創新街小學六(2)班閆子玉    最近,我看了一部令人深思、感動的電影——《天堂的孩子》。    故事是這樣的:九歲的伊朗男孩阿里,母親雙目失明,父親奔波辛勞,家庭貧窮。
  • 豆瓣8.7《泥之河》:孩童視角的快樂童年,隱藏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1、以純真的孩童視角,反觀成人世界的苦痛電影開端,觀眾便被引入了男孩小西的視角,他坐在窗前拖個腮幫,看著泥河上的居民生活、來往過客的悲歡。沒有畫外音、不用內心獨白,就是一種孩童的毫無偏見的視角,注視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