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 關於《長江圖》是匠心之作還是無病呻吟,影評人愉快地撕了起來

2021-02-20 幕味兒


影向標周末版-第五十七期:評《長江圖》

 

本期「影向標」迎來了一位新作者——韓松落。韓松落身兼影評人與作家雙重身份,這當然也是「影向標」不局限於「影評人」作為主創團隊的一貫宗旨。他的散文和小說常見於《散文》、《天涯》、《大家》等雜誌;除了電影評論,也開設音樂、娛樂、文化等評論專欄。想要了解他的朋友,可以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韓松落見好」。

 

《長江圖》得分:5.8分

 

1. 劉宇清:9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給《路邊野餐》10分,給《長江圖》9分,並不是說後者比前者差。其實,他們都是當今中國電影喧囂的商潮中難得的藝術珍品。在《路邊野餐》中,方言、風物、空氣、甚至空氣的溼度都那麼熟悉,陳昇是影片的主角,但是沒有霸佔電影的空間,我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久久不願出來。看《長江圖》,總會強烈地意識到是秦昊在飾演高淳,甚至有好幾次都跳出了情境,不由自主地琢磨秦昊的演技(其實很不錯哦,包括《推拿》),於是也會時不時地想:這是誰的《長江圖》?秦昊的?楊超的?個人覺得,《路邊野餐》是渾然天成的,而《長江圖》充滿了匠心。在中國,長江、長城、黃河……凝聚了自然與文明,成為精神圖騰。即使住在漠北、身在海邊或者從未親近,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一幅《長江圖》。影片中的每一個地點,都有一句詩,都是長江上的節點。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些節點是亮點,有些節點是痛點。高淳在通過三峽船閘時,為什麼淚流滿面?這裡可能引起萬千種不同的聯想。《長江圖》就是楊超寫的一首朦朧詩。題材是宏大的,情感卻非常個人化,正如梁小斌老師的《祖國啊,我的鑰匙丟了》。我們常說的詩意,其實是失落和痛感。兩岸的城市都背叛了,「我」拒絕上岸,正如「海上鋼琴師」寧死不願登陸。人們身處現代,卻對過去懷抱鄉愁。溯流而上的航行,不妨理解為回返母體/子宮的隱喻。電影的影像美極了,這是自不必提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電影的音樂/音效,非常具有「現代感」,讓人想起譚盾、劉索拉、趙季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探索」。《長江圖》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電影、䑃朧詩電影、野心勃勃的探索電影。既不可多得,又生存艱難,所以要珍惜/好評。

 

2. 奇愛博士:8分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文慧園路三號」微信公眾號(CFA1958)運營者。

《長江圖》裡可以掰扯的東西太多了:從魔幻的多線結構設計(實線和虛線的交融)到地景的選擇、膠片攝影的燈光設計、聲音的處理(無源的國際主義配樂和有源的崑曲運用)、男性畫外音的漸隱、男性視點和女性的形象建設、詩歌的功能、紀錄片片段的創意……以及對社會歷史的反思。《長江圖》實在是一部太過於複雜的電影,博大精深,充滿了歷史的憂思,它的調子灰藍、憂鬱而綿長……一如魔幻的滔滔長江,蘊含著無盡的幽暗的內生力量。我把楊超的《長江圖》概括為當代中國的「新感覺派」電影——當你通過幽思和冥想於影像和詩歌的節奏中,體會到什麼,就是什麼。


 

3. 王昕:7分

電影研究者。

如同詩集魅影的安陸,仿佛長江之魂的大魚。導演想要在詩集中溯流,放出大魚為長江還魂。而詩是時空的封印與遊戲,高淳翻開的《長江圖》,解鎖的正是這樣一道封印。如同誤放妖魔的洪太尉,釀下禍事的驚惶也伴隨得到秘密的喜悅。也如《回憶愛瑪儂》裡旅行的年輕學生,遭遇攜帶著地球記憶的神秘女子,一種「千載相逢猶旦暮」的悲喜。影片以太多過於具體的片段拼接而成,這強化了觀眾對它進行解碼的衝動。然而影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的全部情感並不在隱喻層面運作,而是完全訴諸於畫面和聲音感受,人物佔據的面積、相處的距離把「大」銀幕的特質進行了非常直接的運用。如果能夠接受某種挫折或讓遊思蕩漾,我們最終獲得的是一次看見長江的旅程,沾染著些許泛靈論色彩。而這種未必能準確命名的感受,實際上讓我們超出了把單個文本換算為資本或審美數值的乏味遊戲,引向電影何為的問題和它無限差異的答案。

 

4. 韓松落:7分

作家,影評人。

就像《美國往事》裡的美國,是一個霧靄沉沉、悽厲幽深的大陸,和美國人自以為的美國絕不相同,《長江圖》裡的中國,也是一個霧靄沉沉、鬼影重重的中國,和我們在影像中看慣了的中國絕不相同。水邊的故事,溼意和詩意難解難分,到底是溼意還是詩意,其實是一筆糊塗帳,但這個故事裡,溼意和詩意交融到恰到好處。故事不難懂,甚至有點過於直白,尤其是大段的詩,讓它更加直白,這是一點遺憾。

 

5. magasa:7分

《虹膜》電影雜誌主編,「虹膜」微信公眾號(IrisMagazine)運營者。

這像是一部遲來的電影,它的精神世界、它的藝術手法,其實和我們眼下的社會,眼下的電影時代格格不入,它像是上一個時代的電影。但它今天才獲得了機會被搬上銀幕。導演對如此宏大的命題,以及對他自己生產出的巨大體量的劇本和拍攝素材的駕馭其實是有些不足的,但瑕不掩瑜,有些鏡頭拍到了也算成功。

6. 李宏宇:7分

《南方周末》文化版編輯。

好看的,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片。留下了足夠空曠的解讀空間,當然也可能一切解讀都是誤讀,又如何?一度把它當作鬼片來揣度,也頗有樂趣。沿江上行,過了某個點之後突然變得潦草,節奏上突兀。畫面夠美,音樂的舒服甚至令人意外。

 

7. 桃桃林林:6分

影視自媒體人,運營微信公眾號「桃桃淘電影」、微博「桃桃淘電影」、優酷視頻「桃淘好萊塢」和「本周院線新片」。

影片的解讀空間很大,一路向上的船、詩集、女人,種種指涉,你可以有很多解讀空間。其中有幾場鏡頭也非常美。唯一的遺憾是,片子還是少了些靈性,是一種創作者的自覺。

 

8. 大奇特:6分

歐美老電影愛好者,DVD收藏發燒友。

這是藝術作品不是電影,典型的被攝影師綁架的作品。用當代鏡頭語言書寫的長江圖畫卷,詩歌、劇情、愛情都是畫卷上的一點。被秦昊的眼淚撼到了,那是畫家的用印。

 

9. 開寅:5分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學者。

像是從九十年代發掘出來的電影文物,浸透了第六代導演的模式化苦逼文藝思維,和21世紀沒什麼關係。影片的內容完全跟不上影像的節奏,影像已經穿越地域飛了,內容卻還停留在那幾句表意直白的詩言片語。中國藝術電影不知什麼時候慣出來了通篇詩朗誦這樣的毛病。我一直覺得在銀幕上進行通篇詩朗誦或者把一些自稱為詩的文字重疊在影像上,就好像買了本新書然後專挑印著鉛字的頁碼自我感覺良好地往上寫讀後感。除非你是戈達爾,發明了一整套文字形態與影像完美搭配的美學系統,否則結果就是讀後感和書上的文字互相攪和成了一鍋粥,誰也甭想看明白誰。

 

10. 徐元:5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雖然攝影相當驚豔,但影片本身實在無病呻吟得令人難堪。或許可以說,核心創意和拍攝期的執行力都該嘉獎,然而,當「戲」變成一段段「細節」時,就只剩造作和粗劣了。

 

11.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詩與長江的遠方都在對於一個影射強烈的女性客體的追尋與解救裡成為當代文藝觸覺的新套路。


 

12. 風間隼:4分

影評人。

作為《泰囧》、《心花怒放》等公路喜劇的變種「水路喜劇」,本片展現了一個破落船戶眼中的「江山美人」。滿滿的都是套路,文青、詩、宗教、黑幫、妓女、木頭木腦的人物、畫外音裡的央視節目……終於讓我樂出聲的是斜插江中的那根電線桿(大概讓導演想起了十字架?)。每一格畫面似乎都在昭告「瞧我多有思想深度,多有人文關懷!」卻連基本的生活氣息都看不到。4分全都給美術、音樂和氛圍絕佳的膠片攝影,它們齊心協力,完美地放大了編導的淺薄和無聊。

 

13. 吳李冰:4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誌編輯總監。

除了攝影一無是處。上世紀九十年代第六代那些無病呻吟、顧影自憐、裝腔作勢的壞毛病原樣複製在這部電影裡了。最糟糕的是,即便攝影看上去很美,影片極力追求的詩意依舊空洞至極。

 

14. 胤祥:4分

電影學者。

想法與完成片是兩回事,詩電影和詩是兩回事,就像理想和現實永遠是兩回事。

 

15. 賽人:3分

影評人,CCTV6《電影報導》(前身為《中國電影報導》)策劃。

《長江圖》是有意象的,長江水不用說了,那一尊尊佛像,也帶著些急吼吼的意願。但一旦涉及生活流的敘事時,就有些依葫蘆畫瓢。苛刻地說,這是一部嚴重缺乏細節的影片,人無法在具體的事件中運動,也就很難在抽象的時空裡生長。


預定 | 明晚7點,小西天大廳《路邊野餐》再度出發,男女主演到場映後交流,票價20元,點擊「閱讀原文」格瓦拉售票:

相關焦點

  • 頗具爭議的《長江圖》丨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五十七期:評《長江圖》 本期「影向標」迎來了一位新作者——韓松落
  • 影向標:《港囧》
  • 影向標 | 你看懂《馬戲之王》是怎麼懟影評人的嗎?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二十八期評《馬戲之王》 《馬戲之王》得分5.6分 劇評家在劇院找不到快樂,影評人對什麼影片都看不上眼,都是很悲哀的事情。看《馬戲之王》,讓我想起前幾年關於反「三俗」的爭論,雙方應該力求共識,學習巴納姆,在奇異虛幻之中融入貨真價實,電影批評也一樣。
  • 影向標:《頭腦特工隊》
  • 影向標 | 影評人為《悟空傳》又撕起來了!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期:評《悟空傳》《悟空傳》得分5.7分 1. 少年向版本的《悟空傳》,熱血、燃、中二。視覺想像力和特效很棒,金箍棒的視覺呈現尤其熱血。弱點還是劇作,今何在原作的碎片化敘事其實很難改編成主流商業電影,更適合《東邪西毒》這類文藝範。郭子健保留並凸顯了反抗主題,徹底放棄原小說的敘事,將劇本嚴格按照主流類型電影的三幕劇模式來建構,但人物性格塑造、情節邏輯缺少說服力。 人物設置層面,工整對稱地建構出兩組不同的反叛者。
  • 影向標丨《通靈神探》
    影向標周末版-第二十四期:評《通靈神探》統籌:蔡劍平編輯:王偉(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
  • 《長江圖》是文藝青年的無病呻吟,還是野心勃勃的藝術傑作?
    它是《長江圖》,有人說這是今年我們在電影院裡能看到的最好看的國產藝術電影——至少是之一,因為《路邊野餐》同樣被認為非常好看。但也有人說,影片支離破碎,不知所云,不過是文藝青年的無病呻吟罷了。上次出現這樣尖銳的對立,是去年同一個時段上映的《刺客聶隱娘》。因為藝術電影而吵起來,難道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 影向標:《三城記》值得看麼?
  • 影向標:《尋龍訣》
    影向標周末版-第二十期:評《尋龍訣》
  • 影向標 | 坎城一結束,影評人又開始活躍起來了
    不過,對於底層人生活狀態的描寫還是有一些令人動容之處。 2.陸支羽6分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1.即便確實有太多不可信,但依然比我預想要好;至少,李睿珺導演對於中國當下現實的關照值得被記刻。
  • 《英雄本色2018》《謎巢》|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二十六期《英雄本色2018》《英雄本色2018
  • 影向標:好萊塢神棍片《通靈神探》
    宿命、死亡、宗教、傳承等命題,在電影中中規中矩地得到展現。安東尼的表演沉穩老練,科林表演癲狂外放對比明顯。從片子中看到杜琪峯《神探》的影子,更多的是在探討命題。劇情上雖差火候,但剪輯上較為明朗。2. 王昕:6分電影研究者影片製作成本相對較低,場景略顯簡陋。
  • 影向標 《三城記》是一灘認真的狗血
    西帕克:5分影評人、電影媒體從業者、藍光收藏愛好者觀感與《太平輪》極其類似,都是大背景下的亂世浮生。可以看出本片作者張婉婷、羅啟銳已經盡心盡力,但過於正統老套的故事,現在看來已沒有多少餘味。湯唯與劉青雲都是扮演他們一貫的角色,組合起來卻並不來電。秦海璐與井柏然兩個角色的組合也很奇怪,為了增添一些喜劇效果,而犧牲了合理性。4.
  • 影向標 | 這部科恩兄弟的作品,其實被低估了
    中產階級脆弱的精緻與淺埋的虛偽,因為一個惡念而打開的潘多拉盒子,所有問題都如同命運的故意捉弄一般洶湧而來,完全失去控制,把原本喪到不行的事輕描淡寫,形成適度的黑色幽默,看到《冰血暴》、《閱後即焚》、《老婦殺手》的影子,不自覺地笑起來。美術攝影都很棒,剪輯也流暢自然,整體節奏把握非常好,總是在調動情緒,即便能猜到部分下文也能被抓著走下去。
  • 影向標:《一個勺子》
  • 影向標:皮克斯動畫佳作大排名
    影向標周末版-第十期(特別策劃):舉一部你認為最好的皮克斯作品統籌:蔡劍平編輯:王偉
  • 影向標丨《金蟬脫殼2:冥府》爛透了
    影向標丨《金蟬脫殼2:冥府》爛透了 金蟬脫殼2:冥府打分人數不足5人,本片不計算平均分。
  • 影向標 | 影評人為《羅馬》打出滿分
    影向標第一百九十三期 評《羅馬》得分7.1分1.U兔10分視角不是兒童不是女僕,而是導演像一個幽靈一樣潛入時代,不懷舊不傷感,只是冷靜地陳述,卻聽到了口吻間的含情脈脈。由衷被感動了。音效細緻,定位感很好,走進大浪的那段,真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轟然包圍體驗,太抓人了。如果不去影院看,真是只看了這片兒的三分之一。
  • 《當怪物來敲門》《守護者:世紀戰元》《搶紅》| 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九十二期《當怪物來敲門》《當怪物來敲門》得分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機器之血》|影向標
    影向標周末版-第一百二十二期《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罪之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