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周末版-第五十七期:評《長江圖》
本期「影向標」迎來了一位新作者——韓松落。韓松落身兼影評人與作家雙重身份,這當然也是「影向標」不局限於「影評人」作為主創團隊的一貫宗旨。他的散文和小說常見於《散文》、《天涯》、《大家》等雜誌;除了電影評論,也開設音樂、娛樂、文化等評論專欄。想要了解他的朋友,可以關注他的微信公眾號「韓松落見好」。
《長江圖》得分:5.8分
1. 劉宇清:9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給《路邊野餐》10分,給《長江圖》9分,並不是說後者比前者差。其實,他們都是當今中國電影喧囂的商潮中難得的藝術珍品。在《路邊野餐》中,方言、風物、空氣、甚至空氣的溼度都那麼熟悉,陳昇是影片的主角,但是沒有霸佔電影的空間,我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久久不願出來。看《長江圖》,總會強烈地意識到是秦昊在飾演高淳,甚至有好幾次都跳出了情境,不由自主地琢磨秦昊的演技(其實很不錯哦,包括《推拿》),於是也會時不時地想:這是誰的《長江圖》?秦昊的?楊超的?個人覺得,《路邊野餐》是渾然天成的,而《長江圖》充滿了匠心。在中國,長江、長城、黃河……凝聚了自然與文明,成為精神圖騰。即使住在漠北、身在海邊或者從未親近,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一幅《長江圖》。影片中的每一個地點,都有一句詩,都是長江上的節點。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些節點是亮點,有些節點是痛點。高淳在通過三峽船閘時,為什麼淚流滿面?這裡可能引起萬千種不同的聯想。《長江圖》就是楊超寫的一首朦朧詩。題材是宏大的,情感卻非常個人化,正如梁小斌老師的《祖國啊,我的鑰匙丟了》。我們常說的詩意,其實是失落和痛感。兩岸的城市都背叛了,「我」拒絕上岸,正如「海上鋼琴師」寧死不願登陸。人們身處現代,卻對過去懷抱鄉愁。溯流而上的航行,不妨理解為回返母體/子宮的隱喻。電影的影像美極了,這是自不必提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電影的音樂/音效,非常具有「現代感」,讓人想起譚盾、劉索拉、趙季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探索」。《長江圖》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電影、䑃朧詩電影、野心勃勃的探索電影。既不可多得,又生存艱難,所以要珍惜/好評。
2. 奇愛博士:8分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文慧園路三號」微信公眾號(CFA1958)運營者。
《長江圖》裡可以掰扯的東西太多了:從魔幻的多線結構設計(實線和虛線的交融)到地景的選擇、膠片攝影的燈光設計、聲音的處理(無源的國際主義配樂和有源的崑曲運用)、男性畫外音的漸隱、男性視點和女性的形象建設、詩歌的功能、紀錄片片段的創意……以及對社會歷史的反思。《長江圖》實在是一部太過於複雜的電影,博大精深,充滿了歷史的憂思,它的調子灰藍、憂鬱而綿長……一如魔幻的滔滔長江,蘊含著無盡的幽暗的內生力量。我把楊超的《長江圖》概括為當代中國的「新感覺派」電影——當你通過幽思和冥想於影像和詩歌的節奏中,體會到什麼,就是什麼。
3. 王昕:7分
電影研究者。
如同詩集魅影的安陸,仿佛長江之魂的大魚。導演想要在詩集中溯流,放出大魚為長江還魂。而詩是時空的封印與遊戲,高淳翻開的《長江圖》,解鎖的正是這樣一道封印。如同誤放妖魔的洪太尉,釀下禍事的驚惶也伴隨得到秘密的喜悅。也如《回憶愛瑪儂》裡旅行的年輕學生,遭遇攜帶著地球記憶的神秘女子,一種「千載相逢猶旦暮」的悲喜。影片以太多過於具體的片段拼接而成,這強化了觀眾對它進行解碼的衝動。然而影片的有趣之處在於它的全部情感並不在隱喻層面運作,而是完全訴諸於畫面和聲音感受,人物佔據的面積、相處的距離把「大」銀幕的特質進行了非常直接的運用。如果能夠接受某種挫折或讓遊思蕩漾,我們最終獲得的是一次看見長江的旅程,沾染著些許泛靈論色彩。而這種未必能準確命名的感受,實際上讓我們超出了把單個文本換算為資本或審美數值的乏味遊戲,引向電影何為的問題和它無限差異的答案。
4. 韓松落:7分
作家,影評人。
就像《美國往事》裡的美國,是一個霧靄沉沉、悽厲幽深的大陸,和美國人自以為的美國絕不相同,《長江圖》裡的中國,也是一個霧靄沉沉、鬼影重重的中國,和我們在影像中看慣了的中國絕不相同。水邊的故事,溼意和詩意難解難分,到底是溼意還是詩意,其實是一筆糊塗帳,但這個故事裡,溼意和詩意交融到恰到好處。故事不難懂,甚至有點過於直白,尤其是大段的詩,讓它更加直白,這是一點遺憾。
5. magasa:7分
《虹膜》電影雜誌主編,「虹膜」微信公眾號(IrisMagazine)運營者。
這像是一部遲來的電影,它的精神世界、它的藝術手法,其實和我們眼下的社會,眼下的電影時代格格不入,它像是上一個時代的電影。但它今天才獲得了機會被搬上銀幕。導演對如此宏大的命題,以及對他自己生產出的巨大體量的劇本和拍攝素材的駕馭其實是有些不足的,但瑕不掩瑜,有些鏡頭拍到了也算成功。
6. 李宏宇:7分
《南方周末》文化版編輯。
好看的,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片。留下了足夠空曠的解讀空間,當然也可能一切解讀都是誤讀,又如何?一度把它當作鬼片來揣度,也頗有樂趣。沿江上行,過了某個點之後突然變得潦草,節奏上突兀。畫面夠美,音樂的舒服甚至令人意外。
7. 桃桃林林:6分
影視自媒體人,運營微信公眾號「桃桃淘電影」、微博「桃桃淘電影」、優酷視頻「桃淘好萊塢」和「本周院線新片」。
影片的解讀空間很大,一路向上的船、詩集、女人,種種指涉,你可以有很多解讀空間。其中有幾場鏡頭也非常美。唯一的遺憾是,片子還是少了些靈性,是一種創作者的自覺。
8. 大奇特:6分
歐美老電影愛好者,DVD收藏發燒友。
這是藝術作品不是電影,典型的被攝影師綁架的作品。用當代鏡頭語言書寫的長江圖畫卷,詩歌、劇情、愛情都是畫卷上的一點。被秦昊的眼淚撼到了,那是畫家的用印。
9. 開寅:5分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學者。
像是從九十年代發掘出來的電影文物,浸透了第六代導演的模式化苦逼文藝思維,和21世紀沒什麼關係。影片的內容完全跟不上影像的節奏,影像已經穿越地域飛了,內容卻還停留在那幾句表意直白的詩言片語。中國藝術電影不知什麼時候慣出來了通篇詩朗誦這樣的毛病。我一直覺得在銀幕上進行通篇詩朗誦或者把一些自稱為詩的文字重疊在影像上,就好像買了本新書然後專挑印著鉛字的頁碼自我感覺良好地往上寫讀後感。除非你是戈達爾,發明了一整套文字形態與影像完美搭配的美學系統,否則結果就是讀後感和書上的文字互相攪和成了一鍋粥,誰也甭想看明白誰。
10. 徐元:5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雖然攝影相當驚豔,但影片本身實在無病呻吟得令人難堪。或許可以說,核心創意和拍攝期的執行力都該嘉獎,然而,當「戲」變成一段段「細節」時,就只剩造作和粗劣了。
11.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詩與長江的遠方都在對於一個影射強烈的女性客體的追尋與解救裡成為當代文藝觸覺的新套路。
12. 風間隼:4分
影評人。
作為《泰囧》、《心花怒放》等公路喜劇的變種「水路喜劇」,本片展現了一個破落船戶眼中的「江山美人」。滿滿的都是套路,文青、詩、宗教、黑幫、妓女、木頭木腦的人物、畫外音裡的央視節目……終於讓我樂出聲的是斜插江中的那根電線桿(大概讓導演想起了十字架?)。每一格畫面似乎都在昭告「瞧我多有思想深度,多有人文關懷!」卻連基本的生活氣息都看不到。4分全都給美術、音樂和氛圍絕佳的膠片攝影,它們齊心協力,完美地放大了編導的淺薄和無聊。
13. 吳李冰:4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誌編輯總監。
除了攝影一無是處。上世紀九十年代第六代那些無病呻吟、顧影自憐、裝腔作勢的壞毛病原樣複製在這部電影裡了。最糟糕的是,即便攝影看上去很美,影片極力追求的詩意依舊空洞至極。
14. 胤祥:4分
電影學者。
想法與完成片是兩回事,詩電影和詩是兩回事,就像理想和現實永遠是兩回事。
15. 賽人:3分
影評人,CCTV6《電影報導》(前身為《中國電影報導》)策劃。
《長江圖》是有意象的,長江水不用說了,那一尊尊佛像,也帶著些急吼吼的意願。但一旦涉及生活流的敘事時,就有些依葫蘆畫瓢。苛刻地說,這是一部嚴重缺乏細節的影片,人無法在具體的事件中運動,也就很難在抽象的時空裡生長。
預定 | 明晚7點,小西天大廳《路邊野餐》再度出發,男女主演到場映後交流,票價20元,點擊「閱讀原文」格瓦拉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