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選讀】重訪過去 (1)

2021-02-18 N視覺

(美)簡·羅伯森、克雷格·邁克丹尼爾 

譯者   匡驍 

探索時間主題的藝術還包括同歷史和記憶相關的藝術。對歷史的視覺表徵已發生了巨變,體現了在如何銘記和詮釋過去方面的深刻轉變。如今人們普遍認為,選擇何地、何人的行為來加以關注還有待進一步商榷。比如,西方的歷史並非所有人和所有地方的歷史。同樣,對行為的解讀也不是全然中立的;一個社會頌揚的歷史事件可能在別處會被認為是個悲劇。與此同時,歷史事實的最簡單陳述需要文獻和實物證據的支撐。對任何致力於書寫、講述或通過視覺表現歷史的人來說,竭力搜尋一個令人信服的「背後動機」似乎最為棘手,因為動機總是容易遭受質問和懷疑。

我們對於過去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因為我們對現在(present)的心理態度改變了,改變的方式也反映了整體文化中的態度轉變。縱觀西方現代時期,忠於歷史真相的觀念一直是至高無上的。歷史學家,政治家、公眾和藝術家可能缺少證實歷史真相的資料,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承認,如果有足夠的信息,關於歷史的真相是可以建立起來的。如今,人們不再假定歷史真相是單一的。

導致「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觀念士崩瓦解的因素為數眾多。少數族裔認為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納入到主流歷史中,當然他們產生的影響也促使人們認識到,歷史學家急需大力擴展他們的研究範圍。自此以後,我們需要探索和表達的不是一個歷史,而是多元歷史。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深刻影響過後現代思潮的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福柯( Michel Foucault)就對多元歷史條件形成一套理論。在福柯看來,與合法的「官方」歷史並存的還有遭排斥的歷史,這些歷史的主體是那些沒有足夠權力來操控知識構成的人。人們還認識到,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運用了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結構中的權力關係。

在本書所覆蓋的這段時期內,回顧過去以追搠以往的歷史或紀念性事件的藝術已經變得司空見慣。80年代,德國的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和義大利的米莫·帕拉迪諾(Mimmo Paladino)這類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們聚焦於他們各自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淵源,在他們高度象徵化的畫作中涉及了歷史、文學、神話、自然風光以及宗教。前藝術組合維塔利·科馬爾(Vitaly Komar)和亞歷山大·梅拉米德(Alexander Melamid)(從俄羅斯移民到美國)挪用了社會現實主義中過時的官方風格,以諷刺對史達林和蘇維埃社會的美化。

其他回望過去的當代藝術家試圖理解歷史的本質——何人何事被銘記,以及如何和為何被銘記。他們對歷史研究和歷史紀念活動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細察。

恢復歷史(Recovering History)

當代藝術家希望講述幾世紀以來都被史書和視覺記載排斥在外的人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本身屬於弱勢群體的人。福柯曾杜撰了反記憶(counter memory)這一術語來描述對佚史的重新發現。按策展人道格拉斯·弗格爾(Douglas Fogle)的說法,這個詞描繪了「一種全新的歷史學,在此史學研究方法中,邊緣性和日常性優先於世界歷史名人。」。【1】朱迪·巴卡(Judy Baca)的壁畫作品《洛杉磯長城》(The Geat Wall of Los Angeles)(1976-83)就是本著包容精神而進行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不朽創作。這件高13英尺有餘,長近半英裡的作品,描繪了洛杉磯地區從史前到二戰後的多民族歷史。巴卡的創作主題包括婦女選舉權、日本集中營以及阻特裝暴動(Zoot Suit Riots)。為完成這幅作品,巴卡同其合作者們就洛杉磯歷史採訪了數百位居民和學者,有450位市區青年和社區藝術家參與了設計。巴卡解釋說,「壁畫體現了視覺敘事的某些特質。首先,公眾輿論和個人意見之間存在著分歧。壁畫是一個布道壇:你在講壇上的所言與你跟密友的談話內容大不相同。其次,你必須考慮到作品的規模。規模和聲音的放大息息相關,它能使作品代表被排斥於歷史之外的人民的呼聲。」【2】

除了恢復遺失的歷史之外,很多藝術家都熱衷於解構用以記錄和塑造歷史事件的那些原則和方法論。例如,巴西藝術家阿德裡阿娜·瓦勒亞(Adriana Varejao)在其作品中屢次涉及17世紀巴洛克意象,而後者曾是那些徵服南美地區(巴西曾被葡萄牙佔領)的歐洲國家的主導藝術風格。向巴西歷史發出挑戰的(後殖民)意圖是瓦勒亞的創作動機之一,這段歷史表明,歐洲文化將巴西本土文化納入其中並取而代之,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巴西藝術和物質文化中普遍盛行的巴洛克風格的圖案和主題。瓦勒亞相信巴西人有能力在不盡失本土歷史和身份認同的前提下吸收和改造殖民文化。這一過程充滿抗爭和創傷,體現在瓦勒亞多數作品中那狂暴激烈的意象裡。其中一個浮雕畫系列描繪了多具血淋淋的軀體,這些血肉之軀從鋪著彩磚(azuLejo)的地面上破土而出,全身因痛苦而劇烈扭動,而畫面上的彩磚是一種在葡萄牙民族藝術中和包括巴西在內的葡萄牙前殖民地上十分常用的陶製瓦片。瓦勒亞和不少其他巴西理論家及藝術家一樣,以嗜食同類(cannibalism)為隱喻,時而在畫中採用人類相互吞食的畫面。按萊娜·卡瓦哈爾(Rina Carvajal)的觀點,藝術家以食人為文化寓言「喑示了對外來影響的批判性吸收;還表明了對『他者』話語的吸納,以及在巴西文化條件下對其進行重塑。」。【3】

歷史記憶依賴於歷史材料的表達方式:史書、歷史小說、繪畫、雕塑、攝影以及越來越流行的電影和錄像視頻。這些形態各異的媒介構成了歷史內容和歷史認知。對過去的虛構式處理塑造了大眾對歷史的一般性理解,不少藝術家都對這種處理方式進行了解構。例如生于波蘭的藝術家彼得·奧克蘭斯基(Piotr Uklanski)製作了名為《納粹》(The Nazis)(1998)的裝置作品,它包括166幅從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到拉爾夫·費因斯(Ralph Fiennes)的影星劇照,照片中的演員均身著納粹軍官軍服。在展示來自流行文化的納粹形象對,奧克蘭斯基力圖證明,我們反覆選用迷人的面孔來扮演納粹角色,結果造成對納粹的盲目迷戀化認識。美國藝術家卡拉·沃克(Kara Walker)很關注內戰時的南方歷史如何在諸如《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之類的大眾流行作品中被浪漫化和美化。沃克早年曾受過繪畫訓練,她在黑色紙張上剪出人物側影,剪影是一門曾和上流社會的紳士肖像以及傷感風俗畫有著乾絲萬縷聯繫的手工技術。沃克的大型牆面剪影《坎普墩的女人們》(Camptown Ladies)(1998)是對歷史傳奇的戲仿,這種戲謔式模仿削弱了剪影技術所隱含的任何期待重返往昔的傷感懷舊情緒。在其充滿戲劇性的畫面中,黑人和白人同樣上演著虐待(sadomasochistic)行為,人像彼此間相互轉化。沃克的策略是誇大並顛倒那些刻板的定型形象,並把它們拆解成種族主義圖像的粗劣的諷刺性模仿。沃克的作品在各種族的觀眾中極富爭議,並引發了關於如何表現奴隸制和美國南方歷史的論爭。

重組所史(Reshuf fling the Past)


為何近幾十年來過去的一些時代風格開始重新流行,挪用過時元素成為熱潮呢?1980年代隨著後現代主義的興起,人們對歷史上的藝術風格和圖像的興趣與日俱增,這和流行文化中越來越多的快節奏變化完全吻合,比如汽車和服裝的樣式每年都在更換。當然風格日新月異的變化產生了異質成分構成的各種混合體,因為過去風格的典型模式並未被完全抹掉,而是繼續存在於與新近變體的融合中。利用過去圖像的戲擬式拼湊( pastiche)被公認為後現代藝術的顯著標誌。從80年代的大衛·薩利(David Salle)到最近的克裡斯蒂安·舒曼(Christian Schumann),不計其數的藝術家都遵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的信念,通過對歷史進行循環再利用的特有方式打造了自己的個人風格。這些藝術家的創作方式有著動搖現在的傾向;對他們來說,現在被設想為對過去記憶的重組。

如果一位藝術家「引用」視覺藝術中的早期藝術作品或意象,能識別出這種引用的觀眾會在一定程度上將新作品闡釋為對記憶或歷史主題的探索。比如,英國藝術家迪諾斯·查普曼(Dinos Chapman)和傑克·查普曼(Jake Chapman)兄弟的雕塑作品《面對死亡的偉大壯舉》(Great Deeds Against the Dead )(1994),從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Goya)創作於19世紀的蝕刻畫系列《戰爭災難》(Disasters of War)中借用了那滿是殘缺屍體的血淋淋畫面。博識的觀賞者們發現,在查普曼兄弟描繪的可怕場面中的低俗趣味同戈雅親眼目睹拿破崙戰爭之真實恐怖時所感受到的貸真價實的絕望情緒之間,自己會不由自主地將二者進行權衡和比較。美國漫畫藝術家亞歷克斯·羅斯(Alex Ross)在漫畫迷中間擁有一批狂熱的追隨者,他在一本自己的作品中借用了著名漫畫人物(超人,美國上尉),並把他們想像成中年人。羅斯作品中觀念的細微精妙之處要取決於其觀眾是否了解這些超級英雄過去年輕時的種種壯舉和怪癖。

注釋:

【1】弗格爾:《揮發的記憶》(Fogle.「Volatile Memories」).第117頁。

【2】引自芭芭拉·泰納鮑姆:《傳播人民福音的牆畫綿延數英裡》(Barbara Tannenbaum的 「Where Miles of Murals Preach a People’s  Gosple),載《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2002年5月26日,第29頁。

【3】萊娜·卡瓦哈爾:《旅遊記事:阿德裡阿娜·瓦勒亞的作品》(Rina Carvajal,「Travel Chronicles:The Work of Adriana Varejao」),選自裡亞·甘基塔諾和史蒂文·內爾森編輯:《新所史》(Lia Gangitano and Steven Nelson,eds,New, Histories,Boston: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1996).第171頁。展覽圖錄。


編輯zhutoumeiren


相關焦點

  • 書香稅務|澤州縣稅務局舉辦「與好書為友 與美好相遇」青春閱享會
    書香稅務|澤州縣稅務局舉辦「與好書為友 與美好相遇」青春閱享會 2020-05-10 0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說新語》選讀精講(第十四章《容止》)
    容止第十四【容止第十四1】魏武1將2見匈奴使,自以3形陋,不足雄遠國
  • 走遍石家莊重訪《徵服》拍攝地系列——第一集
    雖然距離這部劇播出已過去17年,但這部劇中金句頻出,演員表演水平高超,至今仍然是人們心中的經典之作。整部劇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取景拍攝,這座城市經過17年的飛速發展,很多當初的拍攝地點已經不復存在。為了重拾和保留這份美好的記憶,我開始重訪當年取景地之旅,今天帶領大家去重訪《徵服》第一集的拍攝地,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出發。
  • 環球資訊廣播本周選讀《深圳報告》精彩章節,專題聚焦40年深圳文學
    《環球閱讀》本次特別節目通過選讀《深圳報告》系列叢書(第1-3輯)的精彩章節,專題講述深圳故事。《深圳報告》系列叢書是藝術再現深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壯闊進程中創新發展歷程的系列報告文學作品集,為社會提供了觀察和理解深圳改革開放歷程的窗口,弘揚了深圳敢為人先、拼搏創新、回饋社會的特區精神。
  • 《正念的奇蹟》佛經選讀
    佛經選讀(一)正念得呼吸:《入出息念經》諸比丘!持續不斷修習入出息念,能獲大果,能致大譽。一、觀身1.吸入的氣很長,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長息」;呼出的氣很長,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長息」。2.吸入的氣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短息」;呼出的氣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短息」。3.「我正在吸氣,同時注意到息的全身。
  • 展覽重訪 | 伊利亞和艾米莉亞 · 卡巴科夫:理想之城
    同時也可以重訪過往展覽,溫故而知新。今天,我們將帶你穿越時空,重訪PSA於2015年舉辦的年度大展「伊利亞和艾米莉亞 · 卡巴科夫:理想之城 」。伊利亞和艾米莉亞 · 卡巴科夫:理想之城主辦機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讓-于貝爾·馬爾丹展期:2015年8月8日-12月6日 展廳: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1-2樓展覽「伊利亞和艾米莉亞 · 卡巴科夫:理想之城
  • 瑪麗.艾倫.馬克《蒂尼:重訪生存之地》
    Mary Ellen Mark瑪麗.艾倫.馬克美國攝影師 1941-2015為了拍攝《蒂尼:重訪生存之地這個項目的初始概念,來自於瑪麗80年代初於西雅圖拍攝的另一個項目:這個項目記錄了包括性工作者、皮條客、流浪漢、癮君子在內的各種邊緣人群;而作為該項目的延伸,《蒂尼:重訪生存之地》則將重心放在了Tiny一個人身上。
  • 重訪經典傳播理論:21世紀的培養分析
    原創 新傳研讀社 新傳研讀社 來自專輯重訪經典傳播理論寫在前面自今天開始,我們會推介一系列「重訪經典傳播理論」的文章。在網際網路時代中,我們經常會被追問的一個問題便是:那些已經在書本中落滿灰塵的經典理論,如今還安好嗎?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1、請回復您的姓名+我要參與。2、回復截止時間至周四中午十二點。
  • 【重訪暖冬】曾經那個「追太陽的孩子」,終於感受到了「陽光」……
    十個孩子中,河南輝縣的9歲少年崔丙序的經歷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都市再報導》:  重訪暖冬•崔丙序 ↑↑↑                            ——《都市再報導》記者 陳雷                                            吃不飽穿不暖這個小女孩卻從不訴苦生活艱難學習認真她的倔強打動了很多人重訪暖冬的路上曾經的小女孩又有怎樣的改變
  • 重訪《徵服》第五、六集取景地——還記得當年的石家莊老火車站嗎
    本期是重訪《徵服》拍攝地系列的第四篇文章,將為大家帶來電視劇第5、6集的拍攝地。這兩集的取景地絕大部分位於解放廣場商圈,所以說無論是老石家莊人還是外地遊客,都應該對本篇文章中的建築物有所熟悉。那麼這兩集出現了哪些地點呢?讓我帶你去看看。
  • 與好書為友 與經典對話
    讀書徵文活動、經典誦讀比賽、好書親子共讀……本月起,光明區長圳學校首屆讀書節火熱啟動,師生、家長一起徜徉書海,與好書為友,與經典對話。本屆讀書節將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的讀書活動,推動長圳學校由過去的「學習型學校」向新時期「學習共生體」轉型。
  • 哈勃重訪故友 捕捉創世之柱驚人畫面
    不久前,哈勃望遠鏡重訪創世之柱,拍攝了一系列令人驚異的新照片,展示這3個巨柱的空前細節。在5日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年度冬季會議上,創世之柱的新照片對外公布。
  • 史上最佳第四專輯《重訪61號公路》歌詞背後的故事 探究真實的鮑勃·迪倫
    編註:《重訪61號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是滾石音樂史上最佳Top 500 Albums之004重訪61號公路  《重訪61號公路》是一張由布魯斯幽靈所寫的專輯,那個61號公路的幽靈侵入了一個世紀中葉的嬉皮士的大腦。
  • 薩拉·基爾施詩選讀:空氣中已有雪的味道
    其一 此處的格律是哀歌體 動詞的過去時 悽美的、粉紅色的憂鬱 縈繞著修剪過的灌木林 其五 令人敬仰的華屋 擁有雙重屋頂——我的內心 充滿雙重孤獨,我置身于晴天 劈劈啪啪的冰雹和柔和的月光 之中。夏季終於結束 霧笛1夜夜長鳴。 鷦鷯和我共度 寒冬陌生的客人 在島上安家它們的羽毛 在霜打的灌木林中閃耀。 我的筆尖劃出道道墨跡 小鉤和小圈 落在白紙上 發出烏鴉般的聒噪聲。 注1.霧笛:海船在霧天所使用的汽笛。
  • 詩文典好書推薦:《蝴蝶·碗豆花》,小學必讀
    寒假前我們詩文典整理了一份清華附小1-6年級學生必讀書目,但我們也知道面對書海,如何選擇一本書是讓家長和孩子都困擾的的事情,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所以我們特別設立了這個每周推薦系列,和家長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分享並推薦書目當中的一本書,讓孩子能讀到有趣又有意義的好書。
  • 《一本好書》我們對過去和未來都是知之甚少
    《一本好書》是詩歌好久之前就推薦我看的節目,對於別人推薦給我的電視劇、綜藝、電影,我一般的態度是,好的,過後我看看,然後再也沒有然後了。我是一個接受度很低的人。看《一本好書》的契機是前天晚上我夢到王自健和Papi醬戀愛結婚了,在夢裡甜到我了,第二天馬上看了兩個人的微博,看到Papi醬已經結婚好多年了,不禁惋惜自己不能夢想成真了,當然,就算她沒結婚,我夢想成真的機率也很小。
  • 辛丑正月初八吟友重訪遊洋石蒼雅集
    【辛丑正月初八攜友重訪遊洋石蒼四首】          一、登興角山高登興角共斜陽,攬嶽呼山細丈量。我信雙峰真望遠,更知天馬可張揚。[雙峰、天馬皆為遊洋鎮名山。興角山高臺立吳聖天妃雕象。於高臺遠眺四周,層巒迭嶂沉浮於雲煙之中,攜萬千氣象迤邐而來。
  • [1~3年級],必須點開看一看!
    >《巧治妒婦》 文:劉承智 圖:陳銘《道人父子》 文:劉承智 圖:王鴻翔1.)(法)勒內·梅特勒著《快樂王子》(選讀) (愛爾蘭)王爾德巴金譯《班長下臺》(選讀)桂文亞著1.)林漢達著《戰國故事》(選讀)林漢達著《所羅門王的指環:與鳥獸魚蟲的親密對話》(選讀)(奧)勞倫茲著《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第一、二卷(選讀)(法)拉貝,(法)畢奇《鐵路邊的孩子們》(選讀)伊迪絲·內斯比特著 任溶溶 譯《漢娜的手提箱》(選讀)(加)萊溫著,張小茶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