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我嚴防死守,就怕我們家孩子出現『早戀』。」
「我但凡是看見我家孩子跟哪個異性同學走得近了,我這一夜都睡不好覺。」
「『早戀』這事一沾上那成績肯定一落千丈啊,最後救都救不回來,孩子一輩子都毀了。」
鄰居家孩子小鶴今年初三,最近總和一個姑娘一起上學放學,小區裡的看見了都在議論紛紛:「好好的孩子一『早戀』啊,肯定就不好好學習了。」可是小鶴的媽媽心裡清楚,小鶴的學習成績不只沒下降,還一直呈上升趨勢。
直到有一天,小鶴主動提出要和媽媽談談:「媽媽,我喜歡上一個女孩。」
「兒子,我為你驕傲。你向成年人又邁進了一步。」
小鶴媽媽並沒有因為兒子的坦白而惱羞成怒,反而覺得兒子開始有了擔當,也在接下來的談心中,她知道兒子所謂的「喜歡」只是願意與這個女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便與兒子達成了「君子協定」,在順利考上大學之前,兒子只與喜歡的人保持正常的同學情誼,媽媽也不會幹涉兒子與任何人的正常交往。
是不是有很多父母會想,難道就不怕兒子這邊答應著保持正常同學情誼,返回頭就向女孩表白嗎?這樣一來二去的不還是「早戀」嗎?
提起「早戀」,無數父母避之不及,生怕自己孩子深陷其中。
但是「早戀」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可怕的不是「早戀」本身,是孩子在家中的「無話可說」和家門外的「尋找慰藉」。
一、「早戀」是如何出現的?
Ⅰ「戀」是感情的抒發,沒有「早」和「晚」的區別
經科學調查發現,中國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多數孩子高考結束,開始報志願的時候,才思考自己適合什麼專業,到了廣義中的「適婚年紀」,才開始思考自己需要一份怎樣的感情。
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不應該存在「戀愛」,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該在這個時候產生多餘的感情,往往對男女交往話題談及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其實「早戀」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從生理機制上看,女孩平均15歲發育成熟,男孩平均16歲發育成熟,產生懵懂的相互愛慕,是在生理之上的心理機制開始健全的表現之一,是每個人正常的發育歷程。
Ⅱ 與父母的無效溝通產生了離開家庭從外界找尋「親密關係」的心理
在「愛」與「被愛」的表達上,中國的父母是相當欠缺的,認為感情應該藏在心裡,不該宣之於口,但實際上多種關係的破裂通常來源於如下幾個方面:
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被迫懵懂進入一段關係,發現不是自己所需就想立刻掙脫。
②不了解相處方式,用自以為是的感動與人交往,無法換位思考也不能感同身受。
在父母認知的「早戀」中也是如此,普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曆程規劃趨於理性,必將忽略感情所在,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失去溝通的壓抑,在外界交往中更傾向於尋找「有感覺」和「能聊得來」的對象,但是由於許多孩子未達到成年人豐富的人生閱歷,不能如成年人一樣快速辨別與人交往中的各種差異,就把多數情感歸結於「喜歡」,從而形成廣泛意義中的「早戀」。
二、如何正確「支持早戀」?
㈠不要輕易「棒打鴛鴦」,多數父母認為的嚴防死守就是杜絕孩子的一切交往,然而十五六歲的年紀容易產生「叛逆」,許多孩子都是在青春期被父母逼出「戀愛心」。
㈡ 父母之間多表達愛,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中才能夠有效保證溝通,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構建豁達的人生觀和穩固的安全感才是孩子在應對任何感情時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依靠。
㈢告訴孩子感情不是「一廂情願」,也不可能「水到渠成」,每段感情的建立需要長此以往的積累和鋪墊,需要不斷增加自身魅力和拿得出手的資本,才能在任何關係中建立起足夠堅實的基礎。
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說: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情竇初開時的純真感情也實屬正常,只要家長們正確應對,「戀」或「不戀」都只會成為每個孩子在學生時代保留下的最真摯的回憶,實則無傷大雅。
每日一問:你的孩子有對你說過自己喜歡的人嗎?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