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兒子有了喜歡的人,我為他驕傲!」父母態度決定孩子人生

2020-12-28 月兒媽媽育兒經

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我嚴防死守,就怕我們家孩子出現『早戀』。」

「我但凡是看見我家孩子跟哪個異性同學走得近了,我這一夜都睡不好覺。」

「『早戀』這事一沾上那成績肯定一落千丈啊,最後救都救不回來,孩子一輩子都毀了。」

鄰居家孩子小鶴今年初三,最近總和一個姑娘一起上學放學,小區裡的看見了都在議論紛紛:「好好的孩子一『早戀』啊,肯定就不好好學習了。」可是小鶴的媽媽心裡清楚,小鶴的學習成績不只沒下降,還一直呈上升趨勢。

直到有一天,小鶴主動提出要和媽媽談談:「媽媽,我喜歡上一個女孩。」

「兒子,我為你驕傲。你向成年人又邁進了一步。」

小鶴媽媽並沒有因為兒子的坦白而惱羞成怒,反而覺得兒子開始有了擔當,也在接下來的談心中,她知道兒子所謂的「喜歡」只是願意與這個女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便與兒子達成了「君子協定」,在順利考上大學之前,兒子只與喜歡的人保持正常的同學情誼,媽媽也不會幹涉兒子與任何人的正常交往。

是不是有很多父母會想,難道就不怕兒子這邊答應著保持正常同學情誼,返回頭就向女孩表白嗎?這樣一來二去的不還是「早戀」嗎?

提起「早戀」,無數父母避之不及,生怕自己孩子深陷其中。

但是「早戀」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其實可怕的不是「早戀」本身,是孩子在家中的「無話可說」和家門外的「尋找慰藉」。

一、「早戀」是如何出現的?

「戀」是感情的抒發,沒有「早」和「晚」的區別

經科學調查發現,中國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多數孩子高考結束,開始報志願的時候,才思考自己適合什麼專業,到了廣義中的「適婚年紀」,才開始思考自己需要一份怎樣的感情。

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孩子在成年之前不應該存在「戀愛」,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該在這個時候產生多餘的感情,往往對男女交往話題談及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其實「早戀」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從生理機制上看,女孩平均15歲發育成熟,男孩平均16歲發育成熟,產生懵懂的相互愛慕是在生理之上的心理機制開始健全的表現之一,是每個人正常的發育歷程

與父母的無效溝通產生了離開家庭從外界找尋「親密關係」的心理

在「愛」與「被愛」的表達上,中國的父母是相當欠缺的,認為感情應該藏在心裡,不該宣之於口,但實際上多種關係的破裂通常來源於如下幾個方面:

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被迫懵懂進入一段關係,發現不是自己所需就想立刻掙脫。

②不了解相處方式,用自以為是的感動與人交往,無法換位思考也不能感同身受。

在父母認知的「早戀」中也是如此,普遍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曆程規劃趨於理性,必將忽略感情所在,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失去溝通的壓抑,在外界交往中更傾向於尋找「有感覺」和「能聊得來」的對象,但是由於許多孩子未達到成年人豐富的人生閱歷,不能如成年人一樣快速辨別與人交往中的各種差異,就把多數情感歸結於「喜歡」,從而形成廣泛意義中的「早戀」。

二、如何正確「支持早戀」?

不要輕易「棒打鴛鴦」,多數父母認為的嚴防死守就是杜絕孩子的一切交往,然而十五六歲的年紀容易產生「叛逆」,許多孩子都是在青春期被父母逼出「戀愛心」。

父母之間多表達愛,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中才能夠有效保證溝通,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構建豁達的人生觀和穩固的安全感才是孩子在應對任何感情時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依靠。

告訴孩子感情不是「一廂情願」,也不可能「水到渠成」,每段感情的建立需要長此以往的積累和鋪墊,需要不斷增加自身魅力和拿得出手的資本,才能在任何關係中建立起足夠堅實的基礎。

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裡說: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情竇初開時的純真感情也實屬正常,只要家長們正確應對,「戀」或「不戀」都只會成為每個孩子在學生時代保留下的最真摯的回憶,實則無傷大雅。

每日一問:你的孩子有對你說過自己喜歡的人嗎?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俞小凡兒子:媽媽被爸爸兩度背叛為他不離婚,他顏值不高成母驕傲
    而作為俞小凡的兒子,他見證了父母的愛情,也看到了媽媽被傷害後的痛苦,可媽媽為了他選擇不離婚,擁有父母完整的愛,他真的很幸福。不過俞小凡與翁家明的愛情開花結果,是在兒子小叮噹出生之後。意外懷孕後兩人決定把孩子留下,就在兒子滿月時順便舉辦婚禮,由兒子見證他們的愛情,彼時的俞小凡很幸福。
  • 袁詠儀為兒子慶生,自曝是「問題媽媽」:你有多嚴,孩子就有多慘
    父母用愛的名義,為子女的人生劃好了框架,要求孩子只能按照大人的意願成長。他們步步操控著孩子的決定,全然不顧對方的情緒與想法,也絲毫沒有尊重與共情可言。在他們的養育邏輯裡,因為我愛孩子,我的出發點都是為ta好,所以ta必須聽我的話。
  • 「媽媽,我這次沒考好!」 你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 | 家長慧
    原標題:「媽媽,我這次沒考好!」 你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未來 | 家長慧民小編說又是一學期的期末季,近期家長們會陸續收到孩子們的期末成績。面對考試失利,不僅家長焦慮,孩子其實也會沮喪煩惱,那麼此時家長的態度就十分重要。面對孩子的「我這次沒考好」,家長該如何反應才最好?一起來看看。
  • 林永健兒子變身鋼琴小王子,父母的付出決定了孩子的成功
    有一次他沒有好好練琴,他竟然跟媽媽說,「媽媽,我沒好好練琴,你就批評我吧,脾氣大點也沒事!」 懂事的大竣知道沒有好好練琴是在犯錯,所以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讓媽媽來批評教育他。
  • 媽媽,孩子的呼喊你感應到了嗎?媽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
    其實這是一種孩子向父母求救的一種信號,但是父母第一反應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性格,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所以說,很多時候當孩子發出呼喊的信號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時候也會讓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出現變化,孩子性格的變化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發現,或者是沒有意識到的,更多的時候,當父母發現的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
  • 「我老公985博、我985碩,我們兒子是學渣,但我為他感到驕傲!」
    孩子漂亮又健康,但是卻不如我們預期的那樣聰明,可學習真的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手段嗎? 我們接受兒子的平凡,也同樣為他感到驕傲。 1 我曾經反思過很久。
  • 我老公985博、我985碩,我們兒子是學渣,但我為他感到驕傲!(寫給天底下的父母們)
    那年暑假,我給他報了數學和英語輔導班,兒子竟然主動說:「媽媽,給我報一個語文班吧,不然我怕暑假過完,我會落後……」我一陣心疼,兒子努力又聽話,但就是學習不好。這難道怪他嗎?陪兒子讀書四年,我必須承認,有的人真的天生適合讀書,有的人並不適合。這個就像有人天生下來就會唱歌,有人不用老師教就會畫畫,有人幾歲開始,就會寫詩……天賦這個東西,確實存在。
  • 治學態度決定人生高度
    為此,從今天開始,我為各位家長提供名人教子的一些良方,希望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到迷茫的你!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今天要講的名人叫張載,他是宋朝大咖級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可能大家聽說過他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氣勢恢宏的句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發奮圖強努力拼搏,最終成就非凡的業績!
  • 父母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教養
    但是她們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為何在這裡提這件事?因為這兩個男孩,是班上最讓老師和爸媽們頭疼的。兩個小傢伙喜歡動手打同學。兒子也先後被他們掛彩,不過是孩子間的打鬧。我也只是教兒子去好好保護自己,離打人的同學遠一點。 可見媽媽的用心不在這,而只是把孩子交給學校。
  • 「媽媽,希望你能誇誇我」:幸福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誇獎!
    而孩子出手如此大方的原因,竟然是:在家沒人誇我,主播他們誇我,我很開心。在家不被人誇,就在網上找人誇,賞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換句話說,如果父母經常誇孩子,她也不會花錢過被誇的癮。可見,小小年紀的樂樂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博得關注和滿足。
  • 袁詠儀自曝兒子想換媽媽:為什麼我愛孩子如命,他卻依然恨我?
    每個媽媽一開始都是新手,我們陪伴孩子長大本來就是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的過程。真正的為孩子好,是學會尊重娃,給予他們自由,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做他們最堅強的後盾。如果你也是性格有些強勢的媽媽,那麼不妨學著做一些改變,多給孩子點自由,少一些控制。這才是我們在娃人生道路上,最該做的事。提起娛樂圈最幸福的女人,袁詠儀必須榜上有名!
  • 伊能靜贊兒子為她寫歌:人過50,有這麼出息的娃,是個媽都會驕傲
    並且也表達了作為一個母親,能夠擁有一個這樣有出息的兒子的驕傲,「支撐我的,是把你的歌唱完,我希望你知道,我多麼以你為傲。」能夠養出一個為自己寫歌,而且一直都很出息的孩子——她兒子,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很優秀,情商也高,在英國已學業有成,是個媽都會驕傲,更何況還是已人過50的伊能靜。
  • 袁詠儀自曝兒子想換媽媽:「為什麼我這麼愛孩子,他卻依然恨我?」
    然而就是這麼幸福的一個女人,曾經也為育兒問題感到苦惱,甚至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一度非常僵硬。她曾經坦言說:「兒子跟我在一起時,要聽我的,我讓他站在那或坐在那。」兒子魔童深受其苦,難過地跟爸爸張智霖說「我想換個媽媽!」
  • 你的一蹙眉決定孩子的一生
    一個孩子會不會唱兒歌,對他未來人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卻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而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孩子的人生也許從此就改向了。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你的揚眉或皺眉,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求父母的認同,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他們會根據你的態度選擇人生方向。
  •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看哭: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守護神!
    而彈鋼琴的時候,因為一個音沒有突出強,媽媽就親自示範,要求郭雨晴用全身力氣去彈, 即使媽媽說她小時候也不喜歡彈鋼琴,但是不妨礙現在對女兒嚴格要求。可是,媽媽的腦子裡突然長出一個瘤,她眼泛淚光地說:「我走了,這個家怎麼辦?」我想她更多擔心的是孩子怎麼辦?
  • 《都挺好》:父母不同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比如:孩子告訴媽媽,鄰居有隻特別可愛的小狗,真可愛。母親的回答是:離它遠點,有個人被狗咬了,最後得狂犬病死掉了。反正孩子說些什麼,母親總有一萬個理由反駁他、壓制他。被情感逆轉型父母對待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真實的關愛,他的內心孤獨、無助,要麼成為一個做任何事情都猶猶豫豫、畏畏縮縮的人,甚至心理扭曲、壓抑痛苦,出現人格問題;要麼向明玉一樣,在百般壓迫下越挫越勇,成為一個表面冷漠、空虛,內心卻渴望被認可、被關懷的人。
  • 79歲癱瘓母親被兒子墓地活埋:你對父母的態度,決定你如何過一生
    你如果有矛盾,心裡有怨言,我們也能容忍。但是,活埋母親,這種行為除了用喪盡天良來形容,我實在找不到詞語來表達。說什麼都是多餘,只要讓法律來懲處這樣的惡人。人在做,天在看,你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決定了你是人還是鬼。
  • 李玫瑾:孩子的態度,取決於你說話的語氣
    很多家長作為成年人,都明白出口傷人的危害性,但是當他們對齊自家孩子來,很多人際交往中的行為準則統統失效,對這孩子冷嘲熱諷。卻忘記了,小孩子也會為大人的一句話而受傷。01 李玫瑾:你什麼語氣,孩子就是什麼態度李玫瑾曾經說過: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對你的態度。
  • 朋友兒子太聰明,浙江媽媽崩潰大哭:你是否也成為焦慮症侯群父母
    作者:千一(富書專欄作者)不少人回想起兒時的心酸經歷,想必都有共通的一條:別人家孩子。就像前段時間,綜藝節目《少年說》裡一位女孩站在高臺上對母親所喊出的:「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他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你自己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一樣。總覺得不管自己做得怎麼樣,在爸媽眼裡,永遠都比不上別人家小孩。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幕:英子在前面拼命地跑,父母在身後拼命地追。英子情緒已經崩潰了,媽媽依然在問:「我想的都是為你好啊,你為什麼非要去那個南大啊?」英子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並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終於說出這句憋在心裡許久的話。彈幕裡說:光是看到英子媽媽的臉,都讓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