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紀陳杰 攝影報導
「這條路是我們來了之後,村裡最先改變的地方。我和駐村工作隊見證了永壽的成長,也見證了自己的成長。」12月16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和邵升一行從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場鎮驅車出發,沿著一條寬敞的黑化山路,十幾分鐘就抵達了該鎮永壽村翠冠梨產業基地。這樣的一段路,村民幾年前趕集需踏著泥巴步行2個多小時。
「 太好了!看這長勢,明年梨子的收成肯定很好!」抵達海拔800多米的基地時,山上下著小雨,看到一片片才被施肥、修枝的梨樹,邵升樂開了懷。「附近海拔高點的村子都下雪了,再過兩周冷點,我們這裡也會下雪,那對收成就更好了。」
邵升「回家」和村民交流
永壽村地處烏蒙山脫貧攻堅片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貧困村。2015年8月到2019年5月,邵升在永壽村擔任第一書記。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僅有的4376元增長至2019年底的15198元,其中旅遊收入佔人均純收入的80%,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當天不是邵升在卸任後第一次回村。現在擔任隔壁共樂鎮黨委書記的邵升,有空的時候,總會「回家」看看。以前聯繫的貧困戶現在過得怎樣、產業有沒有鞏固起來、村民日子過得如何······這些都是邵升離開後的牽掛。
邵升回到永壽村
村民日子風生水起
老黨員才添了孫女 貧困戶一年還了近10萬元的債務
「老張,今天感覺如何了?」才走到曾經的貧困戶張仲良家院壩裡,邵升就迫不及待地呼叫老張。這名70多歲的老黨員,是邵升回村後很想見的人。前段時間老張受傷中風,邵升聽說後專門回村看望。「這次看到老張狀態好點了,才能放心點。聽說他才添了孫女,就更高興了。」
由於老張中風後說話不太方便,在火爐前拉著老張的手,邵升就介紹起剛駐村的時光。
「老張的黨齡比我年齡還長,要說幫助,應該是他們對我的幫助更大。他是我在村裡的精神導師。」邵升回憶,那時村民對他這名從市級機關下派的年輕人不認可、不理解,認為其他幫扶都已經很多年了也不見效果,這一次也就是「走過場」而已,可張仲良卻不這麼認為。
村民新居
在邵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張仲良就利用自己在村裡的威望,全力幫助邵升開展各項工作。「有一次我給他佩戴黨徽,老人下意識地給我敬了一個軍禮,讓我非常感動。」
邵升這一次「回家」,心繫的不僅是這名住在乾淨整潔的新村聚居點的老黨員,而是全村的村民。
「嫂子,最近過得如何?」聽到邵升的聲音,因病致貧的吳容從屋裡跑出來,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開始分享生活的轉變。「今天早上我們才賣了20多隻土雞,一隻有五六十元的利潤。」吳容說,今年通過一家人的努力,已經將此前家人生病欠下的十幾萬元還了近十萬元了,日子有了明顯改善。聽到這裡,邵升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航拍新村聚居點
「邵書記,您回來啦!好久沒有看到你了。」當天,站在路邊的邵升還被開車路過的村民袁明文看見。袁明文停下車就走過來和邵升拉起了家常。隨後,指著一旁帶有苗鄉特色的美麗新居對記者說:「以前連磚瓦房都沒幾戶,你看,現在這些小洋房修得多漂亮,住起多舒服。如果沒有邵書記,沒有那些扶貧幹部,永壽村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
產業鞏固成效顯著
種植大戶有了百畝梨樹 帶動周邊打造萬畝產業基地
新村聚居點的門前就是一大片翠冠梨樹,李全群一家就是這片梨樹的主人,是永壽村的翠冠梨種植大戶和帶頭人。從去年的20畝梨樹擴張到今年的118畝,按照一顆梨樹能賣出100元的果子來算,再加上如今林下種植的蘑菇,預計高產期的時候,她家就能有上百萬元的產值。如果沒有邵升,李全群的這片梨樹也許還是一片荒山。
「這棵樹是村裡的第一顆梨樹,當時從附近村搬過來試種,現在它長得最好,也長得最大。」站在這棵有著特殊意義的梨樹面前,邵升和李全群聊起村裡產業發展的過往。
感恩亭位於翠冠梨產業基地中
剛到村工作時,邵升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研究當地脫貧產業,最終確定通過短期烏骨雞養殖、中期翠冠梨種植、長期鄉村旅遊發展的產業戰略。烏骨雞一年可以出欄3次,當年就見到了成效,但翠冠梨周期相對較長,前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當時我們邀請了省、市、縣各級專家前來調研分析,最終根據永壽村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綜合因素確定了翠冠梨產業。」邵升說,雖然確定了產業方向,但村民不願意種植成了大問題。就在他焦慮的時候,當時擔任村文書的李全群和其他幾名黨員站了出來,願意率先試種。
「這些梨今年最高峰的時候賣過20元一斤。」走在梨樹林裡,李全群高興地帶著邵升和記者參觀她的成果。她說,種植梨樹前自己的收入一個月僅有1300元,丈夫在外務工也收入微薄。經過幾年的發展,一家人今年僅靠這些梨樹就有了十五六萬的純利潤,丈夫也通過學習擔任起村裡的技術員。
村黨群服務中心
看到這些帶頭人逐漸有了成效,本村和附近村民都開始陸續種植翠冠梨。2018年,全村3000畝翠冠梨掛果,今年每畝可收入1萬元。現在,幾個村聯動起來,萬畝翠冠梨產業基地指日可待。
李全群現在已經是村委會副主任,邵升一邊了解產業發展情況一邊叮囑要鞏固好產業。她信息滿滿地說:「邵書記,您放心!現在村裡很多村民都願意回家創業了,村上也正在考慮加大和農業公司合作力度,逐步帶動全村發展,力爭年出欄山地烏骨雞10萬羽。還在探索林下套種酒紅菇、養殖烏骨雞等方式,構建種植套種、種養結合的新模式,讓村民們越來越富裕。」
鄉村旅遊如火如荼
村口建起了遊客中心 景區帳篷酒店成網紅打卡點
剛到村口,寬敞的停車場和一個現代化的遊客中心就映入眼帘。沿著公路往海拔更高的地方開去,是3A級僰人巨石陣景區。景區內有著距今4.9億年、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灰巖「奧陶紀碳酸鹽巖石」,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遊玩。今年夏天景區裡的帳篷酒店開業後,遊客住下來了,景區的夜晚也鬧熱起來。
航拍帳篷酒店
剛到酒店大門口,磊兮帳篷酒店總經理伏俊就熱情地前來迎接。「邵書記,雖然開業受疫情影響,但是酒店還是受到了關注,已經是宜賓的網紅打卡點了。」穿梭在帳篷式建築和奇石景觀相融的酒店裡,他們交流了酒店運營情況。佔地5300平方米的帳篷酒店由客房、茶室、大堂、餐廳、無邊界遊泳池、娛樂室六部分組成,有7個帳篷18間客房。「過段時間下雪了,估計還有很多遊客前來觀看雪景,生意就更好點。」
「4A級景區的創建應該很快就會有結果了。駐村工作期間,我和駐村工作隊全程參與了僰人巨石陣4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景區資源評審過了、地徵好了,在開工建設時我卻調離永壽村了,這是我離開村子時最大的遺憾。」這是邵升第二次來到帳篷酒店。他當初的遺憾,已經得到了彌補。
邵升來到帳篷酒店和負責人交流運營情況
在邵升和駐村工作隊對永壽村長期致富規劃中,旅遊是核心。他認為,讓村裡的烏骨雞、翠冠梨產業變為旅遊商品,再加上4A景區,永壽村要端上旅遊發展的這碗飯。如今,這裡每年舉辦的賞花節、採果節、烏雞文化節、苗族踩山節等已成氣候,每年要接待十幾萬人次的遊客,部分村民也紛紛開起了農家樂。「永壽烏雞宴」農家樂的老闆王忠連大姐說,她相信自己的農家樂生意會越來越好。
當天,在離開永壽村前,邵升還去了一趟位於梨樹林中的感恩亭,那是2016年永壽村退出貧困村時村民們自發修建的建築。春暖花開時,亭子和漫山遍野雪白的梨花融為一體,猶如美麗新娘披著潔白婚紗,開啟幸福新生活。看到亭子旁掛著自己兩年前寫給永壽村的村歌時,他不禁哼唱起來:常回家看看,兄弟姐妹到永遠,我的愛不變,我的心依戀,此生不改,是那永壽我的家······
邵升為永壽村寫的歌曲《永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