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為荒山穿上「婚紗」的苗鄉第一書記邵升:旅遊富了村民,他笑了!

2021-01-10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紀陳杰 攝影報導

「這條路是我們來了之後,村裡最先改變的地方。我和駐村工作隊見證了永壽的成長,也見證了自己的成長。」12月16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和邵升一行從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僰王山鎮場鎮驅車出發,沿著一條寬敞的黑化山路,十幾分鐘就抵達了該鎮永壽村翠冠梨產業基地。這樣的一段路,村民幾年前趕集需踏著泥巴步行2個多小時。

「 太好了!看這長勢,明年梨子的收成肯定很好!」抵達海拔800多米的基地時,山上下著小雨,看到一片片才被施肥、修枝的梨樹,邵升樂開了懷。「附近海拔高點的村子都下雪了,再過兩周冷點,我們這裡也會下雪,那對收成就更好了。」

邵升「回家」和村民交流

永壽村地處烏蒙山脫貧攻堅片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貧困村。2015年8月到2019年5月,邵升在永壽村擔任第一書記。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僅有的4376元增長至2019年底的15198元,其中旅遊收入佔人均純收入的80%,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當天不是邵升在卸任後第一次回村。現在擔任隔壁共樂鎮黨委書記的邵升,有空的時候,總會「回家」看看。以前聯繫的貧困戶現在過得怎樣、產業有沒有鞏固起來、村民日子過得如何······這些都是邵升離開後的牽掛。

邵升回到永壽村

村民日子風生水起

老黨員才添了孫女 貧困戶一年還了近10萬元的債務

「老張,今天感覺如何了?」才走到曾經的貧困戶張仲良家院壩裡,邵升就迫不及待地呼叫老張。這名70多歲的老黨員,是邵升回村後很想見的人。前段時間老張受傷中風,邵升聽說後專門回村看望。「這次看到老張狀態好點了,才能放心點。聽說他才添了孫女,就更高興了。」

由於老張中風後說話不太方便,在火爐前拉著老張的手,邵升就介紹起剛駐村的時光。

「老張的黨齡比我年齡還長,要說幫助,應該是他們對我的幫助更大。他是我在村裡的精神導師。」邵升回憶,那時村民對他這名從市級機關下派的年輕人不認可、不理解,認為其他幫扶都已經很多年了也不見效果,這一次也就是「走過場」而已,可張仲良卻不這麼認為。

村民新居

在邵升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張仲良就利用自己在村裡的威望,全力幫助邵升開展各項工作。「有一次我給他佩戴黨徽,老人下意識地給我敬了一個軍禮,讓我非常感動。」

邵升這一次「回家」,心繫的不僅是這名住在乾淨整潔的新村聚居點的老黨員,而是全村的村民。

「嫂子,最近過得如何?」聽到邵升的聲音,因病致貧的吳容從屋裡跑出來,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開始分享生活的轉變。「今天早上我們才賣了20多隻土雞,一隻有五六十元的利潤。」吳容說,今年通過一家人的努力,已經將此前家人生病欠下的十幾萬元還了近十萬元了,日子有了明顯改善。聽到這裡,邵升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航拍新村聚居點

「邵書記,您回來啦!好久沒有看到你了。」當天,站在路邊的邵升還被開車路過的村民袁明文看見。袁明文停下車就走過來和邵升拉起了家常。隨後,指著一旁帶有苗鄉特色的美麗新居對記者說:「以前連磚瓦房都沒幾戶,你看,現在這些小洋房修得多漂亮,住起多舒服。如果沒有邵書記,沒有那些扶貧幹部,永壽村就沒有今天的好日子。」

產業鞏固成效顯著

種植大戶有了百畝梨樹 帶動周邊打造萬畝產業基地

新村聚居點的門前就是一大片翠冠梨樹,李全群一家就是這片梨樹的主人,是永壽村的翠冠梨種植大戶和帶頭人。從去年的20畝梨樹擴張到今年的118畝,按照一顆梨樹能賣出100元的果子來算,再加上如今林下種植的蘑菇,預計高產期的時候,她家就能有上百萬元的產值。如果沒有邵升,李全群的這片梨樹也許還是一片荒山。

「這棵樹是村裡的第一顆梨樹,當時從附近村搬過來試種,現在它長得最好,也長得最大。」站在這棵有著特殊意義的梨樹面前,邵升和李全群聊起村裡產業發展的過往。

感恩亭位於翠冠梨產業基地中

剛到村工作時,邵升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研究當地脫貧產業,最終確定通過短期烏骨雞養殖、中期翠冠梨種植、長期鄉村旅遊發展的產業戰略。烏骨雞一年可以出欄3次,當年就見到了成效,但翠冠梨周期相對較長,前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當時我們邀請了省、市、縣各級專家前來調研分析,最終根據永壽村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綜合因素確定了翠冠梨產業。」邵升說,雖然確定了產業方向,但村民不願意種植成了大問題。就在他焦慮的時候,當時擔任村文書的李全群和其他幾名黨員站了出來,願意率先試種。

「這些梨今年最高峰的時候賣過20元一斤。」走在梨樹林裡,李全群高興地帶著邵升和記者參觀她的成果。她說,種植梨樹前自己的收入一個月僅有1300元,丈夫在外務工也收入微薄。經過幾年的發展,一家人今年僅靠這些梨樹就有了十五六萬的純利潤,丈夫也通過學習擔任起村裡的技術員。

村黨群服務中心

看到這些帶頭人逐漸有了成效,本村和附近村民都開始陸續種植翠冠梨。2018年,全村3000畝翠冠梨掛果,今年每畝可收入1萬元。現在,幾個村聯動起來,萬畝翠冠梨產業基地指日可待。

李全群現在已經是村委會副主任,邵升一邊了解產業發展情況一邊叮囑要鞏固好產業。她信息滿滿地說:「邵書記,您放心!現在村裡很多村民都願意回家創業了,村上也正在考慮加大和農業公司合作力度,逐步帶動全村發展,力爭年出欄山地烏骨雞10萬羽。還在探索林下套種酒紅菇、養殖烏骨雞等方式,構建種植套種、種養結合的新模式,讓村民們越來越富裕。」

鄉村旅遊如火如荼

村口建起了遊客中心 景區帳篷酒店成網紅打卡點

剛到村口,寬敞的停車場和一個現代化的遊客中心就映入眼帘。沿著公路往海拔更高的地方開去,是3A級僰人巨石陣景區。景區內有著距今4.9億年、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灰巖「奧陶紀碳酸鹽巖石」,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遊玩。今年夏天景區裡的帳篷酒店開業後,遊客住下來了,景區的夜晚也鬧熱起來。

航拍帳篷酒店

剛到酒店大門口,磊兮帳篷酒店總經理伏俊就熱情地前來迎接。「邵書記,雖然開業受疫情影響,但是酒店還是受到了關注,已經是宜賓的網紅打卡點了。」穿梭在帳篷式建築和奇石景觀相融的酒店裡,他們交流了酒店運營情況。佔地5300平方米的帳篷酒店由客房、茶室、大堂、餐廳、無邊界遊泳池、娛樂室六部分組成,有7個帳篷18間客房。「過段時間下雪了,估計還有很多遊客前來觀看雪景,生意就更好點。」

「4A級景區的創建應該很快就會有結果了。駐村工作期間,我和駐村工作隊全程參與了僰人巨石陣4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景區資源評審過了、地徵好了,在開工建設時我卻調離永壽村了,這是我離開村子時最大的遺憾。」這是邵升第二次來到帳篷酒店。他當初的遺憾,已經得到了彌補。

邵升來到帳篷酒店和負責人交流運營情況

在邵升和駐村工作隊對永壽村長期致富規劃中,旅遊是核心。他認為,讓村裡的烏骨雞、翠冠梨產業變為旅遊商品,再加上4A景區,永壽村要端上旅遊發展的這碗飯。如今,這裡每年舉辦的賞花節、採果節、烏雞文化節、苗族踩山節等已成氣候,每年要接待十幾萬人次的遊客,部分村民也紛紛開起了農家樂。「永壽烏雞宴」農家樂的老闆王忠連大姐說,她相信自己的農家樂生意會越來越好。

當天,在離開永壽村前,邵升還去了一趟位於梨樹林中的感恩亭,那是2016年永壽村退出貧困村時村民們自發修建的建築。春暖花開時,亭子和漫山遍野雪白的梨花融為一體,猶如美麗新娘披著潔白婚紗,開啟幸福新生活。看到亭子旁掛著自己兩年前寫給永壽村的村歌時,他不禁哼唱起來:常回家看看,兄弟姐妹到永遠,我的愛不變,我的心依戀,此生不改,是那永壽我的家······

邵升為永壽村寫的歌曲《永壽情》

相關焦點

  • 從"後進村"變為"領頭雁" 第一書記帶領蘭陵孫家村脫貧致富
    "摸清了底子,就要想好法子幫著村民發家致富,我立志要讓孫家村'山更青、水更秀、村更美、人更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對村民的承諾。"張淑東對做好第一書記工作充滿了信心。  種果樹建大棚 為村民增收助脫貧  孫家村有2700畝的荒山,但長年沒有得到開發,兩位第一書記深入挖掘豐富的山地資源,在山上種植100餘畝冬桃和300畝皂角,規劃發展集種植、採摘、旅遊於一體的山林經濟,盛果期村集體年增收30萬元。
  • 秦安縣五營鎮: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
    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新天水·天水日報通訊員 覃梅近年來,秦安縣五營鎮大力推進荒山荒坡綠化美化,積極做好增綠、管綠、護綠工作。龍頭山綠化項目實施以來,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和其他護林員每天天亮出門天黑回家,親手栽植樹木,親眼看著荒山披綠。「龍頭山以前是荒地,老年人務不動地,年輕人跑外面打工,現在發展產業搞綠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榜樣的力量」無怨無悔為民生——記草鋪街道邵九村委會書記...
    出生1968年的向林生,早年在外經商,致富後想回鄉為家鄉父老鄉親做點實事,2010年5月回村競選並當選為邵九村委會主任,2016年4月以來任村委會黨總支書記、主任,還先後擔任安寧市第五屆、第六屆屆人大代表和安寧市第六屆黨代表。3月24日晚,突發疾病,經安寧市人民醫院搶救無效後病故。
  • 荒山披綠裝 後池變「金池」
    涉縣後池村發動群眾實施荒山綠化,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滿目蔥蘢,生態環境改善帶動了特色林果、鄉村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 河北日報通訊員 楊彥忠攝 □河北日報記者 劉劍英 通訊員 李東旭 暮春時節,涉縣關防鄉後池村層層梯田上,一行行果樹爭相吐綠。
  • 我是第一書記丨德州駐村書記陳志的「文藝攻略」:為村民建第一個...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整潔寬敞的文化廣場上,幾個孩子正在文化舞臺上嬉戲玩耍,不時傳來清脆的笑聲。初見陳志時,他正在文化廣場上與老人們扯家常,樸實、認真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陳書記不僅讓我們村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村莊美起來,更讓我們心裡亮堂堂、生活美滋滋。」村民李淑紅高興得說。
  • 第一書記在俺村|郭文東:「他把心掏給了村民」
    他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村民改變村子落後面貌,奔波忙碌尋找致富項目,請來專家傳授技藝,用心用力抓好基層組織建設。今起,河北日報推出《第一書記在俺村》專欄,從不同側面展現他們勇於擔當、一心為民的感人事跡,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油鼓勁。
  • 90後第一書記·故事|石駿傑:村民對我們從不信任到誇讚
    「5公裡的村村通道路、引水灌溉工程、社區服務中心和廣場……這些可是得花不少錢啊,還是第一書記厲害啊!」三星村85歲的老黨員王儒標這樣誇讚「90後」第一書記工作組。三星村確定了走「高效農業+鄉村旅遊」的致富路。
  • 桐柏駐村第一書記鄭本營:駐村幫扶辦實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
    在這裡,我特別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俺家的幫扶責任人鄭書記。」前不久,在桐柏縣城郊鄉舉辦的先進典型表彰大會上,脫貧戶劉義成手裡捧著紅彤彤的榮譽證書,心情異常激動地說。劉義成口中的鄭書記是桐柏縣幼兒園派駐城郊鄉西十裡村第一書記鄭本營。摸清底子 吃透村情西十裡村位於城郊鄉政府西8公裡,是城郊鄉的「西大門」。
  • 村民「永記得」的第一書記紀德永
    原標題:村民「永記得」的第一書記紀德永   7月15日,星期三,陽光明媚。   一大早,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村民吳國祥就穿好紅色的志願者馬甲,戴著遮陽帽,扛著鋤頭,向愛心超市示範田走去。   「這兩天天熱,紀書記怕我們曬著,張羅著早上把活幹了,其實都是莊稼人出身,這點熱算啥?」
  •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成為村民的貼心人好在不久後,他們的困難在沙洲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的幫助下迎刃而解。原來,赤水鎮沙洲村是江門市中心醫院的對口幫扶村,該院辦公室副主任陳錦鉅自2019年4月起掛任開平市赤水鎮黨委副書記、駐沙洲村第一書記。在得知瓜農面臨滯銷難題後,他立馬站了出來,積極為瓜農尋找銷路,目前已經賣掉27000斤滯銷灰皮冬瓜。
  • 第一書記魏小潔的牽掛:姚大姐的住房咋樣了|回家·駐村幫扶「大...
    胖乎乎的「弟弟」是魏小潔,作為第一書記,曾經在這個村裡「戰鬥」了3年。他已回城作了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這一天,趁著好天氣,他踏上「回家」之路,最牽掛的是,曾經的無房戶姚大姐。姚大姐正修小洋樓精準扶貧的衝鋒號吹響後,昔日窮鄉僻壤的純陽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純陽山村被命名為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示範村,入選2020年四川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這是我們村第一年種植萬壽菊,5月份種上,現在已經開花了,到金秋十月就長成大花朵了,這片花海不僅有觀賞價值,為我們的旅遊事業助力,還能為村民帶來收入。別看現在這麼漂亮,種萬壽菊之前都是荒山荒地。」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支部書記肖玉愛說,今年村裡在鳳凰山及周邊山坳流轉了200餘畝土地,她自己投資50萬,選種引進金絲皇菊、萬壽菊、金光菊等三個兼具觀賞和經濟效益的菊花品種,讓荒山變廢為寶。下端士村自建村以來,因地理原因土地坡度大、土層薄、田塊小,莊稼很難種植,大多成了荒山荒地。
  • 菏澤市商務局駐村第一書記李耀華: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魯網11月28日訊(記者 龐洪波)菏澤市商務局派駐第一書記李耀華在武勝橋鎮海頭村駐村一年多以來,幫助村裡修道路、通門路,成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以實際行動真扶貧、真幫扶、真作為,千方百計助貧困群眾排憂解難。
  • 衡南縣朝陽村:荒山種滿「搖錢果」,村民捧上「金飯碗」
    「這裡原來是荒山,全部是土、柴、刺……」村民陽懷碧告訴記者,因朝陽村耕地面積與山林面積比例接近1∶5,村民經濟及生活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是省級貧困村。要改變朝陽村經濟落後的面貌,發展產業是重中之重。2018年,湖南日燦農業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向朝陽村拋來了「橄欖枝」。
  • 黑土地上的追夢人——遼寧省鐵嶺縣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振興紀實
    遼寧省鐵嶺縣腰堡鎮湯牛村的路旁開滿了美麗的格桑花,村委會前是以長城為背景的文化廣場,取名為「湯牛印象」,成為村裡的標誌性建築,從前讓人鬧心的垃圾場變成了村民乘涼娛樂的好去處。湯牛村變美了,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村裡環境好了,安裝的路燈特別實用,老百姓晚間出行方便,更願意到廣場遛彎健身,這都是村第一書記王群到來後帶領大家奮鬥的結果。」
  • 大慶市杜爾伯特南崗村:有「鳳」來栖 村民吃上「旅遊飯」
    2017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駐村工作隊進駐後,充分利用嘎日迪生態景區資源優勢,把旅遊經濟作為助農增收的重要方式,推出了依靠資源收益、景區運營收益、民宿開發、技能培訓等六大旅遊精準扶貧舉措以「造血式」旅遊扶貧帶領村民走向小康生活。
  • 紅色的石頭「唱富歌」
    近年來,該村依託紫雲山風景區資源優勢,以獨有的「紅石文化」為積澱,探索開啟「旅遊+扶貧」模式,鼓勵群眾開設農家樂34家,積極進行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化種植業,實行荒山綠化分包等政策,為荒山披綠裝,讓群眾享受綠色生態發展紅利。這一做法也得到省委書記謝伏瞻的讚賞。
  • 金鄉胡集鎮張魏莊村來了個「胡書記」|第一書記
    轉眼間駐村工作已滿一年,胡書記還是喜歡蹲在村裡和村民拉家常。村口是他常去的地方,因為那避暑納涼的群眾多,可以多聊聊天談談心。他喜歡一邊聊天一邊把群眾的心思記在本上,回去整理匯總,並第一時間幫助村民解決難題。亮身份 抓黨建 建設過硬支部黨支部是村莊發展的領頭羊。
  • 臨汾市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徐宏--第一書記奮鬥一年...
    臨汾市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徐宏 第一書記奮鬥一年帶民致富   青春微記錄     徐宏 1984年出生,臨汾市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 我的日子我來說 | 從貧困戶到民宿老闆,他搭上旅遊致富車!
    2014年我被識別為貧困戶,幾年的時間裡,我已經脫貧摘帽了!這與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有很大關係,也離不開村裡扶貧第一書記的指導和幫助。從過去的貧困戶到現在的民宿老闆,我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積極發展旅遊扶貧產業,成長為村裡的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帶領其他老鄉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