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一季度持倉情況陸續披露。公募基金是市場資金中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力量。研究公募基金的動向對於我們把握市場脈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將為大家解讀公募基金一季度動向,深層次剖析背後原因,並對二季度的動向作一簡單預判。
一、基金總倉位變化情況
首先,我們來觀察一下一季度公募基金總倉位情況。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兩個特徵:第一,無論是股票型基金的倉位(灰色實線)還是混合型基金的倉位(藍色實線),都出現了拐頭向下。這說明,基金的持倉總倉位較此前幾個季度有所回落;第二,上面提到的兩條實線都在向兩條虛線(其中,綠色虛線為股票型基金持倉中位數,藍色虛線為混合型基金持倉中位數)靠攏。這說明,過去幾個季度,基金的倉位超過了歷史上的中值水平,總體處於超配狀態,而這種狀態在一季度得到了部分緩解,逐漸向均值靠攏。
關於一季度基金倉位的回落,筆者認為或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歐美股市的快速下挫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主動管理型的基金在春節過後為了規避可能的投資風險,做了倉位調整,部分基金降低了倉位。
二、行業持倉變動情況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行業持倉變動情況。哪些大類行業得到了資金的寵幸,而哪些又遭到了資金的拋售呢?
下圖將所有個股大致劃分為周期、金融、成長、必選消費、可選消費和其他六大類。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必選消費和成長增倉明顯,而可選消費和金融則出現了明顯的持倉回落。下面我們來逐一解讀。
必選消費持倉增加:必選消費往往都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品(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又比如衛生紙等)。疫情期間大家減少了出門頻次,每次出門都會採購許多物品,對於一些必需品甚至會適當囤貨。這樣間接地造成了相關行業的「去庫存」,產品銷量提升,業績改善。
成長持倉增加:成長類型我們大致可以理解為科技股。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模式大行其道,而大數據、雲計算等基礎技術則迎來了蓬勃發展。某種意義上說,疫情反倒讓一些科技類企業更快地走進了我們的生產、生活,因而成長股從中受益頗多。
可選消費持倉減少:可選消費,比如旅遊、餐飲、電影等等,這些行業的共同特徵是人流密集型的、在密閉空間的、容易交叉傳染的。所以可選消費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企業業績受影響,也遭到了資金減倉。
金融持倉減少:金融回落的原因,筆者認為是金融企業(特別是銀行)盈利能力下降。高層反覆強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放貸力度,在這種背景下,市場對於銀行壞帳率增加的擔憂在加劇。因此,金融板塊也遭到了資金減倉。
三、重倉股的估值情況
第三部分我們來看一下重倉股的估值情況。下圖反應的是2008-2020年基金重倉股的估值分布情況。
我們將重倉股的市盈率分為0-30倍、30-50倍和50倍以上三檔。可以發現,最近三個季度重倉股估值分布情況相對穩定。其中,0-30倍的低估值個股佔據了半壁江山,50倍以上個股僅佔20%左右。
筆者認為,在行情低迷的時候,資金傾向於選擇高分紅、低估值的個股。這也反映出在不確定性增大的背景下,資金傾向於在確定性較強的白馬藍籌股中報團取暖。(關於當下為何「高分紅、低估值」策略有效,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閱讀4月15日我的觀點《速看!震蕩市下這一策略您值得了解》)。
而當市場最為活躍的時候,比如14-15年牛市的時候,資金傾向於選擇想像空間更大、股性更活躍的高市盈率個股,當時重倉股中高估值個股一度超過70%。
我們從這一側面也可以看出,當前市場仍然偏弱,資金做多意願並不強烈。
四、關於二季度的幾點猜測
基於上述的剖析,我們來提出關於二季度持倉動向和風格切換的幾點猜測。
首先,關於基金持倉比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得到有效控制、歐美股市進入到超跌反彈周期當中,二季度風險事件或將逐漸平息,市場風險偏好或將得到提升,那麼二季度基金持倉比例有望穩中回升。
其次,關於行業持倉,目前各地復產復工節奏加快,以筆者在北京的觀察來看,餐飲業近期已經得到了迅速恢復。前述的以餐飲、旅遊、電影為代表的可選消費板塊或將迎來復甦,可選消費的持倉有望增加。而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資金或將流出醫藥板塊。
第三,關於重倉股估值分布,筆者認為,隨著二季度風險偏好提升,公募基金對於中高市盈率個股的配置比例或將有所增加,也許我們將在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看到更多科技股的身影。
參考資料:新時代證券、國元證券、民生證券、wind資訊。重要提示:本文內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均基於公開資料梳理,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歷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鄧新宇
S14406180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