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多年前的事,有個小提琴學生的家長,孩子要換琴,跟我說了,我說等下次課後,我講一講,小提琴要怎麼挑,怎樣選。結果等下周,哎,她就把新小提琴拿來了,說老師我買好琴了,四千多塊,你看如何。結果發現,是把「錯」琴,不光聲音有問題,壓根按不準音。說趕緊換或者退了吧,奸商直接給她吃了閉門羹。
今天想起這件事,它啟發了我。家長買琴,怕老師拿回扣,自己去買,結果碰上奸商,幾千塊打水漂。假如說,有的老師吃回扣,吃得多,他最起碼,要給學生挑把能用的琴吧。外行家長自己挑琴,被人坑幾千塊錢不是錢嗎?當然,找老師挑也不一定對,有些小提琴老師,眼拙得很,自個兒拉得都是破琴,賣琴吃回扣,還吃不舒服,弄得教學不順利,得不償失。
孩子有把好琴,學琴舒坦。五六年前,有個女孩,十歲多,初學,知根知底地找小提琴演奏家買了把數萬元的歐料小提琴。我給她上課,那叫一省心。計劃是兩年,學到上中學,之後小提琴就自己玩。成績如何,小學畢業,七級證書拿下。
這裡有人說了,沒錢沒關係沒眼力,只能選千元的琴便宜。對的,確實有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拿千把塊錢去碰運氣值不值?
千元的琴,當然有好的,我挑的話絕大多數都不錯,但我有規矩,不是非常近密的關係,一般不幫學生買,因為有些琴存在著隱患。萬一出問題了,我成「壞老師」了。我挑千元的琴,不是碰運氣,而是憑實力。實力從何而來,花錢學的。與我不同,不懂琴的外行家長,乾瞪眼去市場看,能買到有我選的一半好的琴,就算撞大運。
提高利潤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不能純粹地指責琴商逐利。凡懂行的人買琴,行事謹慎,講話有分寸,有的店給幾分面子,平價賣琴,正常。外行人,去琴行轉悠,像評論家一樣對樂器指手畫腳,還一臉假笑,被坑了,也無奈。不懂,還裝樣子,最不好。特別是,有人喜歡「真真假假」,妄圖用幾句交際語,跟人家賣琴的飯碗較量,還想與之「打平手」,初生牛犢不怕虎,真敢把虎當作貓。
我談這些,是忠言逆耳,絕不是指責弱勢消費群體,而是指責奸商。但是,指責有用嗎?!真正有用的,是讓人明白我講的道理——外行人,不應自以為是,花時間去思考對付他人的策略,不如踏實地學知識,或者實在地求懂行的人幫忙。這個過程,當然付出精力和時間,也可能要花錢。然而,」磨刀不誤砍柴工「,少當「無頭蒼蠅」,少撞牆。
不能說從沒人佔過便宜,但是,缺乏知識,肯定佔不到大便宜。優質的歐料小提琴,不可能被外行人」撿漏兒「。」撿漏兒「這事,是指賣方不懂,買方懂的形勢下,發生的特殊事件。請捫心自問,誰買小提琴,能」撿漏兒「呢?
我若干年前在網上買過舊的小提琴,五十塊錢,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國產琴,買配件的錢比琴還貴,裝好了看著,有歷史感,圖個樂,但難拉得很,不適用。網上的所謂」便宜「,是講外行人買了把小提琴,又不想拉了,折個價格轉手,被另一個外行人買去,後者省了點錢,確實是便宜了。但也不見得是」佔便宜「。
好的琴行、商家,有很多,我見過市面上許多千元的小提琴,確實物有所值,給學生用起來不錯了。但不可能是顧客佔了便宜,因為行家,可以拿同樣的錢,買到更好的琴。這不是不公平,而是真正的「公平」。回到開頭,故事中的家長,還沒聽我講一句怎樣選琴,就自己去買,做法很魯莽,影響她孩子的學習,白花了錢。她怕我攬下買琴的活,從中獲利。其實,有學生家長知道我的本事,盼我幫他們買琴,我大多數都不答應。因為這個故事,我更堅定了不輕易幫學生買琴的規矩。
這樣也成,讓不懂琴的人,靠緣分買琴。買到怎樣的,心裡都認,不算壞事。學琴也一樣,有人認為「廉價」的老師,是「江湖」,而一刻千金的老師,才是大師。怎麼說呢,緣分。但有沒有可能,是「花萬分錢得一分貨」的人,總愛說「一分錢一分貨」,而「花一分錢得萬分貨」的人,笑而不語呢?咱亂猜的啊,玩笑話別當真。人嘛,無論是被愛了,還是被騙了,很難解釋,就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