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舉考試出現之前,如何才能從寒門入仕途,這些人都做到了

2021-01-18 鄭小浩講歷史

在科舉考試出現之前,如何才能從寒門入仕途,這些人都做到了

隋文帝能夠在國際知名,在於他真的發明了很多有用的制度,比較經典的一夫一妻制,便是由隋文帝發起執行的。而最為後代所適用並且流傳千古的便是科舉制度與制度,一改隋唐之前幾乎由貴族政治全面掌局的局面。給了普通人以及民間那些有才能的人士一個可以出人頭地的機會,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制度。

在隋唐之前做官是非常不公平的,只有通過貴族的引薦,或者是貴族的後代,才能夠進入仕途,諾大的朝廷幾乎全部由那些世家掌權,也難怪會出現暴政以及昏庸無度的局面。在這樣的一種大社會環境下,如果是那些出生非常貧困的,幾乎一輩子都註定了與官無緣,但是有些人就非常幸運,突破了階層的桎梏,明明出身寒門,卻被君主所用,今天就來講講這樣的人都有誰。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漢朝的響噹噹人物,韓信。這個人小的時候可是連飯都吃不起,一飯千金的故事大家都有了解吧,要不是靠著那個老婆婆的一碗飯,恐怕之後還見不到韓信留下來的那些戰績呢,若不是遇到了蕭何,韓信連母親的喪禮錢都掏不起,還好蕭何讓韓信遇見了劉邦。之後韓信他得以一展自己的才華與功勞,所以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能夠獲得後來的榮耀,很大程度上都在於劉邦的賞識,也難怪最後韓信對劉邦這麼信任啊,甚至都沒有提防最後劉邦遵循了兔死狗烹的原理,將他賜死了。

陳平這個人也是劉邦手下得力手下之一,雖然它並沒有被評為漢初三傑,不過他的實力卻是張良等人不相上下,謀略技能非常之強,之所以沒有被評上名號,主要是因為他品德不怎麼樣,出的計謀也都是一些陰謀詭計,不過這些招數雖然但確實管用,因此劉邦也是格外的重用他,並且還給了他很多特殊的權利,就比如說自己的金錢可以讓他隨便用。這樣的信任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的,陳平也確實對劉邦做出了很多的貢獻,提出了很多有用的計策,陳平小時候家裡非常窮,全靠哥哥供著讀書,能有以後的成就,哥哥也很欣慰吧。

衛青與霍去病這兩位大將軍也是非常有名的,他們都是出了名的偉大將領,彼時漢武帝重用的人當中很少有出身寒門,只有他倆意外的一致,而漢武帝對於這兩個人更是格外的珍惜,不僅非常重用,還給了他們令人眼紅的榮耀,並且這兩個人也非常珍惜漢武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直都兢兢業業,從來沒有過反叛之心,讓皇帝非常放心也難怪他們逝世之後,漢武帝如此悲傷了。

這些人就是在那個朝代出身寒門的名將,看來即使是科舉制度出現之前,這些寒門出身得到賞識的人也是不少呀,只不過文官實在是太少了,這個時候得到重用的都是一些武將,畢竟武將的才能也確實是不需要讀書的,更是那些養尊處優的貴族都做不來的。

相關焦點

  • 宋朝的科舉有利於「寒門出貴子」 拍一拍宋朝
    #拍一拍宋朝#近年來,關於「寒門」和「貴子」的討論一直不斷,而國家也在推進這寒門出貴子的政策, 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網絡討論仍然是不時出現,尤其是高考及錄取期間。針對宋朝的話題,這裡簡單說一說宋朝的科舉制度及如何避免寒門貴子入仕途。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九品中正制首先就是上層士族的子弟充斥於統治階級內部,這些人不論才能如何,大多都可以依靠家族在仕途上謀得較好的晉升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世家大族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越來越好,往往一個大家族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落。
  • 科舉制度:寒門學子想要考上科舉做官,都是很困難的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就出現了,這個制度被使用到清朝末期才沒有再使用。科舉制度從建立到廢除經歷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儘管這個制度是為了向中央選拔有才學的人,但是它存在著很多漏洞。有一部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很多客觀原因從而導致考不上。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比如我這行事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儒林外史》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這也是科舉制度制訂的初衷。我在《唐代科舉還是門閥控制著,才華橫溢的根本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發展》說了唐代立朝的特殊性,完全不同於其它朝代,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所以有些制度並不完善,甚至科舉選拔的人才錯過很多有才能的士子。因為有制度缺陷和漏洞,讓世家也有可乘之機,階層繼續固化著,所以制度很重要,執行也很重要。第一,宋朝科舉考試更加強調程序的公正,更有利於寒門子弟脫穎而出。
  • 科舉制度廢除後,為何鄉村學子成了犧牲品?淺談科舉廢除後的陣痛
    但是其實科舉考試的廢除在中國歷史上來說確實顯得有一點倉促,在當時鴉片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認識到自身各種力量的不足,想要快速的去把自己國防力量提高。沒經過仔細的思考,一紙令下將科舉考試廢除,卻沒有找到去解決繼承科舉制度的途徑,倉促之間讓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疫情對於各地考生的影響已經成為了熱門的話題,從學生到老師再到家長,都圍繞著疫情的變化在調整各自學習、教學、生活的方式和節奏。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
  • 考試機制不斷進化,科舉制被沿用,朱元璋為何廢止十年才重新啟用
    到了隋朝,隋煬帝採用了「十科取士」,形成了層次不同、要求不同的考試制度,這也就是後來科舉制的初步樣子。到了唐朝時期,科舉制被完善,武則天首創殿試,從此之後,科舉製成為了主要的選拔機制。直到現在的小、初、高考也是選拔人才的機制,這讓寒門也能出貴子。選拔人才制度隨著朝代更迭,但是最後科舉製成為了最終的定向。
  • 清朝廢除科舉後,農村寒門士子最受傷,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沒了
    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前,科舉制度一直是寒門士子出人頭地,魚躍龍門的一個大好機會。雖然許多寒門士子為其窮其一生,能考上的卻寥寥無幾,但是它仍然給了很多人一個夢想。 科舉考試每幾年才舉辦一次,難度極大。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天才橫溢的李白為何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
    當時的大族選女婿,都瞄著新科進士。因為你在唐代考取進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話,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當時的背景就是這樣,讀書人必須走科舉這條路。李白憑什麼不走?當然他有自己的藉口:我是天才,我懶得考進士。但這是託辭。實際上李白有難言之隱,跟他的身世有關。他沒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在唐代,不是什麼人都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 誰是最應該感謝科舉制的人?農村出身的寒門子弟,停止批判高考吧
    他們或知識匱乏,或犧牲身體和幾乎所有業餘時間,或從不入流的所謂大學畢業濫竽充數在大學生之列,或靠祖上和運氣。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試問這些人中有哪一個可以代表廣大的中國知識分子?或許有人抬槓要用比爾蓋茨大學退學照樣當全球首富,以及中國目前相當程度的富豪都是文盲這兩個例子來反問我。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科舉制度的廢除是加速清朝的滅亡兇手之一
    古代科舉考試在古代封建社會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自隋朝開始建立,一直到清朝被廢除,其經歷了一千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科舉考試對於古代的發展以及人才的選拔都有了一定的作用,科舉考試不僅成為精英人士上升的階梯,也是寒門學士步入仕途的關鍵方法。
  • 「寒門出貴子」真的很難嗎?這個朝代的寒門子弟,憑成績跨越階層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經典詩句,正是出自於宋代。宋代是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大量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層跨越的特殊時代。據統計,宋代320年間,科舉取士11萬人,是唐及五代錄取總人數的十倍,也是此後的元明清各朝,無法企及的。為什麼宋代會出現那麼多跳過龍門的寒門子弟?宋代的科舉制度分為三級:解試、省試和殿試。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薦舉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察舉制,一切任皆可,而九品中正制,則由於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其規則實際上是,完全看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造成階級固化,堵塞了民間人材之路,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實際上影響了皇帝的專制權力,因此東晉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情形。
  • 科舉與九品中正的區別:給芝麻小官,選拔嚴格,但有利於國與寒門
    正是因為科舉制度,符合了統治者的選拔人才的需求,服務於自己的統治,同時,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了「貴族」子弟為官的機制,寒門也是能夠做官的。科舉制的始端是開始於「有德行」與「有才能」兩科,在當時隋文帝是下了詔令,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無論是京官還是地方總管、刺史等,均按照這兩個科推行選拔出人才。可見科舉相比九品中正,除了需要有才能之外,還注重人的品行,要求上是相對提高了。
  • 唐代之時風氣開放,可為何直到宋代時期才真正出現「寒門崛起」呢
    作為帝王,自然希望天下英傑都能為己所用,為朝廷儘可能多招攬有用之人。然而,唐太宗這句「天下英雄」的範圍,在貞觀年間,恐怕也只是自作多情罷了。因為天下英才之中,有不少是寒門之士,而寒門之士的真正崛起,直到宋朝才真正出現。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首先,自太宗朝起,朝廷便取消了科舉考試中對門第的限制,廣大有學識的寒門士子不必再受身份的地位的限制,皆可憑藉真才實學入仕為官,到景德元年,還取消了請託行卷,廢除了舉薦制度的殘餘,此後,真宗一朝又建立了糊名和謄錄製度,至此,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
  • 科舉制「高考」讓唐朝強盛,讓寒門學子努力讀書,改變家庭命運
    但是這兩種制度卻也有著諸多相似的地方:兩者都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在過去和現在都體現了一定的公平,給了人才上升的通道。而對於人才來說,也能通過考試獲得發揮自己才幹和學識的平臺。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人總是將高考的第一名冠以「高考狀元」稱號的原因吧。很多學生和家長也曾抨擊當代的高考制度,甚至有些考生衝動地賠上了一生的前途,例如:蔣多多、徐孟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