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微信關注「說文解字拾遺記」訂閱號內容
火爆的情商課市場
最近情商課好像比較火。比如蔡康永的情商課播放量1.19億
知乎上小夥伴的評價:
蔡康永情商課的火爆,除了蔡本身能力和知名度以外,也側面說明了當今教育在「性情」方面的缺失,所以中國傳統關於「性情」的教育和引導,在今天這個社會應特別重視,尤其是做老師的,最好能夠仔細研究。
古人的教育,小孩八歲入小學,是先從學處事待人接物(灑掃應對)開始,也就是從「性情」開始入手的,「性」是指後天的「知性」(本文不詳述),「情」就是「七情」,慢慢才是知識、文化。而下個階段中國的社會也將慢慢從急功近利的狀態中開始轉型,孩子在情商方面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國文化裡的七情體系
中國文化裡面有七情六慾,毫不客氣地講,其體系之完備是遠超現在的心理學的,有理論又有方法。 很多內容可以拿出來做論文,以現代科學的方式專門再研究。(只可惜大家都忙著追捧西方,對諸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了解可能還多過自己的文化,其實孔子早就提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裡不展開討論。)
先看七情。
在教小孩背誦《三字經》的時候,裡面「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大家不要漏掉了這句話的重要性。《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所謂「弗學而能」是指這個「七情」是每個人天性中與生俱來的,不用別人教,人性裡面自然就有。
七情的產生,由「心」或者「思、想」可以發動,比如突然想起某人做過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則憤怒的情緒就發起來了,這就是七情從「想」發動起來的。
同樣七情也可以從生理發動起來,比如一個人無端獨自發笑,其實並非「無端」,是「心經」收斂不住了。《黃帝內經》裡面講「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其中喜為心之志,怒為肝之志,憂為肺之志,思為脾之志,恐為腎之志,所以一個人在情志方面的表現反映了一個人身體的問題,反過來一個人五臟出了問題,情志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你看《大學》對「修身」的解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看,「修身」在儒家的體系中並不是講身體的修煉,而是要從「正心」處著手,而「正心」則是從人的「情」著手,這裡面有很深的科學性道理。
我們再看,《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之未發」實際上是告訴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情志」發動之前的心性以及思想,回歸到這個心性的層面上來,由此「知止而後有定」,再經過「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路下來,一個人修養、做功夫提升的速度就快了,最終就可以回歸到自身生命的本原,真正做到對生命本質有個正確的認知,乃至「參天地之化育」了。
再看六欲
「六欲」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本來是「七情」裡的一個,佛家傳進來之後,後世根據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分為:「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佛家認為,情不是壞東西,但情加上妄念就不行了。妄念一個籠統名稱叫做「欲」,情加上欲望就變了,這「一轉則無所不轉」,就是我們所講的墮落,「輪迴顛倒」,跳不出去了。
所以說,古代的教育,情商課的體系是非常完備的,在希臘、埃及、印度、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提出性情的問題,真的希望不要失傳。
孔子的一堂國學課
今天我們從《論語》拎出一條,當情商課來講講。
大家都知道,低情商的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別人過分示好。
這兩年,在戀愛中,有一個新生詞叫「舔狗」,指新世紀一種悲哀的物種,在戀愛中一味地討好對方而不惜丟棄到自己的尊嚴。說的正是這種低情商行為,專有流行詞的出現,說明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之所以會引起普遍性的反感,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因為這種人往往還比較傲慢、固執。「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這種人正是「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的代表(這個低情商的問題,很多人也經歷過,筆者反省自己,也有這樣的時候)。
針對這個問題,比如下面《論語》第1章「學而篇」第8句,孔子就是把這層因果關係,講得就比較透徹了: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意,這裡的「威」是用的本義,本義是:強的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氣勢,表示由內而外的一種儀態。
這一句翻譯成現在的話來講就是:
一個人不自重自愛,沒有自信,自己立不起來,就不知不覺做了「舔狗」,不可能有威信,同樣,做學問也不會穩固,學了東西也不會用得好,你讓他做事也不見得能出色,因為這種人往往會比較傲慢固執。對自己沒信心的人也就不會願意相信別人,聽不進朋友的勸告,甚至覺得朋友都不如自己,難免犯了錯也不知悔改。自然不討人喜歡。
反過來,一個人如果真的自重,懂得自尊自愛,內外一致,活的比較真實,便會以忠(先自己活的真實,才能對別人真實)信(自信立言)為做人處事的綱領,自然有種謙虛的精神,不會覺得有朋友不如自己,更不會因人廢言或者因言廢人,如果自己做錯了事情,或者做了過分的事情,也就不怕悔改了。
可惜,現代人看不懂古文,沒有感悟,反過來罵古人不懂邏輯,真是可笑。
比如某網的翻譯,又是翻譯成了「教條」:
宋儒開始很多人把「重」解讀為「莊重」的意思,不夠透徹,容易引起誤解。尤其是我們經常見到,有很多老師,平日裡也不外乎飲食男女、人間是非,見了學生就要端著一副死面孔,以為是自己莊重了,有了威嚴,學生們學習就鞏固了一樣,不小心做了「舔狗」的另外一邊的極端了,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自重的行為。當然,實在講要想做到真正的「自重」,真正的自信,有一個「真性情」又何嘗是件容易的事情呢?
最後,筆者再次感慨一下,中國的文化,從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那個時候開始,逐漸感受到西方的「理性」的科學的那一套的實用,「中學為體」的東西也就慢慢拋下了,關於「性理」的研究慢慢忽略了,以至於現在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一條心性寧靜的路給自己走了,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