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很討喜,但快樂不及平靜重要。
蔡康永在這本「情商課」新書裡的表達,像是在看過萬千故事後,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智慧凝練。他是一位和你我同路的友人,能夠給你最有人情味的適當表達和安慰。和我看過的其他有關「情緒」和「情商」的書比較起來,它不是最專業的,但一定是平易近人的。
下面的摘錄中,或許也有打動你的那一句嗎?
你印象最深刻的高情商人物或時刻,可以和我分享嗎?
把自己壓抑到沒脾氣,那當然不是情商,那是欲練神功,只好自宮。永遠對人笑眯眯的,那也不是情商,那是帶了個令人窒息的面具。我們嚮往好情商,就是為了能好好做自己,而不是委屈自己,遷就別人。
舒服地做自己,是追求情商的最重要原因。
這是你專注研究之後,想要做的「自己」,你經得起內心的自問自答,內心因而強大,你想要的生活,就會在眼前浮現。
這世上每秒都有改變,大部分不會令我們更幸福,也不勞駕我們有感想。
依據情商的原則,我不應該把愛吐苦水的人,稱為「負面的人」,這種說法等於根本地否定一個人。應該說成:這人並不負面,只是常用負面的態度,看待別人與自己。
她很喜歡泡在自己的苦水裡,仿佛苦水是她的熱水澡。
情商,從頭到尾就是一件自己對自己的事。如同每晚我們睡著,都是一個人入睡;做夢,都是一個人入夢;肚子餓或肚子痛,也都是一個人餓,一個人痛。人生最根本的事沒什麼可以賴給別人,都是自己經歷,自己得失,只是我們有時候喜歡幻想別人能分擔很多事罷了。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在兩千多年前說過:「先對自己說,你將要成為什麼,然後再告訴自己,必須要做什麼。」
情緒要恰當,才不會糊塗。一味地誇大其詞,整個人一定很混亂,考試考壞也說想死,投資賠錢也說想死,這樣各種目標亂成一團,想專注也不知要專注什麼事。所以,難過就說難過,別誇大成想死。
內心混亂的人,立志要做自己的時候,會弄不清楚要做的那個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
好好質疑那些因為人云亦云而鑽進我腦中的想法。
弄清楚自己所起的情緒從何而來?恰當嗎?值得嗎?是明白自己的生活目標,才產生的情緒嗎?
人生的各種不滿,最好都能恰如其分地應對,以免珍貴的意志力,被毫無章法地揮霍掉,很可惜。
像我在寫這本書時這樣,一字一句地解釋著我所相信的事,每解釋一遍,我就多一次機會確認,我這麼想到底有沒有道理,值不值得真心相信,抑或只是人云亦云,或只是在講風涼話。
你可以更用心,去尋找更值得你信賴的、更適合你的別的道理,你會成為一個心中更「明白」的人。
沒有那個字,就會對那種情緒陌生,要花更多力氣去辨認它長什麼樣子。
當我們情緒產生的密度及種類,都遠超過了過去被歸納過被描述過的七情六慾時,我們又回到了小孩的狀態,很多湧上心頭的情緒,我們既認不出,也講不出。大家心頭都有這麼多情緒,為什麼有些人平靜、平衡,有些人不安、混亂?因為有些人能夠自修,同步成長,去辨認這些情緒,有些人覺得反正學校沒教,何必再自修,嫌麻煩,最後就像沒學加減乘除的人看到教室那樣,對自己的內心傻眼,無可奈何。加減乘除是知識,辨認情緒也是知識。我們這輩子每秒都會遇到情緒,可不會每秒都遇到數學。
別容許自己變成一個對內心無可奈何的人。
責備對方「不聽話」的意思,就是「我可以有情緒,但你不可以有。」
先不去管是否丟臉或失禮,沒事就暴露自己的內在,是危險的事。沒事就裸露身體或情緒,那是嬰兒與某些行為藝術家才做的事。
沒有黑影。你就感受不到亮光;沒有黑影,你就會把亮光視為理所當然。
只有當你遇上了不公不義,才會懂公理正義的價值;只有當你遭到背叛,才會了解忠誠有多重要;只有趕到孤單,才不會把朋友當成現成的;只有遭到不幸,才會意識到我們有多依賴機會與運氣。
菜單上就是這麼些菜色,要麼吃,要麼放下菜單,走出餐廳去。人生就是這麼些滋味,要麼活,要麼不活。而人生的奇妙之處在於,一旦不讓我們活了,我們立刻就捨不得了。
動不動就覺得無聊,同時又動不動就忘記我們會死,一定會死。
我們的心力有限,如果什麼都要過一過腦子,評論一下好壞對錯,評論了一百件無關緊要的事,用光了心力,結果就沒力氣去感覺少數重要的事,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了。這是因小失大啊。
對錯沒有意義重要。
我們不是人生的法官,而是領受人生這個禮物的幸運兒。放下評斷每件事的習慣,弄明白很多事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但有其意義。想想老鷹抓兔子,花謝化作泥,這都是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哪有好壞對錯?而我們有限的人生,不都為生命的種種經歷深深著迷?
情緒不用分正面或負面,只有我們看待這些情緒的態度,有正負之分。我們能夠決定用什麼態度,這就使我們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了。
生活必須一邊失去,一邊得到;一邊成長,一邊邁向死亡。
悲傷中漸漸少問「為什麼」,多問「怎麼辦」,那才可能會聽到答案。問「怎麼辦」,表示你已經願意考慮採取行動,而不再只是用發問來發洩情緒了。
故弄玄虛的表達方式,比較容易令人感覺這人以自我為中心,在要求世界去摸索揣測。而以自我為中心正是低情商的關鍵成因。
我認為「誠實」的核心是「面對事情的本質,而不在乎表象」,「說實話」有時說的只是表象,不是本質。
消化情緒需要採取有效行動,而選擇有效行動的依據,是釐清自己的感受。
對自己下達指令時,樸素準確的表達方式,比較有幫助。
責任在自己肩上時,生氣歸生氣,但不要太誇張,因為如果沒人給臺階下,收拾殘局的,終歸是自己。
醜大鴨自有醜大鴨的生命感受,不必得到天鵝們的了解或認同。
很多人都想要樂趣,但很少人認真去找他的樂趣會從哪裡來。
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很多事,不是我們創造的,我們只是參與、只是成全。
你目前為自己設的目標、你宣稱的夢想,真的是你要的生活嗎?再推敲看看,再誠實一點、再勇敢一點。別為了別人灌輸給你的妄念,而無辜地陷入「無法完成任務的空虛感」。
很多時候,所謂的「社會」,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而想像出來的東西,當然會比真實存在的東西更難滿足,因為根本搞不清這東西是怎麼回事。一旦有人把「社會的要求」壓在「自己的需求」之上,就會累到怎麼做都還是擔心做得不夠。
別讓你愛的人,為你可惜。
幸福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就是我們的感覺。這不是太好了嗎?竟然有這麼一樣東西,足以支撐整個人生,卻竟然只建立在我們自己的感覺上。學習面對自己的感覺,練習面對自己的感覺。
所有好看的戲劇,劇中的人物情商都很低。
不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靜;不是追求無情緒,而是追求恰如其分的情緒;不是扭曲自己去討人喜歡,而是因為做自己做得很自在,而討人喜歡。
別人含混的表達,我們就含混地收下,含混地產生情緒,含混地自責,卻不追究到底自己有什麼可責備的。對自己真是夠隨便的。
說穿了,「原來的我」就是一個已經知道活起來是什麼滋味,已知的我。把這樣一個我,裱上金框,提匾曰「原來的我」,供在堂上,這不等於是故意要把一條河流攔成一窪死水嗎?
生活和世界,都不是我一個人的。我照我的意思用力改變生活跟世界的時候,別人也正在照他們的意識,用力改變生活跟世界。可想而知,我也改,他們也改,改出來的樣子,當然不會如意。不如他們的意,也不如我的意。
一定有什麼東西,是一旦我改好了,我就可以確實地感到如意;就算不幸改壞了,我也能慢慢去體會哪裡改壞,可以再想辦法一步一步改好一點。我想到的唯一東西,不是改生活、不是改世界,當然也不是改家庭、改學校,或者改制度、改行業。我想到的唯一東西,是改自己。
希望我們都能好好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每一份感受
喜歡的歌,送給你聽
最後用一張喜歡的照片結尾。穿粉色裙子的文淇,看到的第一眼,就想起張愛玲的文字:
現在是好的,將來還要好
——她把雙臂伸到未來的窗子外,那邊的浩浩的風,通過她的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