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十分推崇項羽此人,曾經作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過,這位著名軍事家、西楚霸王項羽卻因為不明白「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的道理,最後落得個楚歌絕唱、烏江自刎的結局。
中國人善於總結社會規律和相關經驗,並編製成朗朗上口的諺語用於警示自己和告誡後人。我們常說的「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便是較為經典的俗語。這個俗語在項羽的故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現在你知道這個俗語的後面兩句是什麼呢。

項羽,秦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攻佔鹹陽後,帳下的謀士奉勸他定都鹹陽。不過,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為由極為乾脆的拒絕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富貴之後不回到家鄉,就好像是在夜裡穿著華麗的衣服行走,又有誰能夠看到呢?

可是項羽萬萬沒想到,沒有定都鹹陽讓他開始失去「地利」,逐漸導致敗亡,「衣錦夜行」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衣錦夜行」這個成語引申到現在,含有貶義的成分居多。在現實生活中仍舊有許多人的想法和項羽一樣,「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回家後就重新舊屋,起新房,這是很多人在外發財還鄉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02
然而,在我國漫長歷史長河中,老祖宗們總結出來了四個人生忌諱,並且提煉出了一組極其簡單的俗語,其中「富不住大屋」更是這「人生四忌之首」。關於這一組俗語的前兩句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了,那就是:「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

為什麼要說「富不住大屋」呢?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歷史已經證明項羽「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的做法並沒有太好的結局,而與之對立的「富不住大屋」主要就是奉行財不外露的原則,千萬不能隨時暴露自己的財富。畢竟人都是有仇富心理,財富外露,只會給自己平添煩惱。
03
「窮不行遠路」的含義是什麼呢?在古代,因為交通工具單一,除了步行就只能靠著騎馬、坐馬車或者坐船出行,舟車勞頓的說法便是由此而來。並且馬對於當時的窮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的,想出遠門的話就只能徒步了,這不僅會讓身體吃不消,還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更何況出遠門萬一水土不服也會生病,路上費用消耗較大。

想當初隋唐時秦瓊秦叔寶之所以淪落到賣馬的地步,不就是因為「窮行遠路」嗎?話分兩頭,現在便捷的交通方式,已經讓這句話的不再適用。相距千裡,也能夠通過飛機、汽車等方式相聚。看來,俗語也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更好的起到警示作用。
04
古人總結出來的「人生四忌」之中,除了「富不住大屋」和「窮不行遠路」之外還有後兩句。也正是這兩句更能夠體現出古人生活智慧的精華——「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

「老不洩殘精」是說人需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時候,需要善加保養自己的精神與身體,少去做「老夫聊發少年狂」的事情。「少不食壯火」又告誡我們人在年輕的時候,雖然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很好,但也不能夠貪圖一時之快,一旦過猶不及便會反受其苦。
這些俗語經過了長期的時間打磨,是符合一定的社會規律的,能讓人明智,少走彎路,就算這些俗語,短時間內和你自身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不過聽一聽是沒壞處的,反正又不會吃虧。
結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自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原文為:「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比喻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後行事的借鑑。智慧的故人們根據歷史的結果總結出的「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的俗語肯定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我們還是應該牢記古人的經驗教訓,這樣才能獲得比較好的結果。
參考資料:
《夏日絕句》
《戰國策·趙策一》
《史記》
《雅言與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