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通社 微信號:xts1985
撰文丨王越丁
供圖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蔡康永一條微博,請辭主持了 12 年的《康熙來了》,小S也表示「共進退」,這檔2004年開播的脫口秀節目就此畫上句號。
從一早上醒來看見新聞開始,朋友圈和微信裡不斷有人給我發來各類慰問信息,仿佛我在康熙謀了什麼差事,馬上要被遣散了。可能在別人眼中,我之所以被看作是康熙的死忠粉,僅僅是因為朋友圈裡我最愛用的小S表情包。而其實細算起來,從2010年追看到現在,也才馬馬虎虎地追了5年不到,和身邊一些從2008年甚至2004年起追的人沒法比。但勤能補拙,這5年除了定時追最新一集之外,只要有時間就會在外網找之前的節目,所以這樣算起來,我也是陪康熙走過12年的人。
《康熙來了》這個節目,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收穫輿論的好評。追康熙 5年,聽到沒看過康熙的人對於這個節目的評價幾乎非常統一:無聊、沒營養、低俗……的確,別說外人了,有些劇集,單看標題我就會翻起一個白眼,然而我還是會點進去,看看他們倆怎麼會把話題聊活——這真是一個本事,隨便丟給你一個話題,不僅要聊夠1個小時,聚焦八卦重點窮追猛打,圍繞話題,還要製造笑點,又不能太過,真不是說誰都能上的。
起初看康熙純粹是為了解悶兒。但隨著時間推移對康熙的了解也進一步深化,從而開始「重心偏移」。不久前《南方人物周刊》專訪小S,裡面談及很多關於康熙,關於蔡康永的故事。直到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小S節目裡常講的「好,祝大家健康」是她錄不下去的暗號。原來節目每隔10分鐘工作人員就會在臺下用大背板提醒時間,時間下面是必問的八卦重點。原來小S在錄製中間也會和康永抱怨話題爛到激不出任何火花。我們在電腦和電視熒幕前的嬉笑怒罵的康熙,也會承受著各方的批評和自身的壓力。
12年來,《康熙來了》裡登臺的嘉賓豐富多彩。其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族群,叫做小S的姐妹淘。範瑋琪一路把陳建洲從初始到結婚再到最近生子都往康熙帶。Makiyo 從一個中文還說不利落的日本少女,到後來侃侃而談大爆自己糗事,阿雅和小S的互虧,以及每集必提的死敵林志玲……真的太多了。
再到後來,他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和個人經歷也都被擺上檯面,像看著一個個涉世未深的少男少女,脫單,分手,再脫單,結婚,生子。花花的眼淚,沈玉琳的良緣,分分合合的倪雅倫和邱啟益,仿佛從康熙這個窗口看到了很多人的半輩子。
節目看久了就會開始潛移默化地被影響著。採訪的時候,提問的方式會向蔡康永學習;和朋友鬥嘴的時候,時不時冒出幾句小S在節目裡的話語;發朋友圈的時候,第一個搜搜小S有什麼新的表情包。就這樣不知不覺間,把小S和蔡康永,和《康熙來了》畫上了等號,也把自己和《康熙來了》畫上了等號。
可這兩個等式都不成立。
康熙曾經多次請過李敖,但唯獨我只看了2011年那集。那一集裡,李敖反唇相譏,說蔡康永和小S是「電視界的逃兵」,還特意引用蔡康永文段中的話,內容大概是諷刺現今電視界只求娛樂不求開民智,云云。李敖還建議蔡康永,說要在以後的節目裡普及更多知識,讓節目更有營養。
當時的鏡頭重點只給到了被李敖點名的小S身上,但我想,這批評,被蔡康永聽進了心裡。而且他真的不僅聽了,而且還落實了。
不久前落幕的《奇葩說》第二季,我前兩天剛剛看完。其實從第一季開始,就不斷有風評說《奇葩說》裡的蔡康永和康熙裡的蔡康永不是一個人。的確,《奇葩說》裡的他睿智,博學,對於世界暢所欲言,說話引經據典。感覺他從十多年的康熙裡得到了一種才華的釋放,一下子從「煙花旁的空氣」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人。不久前芭莎專訪《奇葩說》第二季主持人團,蔡康永對於這個節目的熱忱從字裡行間都可以讀到,那一個瞬間,我能隱約感覺出來,他正在完成自己的理想。
而走出康熙的小 S 也並不是一個潑婦。事實上,每次在後臺化妝間和通告藝人打招呼、安排準備工作的小 S 是一個極為溫和的人。從胖達人,「家暴」再到黃子佼和解,她在節目中的性格也變得漸漸溫順起來。也許對於她本人來說,這是件好事;但對於節目而言,這代表著一場終結。
康熙停播的消息在微博一經釋出,評論區看到的幾乎都是由於近日的饒舌臺詞而引發的謾罵和譏諷,緊隨其後的是刷屏的「一集都沒看過的請點讚」和「千萬別來大陸圈錢」。也有人在話題下面分析康熙為何戛然而止:有人說是收視低迷,有人說是二人對於節目早已心猿意馬,還有人說是蔡康永因為大陸開價誘人而跳槽……
然而對於我而言,告別的不僅是臺灣娛樂界首屈一指的談話節目,更多是每天在電腦前笑出眼淚的青春,無關式微的電視娛樂業,無關政治。感覺就像你放學後最愛去的小賣鋪,那個即便老師和家長說過再多遍不衛生,貴到死的地方,有一天大門緊鎖,牆上畫著一個大寫的「拆」。那個瞬間,你會感覺,你在那裡度過的全部時光,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