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是一座民俗民風傳承得非常好的古鎮,在當地人的婚禮上,旗袍不僅是新娘的新婚禮服,而且還是新娘和新郎雙方女性親眷,參加婚禮的不二選擇。在一場婚禮上,你會看到或是貼身裁剪的海派旗袍,或是顯得高貴大氣的京派旗袍,不間斷的在你的眼前閃過,簡直就是一場旗袍秀,讓人目不暇接。正因為勝芳古鎮有此習俗,所以旗袍需求量很大,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旗袍製作者,其中勝芳鎮大明旗袍店的王明明可謂她們當中的優秀代表。
學習,讓她從旗袍愛好者,成為旗袍的優秀設計師
王明明,1981年出生在勝芳鎮一個旗袍製作世家中。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得王明明很小就喜歡服裝設計,顯露出對服裝設計的天賦。她的母親決心將自己的一身本事傳給她,開始教授她旗袍設計和刺繡,她的母親對王明明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比其他徒弟要求嚴格的多,不滿意的地方就得重來,直至王明明把這一知識點掌握了。王明明的天賦,再加上她非常認真地學習,得到了母親旗袍製作技藝的真傳。15歲的她就接手了自家大明旗袍店的設計工作,17歲自己就獨立經營大明旗袍店,幾年的時間,她的大明旗袍店就成為了當地眾多旗袍店中的佼佼者,可是她不滿足於自己眼前獲得的一些小成績,她每年至少要拿出一個月的時間來,去上海和蘇州兩地考察,拜訪當地的旗袍製作大家和刺繡名家。眼界的打開,讓她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了彌足自己服裝設計理論方面的不足,王明明先後在天津的服裝學校學習,隨後又在北京服裝學院參加了一個多月的服裝培訓,2020年面對疫情仍然不鬆懈,自己報名參加了高校非遺理論的視頻培訓。不斷地學習,打開了她的視野,並且有了較為深厚的服裝設計理論,使得她對於旗袍有了新的認識。
學習,讓她成為了當地旗袍的領軍人物
王明明在外出考察,和進入專業的服裝學校學習過程中,她認識了一大群同行,例如上海的旗袍製作大家,蘇繡的地道繡娘,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服裝的製作者。王明明發現他們對於自己的傳統手藝非常的堅守,對於自己民族的傳統服裝也非常的推崇。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王明明懂得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未來民族服裝一定會大行其道,重成時尚界的寵兒,中國傳統服飾之美一定會展現在世界面前。她由衷地感謝母親幾十年來對於旗袍製作的堅守,也正是因為這份堅守,才讓她有了生活的目標。民族的就是時尚的,這讓她對於旗袍的未來有個更美好的藍圖規劃。於是,她去上海和蘇州兩地加強自己對旗袍製作的學習,而且有時間就去少數民族地區考察,會從那些地道的民俗服飾汲取到養分,豐富自己的旗袍素材,從一塊幾百年的少數民族繡品中獲得靈感。另外,她還多次參觀到服裝博物館中參觀,向古人學習中國傳統服飾的製作,從古人那裡得到旗袍設計的靈感。
在服裝學校的學習中,老師告訴她,服裝是一門時尚的技藝,而且服裝是最具時代感的象徵物,一定要有時尚的敏感性。王明明深知,旗袍,本身就是是在中國傳統袍服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裁剪理念,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最先在上海的女學生中出現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款式到布料、刺繡一直都在變化。與時俱進,是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來說,必須要有的基本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敏銳的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她設計和製作的旗袍不僅傳統,而且非常有時尚感,布料的選擇以蘇杭兩地的絲綢為主,刺繡的圖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款式的設計將西方立體裁剪大膽的運用到自己的旗袍設計中。她的旗袍更加體現出東方女性的婉約之美,摸清楚顧客穿旗袍出席的場合,或者根據顧客的體型特點,為顧客真正地量體裁衣。每一位顧客也都是微笑著拿著自己非常滿意的旗袍走出大明旗袍店。
學如弓弩,才如箭簇
通過以王明明為代表的旗袍人積極的走出去,使得勝芳旗袍享譽京津冀三地,現在不僅僅穿旗袍成為勝芳女性的標誌之一,而且逐漸影響到了周邊各地,經常有來自北京、天津和廊坊等地的顧客親自驅車趕到王明明的店裡,做一件旗袍。而且,近年來王明明和她的勝芳旗袍受邀參加了各種非遺展會,如2018年的在廊坊舉辦的京津冀非遺聯展、2019年4月份在中國文化對貿易基地舉辦的非遺展、2020年世界非遺日期間在廊坊市舉辦的非遺展;2020年端午節期間,受邀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央視端午直播節目、以及非遺日的百度直播等,將「勝芳旗袍」帶向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不斷的學習,使得王明明收穫了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得到社會上的高度認可,「大明旗袍」被列入到了霸州市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她本人先後榮獲了霸州市政府頒發的「霸州鄉土人才」、河北省文聯頒發的「巧女星」等獎勵。她和她設計製作的旗袍登上了央視舞臺,受到了多家報紙刊物的報導,還在廊坊市和當地連續舉辦了幾次旗袍秀。
面對這些榮譽,王明明很清醒,她知道自己離那些服裝設計大師高度,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追趕,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王明明正處在事業的進步期,她經常對自己說,「一刻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唯有如此,才能永立服裝界的潮頭,將旗袍帶出國門,走向世界」。王明明深知唯有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才能讓自己離大師近一點,學習是自己努力出發的平臺,「學如弓弩,才如箭簇」不斷在實踐中學,才能將才能發揮到極致,才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