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人之所以為人,而不是動物,就是因為思想。
理智,讓人擁有清醒的大腦,能夠明辨是非,黑白分明。
這是對合理性的追求,基於對事實和道理的重視。
但事實證明,並不是人人都是理智的。
至少在喝茶這件事上,自己就看到了許多「不理智」的案例。
比如,身邊有些人為了更好的了解茶文化,找了一位老師,拜師學藝。
於是,在茶桌上,張口閉口都是:「我老師說……」
上個月某一次的喝茶經歷,讓自己記憶猶新。
當時約了幾位好友,而朋友又帶來了一位,說是愛喝茶的小姐妹。
桌上喝的是正山小種。
沒錯,就是那款來自武夷桐木關,紅茶發源地的正山小種。
正當水燒開,準備注入蓋碗中時,那位新來的朋友開口了。
「我老師說,紅茶不能用沸水泡,會出酸味,得用85℃水溫才好喝!對了,還得悶一悶。」
聽她自顧自地說著,而自己早已完成了快出水的動作。
這泡正山小種,若真是按她說的那樣衝泡,那可毀在了自己手裡了。
《2》
關於泡紅茶的謠言,在茶圈中屢見不鮮。
想來,這位新來的朋友,遇到了一位神棍,而不是良師。
只有神棍,才能臉不紅心不跳的顛倒黑白,侃侃而談。
而真正懂茶的人,反倒是沉默寡言。
她不會用多麼華麗的詞藻,口若懸河的話術,讓你深信不疑。
而是用自己沉穩的泡茶技術,專業的茶知識,讓你不禁對她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不知為何,在衝泡紅茶這一問題上,總是圍繞著幾個揮之不去的謎團。
這些謎團,猶如幾座沉重的大山,將一些新茶友深深壓在底下,卻不知自己處於困境中。
因此,為了破除謠言,自己便準備了一次「打假行動」!
謠言一:沸水會把紅茶泡出酸味
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鹹。
水果有酸味,是因為其中含有果酸和檸檬酸,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表現。
由此可見,酸味是它們自帶的DNA,是與生俱來的。
但茶葉本身不含有酸性物質,也就是說,酸味不是茶天生自帶的。
那麼,就代表著茶葉出酸味,與後天的原因有關。
紅茶,是全發酵茶,可以分為小種紅茶,功夫紅茶以及紅碎茶。
品類如此之多的紅茶,哪種出酸味是正常的呢?
查閱了紅茶國標之後,真相大白。
答案是,不論是哪種紅茶,有酸味都不正常。
縱觀所有感官品質,出現頻率最多的,是「甜」,「回甘」,「鮮爽」這類字眼。
而沒有出現過一個以「酸」組詞,或是有關的描述。
由此可見,紅茶發酸,並不是正常表現。
有違國標中的感官品質要求,不符合優質紅茶的條件。
紅茶出現酸味,可能是與工藝有關,過度發酵,也有可能是因為儲存不當,吸收了水汽之後,再次發酵。
從而在原本沒有酸性物質的紅茶中,產生了額外的物質。
而沸水衝泡,並不會讓紅茶中憑空產生酸味,而是加速了酸性物質的釋放。
如此一來,品質不佳的紅茶在沸水的衝泡下,才會出現濃重的酸味。
而85℃的水溫,無法徹底激發茶葉內含物質的釋放,導致內質析出速度緩慢。
但與此同時,也缺少了紅茶原本的風味。
正山小種最出名的特點,就是「花果香,桂圓湯」。
馥鬱張揚,帶著鮮甜多汁的果香,和清雅的野花香。
湯水醇厚甘甜,回甘明顯,像是在喝桂圓湯一般的稠厚。
這些都需要沸水的加持,讓內質充足釋放,才能更深刻的體驗到優質紅茶的動人之處。
溫水,讓劣質茶瞞天過海,讓優質茶平平無奇。
沸水,讓劣質茶無法遁形!
《3》
謠言二:紅茶悶一悶滋味更醇厚
經常在某些茶掌柜嘴裡聽到這樣的話:
「紅茶太淡了沒滋味,是因為你沒有悶泡,悶一悶味道才會出來。」
於是,悶泡紅茶的人越來越多。
同時,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比如有的人悶泡了之後,覺得茶湯太苦太澀。
再比如有的人發現,悶泡後的紅茶變得不耐泡了,只能喝個4、5衝就沒味道了。
究其根本,都是因為「悶泡」惹的禍。
悶泡,對於優質紅茶來說,是一種忌諱,更是一種災難。
品質上等,內含物質充盈的紅茶,根本無需悶泡。
在衝泡時,使用快出水的方式,從注水到出盡大部分茶湯,只需要短短7-8秒左右的時間。
便可以讓一泡紅茶煥發生機,香氣和滋味都達到一個平衡。
並且隨著衝泡次數的增加,內質不斷釋放,風味逐漸攀登,走向巔峰。
之後,再逐漸減弱,呈現一個平緩的拋物線狀態。
而悶泡,則會讓優質紅茶的內質過量釋放。
茶湯過度飽和之後,便會呈現出苦澀味,從而掩蓋了原本清爽鮮甜的滋味。
並且還會讓內質在前幾衝過度釋放,耐泡度降低。
因此,真正優質的紅茶,只需要快出水,不僅能達到醇厚的湯感,且十分耐泡。
但為什麼有些紅茶需要悶一悶才好喝呢?
可想而知,當一款茶的內質單薄,缺少內容時,才需要依靠悶泡的方式,增加口感。
但這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
有限的內質在悶泡的過程中,釋放了大部分之後,便淡了,薄了。
無論後續再如何悶泡,延長出湯時間,也不過是多了茶味的白開水罷了。
《4》
謠言三:大壺衝泡,不究茶具
時常有人認為,紅茶甜潤,隨便怎麼泡都好喝。
可事實上,不少人都摔了跟頭,踩了坑。
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鹼,是導致茶湯苦澀的主要原因。
這些物質,在適當的範圍內,可以增添茶湯的口感層次,苦味和澀味並不會太突出。
但若是超過了範圍,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而造成茶湯苦澀的一大原因,是茶具的選擇有誤。
茶壺,是許多新茶友的入門首選,方便,不燙手,操作難度低。
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一些缺點,比如容易造成悶泡,不易瀝乾茶湯。
光是這兩點,於一泡優質紅茶來說,十分致命。
出於美觀性,茶壺的出水口以及茶嘴較小。
即便是以最快的速度注水和倒出茶湯,也很難達到快出水的要求,容易造成悶泡。
前面提到,悶泡會讓好茶的內質過量釋放,並且提前結束生命。
不僅會讓茶湯苦澀,而且變得不耐泡。
當紅茶緊結的條索吸水膨脹之後,葉片很容易堵住出水口,造成出水不暢,瀝乾困難。
如此一來,剩餘的小部分茶水殘留在茶壺中,與紅茶長時間接觸,內質不斷釋放。
則註定了茶湯苦澀味濃重的命運。
《5》
謠言止於智者。
保持理智,才能在茶圈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偏聽偏信,客觀分析,獨立思考,才是一個茶人所該具備的特性。
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則是神棍所為。
那些玄幻莫測的言論,多是出自於神棍,再散播於新茶友之間。
這些流傳在茶圈中的謠言,皆是為了掩蓋劣質紅茶的缺陷。
發酸,用溫水;內質不足,用茶壺悶泡。
而這些錯誤的方式,反倒讓很多人誤解了優質紅茶。
正確的衝泡方式,意在讓好茶展露風採,讓劣茶無處可躲。
買好茶的意義,也是為了提升品位,升華自我。
善待好茶,也是善待自己。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