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大家都能倒背如流。詩中描繪出塞外的蒼涼以及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雖然鄉愁難耐有些哀怨,但為國戍邊也是責任所在,並沒有頹廢之情。因此,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喜歡的詩詞中的經典。
唐代玉門關在哪裡?如今已經找不到確切的所在。但它無論在哪裡,一定都是西風烈烈嚴冷刁寒,一定都有將軍百戰折戟沉沙的肅穆。
玉門關是目前敦煌地區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它是開拓西域的前沿堡壘,又是絲綢之路通商口岸,負責徵稅、緝私、保護商旅的安全。從這道大門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幹納盆地(大宛)。
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進入中原,玉門關也因此而得名。可見玉門關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一匹又一匹的駱駝從玉門出發,又向玉門歸來,馱著沉重的貨物,胡天飛雪,大漠沙歌,商人不絕,腳印遍布西域。
從敦煌市驅車約90公裡抵達玉門關遺址,這裡西距羅布泊東沿約150公裡。玉門關並非一個獨立的關口要塞,而是一個規模宏大、構築完整的古代防禦體系,以玉門關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長約45公裡、寬約0.5公裡。在這條線性遺址區域內,有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長城邊牆遺址。這些烽燧或修築於沙梁土臺上,或修築於風蝕臺地上,或修築於湖灘岸的戈壁灘上,砌築方式或用沙礫土夾蘆葦、胡楊木和紅柳枝疊築而成,或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其中兩座城址即是小方盤城遺址(玉門關)和大方盤城遺址(河倉城)。
1907年4月,英國人斯坦因在小方盤城遺址發現了那枚標明「玉門都尉府」字樣的漢簡,認定這裡就是玉門關所在地。1943年10月,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又在這裡發掘出寫有「酒泉玉門都尉」字樣的漢簡。此後,史學界認定這裡就是漢代玉門關。
如今遺存的玉門關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牆壁殘高10米左右,總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是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在城的西面和北面各有一座城門,由於年代久遠北面的城門已經坍塌,形成了一個三角狀大洞,西面的城門保存尚好。
大方盤城位於小方盤城北約10公裡處,因比小方盤城大,故名大方盤城。倫敦藏唐《敦煌錄》有河倉城儲軍糧的記載,因此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它就是河倉城。但在2005年經中國考古專家李正宇先生考證,實際上它是漢代「昌安倉」遺址。此城建於漢代,是一座儲備糧食的倉庫,形體較為龐大。城內築南北方向土牆兩堵,把整個城隔成了三部分。南、北殘壁上留有小洞,似為通風設備。每部分均開南門,外圍東、西、北三面加築兩道圍牆,第一道圍牆斷壁尚存。大方盤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再說說漢長城。為加強對河西走廊的統治,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置四郡、據兩關」,從令居(今永登縣境內)向西直到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堅固的漢塞,每隔十裡或五裡築一座烽火臺,設戍卒瞭望。其間築有許多亭障,駐守士兵防範。這便是漢長城。
玉門關西面當谷隧一帶的漢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25米,頂寬1.15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長城修在戈壁腹地,而戈壁上的砂礫又無法築成牆體,因此城牆多以當地出產的紅柳、蘆葦、羅布麻加砂礫層層夯築而成,一層柴草一層砂礫,這樣便可使牆體穩固不易倒塌。
眼前,漢長城的芳華已被歲月的風沙剝蝕殆盡,牆體上的柴草和砂礫層愈發顯得清晰,如同行將就木的老人瘦骨嶙峋的肌體,裸露在原野之上,心底驀然升起絲絲縷縷的悲哀與心痛。漢長城整整修建了二十年時間,都是在漢武帝時期完成的工程。綿延不絕一千多公裡的長城,在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的古代,這要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完成。
看著大小方盤城和漢長城,想著之前去過修繕過的明長城的嘉峪關,心裡有著極大的落差,就像一位飽經風霜、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微微地站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