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座漢代關隘現在什麼樣,為何在唐詩中反覆出現

2021-01-08 田野旅行筆記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大家都能倒背如流。詩中描繪出塞外的蒼涼以及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雖然鄉愁難耐有些哀怨,但為國戍邊也是責任所在,並沒有頹廢之情。因此,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喜歡的詩詞中的經典。

唐代玉門關在哪裡?如今已經找不到確切的所在。但它無論在哪裡,一定都是西風烈烈嚴冷刁寒,一定都有將軍百戰折戟沉沙的肅穆。

玉門關是目前敦煌地區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它是開拓西域的前沿堡壘,又是絲綢之路通商口岸,負責徵稅、緝私、保護商旅的安全。從這道大門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幹納盆地(大宛)。

相傳,西漢時西域和田的美玉,經此進入中原,玉門關也因此而得名。可見玉門關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一匹又一匹的駱駝從玉門出發,又向玉門歸來,馱著沉重的貨物,胡天飛雪,大漠沙歌,商人不絕,腳印遍布西域。

從敦煌市驅車約90公裡抵達玉門關遺址,這裡西距羅布泊東沿約150公裡。玉門關並非一個獨立的關口要塞,而是一個規模宏大、構築完整的古代防禦體系,以玉門關遺址為中心呈線性分布,長約45公裡、寬約0.5公裡。在這條線性遺址區域內,有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長城邊牆遺址。這些烽燧或修築於沙梁土臺上,或修築於風蝕臺地上,或修築於湖灘岸的戈壁灘上,砌築方式或用沙礫土夾蘆葦、胡楊木和紅柳枝疊築而成,或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其中兩座城址即是小方盤城遺址(玉門關)和大方盤城遺址(河倉城)。

1907年4月,英國人斯坦因在小方盤城遺址發現了那枚標明「玉門都尉府」字樣的漢簡,認定這裡就是玉門關所在地。1943年10月,考古學家夏鼐、閻文儒又在這裡發掘出寫有「酒泉玉門都尉」字樣的漢簡。此後,史學界認定這裡就是漢代玉門關。

如今遺存的玉門關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牆壁殘高10米左右,總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是用黃土夯築而成的。在城的西面和北面各有一座城門,由於年代久遠北面的城門已經坍塌,形成了一個三角狀大洞,西面的城門保存尚好。

大方盤城位於小方盤城北約10公裡處,因比小方盤城大,故名大方盤城。倫敦藏唐《敦煌錄》有河倉城儲軍糧的記載,因此一直以來人們認為它就是河倉城。但在2005年經中國考古專家李正宇先生考證,實際上它是漢代「昌安倉」遺址。此城建於漢代,是一座儲備糧食的倉庫,形體較為龐大。城內築南北方向土牆兩堵,把整個城隔成了三部分。南、北殘壁上留有小洞,似為通風設備。每部分均開南門,外圍東、西、北三面加築兩道圍牆,第一道圍牆斷壁尚存。大方盤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再說說漢長城。為加強對河西走廊的統治,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置四郡、據兩關」,從令居(今永登縣境內)向西直到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堅固的漢塞,每隔十裡或五裡築一座烽火臺,設戍卒瞭望。其間築有許多亭障,駐守士兵防範。這便是漢長城。

玉門關西面當谷隧一帶的漢長城保存較好,地基寬3米,殘高3.25米,頂寬1.15米,為我國目前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長城修在戈壁腹地,而戈壁上的砂礫又無法築成牆體,因此城牆多以當地出產的紅柳、蘆葦、羅布麻加砂礫層層夯築而成,一層柴草一層砂礫,這樣便可使牆體穩固不易倒塌。

眼前,漢長城的芳華已被歲月的風沙剝蝕殆盡,牆體上的柴草和砂礫層愈發顯得清晰,如同行將就木的老人瘦骨嶙峋的肌體,裸露在原野之上,心底驀然升起絲絲縷縷的悲哀與心痛。漢長城整整修建了二十年時間,都是在漢武帝時期完成的工程。綿延不絕一千多公裡的長城,在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後的古代,這要付出多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完成。

看著大小方盤城和漢長城,想著之前去過修繕過的明長城的嘉峪關,心裡有著極大的落差,就像一位飽經風霜、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顫顫微微地站在那裡。

相關焦點

  • 王之渙「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指的是什麼?我被萌娃問蒙圈了
    要說出現在詩詞中頻率比較高的幾樣東西,無非是雲、風、雨、月、美酒、美人等。在這幾個景物中,姑且討論一下風。風在古代詩詞中多出現,常以「春風」最為常見。李白曾寫道:「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春思》。
  • 春風不度玉門關,有家不可歸的感受你可懂?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代有很多詩人會寫《涼州詞》。有時候就是在涼州寫的,有時候則未必。因為《涼州詞》並不是詩的題目,而是樂曲的名字。在這個樂曲下,不同人會填上不同的歌詞。當然,大概這首曲子本身就雄赳赳氣昂昂,有種軍旅氣質,所以歌詞也往往與邊塞生活、戰爭場景有關。
  •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位會寧農民跟隨師大研究生跑外業的旅行曰誌    是蒼涼浩瀚的玉門關給予詩人王之煥以靈感,還是唐初四傑的千古絕唱成全了玉門關!
  • 《了不起的長城》綜藝節目在玉門關開機錄製
    《了不起的長城》以長城為主題,嘉賓們此次將化身為「長城磚員」,前往長城「搬磚」,都說上班就是「搬磚」現在來看,長城「磚員」們也要去搬長城磚了。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到敦煌真遺憾」,嘉賓們不但要去爬上長城,同時還需要完成任務,至於完成什麼樣的人物,每一期都不一樣,但肯定都會圍繞「長城」的知識點展開。
  • 爭鳴史話|玉門關址今何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一首《涼州詞》寫出了玉門關的粗獷與雄渾,寫盡了戍邊將士的思鄉情。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史稱故玉門關。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所說的玉門關為新玉門關,即東漢中期至唐代的玉門關。作為連接西域和中原的重要關隘、絲綢之路上的要道,玉門關自漢至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 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玉門關必須吃一嘴的沙子!
    又一句「春風不渡玉門關」,就把玉門關這個名字牢牢地刻在心裡大半生,是古人留下的揮之不去的邊塞情節和報國情懷!正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穿越河西走廊去參觀玉門關,已經成為我心中的一件大事。「列四郡據兩關」。「四郡」指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二關」指玉門關、陽關。此後,這兩種習俗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大批移民隨之而來,旨在加強漢朝對河西走廊的統治。根據中國古代最早的一般地理《漢書·地理志下》,詳細描述了玉門關的地理位置。玉門關位於壽昌縣西北部,是通往西域的門戶。
  • 外國人在敦煌廢墟中挖掘出許多漢簡,從此揭露了一個兩千年古遺址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首《從軍行》,讓後人銘記了漢唐時期的玉門關。其實,玉門關並非孤零零的關隘,廣義上的「玉門關」相當寬泛,含有兩座堡壘以及十八段長城,還有二十餘座烽火臺。
  • 蘭陵、并州、江陵、河陽……古詩中這些地名,你知道是今天哪兒嗎
    蘭陵荀子墓3、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8、願解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樓蘭,指古樓蘭國,是西域古國名。樓蘭國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
  • 描寫春風的唯美古詩詞
    冬去春來,春風亦如期而至,柳樹枝條在風中翩翩起舞,大地上的小草出現了綠意,湖面上的水波在微風中蕩漾,枯萎的老樹長出了嫩芽,這一切都是春姑娘的傑作,春風給我們帶來了綠色和溫暖。古代很多詩人也是以其生花妙筆讚美春風,在詩人的筆下,春風顯得多彩紛呈,又被賦予了靈性。
  • 「風物誌」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木觚上的文字(局部放大)木觚的不同稜面玉門花海木觚1977年8月,在甘肅玉門市花海鎮的一座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了一些木簡等文物。這樣一個心狠果敢的漢武帝,與玉門花海木觚遺詔中那樣仁慈的漢武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事實上,漢武帝晚年,行政苛煩,為法嚴厲,而且迷信方士神巫,偏執多疑,喜怒無常。他借「巫蠱」案,殺了幾任丞相,還逼得太子劉據造反自殺。雖然殺母立子的命令讓很多人難以理解,但最後的結果證明了劉徹這道命令,的確使新上任的皇帝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出現大的問題。
  • 張藝謀新片意外帶火了這座邊塞小城,又荒又偏的它憑什麼美了千年
    這裡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所在,一座玉門關,一座陽關,都成為了無數邊塞詩人的靈感源泉。大漠孤煙裡,詩意和黃土一起老去又新生。然而,這裡卻不止是荒涼的人間。玉門關很難說玉門關到底算是歷史建築還是自然風光,千年的風化,讓曾經的關口宛若一塊天然形成的巨石,穩穩地立在漫天的黃沙裡。
  • 《涼州詞》中的「涼州」在哪裡?為何現在沒有一個城市叫「涼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首詩很多人都會背,它是我們小學課本中的必備文章,也是眾多邊塞詩的一首。唐朝時期的邊塞詩可以說是盛世大唐的一部分,每每提及邊塞詩我們總會想到蘭州、甘肅一帶。統一的滿腦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探勘地圖對應省份,各個城市會發現,現在社會吧定沒有一個叫「涼州」的地方。
  •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十二首經典春風詩詞欣賞
    「春風吹,天氣暖,冰雪融化,種子發芽……」,依稀還記得孩提時候背誦的課文中描述的「春天來了」,春風—春天的使者,送來了溫暖的陽光,喚醒了萬物,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 給大地染上鮮豔的色彩,帶來了蓬勃的生機。「一年之計在於春」,春風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 清代新疆方志中的唐音迴響
    李白在《古風·大雅久不作》中抒發了躬逢文教興盛,復作大雅的抱負;唐人樊晃、宋人黃庭堅皆稱杜詩為「大雅之音」;白居易推崇杜詩寓合六義,有風雅傳統。褚廷璋踵步元白,作品中也續寫了唐人的偉大志向。兩位作家讚頌國家一統、民族融合功業的時代強音,是對唐人大雅文教的傳承與延續。這也是兩人未履新疆土地,卻能在新疆方志藝文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