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敦煌廢墟中挖掘出許多漢簡,從此揭露了一個兩千年古遺址

2020-12-20 指點江山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首《從軍行》,讓後人銘記了漢唐時期的玉門關。其實,玉門關並非孤零零的關隘,廣義上的「玉門關」相當寬泛,含有兩座堡壘以及十八段長城,還有二十餘座烽火臺。而狹義上的「玉門關」,則是被用做漢代都尉置所的「小方盤城」。

都尉置所,相當於現在的地方司令部,是地方軍事長官的「辦事處」。在玉門關城牆東南側有一馬道可供人登關,站在通道上方可以看到兩側的女牆。通常來說,漢朝時期每天都會有邊軍在通道裡巡邏。站在通道上居高臨下,可以輕而易舉地觀察到關口內外的風吹草動。

之所以選在敦煌郡西北九十公裡的位置修建玉門關,自然經過了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就長城的防禦作用而言,關隘一定要選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小方盤城方圓數十裡的土地上,除了周遭的沼澤地,這裡處於地勢最高的制高點。在此基礎上,站在將近四丈高的牆體上,周圍的情況一覽無餘,任何方向有情況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獲知。

此外,在戈壁灘上生存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倘若沒有水源,人類根本無法在荒漠中生存下去。想要穿越玉門關外的荒漠,必須要在小方盤城附近補充飲用水。在小方盤城北方,恰好有一處水源充足的湖澤。只要能佔據這一戰略要地,即可滿足自己人的用水所需,又能掐斷敵人的飲水來源,可謂一舉兩得。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長城的國家,中國長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兩周時期。不過,不同於兩周時期的中原長城,位於西北戈壁灘上的漢代長城的材質比較特殊。

因為西北戈壁灘基本沒有石料和黏土的來源,所以官兵只能因地制宜,使用紅柳、蘆葦作為長城的基礎機構,在夾層中填裝砂石用以加固。這樣的設計雖然使長城的防禦性能大大下降,但長城本就不適用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此,漢長城的輕便結構既滿足了日常警訊、防小型侵略、防走私的功效,又有便於修建的特點。

玉門關長城在整個漢長城線上的烽火臺走向分為兩條:一條向西延伸與敦煌長城相連,另一條則向南延伸與陽關相連。這樣的結構,使玉門關、陽關、敦煌郡互為犄角,不論哪一座關隘發生了緊急情況,其餘兩座關隘的守軍都能在第一時間馳援,達到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目的。此外,這一時期的烽火臺應用已趨向完善,白天放煙,晚上放火的信息傳遞方式已成為慣例。

那麼,為什麼時人會管小方盤城叫「玉門關」呢?這個美麗的名字背後又有什麼典故呢?

一直以來,關於「玉門關」由來的說法比較多,其中一種就是絲綢之路開闢後,來自新疆地區的和田玉深受漢代統治者及貴族的喜愛,每一塊玉都是途經小方盤城運往內陸的,所以時人將這裡稱作「玉門關」。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古代商人自西域回到中原時,往往會在戈壁灘上迷失方向,每年死於迷途的商旅不計其數。為了製作一塊導向性地標,商旅們集資購買了一塊光芒萬丈的美玉。每逢夜幕降臨,這塊寶玉便會迸發出華光,為方圓數十裡的客商們指引方向。

當然,即便是最明亮的夜明珠,其光芒也很難照耀到幾十裡外的地方,所以這種說法多半是後人杜撰出來的美麗傳說罷了,不足為信。

一千九百年前的玉門關地處重要的軍事要衝,擁有較為完善且極具特色的防禦體系,擁有便利的交通、飲水條件。可想而知的是,當時的小方盤城,儼然是一座興旺的商業中轉站,每天往來這裡的客商魚貫出入,為大漢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

1907年,冒險家兼考古者、偷運者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了許多漢簡,從簡的內容判定出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玉門關的位置也應當就在附近,但小方盤城只有600餘平方米,作為漢朝最西面的海關實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尚不能肯定,將保存完好的小方盤城遺址暫定為玉門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至今日,玉門關雖不復往昔,但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的小方盤城,仍有不菲的歷史價值。據悉,小方盤城一帶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漢代文物,例如:筆、墨、硯、紡織物、狩獵工具等。我國的第四塊西漢紙張便是在此地出土的。這塊西漢紙的製作年代早於蔡倫造紙一百多年。由此可見,我國的造紙術發源於西漢時期,第一位造紙者亦非蔡倫。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還在玉門關發現了漢代的書簡、糧食等。這裡最珍貴的考古發現,便是來自漢廷的一份律令。

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玉門關地區還將出土更多漢代的文物。

參考資料:

【《漢書·地理志》、《世界遺產名錄——玉門關》】

相關焦點

  • 對話|從敦煌漢簡到武威三簡,簡牘何以持續成為國際性顯學
    從甘肅東部的天水、漸次向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區均有數量不等的簡牘出土。簡牘出土地既有墓葬,也有長城烽燧遺址,還有驛置遺址等。再次,甘肅的氣候條件和地質環境適宜簡牘保存。天水放馬灘秦簡今後,甘肅簡牘還是有可能有重大發現的。舉例來說,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在1990年-1992年發掘出土23000多枚漢簡,以及1萬多件相伴文物。
  • 漢簡中的「河西四郡精兵」
    如居延漢簡反映出漢代額濟納河流域漢塞設置的情況。在額濟納河下遊,居延都尉管轄甲渠候官、卅井候官、殄北候官;在額濟納河中遊,肩水都尉管轄廣地候官、橐他候官、肩水候官。額濟納河流域漢塞不僅有大量戍卒烽火警備,還有不少田卒從事屯田勞作,軍事防禦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居延邊塞規模不小的屯守體系。又如敦煌漢簡反映出疏勒河流域塞防設置的情況。在疏勒河下遊,敦煌玉門都尉管轄大煎都、玉門候官。
  • 地灣漢簡的發現及價值
    局部放大圖  地灣,一個毫無特色的地名卻以出土大量漢簡而聞名於世。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Folke Bergman)在居延地區的近三十個地點掘獲漢簡一萬零八百多枚。其中甲渠候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大灣出簡1334枚,金關出簡724枚。除此四地所出8862枚外,其他地點都是些零星所出。可見當年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佔全部居延漢簡的五分之一。  1  根據漢簡的記載,兩千多年前這裡是肩水都尉下屬之肩水候官的駐地,一座西北邊塞通往居延地區的軍事要塞。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廢墟之美——千年吳哥窟
    廢墟之美 ——千年吳哥窟張金利柬埔寨王國,是一個貧窮落後,戰爭不斷,多災多難的國家。也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一世紀,柬埔寨就成立了統一的王國。公元1431年,泰國人入侵高棉,泰國軍事力量強大,高棉人無可抵擋,被迫離開吳哥,在金邊建立了首都,從此吳哥湮沒在原始的叢林與荒原中,被人遺忘。就連柬埔寨的當地居民對此都一無所知。直到1858年,法國植物學家亨利·莫哈特為了收集植物標本來到暹粒,發現這一千年古建築群,吳哥城才重見天日。從此引起全球矚目,更讓無數考古學家慕名而來。
  • 敦煌莫高窟,一生必要去的地方,千年的夢在這裡延續
    彈指一揮間白駒過隙,鬥轉星移大漠戈壁的盡頭邊關,古道,佛窟是傳說中的千年敦煌敦煌,一個延續千年的夢。曾經的繁華已成過眼雲煙,但留存下來了博大精深的石窟與壁畫,是世界級的藝術課堂。縱馬戈壁,穿越古今絲路,感受天地的廣闊與多樣,大漠孤煙與煙雨瀟瀟皆是世間美景。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西域漢土的千年悲歌,向敦煌遺書致敬的電影《敦煌》
    影片結束後出現的字幕及畫外音才凸現出來:這個讓觀眾幾乎難辨真假的故事,是要告訴人們,敦煌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才有那批珍貴的「敦煌遺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向20 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古文獻發現之一的「敦煌遺書」致意。那麼,「敦煌遺書」又是什麼?有何意義?為何值得如此大動幹戈?
  • 敦煌動畫劇首映,以動漫之力再現千年壁畫
    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之後的重大版本升級,也是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攜手,通過「新文創」模式,為敦煌文化的數字內容創新做出的重要探索。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敦煌文化綿延千年,如何更好地走近大眾,打造敦煌文化時代的新坐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命題。
  • 劍南春《登場了敦煌》上線,邀您「劍」證敦煌美
    「以青春之力,重現歷史榮光」,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總冠名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於11月18日正式上線!節目中汪涵化身敦煌探索團團長,帶領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年輕人組成「敦煌探索團」共同探索敦煌璀璨千年文化。 作為節目的總冠名商,此次劍南春攜手敦煌共同「登場」。
  • 敦煌》專家學者坐鎮,在科普與娛樂中探秘敦煌文化
    兩千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讓不同文明從此交流與匯合。兩千年後的今天,現代綜藝《登場了!敦煌》與古絲綢之路上敦煌相遇,一場探秘敦煌的文化之旅即將開啟。   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文化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近日備受網友關注。
  • 五臺山佛光寺:全國最大唐代建築保存千年的秘密
    寺院被全部砸毀,一片廢墟中只有一座師祖塔倖存。免於在之後的十年浩劫中被打砸破壞的命運。佛光寺的一些趣事佛光寺在中國的建築史上保持著多項的第一,其中之一就是擁有著中國最古老的木門。在大門的背後有著千年前唐人遊覽佛光寺所留的「塗鴉」,也正是這些所留字跡才推斷出東大殿正門在建造後就從未更換過,是唐代原物。
  • 海昏侯墓裡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
    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要想看清楚竹簡上的字,就必須清洗掉淤泥,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損傷了竹簡表面,可能就會給歷史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在淤泥中埋藏了數千年的竹簡,剛一出土就發生了大量斷裂、捲曲、變形、幹縮的情況,這讓所有工作人員都不敢輕易動手,直到吳順清和團隊的到來。湖北荊州文保中心是國際上修復飽水簡牘最權威的機構,其飽水竹木漆器脫色脫水技術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輝柏嘉X敦煌博物館:「飛天工匠」杜永衛,現場解讀敦煌千年文明
    10月17日,輝柏嘉聯合敦煌博物館,邀請了非遺敦煌彩塑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美藝術大師、敦煌學院教授、敦煌藝術專家——杜永衛先生來到廣州言幾又,與現場的觀眾一起探討敦煌文明,領略敦煌千年彩塑之美,為大眾帶來一場人文藝術的深入解讀。
  • 張家山漢簡中的田制等問題
    張家山漢簡公布後,學界即熱烈討論,取得了許多可喜成果。[1]特別是《二年律令》中的田制問題,更受到高度重視與關注,[2]並形成了一些共識,但仍然存在一些爭議和疏漏,值得進一步研究或商榷。一、年代問題涉及田制的年代問題,是研究漢初土地制度的關鍵和前提。與此相關的漢簡主要有《二年律令》和《算數書》。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二年律令》的頒行時間問題。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瓦利德·拉德:以虛構的方式挖掘「廢墟」中的力量
    在該國的教科書中,黎巴嫩的歷史在1943年獨立之時嘎然而止,因為課綱委員會始終無法形成一個能夠滿足所有宗教、政治和軍事團體的基本歷史敘述。藝術家為西方觀眾虛構了一個黎巴嫩人質,以第一人稱代替了其博士論文中第三人稱的分析,填補了他們對於黎巴嫩人質事件敘述中的空白。東西之間:一個講故事的人《圖集小組》並不容易被不熟悉黎巴嫩和中東歷史的觀眾所理解。因此,除了製作圖像外,拉德還通過藝術家講座形式的行為表演與觀眾交流,以一個講故事的人的身份為黎巴嫩內戰的歷史賦予多義的尺度。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馮志軍 攝中新網蘭州12月18日電(記者 馮志軍)歷時一年多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18日封頂,這意味著「漢簡之鄉」甘肅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數萬枚千年簡牘擁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過不了多久,這批珍貴文物將走出「深閨」,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
  • 譚盾《敦煌·慈悲頌》-穿越敦煌千年歷史 重現中華文明史詩
    穿越敦煌千年歷史重現中華文明史詩敦煌·慈悲頌它是一部氣勢宏偉,意義深遠的巨作,它像一個千年的夢想,擁抱著歷經磨難的人類,給我們帶來此刻的慰藉與未來的希望……由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蘭州大劇院承辦的2020年蘭州市惠民演出——《敦煌·慈悲頌》將於2020年12月26-27日每晚8點在蘭州音樂廳震撼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