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小郭曰」,各種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古蹟等你去發現
佛光寺內所存的東大殿是目前我國已知第三早的木建構建築。從年代上講,僅次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南禪寺大殿(782年)、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廣仁王廟(832年)。也是唐代僅存的四座木建築中最完整,最大的一座。
歷史沿革
根據史書上的一段記載,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可以想像下,如今已聞名海外的大同雲岡石窟在當時也只是剛剛開鑿不久。當然佛光寺最初的模樣已經無法考證。
來到唐朝,當初的佛光寺升級稱為全國的「十大寺」之一,地位之顯赫可見一斑。現在東大殿的位置原本為一座彌勒大閣,高度甚至達到了32米,高度大致相當於現在的9層樓。
但200年後來到了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舉滅佛。這座唐初的「十大寺」之一也沒有倖免遇難。寺院被全部砸毀,一片廢墟中只有一座師祖塔倖存。
這次的滅佛運動隨著武宗離世而終止,宣宗即位後宣布復法,12年後,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佛光寺東大殿,就是這次1150多年前重建的遺物。
之後,宋、金、明、清,均對佛光寺進行了修葺,再加上民國初年增築的窯洞和南北廂房。如今規模的佛光寺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保留至今的秘密
佛光寺免於被毀的主要原因有三:
雖然在「會昌法難」中遭到了滅頂之災,但畢竟是唐初著名的「十大寺」之一,滅佛運動結束後很快得到了官方重視,規模雖然不及當初,但好在及時被重新修復,這是其一。
其次,唐代時期的五臺地區寺廟雲集,同時作為交通要道來往的人數眾多。但隨著唐朝的滅亡,曾經熱鬧的五臺地區也逐漸荒涼。人們逐漸忘記這座唐代寺廟,並且離開交通要道的佛光寺也避免了因戰火而被毀壞,或是在歷朝歷代中被拆除重建的命運。這也是能保存千年到近代不被破壞的最重要原因。
最後,也是多虧了中國建築史上的泰鬥---梁思成及營造學社一行人。1937年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繪。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免於在之後的十年浩劫中被打砸破壞的命運。
佛光寺的一些趣事
佛光寺在中國的建築史上保持著多項的第一,其中之一就是擁有著中國最古老的木門。在大門的背後有著千年前唐人遊覽佛光寺所留的「塗鴉」,也正是這些所留字跡才推斷出東大殿正門在建造後就從未更換過,是唐代原物。
營造學社成立後不久,日本同行誇下海口。當時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質建築,建築學家要想領略唐制木構之風格,得去日本的京都、奈良才行。這種說法直接刺激了營造學社的眾人。
1932年到1937年間,梁思成等營造學社一行人在中國各地進行考察,但是並沒有發現有關唐代建築的線索。
當眾人在敦煌考察的時候,偶然間得到了一本外國人出版的畫冊《敦煌石窟圖錄》,圖上有一座名叫「大佛光之寺」的寺院。他們驚喜之餘,第三次來到山西,專程來尋找這座壁畫上的寺廟。
林徽因是遠視眼,雖是傍晚時分來到佛光寺,但她在大殿梁上看到一排不清晰毛筆字,當拂去千年的灰塵後,發現上面寫著「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的字樣。後來林徽因又想起大殿外面的石幢上,也刻有同樣的字樣。兩者相互佐證,證實了這座大殿是建於唐大中十一年。
寧公遇夫人與佛光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對於她的身世,大家一開始一無所知。但是有一位叫王守澄的人,他以「功德主」的名義與寧公遇的名字出現在同一根木樑上。人們在結合大殿梁上的「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兩行題記,推測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右軍中尉是唐代宦官的一個首領,這位寧公遇很有可能就是宦官王守澄的家人。在唐代,有宦官娶妻的習俗,結合這一點,可以知道寧公遇應該就是這位宦官的夫人。夫婦兩人共同捐贈了佛光寺的修建。
佛光寺是幸運的:
因為遇到了寧公遇這樣的恩人,才能在廢墟上得以重建。
因為避開了交通要道,才能千年以來免於各樣的戰火。
因為遇到林梁二人,才能在千年後再次閃爍出昔日的榮光。
—(End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