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結拜都拜關羽,劉關張結拜的時候,他們拜的是誰呢?

2021-03-05 史學界的9527

三國時期的關羽,雖然不是武力強的猛將,但由於他忠義雙全,死後被尊為「關公」,成為忠義的化身,後人都對他非常崇拜,歷代王朝也紛紛褒封。清朝時期,關羽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成為與孔聖人齊名的人物。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場景,一些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由於志趣相同,決定結拜為兄弟,他們都會跪在關公像前說道:「關公在上,我,王二蛋,我,李二狗,今日結為兄弟,以後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生死。」

自從三國之後,人們結拜時都會拜關羽,這也是對關羽忠義的佩服,想擁有劉關張之間那種難得的兄弟情義。有些人就非常納悶,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關張究竟拜的是誰呢?這個問題困擾了不少人,這就要從當時三人剛認識的時候說起了。

自稱漢室後裔的劉備,從小就不太喜歡讀書,雖然家徒四壁,但他認為自己身上流著皇室血脈,自幼胸懷大志,喜歡結交天下豪傑。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身高七尺有餘,大概一米七出頭,臂長過膝,長著一雙大耳朵,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後來,劉備曾拜鄭玄、盧植等人為師,期間還認識了公孫瓚,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當時爆發了黃巾起義,劉焉就在到處招兵,此時劉備已經二十八歲了,還是一事無成,站在招兵的榜文前感嘆不已,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就在劉備嘆息的時候,突然有人大聲嘲笑道:「大丈夫應當為朝廷出力,而你卻在此感慨,俺非常鄙視你這種人。」劉備本想發怒,卻看到一個比他高一頭的壯漢,瞬間轉怒為喜,並問他姓甚名誰。此人回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俺叫張飛,字翼德。」

劉備識人的眼光比較犀利,一眼就看出了張飛是個公子哥,且比較重義氣,比較好忽悠,就豪情萬丈地說道:「實不相瞞,我乃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正兒八經的皇室後裔,但現在家道沒落,朝廷有難卻無力討賊,簡直是痛不欲生啊。」一聽說劉備是皇室後裔,加上他這番熱血沸騰的感慨,張飛感動的不行,就對劉備說道:「俺對你很佩服,俺這裡還有不少錢財,可以招募一些兵馬,跟著你一起幹大事。」

劉備高興的不行,拉著張飛就到一家酒館中喝酒,好好商量一下之後的計劃。剛找個桌子坐下來,劉備又遇到一個兩米多的大漢,經過聊天得知,此人姓關名羽字雲長,因殺了當地的豪強浪跡江湖,此次也是打算從軍的。劉備拉著關羽一起喝酒,酒過三巡之後,大談自己匡扶漢室之志。

三人相聊甚歡,尤其是醉醺醺的張飛,提出了結拜的建議,劉備、關羽認為你這是個好主意,就果斷答應了,最後是公子哥張飛結的帳。第二天,張飛掏錢買了不少結拜所需的物品,然後三人來到桃花盛開的園林裡,跪在地上齊聲說道:「我們三人願結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從此處就可以看出,他們跪拜的是皇天后土,而不是某個牛人,如果有些導演知識不足的話,萬一讓劉關張跪拜關羽的雕像,那場面可以腦補。雖然關羽比劉備要年長几個月,但畢竟劉備身份相對尊貴,就尊劉備為大哥,關羽成了二把手,張飛則是三弟,從此三人走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相關焦點

  • 現代人結拜都拜關羽,那桃園結義時關羽又拜的是誰?
    但是唯一被奉為「神靈」的卻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關羽了。 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關羽可謂是出鏡率最高的主角之一了。在正史和演義中,關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說,比如「溫酒斬華雄」還有「斬顏良,誅文丑」那都是一刀解決,自從呂布死後,任何敵人在關羽眼中那都是土雞瓦口不堪一擊。關羽傲也有傲的實力,而且很多人都很佩服他。
  • 三國之後,人們結拜都拜關公,那關羽他們結拜時拜的是誰?
    三國之後,人們結拜都拜關公,那關羽他們結拜時拜的是誰?現在的這個社會上,其實我們最重要是處朋友,有朋友可以走四方,她們在你傷心難過的時候安慰你,在你沒有錢的時候可以借你錢,你跟她分享你的喜悅,他跟你分享她的快樂。
  • 後代人拜把子都跪拜關公,劉關張當年桃園三結義,他們拜的是誰
    關羽,被尊稱為中國武聖,是漢末三國時代蜀漢的大將,關羽變成武聖的歷程很繁雜,可是卻得到大家的尊重。中國有句俗話稱為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甚至於當下關公像也變成了許多 商人的守護神,黑白兩道都喜愛拜關公,關公象是忠肝義膽的化身,當下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寄託。那麼當下的人拜把子拜關公,在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時候,他們三個拜的到底是誰?
  • 冷知識:劉關張「桃園結義」,不拜關公能拜誰?
    這個就很有意思了,結拜拜關公是後世才有的習俗,那在當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的時候,又能拜誰呢?看回原文,羅貫中在這一段裡寫到「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皇天」「后土」其實並不是指哪一位神祗,亂世之中,只能靠己,求神拜佛也是沒用,再說,神仙神仙,其實也是從三國時期,才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故事,所以更不可能,「皇天」「后土」,其實對應的是天和地,三人相約桃園,結拜為兄弟,劉備為長兄,關羽次之,張飛最末,天地為證,所以關羽在結拜的時候
  • 結拜文化:只有夫妻才能拜天地、喝交杯酒嗎?古人一臉大寫的不服
    酒過三巡後,朋友打著嗝感慨道:「這一次真的是不虛此行啊,以前總以為只有夫妻才拜天地,喝交杯酒,萬萬沒想到兄弟結拜也能這樣做。」我當時聽了,哈哈一笑:「你真的以為只有成為夫妻才能拜天地、喝交杯酒嗎?我替'劉關張'三兄弟表示不服氣!」
  • 劉關張:我們從未結拜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 劉關張:我們從未結拜.那怎麼會有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 古人志趣相投就要「結拜」「拜把子」!這種習慣到底是怎麼來的?
    文丨深度歷史觀對於古代的「拜把子」習俗,大家可能多少都有所了解,這是古裝武俠片和武俠小說裡的經典畫面,好像古代的人都喜歡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結拜為兄弟。那麼古代人熱衷的「拜把子」的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都知道,「拜把子」、「義結金蘭」是小說中人物劇情的一個經典套路。比如《天龍八部》的蕭峰和段譽;《笑傲江湖》的令狐衝和田伯光;《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和常遇春;《飛狐外傳》的胡裴和趙一山,還有諸如「江南七怪」、「落花流水」等等。
  • 「我想和你拜個把子」,古代中國人「結拜」習俗是怎麼一回事?
    這其實從「拜把子」的儀式就能看出來。大家印象中的「拜把子」儀式都有啥呢?歃血、拜天、燒香……這些習俗是不是和某種習俗很像?就是古代的國家結盟儀式,所謂「歃血為盟」,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這種盟約的本質都是一種「對血緣關係的延伸」。
  • 男的叫拜把子,女的叫金蘭結義,統稱八拜之交,八拜之交為哪八拜
    引言:中國有句俗話已經深入人心了,叫「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意思是在家裡的時候,最大的依靠是父母,當長大後步入社會,父母能幫到的忙就有限了,而這時候朋友,才是最大的依靠。還有一句,則是比較功利的,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如今人們交友,已經不講結拜了,結拜的場景,更多的是見在拍古惑仔的港片中。古時候的結拜,男性結拜則成為拜把子,女性結拜,則被稱為金蘭之交,除此之外,人們聽得最多的,則是八拜之交。八拜之交是怎麼來的呢?其中的八拜又指哪八拜呢?
  • 古人拜把子的禮數
    咱們常常在影視劇裡玩,被主人公拜把子,嗯,文雅點哈。義結金蘭的故事所打動,像是三國演義的裘依依一一一八生死不顧該的桃園三結義。大河向東流啊,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將梁山聚義等等。他看得人都是熱血沸騰啊。其實古人結拜是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興趣相投便可結拜。哎,這聽著好像蠻容易啊,可是禮節還是蠻多的。
  • 古人愛結拜兄弟,為何不輕易結「八拜之交」?你看哪八拜就清楚了
    縱觀過去各種演義小說,就不難發現,總是缺不了拜把子的場景,原本身為異姓之人,結拜之後卻彼此稱兄道弟,當然,有不少也有很大的水分,比如孫悟空在花果山和牛魔王等人的結拜,事實證明後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梁山好漢結拜後,最終也只能做魚鳥獸散。
  • 六七十年代,農村「拜把子」風靡一時,如今農民不願結拜,為啥?
    後來聽同村的老人說起來,年輕的時候,他們兩家人關係好,雖然不是同姓,但是兩家的男人「拜了把子」,然後一直以兄弟相處,這麼多年下來,雖然子女後代由於各自在外邊打工求學,關係略顯疏遠了一些,但是兩家的長輩關係還是十分的鐵,比親兄弟還親。
  • 「八拜之交」指的是異性兄弟結拜?典故出自北宋史料,猜你不知道
    然而在後來,突然對八拜之交裡的這個數字產生了好奇,難道說結拜異性兄弟需要互相拜八次嗎,感覺電視劇中好像也都不是這樣演的呀,於是去各個地方查找了一下史料,這才弄明白了八拜之交最初的含義。三拜四拜這樣的事情基本只會出現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比如說蘇秦功成名就,掛著相印榮歸故裡的時候,曾經對他非常刻薄的嫂子拜了四拜。一般的兄弟結拜,我們可以從四大名著中找一些例子出來。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底是誰編造了這樣的故事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 桃園結義,歷史上結拜兄弟的各種歸宿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結拜兄弟,最出名的莫過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當然,他們三人之所以出名,確實夠義氣、夠正能量,因而其故事廣為人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下,更顯得波瀾壯闊,再加上諸葛亮這個神助攻,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劉關張,關羽在很多地方還成為了神。
  • 這八拜一般人學不來
    歷史上最出名的拜把子兄弟應該是劉關張三人了,三人可真謂是兄弟情深,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關羽和張飛被殺以後,悲憤的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兵伐吳,最後兵敗猇亭,自己也身隕白帝城。劉關張三人的結局令人唏噓,但從兄弟情的方面來說,他們都踐行了自己結拜時的諾言,生死與共,至死不渝,也著實讓人敬佩。
  •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到底是誰編造了這樣的故事
    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想到他們祭告天地,焚香而拜,結為異姓兄弟的故事。那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至今還流傳在中原大地,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後來中國社會流行的結拜異姓兄弟的風俗,在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的誓詞中,總少不了桃園結義中的這兩句話。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的深情,已深深地根植入中國人的心中。
  • 劉備為什麼要和關張兩人結拜?是偶然性事件還是劉備獨具慧眼?
    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三兄弟結拜之後,致力於匡扶漢室,後來他們三人也多次分離,可他們都始終堅守著忠義。劉備在起家的過程中也是遇到了無數挫折,關張二人始終追隨在他的身邊,其中關羽更是千裡走單騎,從曹操身邊一路殺了回來。
  • 兄弟結拜的講究:寧喝桃園一杯酒,不學瓦崗一爐香!
    兄弟結拜的講究:寧喝桃園一杯酒,不學瓦崗一爐香!比如在那桃花盛開的季節,一個賣肉的張飛,因為性格魯莽,招來義氣的關雲長,兩人一言不合打了起來,遇上劉備勸架。不打不相識說的就是他們,一番吃酒下來,頓時心生相見恨晚之意,於是三人在張飛家的後花園舉酒結義,祭告天地,從今日開始他們三個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