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後,一鉤淡月天如水。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時要注意防護呀。在史書中留名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自身光芒耀眼者,有摻和重要歷史事件者,也有典故事跡動人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董姓人物們。
梳理了《三國志》中提及的董姓人物,列個名單:董卓、董擢、董白、董承、董貴人、董昭、董胄、董蒙、董遇、董巴、董弼bì、董氏(堂陽君)、董越、董旻、董璜huáng、董箕、董經、董仲連、董衡、董超、董和(魏)、董厥jué、董芬、董扶、董氏(馬超妻)、董和(季漢)、董允、董恢、董朝、董奉、董襲、董岑、董嗣。顯然董卓是當中最耀眼的那個人,還有董昭、董和、董允、董襲幾位列傳者。
「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三國志·武帝紀》
【董卓,與他相關的記載留在了眾多人物的傳記中,曾經權傾朝野】
「長子擢,字孟高,早卒」——《三國志·董卓傳》註解
【董擢,董卓之兄,早逝】
「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為渭陽君」——《三國志·董卓傳》註解
【董白,董卓的孫女,渭陽君】
「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三國志·武帝紀》
【董承,這位是漢獻帝董貴人之父,擁有國舅身份,衣帶詔一事帶領了一場團滅】
「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三國志·武帝紀》註解
【董昭、董蒙、董胄,董昭為曹操提供了眾多計策,還曾提議恢復五等爵制,董胄是其子。至於董蒙只是被一筆帶過】
「魏王侍中劉廙、辛毗、劉曄、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言」——《三國志·文帝紀》註解
【董遇,魏國儒宗之一,以才學著稱】
「於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三國志·文帝紀》註解
【董巴,參與勸進事宜的眾多官吏之一】
「比詔書到,軌以進軍屯陰館,遣將軍蘇尚、董弼追鮮卑」——《三國志·明帝紀》
【董弼,曹魏將領,在與軻比能交戰時身亡】
「既通,帝曰:『董尋不畏死邪!』」——《三國志·明帝紀》註解
【董尋,因為指出曹叡大興土木的弊端被貶】
「母姓董氏,即堂陽君,生三男二女」——《三國志·魏書·后妃傳》註解
【董氏,郭女王之母,母憑女貴】
「中郎將董越來就輔,輔使筮之」——《三國志·董卓傳》註解
【董越,可能與董卓有些親戚關係,在其麾下任職東中郎將,舉足輕重】
「外有董旻、承、璜以為鯁毒」——《三國志·董卓傳》註解
【董旻、董璜,董旻是董卓之弟,董璜是董擢之子,都是在董卓身邊效力】
「黃門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聞知」——《三國志·曹爽傳》
【董箕,在司馬懿指責曹爽的奏文中被捎帶提及】
「議郎河東董經特嘉異節,與先非故人,密往觀之」——《三國志·管寧傳》註解
【董經,焦先故事中的背景人物】
「諸人各未知所對,吾乃舉故太尉荀景倩、尚書董仲連、僕射王公仲並可謂為慎」——《三國志·李通傳》註解
【董仲連,僅僅留了個名字】
「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三國志·龐德傳》
【董衡、董超,龐德部將,因為在襄樊之戰有降心被斬】
「有司奏,王遣司馬董和,齎珠玉來到京師中尚方」——《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
【董和,這和季漢陣營那位不是一個人,他是為曹魏效力的】
「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欲趣成都」——《三國志·鍾會傳》
【董厥,曾受到諸葛亮誇讚,季漢後期尚書令之一】
「軍謀祭酒弘農董芬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三國志·華佗傳》
【董芬,左慈故事中的病人】
「董扶字茂安」——《三國志·劉焉傳》註解
【董扶,擅長讖緯,對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的就是他】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張魯」——《三國志·馬超傳》註解
【董氏,馬超之妻,與兒子馬秋一起被留在了張魯那】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三國志·董和傳》
【董和,曾和諸葛亮一起並掌左將軍府事】
「董允字休昭,掌軍中郎將和之子也」——《三國志·董允傳》
【董允,董和之子,《出師表》中熟悉的名字】
「董恢字休緒,襄陽人」——《三國志·董允傳》註解
【董恢,荊州士人,被諸葛亮徵辟為丞相府屬吏】
「孫亮廢,己未,孫綝使宗正孫楷與中書郎董朝迎休」——《三國志·孫休傳》
【董朝,在孫皓時期頗受重視,兼領司徒】
「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三國志·士燮傳》註解
【董奉,神奇的故事記載於《神仙傳》】
「董襲字元代,會稽餘姚人,長八尺,武力過人」——《三國志·董襲傳》
【董襲,江表虎臣,卻溺於風浪】
「謹遣親人董岑、邵南等託叛奉箋」——《三國志·周魴傳》
【董岑,周魴口中的親近之人】
「賊帥董嗣負阻劫鈔,豫章、臨川並受其害」——《三國志·周魴傳》
【董嗣,被周魴收拾的地方賊寇】
如有疏漏,還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