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喜劇,於是跑去少年宮學表演,當時少年宮沒有專門的喜劇班,老師一看,說:得,那先去學相聲吧。就這樣與相聲結緣,一直到今天。
這些年來,趕上過電視相聲時代的尾聲,經歷了相聲小劇場的崛起,眼看著網絡對相聲的影響日益增加……相聲所處的環境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藝術本身的魅力。我深深感到,相聲是一種讓人越學越愛的藝術,也是一門需要堅守的藝術。
從藝校畢業後,我參與創立了嘻哈包袱鋪,至今已有12年。小劇場為相聲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相聲重新回到跟觀眾面對面的狀態,以它應有的姿態服務老百姓,也再次走進了年輕觀眾的視野。從小劇場走出一批優秀的相聲演員,他們在直面市場的壓力下,練出一身硬功夫。但是,小劇場相聲的快速發展,也導致相聲行業魚龍混雜。一些從業者變得浮躁,將說相聲當作快速成名的跳板。
這個時候,更加考驗演員的定力。對藝術的追求是一場「長跑」,在市場上一時火爆,可能意味著你率先衝過了百米線,但後面的賽道還有一個馬拉松。真正能留下來的,只有好作品。要相信,作品永遠比人活得更長。
去年,我跟王佩元先生一起創作了相聲《最好的未來》,足足改了26稿。前一段時間,這部作品登上天津衛視的節目群英會,成了節目裡轉發率最高的作品。這讓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不是只會被流量引導,不是只會滿足於淺顯的逗樂,好作品永遠有觀眾。
每一個時代都是相聲的好時代,每一代相聲人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勇於改革創新,讓相聲這門藝術越來越精湛。記得有一次和王佩元先生聊天,我曾問他:「為什麼老前輩們那麼努力?」先生沉默了很久,只說了一句話:「為了得到尊重。」是啊,正是這些老前輩們的努力,讓相聲贏得尊重,堂堂正正躋身文藝舞臺,不再只是一個人們口中的「玩意兒」了。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呢?努力做一個真正的相聲人吧。
高曉攀,青年相聲演員,自幼學相聲,組建相聲團體「嘻哈包袱鋪」,曾獲第六屆中央電視臺相聲大賽職業組金獎及最佳作品獎,「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代表作《小先生》《姥說》《我感謝》等。
本文發表於《人民日報》2020年9月3日20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