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眾號心理學網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心理學概念——「心流」。那麼這個「心流」究竟是什麼呢?
「心流」指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的忘我愉快的狀態,而它的產生依賴於個人能力與這個事件挑戰難度的匹配。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效率很高,並且在事情完成之後有一種幸福感。
心流理論在創建初期提出的觀點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低於他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他就會覺得太難了,感到焦慮;而如果能力高於這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他又會覺得太簡單了,感到無聊。只有當能力剛剛與挑戰難度相等時,人既不會感到焦慮,也不會感到無聊,才會產生心流。也就是說,人要產生心流,就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情。這個事情應該對你來說不太難,又不太簡單,剛剛好有那麼一點挑戰性,又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在此後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心流的理論被進一步發展完善。現在心流研究者普遍認為只有當能力與挑戰難度都處於較高水平的時候,才會產生心流。而如果能力與挑戰難度都比較低,即使能力和挑戰難度是相匹配的,現在也被認為不屬於心流的狀態,而屬於一種叫apathy(中文一般譯為冷漠,總體來說就是有點無感)的狀態。這種apathy的狀態雖然不屬於心流,但也屬於一種比較舒適的狀態,是比無聊、焦慮要好的狀態。
那怎麼才能達到或者接近心流的狀態呢?
要產生心流的先決條件是自己的能力與所要做的事情的挑戰難度都比較高,並且能力與挑戰難度相等。那麼接下來有兩種情況:
1、你的能力已經很高了
那麼這個時候非常簡單,你只需要去做那些與自己能力相等的事情即可達到心流的狀態。
2、你的能力比較低
這個時候,你是不具備獲得心流的先決條件的,因為獲得心流的先決條件是能力要達到比較高的水準。這時你可以做的是,首先保持自己在apathy的狀態裡,即能力與挑戰難度都比較低,且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去做那些比較簡單的事情,直到熟練掌握了這些簡單的事情的技巧,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能力已經高於事件的挑戰難度。這時候再做同樣的事情你就會感到無聊,於是你就該把挑戰難度提高到與你現在的能力水準相當或者更高一點的地步。這時候你的能力應該勉強足以應付新的挑戰難度,而在多次嘗試這種挑戰難度以後,你的能力也會自然提高到可以輕易應對這個難度。這時候又該繼續提升挑戰難度。以這種方式,一步一步地逐漸提升你的能力與挑戰難度,直到能力與挑戰難度都進入了較高的水平,就可以達到心流的狀態。
放在工作中,就意味著要設置合理的工作目標,即,那些挑戰難度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標。對自己來說不要太難,也不要太簡單的目標。並且隨著自己能力的提升,逐漸地把目標設置得更高、迎接更大的挑戰。
這背後的科學道理就是,當挑戰稍微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時,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就會更加專注。這種「未知」會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興奮和愉悅。斯坦福神經學家羅伯特·薩波爾斯基說過,「未知」比任何東西都要讓人上癮。
我們再來看一個類似的理論。美國應用語言學家史蒂芬·克拉生提出過一個重要理論:「i+1」。
i表示學生當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於語言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語言的就近發展區。克拉生認為,「學生只有接觸比現有語言水平稍微難一些的內容,才能掌握語言」。相反,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是i+0或i+2的內容,就達不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因為i+0的內容太容易,i+2及2以上的內容太難理解。
總之,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個人成長方面,不要只是去完成那些你可以得心應手的任務,而是要主動去做一些稍微高難一些的工作,這樣你才能達到心流狀態,真正獲得成長。
來源: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