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伍淑清出現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當選2019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她的拳拳愛國之心,敢於為香港發聲的良知與擔當感動了無數國人。
香港美心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飲食集團,伍淑清是人盡皆知的「美心大小姐」,但她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稱號,「001小姐」。要知道這個稱號的來由,我們要回到1978年12月10日的羅湖關口,在那裡,時年30歲的伍淑清第一次走過木橋,踏上了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大陸,也完整親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領航名人館
伍淑清
1970年 獲美國阿姆斯特朗學校學士學位
1978年 被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1980年 創辦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1998年 籌辦「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
1999年 獲頒香港銀紫荊星章
1999年 被美國《財富》雜誌香港成功的女商業家2003年 當選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1
創辦第一家合資企業
成為「001」小姐
伍淑清的第一次回國之旅頗為艱難,他們一行十餘人先從深圳坐火車到,再從廣州途徑貴陽再到成都,早上11點鐘離開家,晚上7點半才到成都。改革開放最初的中國百廢待興,與世界的發展整整脫軌30年。但這30年的經濟差距並沒有讓伍淑清氣餒,反而在其中看到了機會。
「看到內地這麼落後的環境,我覺得這個是香港的機會,與內地共同發展經濟。」
四十多年前的香港人普遍都不懂廣東話,伍淑清也不例外。雖然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本著對祖國的熱忱與信任,伍淑清很快把握住了一個歷史機遇。1979年6月,她和父母來到北京,當時的民航局副局長告訴他們,當時的中美通航需要飛機配餐,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企業會做國際航空配餐,甚至對這個也沒什麼概念。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1980年的5月1日之前一定要準備好航空餐,生產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但當時合資企業還沒有先例,也沒有人敢批准。伍淑清的父親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先自掏腰包墊付了500萬港幣購買生產設備,在當時這是一筆巨款。
伍淑清深情回憶起當年父親說,「我們是華僑的後代,我相信鄧小平先生說要開放,我們應該配合國家的要求,可以做好航空配餐才可以中美通航」。
在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時候,每一個節點都困難重重,直到1980年的4月,經過鄧小平親自批准, 伍淑清和父親終於拿到成立合資企業的紅頭文件,這個時候還有兩周,企業就要正式開張營業了。
她和她的父親都擁有著強大的家國情懷,認定鄧小平領導下的改革開放會為中國帶來新氣象,中國在改革春風下會有很大的發展,所以他們抱著極大的信心邁出了這關鍵的第一步,在面對艱難險阻時永不言棄。
2
身為中國人
在外要為國家爭氣
伍淑清成長於豪門,本可以無憂無慮享受生活,但她堅持從頭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積累商業經驗,最終吃到了中外合資的「第一隻螃蟹」,同時她這麼多年來一直投身慈善事業,致力於青少年教育和兩地的文化交流。雖然已經年過7旬,但她依然平靜從容,從未打算放慢腳步。這得益於受父母薰陶下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因為勤勞務實的家風。
伍淑清的祖父一代就離開祖國,前往海外謀生,在伍家長輩生活的時代,祖國積貧積弱,他們和祖國共同經歷過許多磨難,所以任何時候都心繫祖國。這更讓他們意識到身為中國人,在外要為國爭氣。伍淑清出國讀書時,父母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到了外國給家裡寫信,一定要寫中文,不要忘記你是中國人。」
在這種教育長大下的伍淑清,在美國用兩年半學完四年的課程,並成為首位被評為」優秀學生」的中國學生。從學生時代起,她就積極為祖國發聲。伍淑清堅信,
「我覺得中國人在海外表現出自己是中國人,這個很重要。」
3
豪門千金做服務員
與此同時,伍淑清的父母對孩子並不嬌慣,反而是要求她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認真做事。伍淑清曾隨父親參與大阪博覽會,當時美心集團已經是香港最大的餐飲集團之一了,但是伍淑清的工作是早上開門迎賓,打雜,收銀,做的是最基礎的服務員的工作。
服務員的工作伍淑清做了半年,她後來也說,在日本工作的經歷對她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她看到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對國家的尊重,還有日本人的禮貌、修養,保護傳統文化,這都對伍淑清產生了巨大的震動。與此同時,看到世博會如何改變了日本人精神風貌也震撼了伍淑清,讓伍淑清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國際交流中。
1995年,伍淑清開始擔任世界貿易中心協會(WTCA)理事。有一年,為說服眾人來中國舉辦世界貿易中心的年會,她自掏腰包,出資贊助承辦。1997年香港回歸,她又免除所有參會方的登記費,努力說服各方把當年的世貿年會放在香港舉辦,打破西方對香港的經濟「唱衰論」,讓世界知道香港回歸了一切都很好。現在,作為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的終身名譽理事,伍淑清仍在忙碌。
「香港是中國走向國際的極佳平臺,可以為我們不同階段的發展做好服務。我們要做好開門的工作。」
4
積極推進內地與香港教育
文化交流
在香港回歸後,伍淑清致力於香港和內地的交流合作。40多年來,伍氏家族為內地教育文化事業捐資超過2億港元,而伍淑清本人穿梭往返於香港和內地不同城市之間3000多次,親力親為幫扶貧困地區發展教育;自香港回歸以後,她成立了「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組織香港年輕人赴內地學習交流。活動之密集、規模之大、堅持之久在兩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無出其右。
其中還有一次,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還親自接見了學生們,進行了親切的洽談。她帶領的香港學生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學生們有了切身的體驗和接觸後,對內地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也會更理解、更有感情,之後也會嘗試通過不同的渠道繼續學習和交流。小小的第一步對很多學生之後的人生軌跡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伍淑清事事掛心,而且記性極好,哪個學生跟她一起去過哪趟旅程,現在在做什麼,她都像是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記得一清二楚。
除了組織兩岸青年交流,2000年她還在香港創辦了一所中學,她傾盡全力,為學校的學生爭取各種到外地參訪學習的機會,他們去了芬蘭、冰島等等國家,受到了當地總統、總理、教育部長的熱情接見,也請了楊利偉、董建華等大人物到學校給學生做分享。她調動各種資源、人脈,只為培養出擁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和寬廣的國際視野的香港學生。
伍淑清不愛珠寶,不愛名牌,她說她的人生要為值得做的事情而奮鬥,她願意解決問題,面對挑戰。愛祖國,愛香港,愛青年,伍淑清說,她的人生追求是完成自己給自己定的目標,支持她一路前進的,就是她的一片赤子之心。
編輯:雪曼、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