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讀經典,陪您說晚安,各位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夏津縣融媒體中心主播遲馳,今天和大家分享遲磊老師的《沙土中的家國情懷》。
沙土中的家國情懷
文/遲磊
詩人艾青這樣說過:「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我的故鄉就在夏津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附近的一個村子裡,因為歷史上黃河多次在縣域內改道,所以留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沙丘,老家附近也都是以沙質土地為主,我又是從小在故鄉土生土長的土著,所以一直對沙土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們當地的小孩出生以後都是穿著沙土布袋長大的,所以才真正的堪稱「土生土長」。那個年代誰家生了小孩之後,大人們都會去人跡罕至的沙土丘——我們當地叫沙土崗子處弄回一些既細膩又沒有人為汙染的沙土回來,然後用我們當地叫籮——其實是一種細篩子的工具篩去土裡的雜質,然後放到大鐵鍋裡加熱消毒一下,等涼了以後就把這種加工好了的沙土放一些到嬰兒穿的土布袋裡,這種沙土布袋一頭是封閉的,一頭用扣子系在嬰兒的肩膀上,這樣嬰兒的整個下半身就可以完全的放到沙土裡了,等孩子拉尿了就把土布袋輕輕的抖一抖,沙土就會自動的起到了清潔的作用了。我一直感覺這種情景非常像土雞會在沙土裡「洗澡」一樣,土布袋的發明是不是從中得到的啟發就不得而知了。每天給土布袋換上一兩次土,孩子就能舒舒服服的度過一天了,大人們可以安心的去下地勞動或者做家務活了。那個年代因為孩子都比較多,所以這種土布袋幾乎都穿到了孩子會走路了為止,所以當地有句笑談說:「自己都能倒自己布袋裡的土了。」
等我們這些在土布袋裡的孩子漸漸的長大了,就喜歡和小夥伴們去沙土崗子上玩了,經過大風吹過的金黃的沙土地上會留下一道道的波紋 ,就像大海裡的波浪一樣,光著腳丫踩在熱乎乎的細細的沙土上那種舒服的感覺真是終生難忘的。當年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在沙土地的樹林裡捉蟬了,當年沙土崗子上栽種了很多的白蠟樹,就是成材後能當做農具的把子或者練武術用的短棍和紅纓槍把的那種樹,這種樹長的不高,柔韌性特別好,而且對當年的我們最重要的是知了特別喜歡落在它的樹幹上鳴叫。夏天的午後,我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的結伴而來,赤著腳,貓著腰,悄悄的踩著軟軟的沙土,不知不覺的來到樹下,屏住呼吸,踮起腳尖,猛然出手,那隻正在得意的吸允著樹汁鳴叫著的蟬便已豁然在手了。然後給它的屁股上插上一隻狗尾草,看著它追著它艱難的在低空中飛行 ,我們歡叫著在沙土地上打著滾,這種場景瀰漫了我整個的童年。
後來,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就隨父母來縣城讀書了,在沙土裡玩耍的童年也漸行漸遠了。後來一生在沙土裡刨食一直對我寵愛有加的爺爺奶奶和大伯也都離世了,就像那沙土一樣,你越是想緊緊的攥著它越會像流水一樣從你的指縫間溜走,由不得你願意不願意。再後來逐漸的長大了,也漸漸明白了我們當地的沙質土壤很貧瘠,漏肥漏水,稼穡艱難,所以我們當地的經濟越來越落後,也越來越封閉,除了樹多似乎別無是處,所以對這沙土漸漸的有些疏離了,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
明年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了,今年七月,驕陽似火,我隨山東省散文學會夏津創作基地的朋友一起來到森林公園的前屯村採風,卻著實讓我大吃了一驚。這個村子和我的老家相隔不超過十裡,當年的狀況基本差不多,還是省定的貧困村,但是2018年的時候省裡的鄉村振興服務隊來到了這裡,在這片沙土地上紮下根來,有的女同志甚至帶來了自己需要照顧的老人,他們依託緊鄰德百度假村的旅遊資源,借鑑外地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充分做好了當地農民的思想工作,奔走呼號,多方籌資,用兩年的時間讓這個曾經要被拆遷的村莊換了容顏。這裡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完全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特色的仿古改造,用最少的投入換來了最大的改變。這裡一個個青黛色的門樓,一條條各具特色的絕不雷同的小巷,一盆盆盛開的鮮花讓你覺得這分明是到了一個江南的小鎮,這裡的農桑文化館,杏鄔書院,特色餐廳,農家茶室即將投入使用,並且成功建立了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營機制。
當工作隊的兩位來自省城的既漂亮又洋氣的女領導毫無架子的和我們侃侃而談的時候,我可以想像當年她們剛來到這片沙土地上的時候會有多麼的不適應,更可以想像她們當年的起步是多麼的艱難。年近半百的我感覺自己越來越難以被感動了,但是她們的這種無私的家國情懷真的讓我感動了,我感動於她們有人為了兼顧事業和家庭會把自己的老人接來這裡居住;我感動於她們在這片貧瘠的沙土地上做成了很多人想做卻沒有做成的事業;我感動於她們既給我們留住了鄉愁又實現了鄉村振興;我感動於她們把自己卑微到了這片沙土裡,然後開出了一片美麗的鮮花還給整個世界!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年領導——當地人民植樹治沙的縣令朱國祥,康熙年間的朱國祥從京城來到夏津做縣令,看見當地「沙漠荒涼、人煙凋敝,地半沙漠、不易禾稼」,便引導當地人「多種果木,庶可免風災而裕財用」。百姓牢記朱公訓導,植樹不止。所以才有能了我們現在的森林公園,所以我們的古桑林才被聯合國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以我們的沙丘也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從前屯村回來的路上接到了正在我老家當第一書記的我的高中同學的電話,他說我們村裡正在搞戶戶通工程,號召在外工作的老鄉進行捐款,問我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些貢獻?我看著眼前的秀美鄉村和腳下的這片沙土地毫不猶豫的回答:「好的,我一定會盡我所能做出最大的貢獻!我也更希望一個個美麗鄉村在這片沙土地上迅速的崛起!」
作者簡介:
遲磊,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夏津縣第二屆作家協會秘書長,夏津縣詩詞楹聯學會理事。其散文曾多次在省市獲獎,併入選《當代散文精選300篇》《中國最美遊記》等書籍!
主播簡介:
遲馳,夏津縣融媒體中心主播
閃電新聞記者 程銘 報導
【來源:閃電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