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9年到1945年,芬蘭共經歷了三次戰役:冬季戰爭(反抗蘇聯軍隊入侵的戰爭);繼續戰爭(與德軍結盟打擊蘇軍)和拉普蘭戰爭(德國和芬蘭之間的對抗戰)。
二戰爆發後,蘇聯以獲得更多戰略縱深的名義,逼迫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籤訂不平等協議,三國同意蘇聯在他們國土內駐軍。蘇聯以各種名義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看上了芬蘭這塊富饒之地,蘇聯準備以兩倍的蠻荒之地來換取芬蘭整個國家,但是芬蘭人死活不同意,這也就給了蘇聯開戰的理由。
1939年11月30日史達林宣布向芬蘭開戰,當時蘇聯人口一億八千萬,常備軍三百六十萬,炮兵數量很龐大,另外還有數百萬的後備兵員可以動員;空軍更有上千架飛機。芬蘭人口只有三百多萬人,還沒蘇聯的軍隊人數多,常備軍只有三萬人左右,緊急能動員的後輩兵力一共也只有二十萬人。另外有約十萬人的國民兵部隊和婦女輔助隊,戰車不到一百輛,炮兵裝備老舊,主要裝備還是1900年代的產品,甚至有19世紀的大炮,戰機只有70架。
這兩次戰爭的過程大致就是,蘇聯入侵芬蘭,芬蘭依靠自己的力量,趕跑了蘇聯,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史稱「冬季戰爭」。冬季戰爭結束後,德國加入戰鬥,幫著芬蘭打德國。這場戰爭,其實就是上一次戰爭的延續,所以後來又把它稱為「繼續戰爭」。芬蘭人雖然用戰爭跟蘇聯人達成了某種共同認可的妥協。但也招來了德國人。
整個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半,最終以蘇軍慘勝結束,芬蘭同意給蘇聯割讓部分土地,公元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納粹德國與芬蘭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省展開了一場大規模交戰,史稱「拉普蘭戰役」。芬蘭和德國開戰後打得極其困難,但是芬蘭軍隊爆發出極高的戰鬥力,將德國基本趕出國境,最終保持和平中立,穩定發展。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這場歷時七個月之久的戰爭終以芬蘭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1941年6月21日蘇德戰爭在波羅的海沿岸爆發,芬蘭和德國合作,共同對付蘇維埃敵人。蘇聯空軍對芬蘭展開了慘烈的轟炸,很多平民被無辜殺害,本想在蘇德戰爭中保持中立的芬蘭首相不得不再次宣布芬蘭進入戰爭狀態。在1941年8月份,芬蘭軍隊已經全部佔領在冬季戰爭被奪去的領土
二戰後,芬蘭人開始重建自己的國家,並和美蘇兩個陣營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一個廉潔高效政府的領導下,芬蘭取得了驕人的經濟民生建設成績,現在的芬蘭是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
不得不佩服芬蘭這個小國,能夠在兩個大國夾擊之下還能安然無恙,並且都沒怎麼吃虧,而且讓人羨慕的是,現在的芬蘭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達42000美元,而且還盛產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