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雙手刀——雙手環首長刀
西漢前期,青銅兵器逐漸被鋼鐵兵器所取代,至漢武帝時期,原的兵制從車騎換狀為騎兵、步後部隊為主,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相對輕便並可方便使用的單兵作戰武器。鋼鐵劍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雙手長刀是指雙手握的長刀,而非雙手分別持刀。雙手刀的特點是其長度較其他的刀要長,並且其重量較單手刀重,一般為步戰用兵器。
漢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環首直刀,環刀種類較多,有環首削刀(匕刀)一般長度在30cm左右;再就是環首短刀和環首長刀,環首短刀長度通常在30-50cm,便於切割和劈砍,亦可刺擊,兼具工具和武器功能。環首長刀分為兩種,通長超過100cm以上的基本上是騎兵刀,一般為單手握,另一種是75cm左右的可能是步兵或佩刀。環首長刀是漢代最主要的軍用短酚格鬥武器,其刀身平直狹長,部分略向內弧。刀莖與刀身等寬或略窄,但足夠厚實,厚北薄刃,平脊無槽,刀首鍛為環形。
以上所的為環首刀的常用刀,而雙手環首長刀,全刀長度110cm,柄長25cm,最厚處約1cm,平肩長身,刀刃略向內收,此刀為手柄加長,系雙手握刀,漢環首長刀多用於騎兵,但騎兵用刀多以單手握為主,因此可以見此刀應為步兵用刀,雙手刀在歷史中有實物考古存世最早的便是雙手環首長刀。
環首長刀為中國雙手刀的「如祖」,其驚人的長度和超凡的破擊能力都證明了大漢強盛的國力,也可以證明漢時期先進的鐵兵器製造苣,可謂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
魏晉時期的環首刀
刀通長在107cm左右,環直徑為8cm,刀寬4cm厚0.5cm,刀身平直,尖部從兩側身中間收攏,類似劍鋒。刀身較漢環首窄且薄,輕,後北處開有細血槽,幾乎貫通刀身,屬極罕見的高古帶槽鐵刀。同時此時期的環首刀較為精美,在其環首上有類似於神獸樣的花紋。曹植的《寶刀賦》中就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 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可見當時在寶刀的環首上加以修飾並非罕見之舉。
南北朝時期的雙手長刀
刀長約120cm左右,環首由漢魏時期的圓形變為三耳形,刀柄遍圓,兩端和中間各置銀色柄箍,刀柄長度30cm左右。該刀是在鄧縣發現的南朝墓門上的彩繪壁畫中有記錄。
唐朝
唐時期是中國刀劍發展的全盛時期,此時的刀的種類也逐漸多了起來,而其形制也與前朝的刀有了很大的區別。盛唐時期的中國軍隊,兵種多樣,人數龐大,裝備精良,強悍善戰。唐軍多是步騎兼用,以輕騎兵為主力,充分發揮機動作戰和遠程奔襲能力,無論騎兵、步兵,短柄長刀都是其必備武器。唐刀的使用貫穿於整個朝代的內外戰爭之中,並成為後世對於中國和東亞冷兵器發展影響最大的武器之一。
唐時期的刀種類較多在《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中記載了唐初刀之分類:「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武庫令》中對於各類刀的定義和功用:「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風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據此,信刀為儀仗用刀,環首裝飾金銀;障刀應為屏障掮 身刀,形制不明;陌刀則為雙手持握之杆狀類長刀;橫刀,又稱佩刀,為兵士配備的單手或雙手實戰長刀。
唐中期開始橫刀逐漸去掉了刀柄的環首,部分刀柄的固定方式從雙面夾合法改為套入法。刀刀柄也有所延長,大多可以雙手掛握。刀背從半圓轉為起脊,刀身變窄並由一個平面轉為兩個平面,交匯處出脊線。
此刀長110cm,刀背起「人」字脊,最厚處1cm,鐵質圓形刀鐔,刀莖設計為雙手持握,尾部有穿孔,應為固定刀柄之用。
早期名貴的隋劍與唐大刀和唐樣大刀,被日本歷代政府視為國寶,現今存世品大多被保存在皇宮、各大神社和博物館中,唐大刀有正倉院的金銀平脫橫刀、金銀鈿莊唐大刀和鹿島神宮的「直刀」。
金銅漆裝唐直刀,藏於日本鹿島神宮的國寶「直刀」製造時期為8世紀初,此刀長度驚人,長256cm,刃長223cm,直背切刃造。刀鐔明顯是漢劍劍格的造型,還附帶原裝的盛刀盒 ——「唐櫃」
宋刀
宋刀主要有手刀、環首直刀和彎刀,宋時期的刀有了新的發展,與前期的刀形有了較大的區別,如手刀和環首刀,其刀的尖部與其他時期的刀有明顯的區別,其刀尖上挑。
環首直刀作為制式兵器的最後朝代可能是南宋,但形制較漢唐變化巨大,刀身縮短,刀刃寬大、刀頭加闊,刀少背斜,即可單手握刀,又可以雙手握刀。
元代刀劍多以蒙古彎刀為主,而明代刀的發展較為突出。早期有雲吞口鐵裝環首大刀,單手或雙手持握,常用的單手刀為雁翅刀。
明晚期仿倭雙手刀,全長99cm,刀刃長78cm,莖長21cm,明仿倭式腰刀,雖與倭刀有關係,但有相當 區別,從鍛造結構看,倭式腰刀多為身軟刃硬的結構,異於倭刀外硬內軟之包鋼結構。從柄莖的結合來看,倭式腰刀採用的是傳統的尾鉚固定 法而非止釘固定不。從外裝看,倭式腰刀是傳統的中國刀裝飾而非日本刀裝飾;從佩帶的方法來看,倭式腰刀採用的是雙箍環懸掛法而非腰腰帶斜插法。
長刀最早出現在《練兵實紀》中,按戚繼光的說法「長刀近用先及」但其詳細說明和圖式最早見於十四卷本《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尺,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側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可見明朝長刀是仿倭刀。長刀非長柄長刀,是長刀的形制,改變了原有的中國徹形制,其受日本「野太刀」的影響,根據明天啟年間微州武藝家程宗猷所著《耕餘剩技》之卷四《單刀法選》記載,當時倭寇「刀三盡八寸,把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而相形之下,明長刀長度更優越。明長刀是結合了中國傳統刀的基礎上,參考倭刀形制以及長度,將長刀的長度增加。
由於史料記載詳細,各類長刀的形制比較清楚,無論是《武備志》記載的超過200cm的長刀,還是周緯先生《中國兵器史稿》中長度在165cm的御林軍型大刀,均為長柄雙手刀,其外形、長度、外裝及佩帶方式均異於唐宋之環首直刀,更近於倭刀風格。
清時期的雙手刀
清朝的刀種類較多,而且存世的刀也是比較多,對於現今刀劍的傳播影響較大。清中、早期的柳葉刀形雙手柄佩刀,刀通長約118cm,刃長83.5,柄長34.5cm。雁翎刀形,刀身長闊,直中微彎,背具皆鐵質,圓式把箍及刀首,橢圓平面刀鐔。
清軍步卒另一種主要戰刀是短柄寬刃砍刀,其刀身寬闊沉重,刀頭放大,背厚刃薄,是當時威力最強的近身格鬥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