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匠人精神」一詞頗為火熱,不過這一頗具「中國韻味」的詞卻是從日本火起來的,甚至被解釋為「日本工匠們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極其認真的工作精神」,隨之而名聲大噪的是日本的「壽司之神」、「米飯之神」等一系列「神」!
誠然,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工業現代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工業文明的氣息隨處可見,一些古老的傳統手藝反而逐漸沒落,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怎麼可能真的會因為工業的發展而丟失掉「匠人精神」呢?
別的不說,在中國香港就有一位「中國刀王」,他將磨刀剪這一傳統手藝做到了極致,堪稱「匠人精神」的真實寫照!
守得雲開見月明——「中國刀王」的傳奇一生
一些在農村長大的人可能還對磨刀剪這一傳統手藝有些印象,舊時常有專業的「磨刀人」背著磨刀石走街串巷,吆喝著「磨菜刀、磨剪刀嘍」,每當這時,各家的大人總會打發小孩拿著菜刀和剪子去磨,伴隨著沙沙的磨刀聲,時光悄然逝去。
如今人們都富裕了,菜刀和剪刀壞了直接買新的,「磨刀人」這一職業沒有了生存空間,在農村中都很少見了!
然而,少見不代表絕跡,別的不說,在香港這座燈紅酒綠的國際大都市中,還存在一位專業的「磨刀人」, 人送外號「中國刀王」,他就是香港「陳華記利器專門店」的老闆陳當華。
陳當華如今已經年過八旬,有將近50年的磨刀歷史,大半輩子都在沙沙的磨刀聲中度過。
磨刀剪是陳當華的「家傳絕學」,他幼年便繼承了這門技術,二十多歲時開始走街串巷幫人磨刀剪,期間多次差點因為入不敷出放棄這門行當,但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他是真愛這門技術,實在捨不得放棄!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磨刀剪的小陳變成了老陳,磨刀剪這門技術也在他手中重新煥發了光芒,他已經將其做到了極致!
據《中國刀王》所載:經陳當華磨過的刀剪,不但鋒利的可以剃鬚,而且持久耐用!如今陳當華磨一把菜刀的起步價都在千元以上,儘管如此,找他磨刀的人絡繹不絕,還得提前預約,他的名氣早已衝出香港,走向世界,顧客遍布半個地球!
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德國一家刀廠在聽聞陳當華的大名後特意高薪聘請他為技術顧問,能被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德國人看重,足以可見陳當華的水平之高!
陳當華的磨刀水平之所以能夠登峰造極,在於他磨刀有「三奇」
第一奇,磨刀技術奇:
陳當華磨刀用的是「巧勁」,在他看來,用蠻力磨刀誰也會,只要把刀片磨的薄一點,就能變得鋒利,但那根本不是磨刀,是在「毀刀」,真正的「磨刀」不能用眼睛看,要靠耳朵去聽,聽刀剪與磨刀石之間的摩擦聲,然後用「巧勁」去引導這種摩擦,使刀剪的刀刃變得幼滑。
因為使用的是「巧勁」,陳當華磨了五十年刀,雙手依然白皙如玉,光滑無比,沒有一點老繭。
第二奇:磨刀工具奇:
最常見的磨刀工具就是磨刀石,現代工業中也會用砂輪來磨刀,但陳當華磨刀足足要用九塊石頭,第一塊是普通的磨刀石,用來開鋒,後面的八塊磨刀石都是「山心石」,而且越往後面,密度越大,最後一塊「山心石」的密度高達四萬!這些「山心石」價值不菲,每一塊的價值都在幾十萬,密度最大的那塊「山心石」更是價值百萬!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有了這麼專業的磨刀工具,陳當華才能磨出削鐵如泥的寶刀!
第三奇;判斷鋒利的標準奇:
在《水滸傳》「楊志賣刀」那一章中,楊志祖傳的寶刀有三大好處:砍銅剁鐵,刀口不捲;吹毛得過;殺人不見血。後來這三大好處都被潑皮牛二一一證實,證明這是一把絕世寶刀。
而陳當華對刀剪的鋒利與否也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凌空削番茄不出水;一把磨好的切肉刀,不用力的,就是輕輕把刀放下去,就能削開報紙」,經他磨過的刀剪都要達到這兩個標準才算是「齊活」!
在陳當華看來,如果用一把磨過的菜刀來切菜還需要用力的話,那就不叫切菜,叫「鋸菜」,若按這個標準,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沒有享受過切菜的樂趣。
小結:
從陳當華身上我們可以印證一句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誰能想到一個不起眼的「磨刀技術」在做到極致後,竟能煥發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這背後隱藏的就是精益求精,極其認真的「匠人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匠人精神」不同於「工人精神」,匠人對自己的產品負責,工人對老闆負責,這其中的差距可謂「天差地別」!
像陳當華這樣的人才可稱之為「匠人」,在此我們也希望陳當華老人的磨刀技術能夠代代相傳,永不斷絕!
參考資料:《水滸傳》《中國刀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