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想不到,浙江到底有多少種麵條?

2020-12-27 浙江在線

2020-04-09 17:37 |浙江圖書館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授權轉載。「地道風物」是來自《中國國家地理》旗下的原創內容公眾號,這裡匯聚了一群熱愛山川美食的人,立志於「尋訪最佳物產、捕捉匠心民藝、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杭州的蝦爆鱔面。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啥?浙江人竟然也吃麵?」

  江南的面,和北方的面簡直處於兩個世界。

  北方人吃麵,講究的是大開大合,掰一頭蒜,就著麵湯,把臉埋進碗裡大口撕扯、奮力廝殺,氣勢好比「黃河之水天上來」——從西北的「主食大省」甘肅、陝西,中原一帶的山西、河南,一路吃到山東,「奔流到海不復回」,讓人見了豪氣和食慾頓生。

  ▲ 陝西人的「大碗寬面」。圖/圖蟲·創意

  到了江南,面就變得溫婉秀氣起來,口味清淡,連身材也纖細不少,吸兩口就如絲綢般滑溜進肚裡,風格上可謂是「細水長流」。面的澆頭則成為了徵服食客的關鍵,無論是蘇州人的奧灶面,還是杭州人的片兒川,菜都比面香,光是看著配料就足以勾起肚裡饞蟲。

  ▲ 蘇州人的「三蝦麵」,指蝦仁、蝦腦和蝦籽。在南方,面的澆頭決定一切。圖/圖蟲·創意

  而在南方地區,浙江才是當之無愧的「吃麵大省」,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吃麵的代表作。北部的杭嘉湖平原,食風更接近蘇南,吃起面來精緻優雅;沿海的溫州、台州、寧波等地,屬於「近海樓臺」,自然是海鮮面的主場;浙中一帶則由於丘陵的阻隔,文化多元,面的種類也豐富而多樣。

  ▲ 下次有人再問:「你們浙江人是不是只吃米飯?」,就把這張圖貼過去。 繪/Paprika

  因而每當有北方朋友前來覓食,滿腦子想著口味偏甜、偏淡,最後卻在一碗麵裡和浙江人民達成了共識。

  杭嘉湖,「北面」的南徵

  浙江人的「吃麵基因」,最開始來自北方。

  自古以來,作為「魚米之鄉」的浙江就不是產麥區。然而隨著晉代、宋代,大批北方士族南渡,「麵條帝國」的疆界也逐漸擴張,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之後,來自中原的達官顯貴們沒本事打回老家,只得令廚子做些家鄉飲食一解鄉情。其中,麵條作為北方人的主食,自然就佔據了大頭。

  因而在浙江,作為「南宋舊都」的杭州,吃麵風氣最盛。儘管杭州的鹼水面總被吐槽是味同嚼蠟、「機打莫得靈魂」,入口還帶些還未熟透的「麵粉氣」;但在澆頭方面,杭州人民的創造力總是讓人眼前一亮。

  ▲ 許多學者把杭州稱為「語言的飛地」,「片兒川」中俏皮的兒化音,就是北方移民留下的語言痕跡。圖/圖蟲·創意

  杭州的片兒川,從名稱裡突兀的兒化音,就能看出其中帶有的北方氣質,用料卻都是地道的江南滋味——頭茬的雪菜切丁,和筍片一同入鍋爆香,兩者一青一白、一酸一鮮,構成了一碗麵的底色;再將細面入水汆熟,迅速撈起,甩幹水分回鍋用豬油潤色,最後淋灑上鮮嫩的澆頭。煮出來湯濃面滑、鮮嫩無比,既有南北風味,也有四季時令。

  ▲ 鮮筍和雪菜,都是地道的江南風味。圖/圖蟲·創意

  而另一道蝦爆鱔面,則透露著江南的水鄉風情。取鮮活黃鱔剔骨切片,用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鱔片的色、香、味才能齊全;蝦仁則需要蛋清和澱粉上漿,追求的是極致鮮嫩;最後用原湯煮麵,使得河鮮的滋味完全滲入麵條。一時間,鱔片的脆,蝦仁的嫩,面與湯的柔順濃稠,盡匯於一碗之中。

  ▲ 蝦爆鱔面。圖/圖蟲·創意

  到更北的湖州和嘉興,飲食風味則近於蘇南。

  湖州的南潯雙交(澆)面,與蘇州的奧灶面有異曲同工之妙,面是湯麵,細如絲線,澆頭有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酥肉與酥魚澆蓋的「雙交面」為最上品;而長興的幹挑面則是乾麵,生面過水後撈出拌上豬油、醬料,口感極為筋道,澆頭同樣是種類豐富,花樣繁多。

  ▲ 長興幹挑面,風格上更像北方的麵食。圖/網絡

  嘉興人則擁有自己的鼎鼎大名的本土品牌——桐鄉阿能面。阿能面是小鍋面,一次一鍋,一面一味,澆頭和面最後要一同煮開,因而同樣是湯麵,阿能面的湯汁更為濃稠入味;從口味上說,阿能面偏甜,又放入了本地產的鹹菜,加上鱔絲、腰花、大排、河蝦等澆頭,鹹中帶甜,甜中帶鮮,最合本地人的飲食習慣。

  ▲ 桐鄉阿能面。圖/網絡

  20年前,阿能面從桐鄉路邊街頭的簡陋小攤起家,到今天則成為了浙江面界的「金字招牌」,據傳在杭嘉湖地區,以「阿能面」為名的麵館就有2300多家,尤其在它的老家桐鄉,隔幾米就有一家,近乎已成為了桐鄉人鄉愁的代名詞。

  甬臺溫,海鮮是面的情懷

  對於沿海人民來說,海鮮是飲食的靈魂所在。

  海鮮夠味,也堪稱下飯神器,但與米飯之間終究是隔了一層,就算是把魚湯灑在白米上,也難以做到「水乳交融」;麵條則口感順滑,卻難以入味,更依賴湯汁的鮮美,更需要海鮮來幫襯。兩者搭配,堪稱是天作之合。

  ▲ 台州,溫嶺松門龍門漁港,大批螃蟹入筐冷藏。攝影/王達福

  靠近舟山漁場的寧波,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寧波人對於海鮮和面的搭配再熟悉不過。

  寧波人的鹹齏(jī)黃魚湯麵,用本地盛產的鹹齏(雪菜)吊出黃魚的鮮美,再一同融入面中,強強聯合。鹹齏本身香脆,又酸得通透、敞亮,還帶些醃漬而來的鹹鮮風味;黃魚的滋味則滲入湯中,讓一碗麵條瞬間變得「活色生香」。吃到最後,往往是連面帶湯一滴不剩,直呼「鮮到掉眉毛!」

  ▲ 寧波的鹹齏黃魚湯麵。圖/網絡

  而隔壁舟山, 更是將所有的鮮味,都藏在一碗熱氣騰騰的海鮮面裡。面,最好是本地的米麵(粉幹),食材有應季的鰻魚、明蝦、梭子蟹、燻帶魚、鮮帶魚……或者乾脆來一碗海鮮雜燴,凡網中所撈的,皆可入面,佐以青菜、絲瓜、鹹菜、西紅柿等。從海鮮到湯汁再到麵條,舟山人用鮮味架起了一道通向麵條靈魂的橋梁。

  ▲ 包羅萬象的海鮮面。圖/圖蟲·創意

  到台州,「海鮮面」擁有了諸多變體。臨海的麥蝦,象徵著台州人對於海鮮的偏愛。麥蝦不是蝦,而是用麥粉調和成漿狀,類似於蝦滑那樣,用菜刀順著邊沿一道一道刮入鍋裡中的麵食。但台州人會在其中加入鮮蝦、蛤蜊、香菇、筍絲等等山珍海味,讓它變得名副其實。

  ▲ 台州臨海的麥蝦。圖/網絡

  新榮記招牌菜「沙蒜豆面」裡的豆面同樣不算面,而用是番薯粉調製成的,韌勁比面更足,也更難入味;沙蒜卻是地道的台州小海鮮,據說鮮味是螃蟹的三倍,足以徵服頑固的豆面,使其變得鮮美異常。

  ▲ 沙蒜豆面。圖/網絡

  台州獨有的薑湯面,則用曬乾後的姜煮上幾個小時熬出湯頭,呈現迷人的焦褐色,再添入蝦幹、貝殼、肉絲、香菇、豆皮等食材和面一起煮。生薑提鮮,同樣能把蝦、貝中的腥味去除,讓麵湯變得鮮辣可口;面則在薑湯的包裹下,變得順滑入味,回味還帶一絲甘甜。一碗薑湯面下肚,祛溼發汗,通體舒泰。

  ▲ 台州的薑湯面,入口辛辣刺激,吃完渾身發汗。圖/網絡

  溫州的粉幹同樣不算狹義的「麵食」,而是用稻米製成,輕盈如髮絲,口感上則更細膩柔順,在浙江廣大地區都頗受歡迎。品質好的粉幹與麵條不同,入鍋煮開,湯底清澈如故,燒制起來也簡易方便——等到一筷子能輕鬆夾斷,大抵就可出鍋。

  相比粗獷奔放如關西大漢的麵條,粉幹一如精緻的浙江人,細膩溫婉,又平易近人,隨意放些蝦幹、貝殼,就能輕鬆入味,唇齒留香。

  浙中,面好才是硬道理

  相比浙北、浙東,位於山地丘陵間的浙中地區,吃麵沒有豐富多樣的澆頭,反而更看重麵條本身的品相。

  紹興諸暨的次塢打面,「面如其名」,得純手工不斷地用棍子敲打麵團,重複近千次,打出來的麵條才能韌勁十足,口感筋道,一反外界對南方麵條「軟趴趴」的印象;嵊州的榨面,則用秈米製作,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再由秋風吹拂、秋日晾曬而成,風味獨特,往往是嵊州人出門時安放在行李箱裡的鄉愁。

  ▲ 諸暨的次塢打面,夾起來Q彈。圖/網絡

  在浙江金華,麵條的吃法則加豐富,每一縣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一般來說煮麵怕糊,但東陽的沃面,偏偏就以「餬口」著稱。據說早年在東陽民間,人們習慣把殘羹剩菜用來煮麵條,再加入澱粉使之呈糊狀,煮出來的面卻是風味奇佳。到今天,沃面當然不用剩菜了,但這種集燴、湯和勾芡技巧於一身的烹飪方式卻流傳下來,加入新鮮的豬肚、河蝦等食材,成為了東陽人家庭聚餐、宴飲賓客的必選菜品。

  ▲ 蘭溪牛肉麵。圖/圖蟲·創意

  蘭溪的牛肉麵則講究頗多——和面時要陸續加入雞蛋和鹽,口感才能柔韌筋道;而澆頭必須現炒現制,趁熱融入麵湯之中,牛肉才能嫩滑。不管全國各地的牛肉麵有多好吃,提起「牛肉麵」,浙江人想到的往往還是蘭溪牛肉麵。

  以小商品出名的義烏,還有一道佛堂千張面。面是拉麵,在案板撒些麵粉,把切好的麵團憑腕力拉、抖、甩,形成均勻的兩股、四股、八股……一套動作下來行雲流水;千張則要選新鮮的,纖維細膩而不乾澀,煮麵的時候千張不散而有韌勁。

  ▲ 佛堂千張面製作中,拉麵的手法和勁道至關重要。攝影/鄭運福

  等水煮沸,先下鍋的是千張,等千張舒展開來再下麵條,趁爐火正旺放入細鹽和豬油調味,澆上肉絲、榨菜末,最後一把蔥花收尾。與義烏這座城市的熱鬧不同,千張面是清淡的——半碗熱湯、幾縷麵條、數片千張,好似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了平淡而溫暖的一生。

  ▲ 一碗千張面,味淡而情濃。攝影/鄭運福

  除了浙中,浙西、浙南同樣出好面,當地土法製成的麵條,往往又被叫做「索麵」。以「縉雲燒餅」出名的麗水縉雲,出產手工製成的「土爽面」(也叫土索麵,方言音調不同),大多銷往金華、杭州、上海等地;衢州的常山索麵,歷史則更悠久,早在明嘉靖年間,就取名「銀絲貢面」進貢朝廷,每年達數百擔之多。

  ▲ 浙江「索麵」,正夾在架上曬制。圖/圖蟲·創意

  儘管吃麵的習慣大多來自北方,抵達浙江後卻落地生根,被賦予了地方風味,溫暖著每一個浙江人的「南方胃」。

  - END -

  文丨九月

  地圖編緝 | Paprika

  封圖 | 圖蟲·創意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1586425040000

相關焦點

  • 北方人也許想不到,浙江有這麼多種麵條?
    圖/圖蟲·創意而在南方地區,浙江才是當之無愧的「吃麵大省」,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吃麵的代表作。▲下次有人再問:「你們浙江人是不是只吃米飯?」,就把這張圖貼過去。 繪/Paprika因而每當有北方朋友前來覓食,滿腦子想著口味偏甜、偏淡,最後卻在一碗麵裡和浙江人民達成了共識。
  • 浙江麵條研究報告
    「北方人重麵條,南方人重澆頭。」這是大多數人的刻板印象。浙江麵條卻自成一派,既保留北方性格,也染上江南風雅,既追求麵條本身的口感,也注重澆頭的鮮美與豐盛……總而言之,在麵條的江湖裡,低調的浙江麵條,也必須要留下姓名。
  • 米飯、麵條、饅頭,哪種主食吃了更容易胖?
    南方人鍾愛白米飯,北方人喜愛麵食,將麵條、饅頭視為心頭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健康,關心起這幾種主食哪些熱量高,哪些吃了不容易胖了,而不再單純依據習慣來決定喜好。哪個熱量更高?
  • 浙江人的麵條江湖,比北方更颯!23碗特色麵條好吃到湯都不剩!
    與江蘇的奧灶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碗湯麵,湯清如茶,面細如絲,林林總總十餘種澆頭,尤以酥肉爆魚面最絕。📍推薦品嘗點:湖州市南潯區狀元樓、雙橋麵館、祥和一家等/諸暨次塢打面/在諸暨,次塢打面已有600年的歷史。「打面」的秘密全在一個「打」字。用傳統的青竹竿打面,每個麵團要經過半個多小時、3000多次的捶打。
  • 吃米飯比吃麵條更容易發胖?營養師提醒:吃多少才是重點
    吃米飯比吃麵條更容易發胖?營養師提醒:吃多少才是重點研究發現,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以及糖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因此,三大營養素攝入過多,消耗太少是導致人體發胖的根本原因。
  • 有炕的北方人,有多囂張?
    有炕的冬天怎麼形容呢?大概就是你在南方的豔陽裡裹著貂,我在北方的炕上露著小腰。好在當年網絡不發達,不然南方人能酸出膽汁。每到冬天,就想賣了上海的房(雖然我沒有),買一個鶴崗的炕。每個睡過火炕的北方人躺在電熱毯上,都會喚醒他們關於火炕的遠古記憶。磚壘的炕,是任何床都不能比的。
  • 麵館老闆:煮麵條不是開水下鍋,記住3大要領,麵條勁道有彈性
    麵館老闆:煮麵條不是開水下鍋,記住3大要領,麵條勁道有彈性!每次胃不舒服的時候就不想吃乾飯,只想吃麵條,確實麵條比較軟很好消化,吃起來可以養胃的,做法也有很多,無論是涼拌麵還是湯麵吃起來都很有特色。其實是北方人,非常喜歡吃麵食,麵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他們吃的麵條很多都是手擀麵,所以吃起來特別的勁道,手擀麵都是溼面,市場上賣的比較多的其實是掛麵,就是很乾的麵條,這樣的麵條可以保存很久,儲存比較方便。而這兩種麵條煮的時候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很多人都不注意煮麵條的細節,所以煮出來的麵條湯會很濃吃起來也是黏黏的很不好吃,今天就告訴大家一些煮麵條的細節,非常實用,是一個賣面老闆告訴我的哦。
  • 15元一位的麵條自助,自己撈麵,小菜和澆頭隨便加,會賠錢嗎?
    下文轉載自作者:sunshine美食屋麵條是北方人最喜歡吃的主食之一,很多北方人恨不得每天都吃上一碗麵條,感覺只有吃麵條才能夠吃飽飯,吃米飯的話,總感覺吃完沒多久就又餓了,在北方的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麵條店,麵條的種類也有很多種,很多人吃麵條的時候,一碗都吃不飽,但是要兩碗的話又吃不完,這就特別尷尬了,於是街上就出現了麵條自助,只需要15元就可以吃到飽,不過麵條還需要自己撈才可以
  • 好吃不過餃子、麵條及烙餅
    今天,與你分享一篇唐魯孫的文章《北平人三大主食:餃子、麵條和烙餅》。唐魯孫自稱「饞人」,外人給他的評價是「中華談吃第一人」、「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他的書中總也離不開吃,放在一起,就是一套「舌尖上的民國史」。
  • 減肥到底應該選擇哪種麵條?這幾種麵條熱量高,第一種多數人選錯
    現代社會是一個全民減肥時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瘦一點再瘦一點,對可以幫助減肥的食物也是很青睞有加,雖然麵食可以讓人長胖,但是只要你有方法的吃麵也可以讓你減下來肥,麵條相對其他炸雞漢堡之類的快餐食物來講,熱量就低得多,營養也不會很低,能滿足人體減肥時的所需營養,但是麵條最好在中午吃,因為晚上吃麵條不易消化,減肥效果不會很好。
  • 我,北方人,一個五大三粗的吃麵小能手!
    一提起北方人,大家的形容詞往往是五大三粗、人高馬大,男生都是漢子,女生都是女漢子。 1 米飯、麵條其實能量差不多 一般來說,能量越高的食物越容易使我們發胖,麵條的能量比米飯更高嗎?
  • 你知道麵條是怎麼做出來的嗎?簡單幾步,天天吃新鮮麵條
    作為一名北方人「可以一日無米,但不可一日無面」可見,麵食在北方人的世界佔據很大的地位。而麵條則是北方人不可或缺的食物:滷麵、拌麵、湯麵等都是麵條的天下!小時候在農村,要吃麵條只能自己扛著面去村裡加工,而且是一下子弄好多,然後曬乾,即掛麵!
  • 咻咻咻~是誰洗劫了你的胃 | 麵條八卦簡史
    在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裡,正月更有逢「七」的日子要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提起來面,甚至不只是北方的小夥伴們愛吃,南方的小夥伴也一樣為面沉迷。館主也很好奇,博大精深的祖國,這一碗小小的面怎麼就那麼讓人慾罷不能?隨機採訪了一下周圍的同事。
  • 梁實秋散文:《麵條》原文
    北方人吃麵講究吃抻面。抻(音chen),用手拉的意思,所以又稱為拉麵。用機器軋切的面曰切面,那是比較晚近的產品,雖然產制方便,味道不大對勁。  我小時候在北平,家裡常吃麵,一頓飯一頓面是常事,面又常常是麵條。一家十幾口,麵條由一位廚子供應,他的本事不小。
  • 北方人過年要「走油」,5種海魚都要炸一盆,寓意年年有餘日子火
    「走油」是北方人年前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且很多人家可能單獨要抽出一天來製作油炸食品。做為70後,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走油」這一天。北方人過年要「走油」,5種海魚都要炸一盆,寓意年年有餘日子火以前沒有冰箱的時候,家家過年都會買上幾坨魚,為了便於保存,都會醃製後油炸出來,這樣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家裡來了客人上蒸鍋一熥,把魚裡面的油熥出來,吃起來又軟又香還不油膩。家裡過年期間懶得做飯的時候,來上炸魚和大饅頭一熥,就是非常不錯的一頓美味。
  • 麵條愛好者的福音!不用擀,不刀切,1個神器輕鬆自製Q彈手工麵條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人,關於一日三餐最深刻的記憶就是麵食。麵湯、包子、饅頭餅、湯麵、撈麵、拌麵,從早到晚都可以全部吃麵食。畢業了,工作主餐經常吃米飯炒菜,偶爾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麵條,加上美味可口的臊子,味道簡單又香濃,更是蘊藏了很多很多成長的記憶,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麵食的記憶那麼深刻。
  • 為什麼北方人喜歡吃饅頭?經常吃饅頭會不會升高血糖?醫生有話說
    自古以來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事實也是如此,大部分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大部分北方人以饅頭為主食。為什麼同是中國地區,卻有這麼大差異呢?饅頭、米飯、麵條等主食哪個更不健康?是不是經常吃饅頭會升高血糖?醫生一文給你解釋清楚。
  • 水煮麵條,牢記「這3個技巧」麵條勁道不成坨,隨便怎麼做都好吃
    水煮麵條,牢記「這3個技巧」,麵條勁道不成坨,隨便怎麼做都好吃。哈嘍,大家好,這裡是妍妍媽媽的美食屋,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麵條一直是我們北方人最喜愛的美食,而且現在麵條的種類越來越多。
  • 我家蒸的麵條,比大魚大肉好吃百倍,做法今天免費分享給大家
    北方人愛吃麵,就像南方人愛吃大米一樣,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積澱,形成了北方人獨特的麵食文化,在北方人的餐桌上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麵食,包子、油條、饅頭、麵條等等種類繁多的麵食,是大家一年四季從早到晚都在吃的食物。
  • 北方人吃饅頭跟南方人有什麼不同,掰成兩半放榨菜
    北方人吃饅頭跟南方人有什麼不同,掰成兩半放榨菜,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應該算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自然早餐在一日三餐也是特別重要的。現在外面的早餐種類非常多,不過比較受歡迎的還是豆漿油條、麵條或者是饅頭包子之類的,不過一說到饅頭,小優就能想到北方人非常奇葩的吃饅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