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錚」這個名字就好像是一個暗號。那個年代過來的歌迷,若同時提到這個名字,就好像接上了頭。那時聽歌的資源沒有現在這麼多,每個人就好像在荒蕪中苦苦尋覓屬於自己的一份感動,如果你恰好能撞見劉錚的聲音,那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
某天,在短波電臺裡傳來他暗啞的歌聲,讓我使勁地張開了耳朵,這個聲音和我經常聽的那些不太一樣。那時還談不上很感動,但是印象很深刻。我還記得那天播放的歌曲叫《沒有人知道我看見彩虹》:沒有人知道我看見彩虹,希望臺北城市的灰色天空,也能有你真誠熱情的笑容,用你溫暖的心跟我一起來看彩虹 。
劉錚是在臺中的民歌餐廳被發掘的,1990年在林傑唱片發行了個人的首張專輯《到底我要等到什麼時候》,由蔡宗政擔任製作人,在專輯的文案裡是這麼介紹的:劉錚,在絕望與希望邊緣掙扎的聲音。幸運的是,這張專輯當年很快就被中唱廣州引進到內地發行。主打歌《到底我要等到什麼時候》中,長長的問句「到底我要等到什麼時候」被反反覆覆地唱出,非常具有張力和感染力,這首歌在當時臺灣的金曲龍虎榜上擊敗了多位大牌歌手而榮登冠軍寶座。
1990年 劉錚《到底要我等到什麼時候》專輯
其實能體會到這張專輯中的更多內容,還是在很多年以後,有些專輯真的需要時間去慢慢品味。這張專輯中李安修作詞的那首《老兵賣冰》,因其充滿人文關懷的歌詞,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獲得了第二屆金曲獎的最佳作詞獎,歌中寫實地反映了老兵們晚年的生活。李安修的歌詞太揪心入髓了,以至於聽歌時眼前似乎就能浮現出歌裡描繪的人物和場景。其實像這樣具有人文關懷的歌曲,在劉錚下一張的專輯《搖滾太保》裡也有著延續,這個我們待會再展開說。
專輯裡的《我的老爸》是每年的父親節我總會想起的歌,這首歌由劉錚參與作詞,寫出了中國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以及那種有些糾結又無法割捨的情感聯繫:也許只是我的脾氣和他一樣倔強,我的做法和他的想法,在開始溝通的時候錯過就不再融洽……。尤其在我自己也當上父親以後,對這首歌曲又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這張專輯中的《阿弟的初戀》、《想不想休息一下》等也都是值得去回味的好歌,可惜這張專輯的原版CD我至今都沒入手,當年錯過了最佳的購買機會,現在再買的話,價格已經被炒的太高了,劉錚的三張正版CD的價格在二手市場上都不低。
1年以後的1991年,劉錚的第二張專輯依然由林傑唱片發行,這次的製作人還是蔡宗政,專輯仍舊保持了前一張專輯中濃厚的人文色彩。開篇的第一首歌曲《太平天國》是內地音樂人解承強的作品,他的一首《九十年代怎麼樣》被劉錚重新填詞以後改編並改名為《太平天國》。(註:由於微信音樂中曲目混亂,這首《不讓風舔我的傷》實為《太平天國》)
1991年 劉錚《搖滾太保》專輯
這張專輯中我個人最喜歡一首《老張牛肉麵》,同樣是來自李安修的詞作。在歌裡你仿佛可以看到眷村裡忙忙碌碌賣著牛肉麵的老張們,仿佛可以聞到那令人垂涎欲滴的香味。歌曲從北方方言調侃式的念白到最後童聲版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熟悉的鄉音和旋律,離鄉再遠的老兵都無法忘記。劉錚沙啞的嗓音帶著北方口音的吟唱,道出了底層小人物生活的酸甜苦辣,小人物的心聲終究還是要小人物來唱出。就這一點而言,劉錚的名字就理所當然被不少人記得。(註:由於微信音樂中曲目混亂,這首《太平天國》實為《老張牛肉麵》)
這張《搖滾太保》中,同樣也有一首描寫父子關係的歌曲《我知道我在做什麼》。這首歌更像是一個兒子的內心獨白,訴說了「違背」老爸的意願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並取得成就的勵志故事:我知道我在做什麼,老爸他並不知道 ,一隻筆加一把吉他 ,我也能一樣創造出未來 。尤其在如今競爭環境激烈的時代,再聽這首歌,還是會讓我們思考。(註:由於微信音樂中曲目混亂,這首《朝九晚五》實為《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專輯中的《芋仔甲番薯》,是一首閩南語的歌曲,由於歌曲名字看不懂,歌曲也聽不懂,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首歌曲一直被我冷落在一邊。後來偶爾看到了一篇關於「芋仔」和「番薯」的文章,才對這首歌曲有了理解:以前臺灣喜歡稱外省人為「芋仔」,而外省來的老兵被稱為「老芋仔」,臺灣本省人喜歡自稱「番薯」,芋仔娶了番薯生下的小孩就叫「芋仔番薯」,這在當時也是一個頗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也在不少文藝作品中得到了表現。(註:由於微信音樂中曲目混亂,這首《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實為《芋仔甲番薯》)
劉錚的三張專輯中,我個人偏愛這張《搖滾太保》專輯,也很幸運10多年前在雅虎奇摩上收集到了這張的原版CD,現在還清晰地記得當時拍下的價格是2000臺幣。(註:由於微信音樂中曲目混亂,這首《一個平凡的歌手》實為《搖滾太保》)
劉錚的第三張專輯《南下列車》,我完整聽到的時候已經比較晚了,是在2000年以後了,那次運氣比較好,在露天拍賣上以800臺幣的價格標到了這張唱片。這張專輯是劉錚轉投「音樂田」以後,通過滾石唱片於1994年發行的專輯。先來說說「音樂田」這家音樂製作公司,於1989年12月1日成立,由姚鳳崗主持,當時旗下的主要歌手有:陳杰洲、剛澤斌、徐雯倩、劉錚、曾慶瑜、萬芳、劉錚等。
1994年 劉錚《南下列車》專輯
這張《南下列車》專輯的包裝十分别致,但也可說是簡單,甚至簡陋:一個牛皮紙的紙盒,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劉崢注重音樂本身的想法。專輯封面上的一行字很引人矚目:如果你過得很舒服,那麼你不會喜歡劉錚的音樂-貧窮音樂」,說實話我對「貧窮音樂」這個有些生硬的理念並不太認同。我個人感覺整張專輯相較於他之前的兩張專輯,在色彩上偏灰暗。要推薦這首《變色龍》,唱出了人性的醜陋與無奈,翻唱自1991年李恕權《變色龍》專輯的同名主打歌。
主打歌《南下列車》也是一首翻唱曲,其實「南下列車」為主題的歌曲並不在少數,仔細盤點一下的話,倒也可以做一個專題了。「南下」往往賦予了回歸寧靜及回家的意義,這張專輯當年被國內權威的《音像世界》雜誌評為「1994年十大專輯」之一。樂評人阿瑟的評語是:從外到裡讓人愛不釋手,他的音樂孤高而又落寞,真切而又直接,顯示的是一種獨特的氣質。雖然這張《南下列車》專輯我也喜歡,但遠不及他之前的兩張專輯,相比而言,滾石的這張專輯缺了人文色彩及音樂上的張力。
在《南下列車》的專輯內頁留下這樣的文字:你是不是曾經在某個不知名的夜裡,跟過去的自己相逢?在街道、公園,或者車站、月臺,一些似曾相識的場景,幾個熟悉的人影,尚未完成的故事。在發行完這張專輯之後,劉錚就從歌壇消失了,也許他在音樂上的故事就此結束了。
內地其實還有不少歌迷在關心劉錚的近況,想知道這20多年來他在做什麼,昨天從鈕大可老師那裡得到了劉錚的近照,頭髮已經花白,原來劉錚現在也生活在臺中,據說考了廚師的證照,且廚藝不錯。想想當年聽劉錚的歌長大的我們,大多也都40歲左右了,生活同樣在我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三張專輯以後,劉錚選擇全身而退,在做一個平凡的歌手之後,再選擇過回平凡的生活,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決定。
祝劉錚的生活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