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的讀法——稻盛和夫《活法》禪思錄

2020-12-19 藥禪院

題記

前幾年,曾經短暫主持一個關於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的讀書會,進行了前幾章的細讀,以思維導圖形式進行了綱要性的梳理,並對部分內容作了記錄。現稍作整理,截取導圖部分內容,並文字稿一起發布於此,亦以「禪思錄」名之。記錄不全,思路常有中斷處,為維持原貌,不再另行補綴。

關於「活法」

怎樣來理解「活法」兩個字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活著,我們怎麼能對於死亡真正地有所了解呢?

「活」不僅僅是存在著的意思,而是類似於「活潑潑地」,是生的精神的完全的體現,這才叫做「活」。

「法」是說方法,又不僅僅是方法,還是一種狀態。

在佛教中,關於「法」的定義是:軌持自性,能生物解。也就是說,法是一種規則。

同時,法可以是道與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本書中,既包括道的層面,也包括術的層面,是兩者之間的結合。

第一章《混亂的時代中追問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談論活法,首先卻談論人生的意義?

對於今天大部分人來說,似乎所謂人生的意義是最不值得去追問的問題。然而,在稻盛先生看來,卻是首先要追問的問題。

為此,我們需要先知道,稻盛先生所謂成功的方程式。

雖然這是在後面幾章中所提到的話題,但是《活法》的特點在於:從始至終,它的邏輯是統一的,它的理念也是統一的,甚至可以說,所有內容是同時顯現在稻盛先生的意識當中,只是需要一個順序,把它們寫出來。

因此,如果說我們需要去發現某些意義的話,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意義作為點燃我們思維的火種。

方程式中,提出三要素是:人格、熱情、能力。

哪一個要素是成功所最重要的?而哪一個要素又是最難改變的?

哪一個是屬於自變量,而哪一個又是屬於因變量?

我們也可以從東方傳統思想來理解和把握這三要素。

王陽明說:「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道家的修煉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實際上,也就是這一個逆的過程。

順,是人之道,順,是順於人情。而逆,不但是人之道,更是成神成聖之道,逆於人情,而順於天性。

所謂「逆」,其最集中體現於逆境之中,這就是所謂「混亂的時代」。

第二章《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同人也許有不同的定位: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就事業。

而稻盛先生則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享受生活、成就事業、與磨鍊靈魂實際上是人生路上的不同階段。

我們也可以用意義、價值、與快樂來分別定義。

或者用目的、目標、目前來分別指代。

其所分別對應正是人格、熱情、能力三者。

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稻盛先生正是將人生最終之事作為其真正的意義所在,所以直指唯一真實。

不同人有不同的特點:有人格型的人,有熱情型的人,有能力型的人,不同的人在人生當中的表現是不同的。

比如說,有壽司之神之稱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並未大力擴張其事業。同樣從事傳統餐飲行業,中國的海底撈的張勇,卻把火鍋的事業做到最大,其間的區別無非是在不同指標上每個人不同的得分,由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

小野二郎專注在能力之提升上,固然也有熱情,但並非將事業做大的熱情,而是將技能提升至極致的熱情,並在這一點上完成自己的人格之養成。

稻盛先生言「今天比昨天做得好」,這就是專注於目前,又說「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這就是聚焦於目標,乃至於最後說「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這就是最終完成於目的。

第三章《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由我們的出生、環境、經歷等等所決定。

然而,一個所謂有原則的人,常常被自己的原則所捆綁、被自己的原則所定義。

只有一個人放棄了、超越了自己故有的一切原則,才能定義一切原則。

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也就是尋找到這一個最高的原則,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有一首詩:「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孟子》:「人之所不教而能者,良能也;人之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所以,所謂做正確的事,就是指做正確的事。——看似同義反覆,但知道某件事是正確的事之後,將其貫徹到底常常是最難的。

《論語》中弟子問,做事是否應當「三思而後行」?孔子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再思,可也。」這也就是說,一般人在考慮問題時,最為直接的當下給出的第一反應,就是按照自己的原則與利益行事,而隨後再加以思考的時候,則會按照正確與否的基本原則行事。

《孟子》:「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所以,如果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原則來行事,往往只能獲得一部分與自己原則相同或相近的人的認同,而如果能夠按照最基本的原則行事,則可以獲得最大多數人的認同,因此,事業也可以獲得最多人的支持。

我們常常在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真正重要的是堅持正確本身。

在人生規劃或者企業管理當中,常常提到所謂的做對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對,而這一章中,所談論的問題就是要做對的事情。

良和善有什麼不同呢?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兩者混同,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是不同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良是先天的,而善是後天的;良是根本的,而善是枝末的。所以王陽明說「致良知」,而不是說「善知」。

中國的文化一直認為人是有可能、並且必須自行分別抉擇善惡的,而在《聖經》的「創世紀」一篇中,亞當與夏娃因為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而被逐出伊甸園,實際上,西方由此開啟了基督教的時代,之後進入中世紀,對於理性的追求被信仰所取代。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也就是在覺知的當下,應當把自己的知見取消,從而能夠真正地看見事物的本來的實相。

這裡所需要的是一種清空的技巧,把自己的見解清空。

第四章《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

何謂人生真理?

為何在工作中領會?

是否有可能在玩樂當中領會?

如何在工作中領會?

在閱讀本章時,需要帶著以上幾個問題來思考。

第五章《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

在這一章中,提出了一個公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其實是一個簡化了的公式,比較完整的公式,才能讓我們看到因果鏈。

所謂「一百八十度轉變」,首先就是把結果倒過來,作為原因。這就是所謂「思維方式」的改變。改變的不是公式左右任何一項,而是公式左右之間的關係。

基於這樣的改變,我們來思考:何謂結果?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們可以設問:為什麼是終始而不是始終呢?終始,實際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人格的完成為終,則能力的提升是開始。

因此,我們需要以終為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我們的能力、燃燒我們的熱情、提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以終為始」的原因所在。

每一個結果從兩個角度來看,可以是一個結果,也可以還是一個過程。

當我們要追求一個正確的東西,我們需要知道它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尋找到它的原因。

我們要獲得正確的結果,我們需要做正確的事情,而這個正確的事情就是原因。但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出正確的事情,又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熱情、我們的能力,這時候事情本身是結果,而思維方式等又是原因。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推究的話,我們就需要再找到這個原因的原因。

我們所謂的結果,已經是結果的結果。

而所謂的結果,就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且把事情做正確。

思維方式主要是確保做正確的事情,而熱情與能力主要是確保把事情做正確。

我們要找到原因的原因,這個原因的原因就是結果的結果,如果我們當下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幸福,我們就很難讓人生真正美好、幸福。

何謂熱情?

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提到三種人: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基於動力而行動、一種是迫於壓力而行動。

一般來說,不燃型的人往往安於現狀,現狀就是他的舒適區,所以沒有辦法跳出去。

可燃型的人往往是由於壓力的驅使,由於外界的某些逼迫,所以需要作出行動上的改變。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停留於事業上的成功,而無法將事業上的成功導向人生終極意義與人格的完善。

自燃型的人則是由於自身內在的動力的驅動,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不安於現狀,其不但能夠燃燒自身,而且能夠影響他人,所以不但「自燃」,而且能夠點燃他人。

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也就是指能夠自燃型的人,而下愚則是安於現狀的人,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中間型的人,也就是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如果是屬於可燃型的人,則可以驅動其成為一位最終追求人生之意義的人,但如果是一位安於現狀的難以燃燒的人,則不容易驅動其成就最上之法。

思維方式可以影響他人,熱情也會影響他人與自我的關係,而能力僅僅屬於自己,或者說能力並不容易和他人進行分享,不像是武俠小說中那麼簡單地傳遞多少年的功力給別人。

何謂能力?

人最根本的能力是知道自己的能與不能。

所謂「不學而能者,良能也」。

人工智慧能夠做很多事情,但是無法處理人類基本的推理和理解能力。

人工智慧無法在模糊情境下加以決策。阿爾法狗解決的是深度學習問題,但是無法處理最基本的問題。

人工智慧避免了一切的負面情感,例如恐懼、抑鬱等,「在房間起火時,人工智慧算法仍然能夠下出完美的象棋招數。」但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不會有夢想的能力,不會有願景,不會渴望,不會有所期待,不會因成功而喜悅,不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人最厲害的並不是單項上的能力,而是能夠將所有能力組合在一起,去完成自身的任務,並且驅使自己不斷提升與成長,這是人類真正的能力之所在,也就是自我進化。

自我綜合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進化的能力:以上是人類三項基本的能力。

能力不是某一項技能,能力是一個譜系,要構建自己的能力譜系,也就是說,不要孤立地發展自己的能力,而要把能力作為一個系統。同樣,組織的能力不是單項的能力,以前來說,企業的能力是綜合管理與運營能力,後來企業的能力是構建生態的能力,而現在企業的能力是跨界整合的能力。

所以不要用能力與能力進行比拼,要用能力系統來進行比拼。

相關焦點

  • 《活法》,看稻盛和夫如何演繹令人費解的精彩一生
    答案都在這本稻盛和夫的《活法》裡,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其中的秘訣。京瓷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稻盛和夫進入這家公司裡工作還是親戚託人找關係進來的,但是這時候的京瓷公司已呈現瀕臨倒閉的跡象,公司的員工都陸續離開了這家公司,只有稻盛和夫和少部分人還在公司裡,稻盛和夫是不想走媽?
  • 馬雲對稻盛和夫說:您做過一年「和尚」?我也想去,但太太不同意
    在杭州西溪溼地的太極禪苑,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和當下中國最具人氣和影響力的網際網路明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握手。2008年10月28日,在京都日本京瓷公司總部會議室,44歲的馬雲拜會了76歲的稻盛和夫。聽上去,這一次的會面更像是後者的一次回訪。為什麼稻盛和夫會欣賞馬雲?為什麼稻盛和夫稱讚馬雲創造了神話?
  • 稻盛和夫:一個人要想賺錢,需放下「三樣東西」
    稻盛和夫的智慧或許能給到你答案。兒時的日子很悲慘,不但患上了難以治癒的疾病,學習成績也很差,甚至連初中升學考試都會失敗,因為學習成績太差,公司選擇畢業時甚至發不起薪水。但因為放下了一些東西,他的人生開始了逆襲,創立的兩家企業都變成了世界500強,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成為了日本著名的經營之聖。
  • 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答案,精闢!
    而稻盛和夫他是少有的能夠把主題深化的商業領袖。稻盛和夫在27歲創立了京瓷,在十年後,就把京瓷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到了52歲的他又創辦了第二電器KDDI,並且在2007年,第二電器就進入世界500強。他是世界上到現在為止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其實他的人生經歷並不是跟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
  • 世界超級富豪,最喜歡吃泡麵,稻盛和夫:我對貴的東西不感興趣
    於是,稻盛和夫就把自己睡覺用的鋪蓋卷搬到公司裡面,把家和公司往返的時間節省下來,全部都放在科研技術研究上。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攻克的難關,團隊的人員也非常興奮向稻盛和夫提交完工報告。稻盛和夫看完報告並不滿意,並沒有達到稻盛和夫的要求。工作組只能繼續工作,重新開始研究,直到稻盛和夫認為符合客戶的要求才算可以。
  • 稻盛和夫:若想改變現狀,拼命賺錢不可行,需要有這三種「心」
    稻盛和夫說:「恆心是事業的基石」,一個有著持久之心的人,做事能靜下心來,為自己的目標墊好基石,總有一天會建成無堅不摧的堅固城堡。2、完美之心稻盛和夫說:「缺點和失敗都是偶然,唯有完美,才是絕對。那些在職業生涯中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人,無不是追求完美之人。唯有追求完美,才能達到無人能及的高度。」
  • 稻盛和夫穿著爛鞋經過路邊,掃地大媽施捨他100日元,反應絕了
    1如果說董明珠的經歷是一部「大女主爽文」,那麼,稻盛和夫的經歷無疑是一部「大男主爽文」!稻盛和夫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是妥妥的「廢材」一個,遭遇升學屢遭失利,身患重病、空襲中家宅被燒毀,找工作四處碰壁,險些誤入歧途。
  • 稻盛和夫的經歷:想要改變自己的困境,需要有這兩種思維
    稻盛和夫,日本的經營四聖之一,創立三家世界五百強公司,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成績,他的理念在國內也得到了任正非、雷軍等大牛的認同。稻盛和夫的成績非常亮眼,但是在稻盛和夫年輕的時候,他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一個人。
  •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回顧一生,總結3點不敗經營之道,很深刻
    稻盛和夫的書籍,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只有能用,會用,懂用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作為日本四大「經營之聖」,目前唯一健在的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處事,經營哲學是多麼令人敬佩。稻盛和夫的《幹法》。初看時覺得索然,全書給人的感覺就像老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喋喋不休,又不知其所以。後來,結合工作和生活的體會,又重新溫習,才能體會到「經營之聖」的名副其實。
  • 馬雲:我想花甲之年出家可妻子不準,稻盛和夫:癌症也不能阻擋我
    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四大經營之聖,這四大聖是指在日本在經濟領域有很輝煌成就的企業家。包括松下集團的松下幸子助、本田的本田宗一郎、索尼的盛田昭夫,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稻盛和夫,他也是唯一還在世的經營之聖。在有生之年創立2家世界500強,並把1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帶到世界500強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
  • 當你窮困潦倒時,牢記稻盛和夫的「變形蟲」思維,海爾:學到了
    但像稻盛和夫這樣的企業家卻不多。稻盛和夫算是日本商業的一個「傳奇」,他創建2家世界500強,帶領日本企業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零薪資管理瀕臨倒閉的日航,在短短1年內就扭虧為盈,重返世界200強。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影響全亞洲,任正非、馬雲、孫正義、張瑞敏等著名企業家都受其影響。尤其是海爾的張瑞敏,從稻盛和夫身上借鑑到許多管理方面的經驗,其中有一個「變形蟲」思維值得學習。
  • 相隔500年的兩個人,稻盛和夫與王陽明,卻在演繹同樣的經典
    稻盛和夫是企業家,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成功挽救日產航空破產,耗時極短,卻很少看見稻盛和夫有什麼管理大論,最能代表稻盛的是"心法",心法居然能夠教會人經營企業,不可思議。所以,稻盛和夫講"作為人,何謂正確"是所有問題的哲學前提。幾乎一樣的哲學思考,而致良知是王陽明幾乎窮盡一生才提出的理念,"作為人何謂正確"也是稻盛和夫歷經無數波折才總結的經營聖經。
  • 稻盛和夫:男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2點就夠了,聰明人看破不說破
    稻盛和夫想必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但是他在日本非常有名,作為日本四大「經營之聖」之一,是目前四人當中唯一還健在的一位,稻盛和夫從一個出生普通,到現在手握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堪稱商業史上的奇蹟。稻盛和夫最有名的一句話:「心不喚物,物不至」,稻盛和夫在27歲的時候創立世界500強的京瓷,52歲的時候創立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KDDI,78歲的時候,拯救日航,使日航重新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稻盛和夫不僅在商業史上締造傳奇,而且在識人方面,稻盛和夫也有一定的見解。稻盛和夫曾說:男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就夠了,聰明人看破不說破。
  • 有些笑容背後是咬緊牙關的靈魂:職場崩潰不妨學學稻盛和夫的智慧
    我建議你不妨去學一學稻盛和夫的處世哲學。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經營四聖」之一,他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還在78歲高齡時臨危受命,將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起死回生,這件事也被稱為企業經營史上的奇蹟。如此成功的稻盛和夫應該是出身豪門,或一生幸運吧?
  • 「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心不喚物物不至」,將切身經歷編製成書
    ——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是日本唯一在世的經營之聖,白手起家創辦了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多次拯救日本經濟,馬雲曾三次登門拜訪。稻盛和夫27歲時創辦了京都陶瓷,52歲創辦了電信公司KDDL,65歲剃度出家清修13年。78歲高齡臨危受命,一人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僅用一年時間做到了盈利1800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創辦了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人。
  • 稻盛和夫患癌,捐出2家公司所有股份淨身出家,馬雲:我有過念頭
    ---稻盛和夫稻盛和夫,日本傳奇企業家,從小家境貧寒,大學就讀於三流學院,27歲白手起家創辦了京瓷,花費10年將京瓷帶到了世界500強。52歲二次創業,嘗試未曾接觸過的行業,創辦了第二電信,並以驚人的速度飛快成長,成功邁入世界500強。78歲被日本首相親自邀請出山,接手欠債1.5萬億日元的日航,零薪酬擔任董事長。
  • 稻盛和夫:一個人開始變富一般會出現2個徵兆,來看看你有嗎?
    我從稻盛和夫的經驗中找到了可以變富的徵兆,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可以借鑑。初中升學考試失敗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其實也只是出生在一個普通貧窮家庭。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坎坷不斷:小升初考了兩次,都沒考上。最後,好不容易上了個中學,大學又沒考上,上了個三流大學。畢業找工作,又屢屢碰壁。最後好不容易託關係進入一家公司,卻面臨破產。
  • 稻盛和夫:想走出困境,並不在於你多拼命,而在於這三種心
    閱讀稻盛和夫的作品,你可以看到他逆襲時的艱辛,體會到他在奮鬥中的種種感悟,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他從各種經歷中獲得的利益,獲得能夠改變自己的「心」。1.持續之心在讀完稻盛和夫的這本書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點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稻盛和夫說:持久的力量可以把「平凡」變成「非凡」。做事不難,難的是能夠用一生的時間去做好一件事。
  • 《心》稻盛和夫的心經:美好和快樂的人生,都是從利他之心而起
    稻盛和夫先生意識到這一點時,還是個小學生。當時,他患上了肺浸潤,這是肺結核的初期症狀。至於稻盛和夫為什麼會患上這個病,他講述一個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親身經歷。由於稻盛和夫的兩個叔父、一個叔母都死於肺結核,就使整個家族籠罩在結核病的陰影中。尤其是稻盛和夫更是擔心自己會被傳染,所以每次經過患病臥床的叔父的小屋時,他都是捏著鼻子飛跑而過。
  • 稻盛和夫:從一無所有到經營之聖,他憑什麼逆襲?看完你就明白了
    稻盛和夫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實業家。他創辦了京瓷和KDDI,這兩家企業都讓他帶出了世界500強的地位,500強企業一個人一身能創辦一家就是很厲害了,而他佔了兩家,可以說是創造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奇蹟。稻盛和夫說: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有一次,稻盛和夫需要一種黏性極強的材料,把鎂橄欖石黏在一起。但是不管怎麼進行實驗都不行。在散步時,他忽然發現,自己的鞋被地上的松脂粘住了,一點都動不了了。稻盛和夫忽然意識到這就是他要找的粘合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