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晚睡
01
在《嚮往的生活4》裡,周迅看見郭麒麟時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沒見過你,但就是特別的喜歡你。」
說這話的時候,迅哥帶著一臉慈祥,十足是一個長輩在表達著對晚輩的那種喜歡。
迅哥是一個不會說假話的人,她說喜歡,就是真喜歡。而郭麒麟身上也真的是有那種魅力,叫人看著就是喜歡,說不出來的那種喜歡。
最近,郭麒麟接受《捨得智慧人物》的深度專訪,看完這個專訪,令人對他的喜歡又多了幾分,同時也驚嘆他的成熟度。
比如在談到是否被認可的問題時,他說,「因為歸根結底這個行業,永遠你的主導權在觀眾手裡,我非得去渲染我怎麼怎麼不容易,我很努力,我覺得這些都是扯,我作為觀眾,我看了一個很爛的東西,你告訴我你很努力,我會比之前罵得更狠。」
還有,談到外界對他的爭議,他說,「外界對你的這些看法,其實都是因為你還沒有足夠能夠支撐現在大家認為的地位,或者大家認為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能力,大家覺得你不夠,因為你永遠是要觀眾來檢驗你的,歸根結底還是拿作品說話。」
郭麒麟出生於1996年,今年不過24歲,在現如今的小鮮肉身上,你幾乎不可能看到像他那樣的謙遜、淡定和從容,他的禮貌和教養仿佛是從內心中生長出來的一樣,那樣自然,從無半點刻意。
走路時他會提醒記者姐姐小心腳下,接別人名片時總是雙手去接,見到長輩起身鞠躬,隨時隨地都是眼裡人活,心裡有人,是這年頭少見的規矩孩子。
如果說一個中年人能擁有如沐春風的氣質,那可以說是時間和閱歷釀造而成,如果一個年輕人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無疑是家庭教育所帶來的。
但粗略描繪他的生活軌跡,又叫人覺得迷惑。
4歲父母離婚,隨即父親離家闖蕩,他和爺爺奶奶生活,成為單親兼留守兒童;初二輟學說相聲,在父親的光環和高壓下學藝,容不得稍有差錯;一路上飽受非議,略有點成就便說是借了父親的光;好容易掙出點名頭,父親又中年與繼母生了小弟弟,那個弟弟從小集萬千寵愛長大,他過去吃過的苦弟弟半點都嘗不到……
這一切換到別的少年身上,大概不崩潰也叛逆了。他所經歷的每一步,都是對成長極為不利的負面因素。
看完這個訪談,很多人都有一個感受,「心疼」,心疼這個年輕人所受過的那些苦。
小時候他對父親郭德綱的印象幾近於無,連父親的職業都說不清,說是藝人,電視上又看不到。
上學別人都是父母接,只有他是爺爺奶奶接,他本能的覺得丟人,不希望別的小朋友看見,感覺自己好像人群中的一個異類。
偶爾過年過節看見父親,和看見陌生人差不多,客氣、疏遠,還有害怕。
那些年正是郭德綱在外面辛苦打拼,屢遭挫折的時候,當爹的根本顧不上兒子的教育問題,也沒有什麼時間陪伴他。
好不容易回到父親身邊後,家裡整天來來往往的都是父親的徒弟們,吃什麼都要先緊著別人,等別人吃剩了他才能吃,一大群孩子中他成了最不受重視的那一個。
父親怪他時時愛哭,他回憶說,小孩會因為看似不大的事情會很難過,其實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而是這件事引申出來的其他含義。
比如打球摔倒了他哭,為什麼,因為他倒在草叢中,沒有人來扶他,看著父親跟別的孩子繼續在打球還很高興,卻對他視而不見,這種被忽視的感覺強烈刺激到他。
為什麼父親把白菜倒進他碗裡他會哭,不是因為他不喜歡吃白菜,而是因為大家都有椅子坐,而他只能坐在樓梯上,一個人吃自己不愛吃的飯。
老郭后來也解釋過自己當年為什麼對郭麒麟這麼嚴格,是因為家裡有別的外人,你不能覺得你自己高人一頭,為了讓徒弟們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必須把郭麒麟獨生子、少東家的「氣焰」打下去。
2012年,16歲的他登臺給嶽雲鵬助演,現場效果不太好,演出結束後老郭當著後臺所有人的面對他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
郭麒麟老老實實在微博上發表了道歉聲明,老郭轉發了他的微博又是一頓批,罵兒子是「蠢子無知,糊塗至極」。
這大概是最好的管理手段,對自己兒子尚且如此,別人又怎麼能放鬆要求——只是苦了郭麒麟。
他沒有任何特權,唯一的特權是註定要比別人更辛苦。
02
對郭麒麟的心疼很容易滋生出另外一種情緒,那就是對老郭的痛恨。
每當老郭振振有詞地宣揚他的「打擊教育」,認為這麼大的孩子你就要「把他的自尊打得粉碎」,只有你在家裡罵夠了他,出門才沒人罵他時,都會惹來很大的爭議。
有人甚至覺得老郭夠資格進豆瓣的父母皆禍害小姐了,他不能因為郭麒麟承受了這一切,就覺得自己教育成功,或許在郭麒麟表面的陽光開朗下面,埋藏著深深的外人看不到的傷痛。
關於郭麒麟為什麼沒有長歪,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 第一、郭麒麟的天性是純良的。
在教育中,孩子的天性因素常常被忽略,事實上,只要我們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呈現出不同的個性。
即使在沒有任何外界幹預的情況下,孩子與孩子的性格底色也是不同的。
郭麒麟是個憨厚善良的孩子,這個是家風傳承,老郭的一家人都是厚道人——老郭的刻薄也好,睚眥必報也好,都是被後天生生逼出來的,郭麒麟曾說父親其實是個性格很寬容的人。
他和所有的師哥們關係都很好,嶽雲鵬在節目中發自內心地讚賞郭麒麟的善良和大度,認為德雲社能有今天這麼安定團結的局面離不開郭麒麟的付出,「他要是個嫉妒的人,我們都會很難受。」
天性純良的孩子渴望愛,心胸寬廣,不愛記仇,他們更喜歡記住別人對自己好的地方,而不是別人對自己壞。即使在逆境之中,他們總是能夠找到滋養自己的情感與關懷。
比如雖然是父母離異,但繼母王惠對他疼愛有加,在提到王惠時,他從來都說「我媽」,自然而親熱。
2011年母親節,郭麒麟發微博對王惠說:「媽,您辛苦了」,底下有評論問:你咋不給親媽問好?郭麒麟回答:「她倆我都愛」。
郭麒麟一直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我懷疑他輟學說相聲也是為了想要追尋父親的腳步,想要在父親的事業中與父親共享一種榮耀。
他在話劇《牛天賜》的最後一場演出,老郭突然出現,郭麒麟撲到父親懷裡失聲痛哭,那是他為數不多的失態,這是他終於贏得父親認可的一種宣洩。
事後回憶這種感受,他形容說就好像一個人做了一件優秀的事沒有得到誇獎,然後又做了還是沒有得到,後來他又做了一件優秀的事,沒有盼望得到誇獎,結果誇獎卻意外到來了。
只要父親給他一點點誇獎和鼓勵,都會彌補郭麒麟內心對愛的渴望。
● 第二、老郭一直在盡力彌補自己的缺失。
老郭對郭麒麟是有愧疚的,無法陪伴兒子成長不是因為他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只是因為他要出門博一條生路。
那個時代都是這樣的,覺得有吃有喝就可以,成年人出去賺錢,老人與孩子在家裡生活。
等老郭在北京紮下根來,他就把郭麒麟帶在自己身邊,開始彌補自己所虧欠下的愛與陪伴。
他是不希望兒子學相聲的,但初二郭麒麟要求輟學說相聲,他還是同意了,交給于謙做徒弟。
2015年郭麒麟事業受挫,又想出國逃避,和他商量,本以為會挨罵,沒想到老郭卻與他理性探討出國的利與弊,最後郭麒麟自己選擇了留下來。
郭麒麟18歲生日,老郭為他寫下了長長的一段話,「有人誇你,別信。有人罵你,別聽」、「但行好事 莫問前程」。從做人從藝,到交友理財,面面俱到,堪稱一份值得推廣的中國式家書。
<上滑查看全部>
老郭用聲聲血字字淚,道盡江湖的艱辛與不易,這些話中蘊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深切的愛,也有深深的擔憂。
我覺得很多人對老郭的教育方式是有誤解的,他對郭麒麟的嚴厲和苛刻,所謂打碎自尊,只是一種挫折教育。
老郭是吃過苦的人,深知人世險惡,如果郭麒麟滿足於德雲社的少東家身份,很容易被養廢,他不希望這樣。
老郭的嚴厲,其實只針對專業而言,他不會像有的父母那樣,明明是詆毀侮辱孩子,卻美其名曰為教育,明明是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卻口口聲聲或我是為你好。
有的父母只會打擊,不會鼓勵;有的父母自己一塌糊塗,還指望孩子替自己實現人生理想。
只具其形不具其神的打擊教育遍地同款,但誰能像老郭那樣可以給兒子提供深厚的人脈、寬廣的舞臺,以及豐富的人生提點?
作為傳統男人,老郭不喜歡把愛掛在嘴上,而是默默付出。這份苦心終將能夠傳遞到孩子那樣,成為對往昔那些遺憾的補償。
● 第三、兩代人最終實現了和解。
在採訪中郭麒麟是第一次提到自己童年的那些事,但在說起的同時,也意味著釋懷,能說出來的苦,都不算是苦了。
他說以前和父親非常客氣,現在好多了,因為自己長大了,天天在一塊玩的也挺開心的,除了兩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別的都還挺像是一對父子了。」
也許歲月製造出來的隔閡一直都在,不過他已經能夠正視它,並且不讓它霸佔著自己的心靈。
這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斷融洽有關,也與老郭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藝人有關。當一個做兒子的長大了,學會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審視父親的樣子,這將開啟一場兩個成年人之間的較量與互動。
郭麒麟以自己的父親為驕傲,這非常重要,太多兩代人之間的感情隔膜無法修復,都是因為做孩子的無法發自內心的尊重自己的父親,少年時父親虧欠了感情,成年後父親虧欠了榜樣,這筆帳怎麼算都算不清了。
郭麒麟承認自己與父親之間是互相成就的關係,他父親那樣的教育只適合他這樣的孩子,反過來,不是他這樣的性格,也肯定無法適應父親的教育方式。
他終於一點點懂得了父親的心酸和艱辛,理解了父親的不易,他說父親這些年蒼老了很多,「今後我要讓他站在自己身後」,這是做兒子的成長,同時也是兩代人和解的開始。
和解意味著不再與過去的虧欠耿耿於懷,意味著能夠接受失去,並且願意走向新的開始,沒有和解,就沒有新生。
03
在某個綜藝上,郭麒麟這樣理解人生的挫敗,「成年人崩潰,成年人都有,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對人言無二三,沒什麼可說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分享你的痛苦。他體會不到的,沒有人能跟你共情,講不講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我是沒有那種特別特別崩潰的時候,你看開點吧,什麼時候我都已經想到最喪的結果,然後那還有什麼可喪的,你永遠這麼想,你永遠就不會悲觀失望。」
戚薇說他是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他說自己是知足者常樂。
一個人,什麼時候懂得知足,一定是被剝奪過,也得到過,萬念俱灰之後,才懂得迎接現實。
聽郭麒麟說話,你很能相信他才24歲,小小年紀哪裡來的那麼多滄桑,叫一個人那樣懂得體諒別人,如此進退有度,洞明世情——滄桑全都是經歷與挫折帶來,可見,成長的創傷還是存在的。
他的修養與禮貌是家教,同時也成了他性格中的困擾,他時時為跟人不夠謙虛不夠客氣而自責,可見,到底還是有取悅型人格的殘留。
但郭麒麟是一個特別值得剖析的榜樣,他驗證了人是可以一邊帶著創傷,一邊走向成熟的。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兒童對一些普通的創傷的耐受力是很大的,前提是他還認為自己被需要,還能感受到有人愛著他。
「(孩子的)叛逆性的敵對心理並不以挫折為唯一源泉,孩子對挫折與剝奪的耐受程度和成年人並沒有多大區別,只要這種剝奪在他們看來是公平、恰當、有目的性且十分必要的……同樣的,孩子們對偶爾的懲戒也並無不同意見,只要他能感受到自己仍在被愛,只要他覺得這懲戒並無不公,並不是在刻意侮辱與傷害他。」
這解釋了在郭麒麟身上所發生的近乎奇蹟的成長,我們的傳統教育或許有很多弊端,但只要父母真心對孩子付出,真心的愛著孩子,若干年後父母的默默無言也會成為孩子心頭的涓涓清流。
沒有完美的教育,亦沒有完美的父母與孩子,父親與孩子之間是一場深厚的緣分,兩代人之間不可能沒有誤解、忽視和委屈,但此生漫長,我們有的是時間慢慢走慢慢解釋慢慢釋懷,只有有愛,真實的能夠感受到的愛。
我們不能照抄老郭與郭麒麟的教育方式,不過可以得到一種提示,原生家庭的創傷不需要被盲目誇大,它們都是可以治癒的。
郭麒麟今天的明媚與開朗,不是假裝,而是真的強大了。
真正的強大與虛假的偽裝強大有一個權衡標準,前者不介意展示自己的軟弱,而後者會拼命掩飾。
在郭麒麟身上,完美地將成年世界的滄桑,以及少年世界的朝氣結合在一起,他是一個令人心疼的滄桑少年,未來不會是坦途,但小小年紀便吃過苦的人,什麼都不怕。
★ 諮詢郵箱,歡迎講述你的故事:
wanshui05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