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病例
患者老年女性,61歲
主訴:一過性意識喪失1年,右側肢體抖動5月。
現病史:1年前活動後出現雙手麻木,後漸暈倒在床,伴意識喪失,急至當地醫院,行頭顱CT示「腦幹出血」,經氣管切開等對症治療後好轉出院,出院後遺有言語不清,雙側肢體活動障礙,右側為主,院外規律於當地康復治療,自覺雙側肢體無力等症狀較前漸好轉,可自行站立;5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站立時右側肢體不自主抖動,右下肢抖動明顯,自覺下肢無力,肢體力量較前無明顯變化,於「當地醫院」予「美多巴」治療1周未見明顯好轉,後自行停藥,後漸出現言語減少、情緒低落,予「丙戊酸鎂、一舒」對症治療,自覺症狀無明顯緩解,今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發病來,神志清,精神差,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高血壓」1年,最高「160/90mmHg」,口服降壓藥治療,日常血壓控制「130-140/80-90mmHg」。「糖尿病」8年,日常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波動「8.0-18.0mmol/L」;「子宮摘除術」12年,「氣管切開術」1年。餘病史無特殊。
查體:體溫36.5℃ 脈搏80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壓128/82mmHg。神志清,言語不清,記憶力正常,計算力正常,定向力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0mm,光反射靈敏,粗測雙眼視力正常,視野無缺損,眼球各方向運動自如,無眼震及復視。粗測雙耳聽力可。鼻唇溝對稱存在,伸舌居中。舌肌肉無萎縮。四肢肌張力減低,左上肢V級,左下肢V級;右上肢V級,右下肢III級。雙側肢體深淺感覺正常。膝腱減弱。病理反射:右側巴氏徵(+)。右側指鼻試驗欠穩準,右快復輪替試驗笨拙,雙側跟-膝-脛試驗欠穩準。右側肢體可見不自主運動。走「一」字不能。腦膜刺激徵:頸抵抗(-),克氏徵(-),布氏徵(-)。
輔助檢查:1、常規檢驗未見明顯異常。
2、入院後頭顱MRI如下:1.考慮腦幹陳舊性出血;延髓異常信號,提示雙側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2.腦白質脫髓鞘;3.腦MRA示輕度腦動脈硬化;
診斷:1、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 2、腦出血後遺症 3、高血壓2級 很高危 4、2型糖尿病
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查,結合病史症狀體徵,診斷明確,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循環,控制血壓及血糖等對症治療,病情穩定好轉,出院。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是什麼?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種繼發於齒狀核-紅核-下橄欖核環路區(Dentato-Rubro-Olivary Pathway,DROP)病變所引起的跨突觸變性。跨突觸變性即下位神經元損傷引發的上位神經元的數量、結構和功能改變,繼發於齒狀核-紅核-橄欖核神經通路受損後的遲發性病理學改變。1887年Oppenheim首次在屍檢中發現HOD的病理學證據。1931年Guillain和Mollaret指出HOD與齒狀核-紅核-橄欖核神經通路的損害有關,並首次對該通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該環路區也叫Guillain—Mollaret三角。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臨床特點是什麼?
HOD患者常隱匿或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較多,包括顎震顫、眼球震顫(水平性、垂直性、旋轉性、1-3Hz,鐘擺樣)、共濟失調、復視及肢體陣攣,但不是每一個HOD病人都有上述表現。與無明確病灶的原發性顎震顫不同,HOD所表現的顎震顫稱為症狀性顎震顫(symptomatic patal tremor,SPT)。
影像學檢查表現是怎麼樣的?
下橄欖核T2加權像上高信號、增強T1像上無強化是HOD的特徵性磁共振表現。HOD是一種獨特的跨突觸變性,其典型的病理表現包括:神經元肥大、胞漿空泡變性,星形膠質細胞肥大,膠質增生。可分幾個階段:
1.橄欖核輕度肥大不伴膠質反應,大約3周左右;
2.橄欖核顯著肥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都肥大變性),大約8.5個月;
3.橄欖核假性肥大(神經元溶解,膠質細胞肥大變性),9.5個月;
4.橄欖核萎縮是最後階段,神經元消失,在發病幾年以後。
MRI的改變與病理一致,Goyal等通過薈萃分析總結了HOD下橄欖核磁共振表現的時間變化規律分三個階段:
(1)1個月後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信號增高,但下橄欖核不伴肥大表現;
(2)6個月後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高信號,同時伴下橄欖核體積增大;
(3)3-4年後下橄欖核體積增大緩解,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高信號仍然持續。幾年後發生萎縮,雖然MRI上T2WI高信號持續存在,下橄欖核萎縮變得明顯。
病因機制是什麼?
HOD常見的原發疾病包括:卒中、外傷、感染、 脫髓鞘疾病、腫瘤、手術。原發疾病累及上述結構後可繼發HOD,通過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累的部位,可將HOD分類:(1)原發疾病累及小腦齒狀核和小腦上角導致對側HOD ;(2)原發疾病累及中央被蓋束導致同側HOD;(3)原發疾病累及雙側上述結構導致雙側HOD。紅核並不參與HOD的發病。
HOD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與下橄欖核脫抑制有關。下橄欖核的傳入纖維分為兩組:一組為齒狀核-橄欖核纖維,自小腦齒狀核發出,經過小腦上角和中央被蓋束投射至下橄欖核,其幾乎全部為GABA能抑制性神經纖維;另一組為脊髓-橄欖核纖維、中腦-橄欖核纖維,含有大量的穀氨酸能興奮性神經纖維。這些纖維投射至下橄欖核神經元間的樹-樹突觸,調節其介導的神經元間電偶聯,進而調 節下橄欖核的自發放電。當抑制性傳入纖維受損後,興奮性傳入衝動相對過多,導致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逐漸肥大,異常的體體突觸逐漸產生。神經元間的電偶聯增強,使神經元的隨機自發閾下放電能夠更加同步且增強,下橄欖核產生1~3 Hz左右的非周期性的微小震蕩電位,經過小腦的適應性調整,電位幅度增大且平滑,引起眼顎肌肉震顫。
治療及預後怎麼樣?
HOD的對症治療仍缺乏顯著有效藥物。個案報導中,氯硝西泮、卡馬西平、5-羥色胺、苯海索能夠部分控制症狀,但缺乏隨機雙盲試驗。Shaikh等推測能夠增強GABA能抑制效應的藥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侖、撲癇酮、託吡酯)或者能降低穀氨酸能興奮效應的藥物(託吡酯、美金剛)或者減少電偶聯的藥物(奎寧、甲氟喹、生胃酮),可能減輕HOD的症狀。多數HOD的眼顎震顫持續終生,部分數十年後可緩解,可能與下橄欖核內神經元不斷死亡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