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是什麼?病因、病理機制、診療均有!

2020-12-22 健康界

                                        經典病例

患者老年女性,61歲

主訴:一過性意識喪失1年,右側肢體抖動5月。

現病史:1年前活動後出現雙手麻木,後漸暈倒在床,伴意識喪失,急至當地醫院,行頭顱CT示「腦幹出血」,經氣管切開等對症治療後好轉出院,出院後遺有言語不清,雙側肢體活動障礙,右側為主,院外規律於當地康復治療,自覺雙側肢體無力等症狀較前漸好轉,可自行站立;5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站立時右側肢體不自主抖動,右下肢抖動明顯,自覺下肢無力,肢體力量較前無明顯變化,於「當地醫院」予「美多巴」治療1周未見明顯好轉,後自行停藥,後漸出現言語減少、情緒低落,予「丙戊酸鎂、一舒」對症治療,自覺症狀無明顯緩解,今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發病來,神志清,精神差,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高血壓」1年,最高「160/90mmHg」,口服降壓藥治療,日常血壓控制「130-140/80-90mmHg」。「糖尿病」8年,日常口服降糖藥治療,血糖波動「8.0-18.0mmol/L」;「子宮摘除術」12年,「氣管切開術」1年。餘病史無特殊。

查體:體溫36.5℃ 脈搏80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壓128/82mmHg。神志清,言語不清,記憶力正常,計算力正常,定向力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0mm,光反射靈敏,粗測雙眼視力正常,視野無缺損,眼球各方向運動自如,無眼震及復視。粗測雙耳聽力可。鼻唇溝對稱存在,伸舌居中。舌肌肉無萎縮。四肢肌張力減低,左上肢V級,左下肢V級;右上肢V級,右下肢III級。雙側肢體深淺感覺正常。膝腱減弱。病理反射:右側巴氏徵(+)。右側指鼻試驗欠穩準,右快復輪替試驗笨拙,雙側跟-膝-脛試驗欠穩準。右側肢體可見不自主運動。走「一」字不能。腦膜刺激徵:頸抵抗(-),克氏徵(-),布氏徵(-)。

輔助檢查:1、常規檢驗未見明顯異常。

2、入院後頭顱MRI如下:1.考慮腦幹陳舊性出血;延髓異常信號,提示雙側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2.腦白質脫髓鞘;3.腦MRA示輕度腦動脈硬化;

診斷:1、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 2、腦出血後遺症 3、高血壓2級 很高危 4、2型糖尿病

入院後完善相關檢查,結合病史症狀體徵,診斷明確,給予營養神經、改善循環,控制血壓及血糖等對症治療,病情穩定好轉,出院。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是什麼?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是一種繼發於齒狀核-紅核-下橄欖核環路區(Dentato-Rubro-Olivary Pathway,DROP)病變所引起的跨突觸變性。跨突觸變性即下位神經元損傷引發的上位神經元的數量、結構和功能改變,繼發於齒狀核-紅核-橄欖核神經通路受損後的遲發性病理學改變。1887年Oppenheim首次在屍檢中發現HOD的病理學證據。1931年Guillain和Mollaret指出HOD與齒狀核-紅核-橄欖核神經通路的損害有關,並首次對該通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該環路區也叫Guillain—Mollaret三角。

肥大性下橄欖核變性(HOD)臨床特點是什麼?

HOD患者常隱匿或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較多,包括顎震顫、眼球震顫(水平性、垂直性、旋轉性、1-3Hz,鐘擺樣)、共濟失調、復視及肢體陣攣,但不是每一個HOD病人都有上述表現。與無明確病灶的原發性顎震顫不同,HOD所表現的顎震顫稱為症狀性顎震顫symptomatic patal tremor,SPT)。

影像學檢查表現是怎麼樣的?

下橄欖核T2加權像上高信號、增強T1像上無強化是HOD的特徵性磁共振表現。HOD是一種獨特的跨突觸變性,其典型的病理表現包括:神經元肥大、胞漿空泡變性,星形膠質細胞肥大,膠質增生。可分幾個階段:

1.橄欖核輕度肥大不伴膠質反應,大約3周左右;

2.橄欖核顯著肥大(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都肥大變性),大約8.5個月;

3.橄欖核假性肥大(神經元溶解,膠質細胞肥大變性),9.5個月;

4.橄欖核萎縮是最後階段,神經元消失,在發病幾年以後。

MRI的改變與病理一致,Goyal等通過薈萃分析總結了HOD下橄欖核磁共振表現的時間變化規律分三個階段:

1)1個月後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信號增高,但下橄欖核不伴肥大表現;

2)6個月後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高信號,同時伴下橄欖核體積增大;

3)3-4年後下橄欖核體積增大緩解,T2加權像和質子像上高信號仍然持續。幾年後發生萎縮,雖然MRI上T2WI高信號持續存在,下橄欖核萎縮變得明顯。

病因機制是什麼?

HOD常見的原發疾病包括:卒中、外傷、感染、 脫髓鞘疾病、腫瘤、手術。原發疾病累及上述結構後可繼發HOD,通過Guillain-Mollaret三角受累的部位,可將HOD分類:(1)原發疾病累及小腦齒狀核和小腦上角導致對側HOD ;(2)原發疾病累及中央被蓋束導致同側HOD;(3)原發疾病累及雙側上述結構導致雙側HOD。紅核並不參與HOD的發病。

HOD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與下橄欖核脫抑制有關。下橄欖核的傳入纖維分為兩組:一組為齒狀核-橄欖核纖維,自小腦齒狀核發出,經過小腦上角和中央被蓋束投射至下橄欖核,其幾乎全部為GABA能抑制性神經纖維;另一組為脊髓-橄欖核纖維、中腦-橄欖核纖維,含有大量的穀氨酸能興奮性神經纖維。這些纖維投射至下橄欖核神經元間的樹-樹突觸,調節其介導的神經元間電偶聯,進而調 節下橄欖核的自發放電。當抑制性傳入纖維受損後,興奮性傳入衝動相對過多,導致神經元和膠質細胞逐漸肥大,異常的體體突觸逐漸產生。神經元間的電偶聯增強,使神經元的隨機自發閾下放電能夠更加同步且增強,下橄欖核產生1~3 Hz左右的非周期性的微小震蕩電位,經過小腦的適應性調整,電位幅度增大且平滑,引起眼顎肌肉震顫。

治療及預後怎麼樣?

       HOD的對症治療仍缺乏顯著有效藥物。個案報導中,氯硝西泮、卡馬西平、5-羥色胺、苯海索能夠部分控制症狀,但缺乏隨機雙盲試驗。Shaikh等推測能夠增強GABA能抑制效應的藥物(氯硝西泮、阿普唑侖、撲癇酮、託吡酯)或者能降低穀氨酸能興奮效應的藥物(託吡酯、美金剛)或者減少電偶聯的藥物(奎寧、甲氟喹、生胃酮),可能減輕HOD的症狀。多數HOD的眼顎震顫持續終生,部分數十年後可緩解,可能與下橄欖核內神經元不斷死亡有關。

相關焦點

  • 脊髓空洞症病因與發病機制
    脊髓空洞症亦稱脊髓空洞積水症,是一種緩慢進行性的脊髓變性病;以脊髓內空洞形成與膠質增生為病理特徵;肉眼觀脊髓較正常膨隆,切面可見有空洞,含黃色漿液,鏡檢空洞邊緣膠質細胞增生,神經組織變性。
  • 我校醫學部王昆教授團隊揭示piRNA調節心臟肥大的分子機制
    慢性心肌肥大及其相關的心肌重塑是發展心臟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這會導致嚴重的心力衰竭。在心臟肥大過程中,一類與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非編碼核酸(piRNA)大量表達,但是,它們在心肌肥大中的功能和分子機理仍然未知。
  • 上海健橋醫院: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是哪些
    建立了全面篩查、精細診斷、專病用藥、健康指導、防治並重、長期隨訪的一體化診療體系。   強直性脊柱炎病因有哪些?上海健橋醫院醫師介紹,我們都知道強直性脊柱炎是可怕的風溼疾病,很多人都在受它的折磨。日常生活中導致強直性脊柱炎的原因很多,所以要想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需要先了解治病的原因,那麼,強直性脊柱炎病因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 指南共識|《血管源性頭暈/眩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發布!
    血管源性頭暈/眩暈是指由腦血管病變引起、並以前庭症狀為主要表現的症候群。對於部分缺乏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徵的患者而言,其早期確診仍極具挑戰性。為此,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制定《血管源性頭暈/眩暈診療中國專家共識》,旨在提高臨床醫師對血管源性頭暈/眩暈的早期識別與規範診療能力。
  • 腦卒中究竟是什麼病?病因有哪些?
    蛛網膜下腔出血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部或腦表面血管破裂後,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相應臨床症狀的一種腦卒中。蛛網膜下腔出血佔所有腦卒中的5%~10%,,年發病率為(6~20)/10萬,最常見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腦卒中的病因有哪些?
  • 胸腔積液住院診療規範化操作細則
    PE發生的四大機制:(1)胸膜毛細血管靜水壓升高(多見於心力衰竭;(2)胸膜毛細血管晶體滲透壓降低(多見於肝硬化、腎病症候群等等所致的低蛋白血症);(3)胸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常見。見於各類炎症、腫瘤);(4)淋巴回流障礙。淋巴回流吸收,是控制胸腔液體平衡的重要機制。任何因素導致淋巴回流障礙均可以形成胸腔積液(如炎症、腫瘤、原蟲感染、外傷等等)。
  • 這份精神障礙診療規範將對患者帶來重大影響!
    像此次發布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中,就有不少我們一再強調的、患者和家屬應該掌握的知識要點。換言之,《診療規範》僅代表國內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的經驗和意見,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和家屬尤其是要對其中的一些表述和觀點保持理性。比如,《診療規範》中仍白紙黑字地註明「雙相障礙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度高達 80%」。如果不明就裡的患者、家屬看到,可能要被嚇壞了,遺傳度高達8成,那患者哪裡還敢組建家庭、生兒育女?
  • 貴州省組建高血壓性顱內出血微創診療科技創新人才團隊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柏杉)12月18日,「貴州省高血壓性顱內出血微創診療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授牌典禮暨「顱內出血立體定向微創精準治療培訓班」開班典禮在貴醫附院伽馬刀中心舉行。學術領銜人伍國鋒教授代表「貴州省顱內出血微創診療科技創新人才團隊」接牌「貴州省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診療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由貴州省科技廳批准建設,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牽頭,另外包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陽金陽醫院在內的五家成員單位。
  • 盧喜烈 張夏琳:圖解心房心室肥大的心電圖診斷
    請記住這一知識點,下面討論左右心房肥大P波改變機制時還要用到。心房肥大既包括心房壁增厚也包括心房擴張(或兩者兼有),而心房肥大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心房擴張,較少伴有心房壁增厚。對此,將2009年AHA/ACCF/HRS發布的《心電圖標準化與解析建議》中房室肥大章節提取重點,摘出要點解讀如下:①用「肥厚」取代「擴大」一詞,「擴張」強調容積增加,向心肥厚者不會出現「擴張」。心腔擴大≠肥厚。無心房肥厚或擴大者可有P波異常。
  • 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發布
    2月17日,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302醫院)教授王福生領銜的團隊,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發表了首份新冠肺炎逝者病理報告。該項病理分析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屍檢。  王福生團隊在論文中表示,總體來說,新冠肺炎傳染性很強,有一定致命性,病死率為2%。嚴重時,可導致大量肺泡損傷和進行性呼吸衰竭。
  • 支氣管擴張的機制、影像特徵和病因
    薄層CT能看到很小的小葉中央動脈,但不能顯示解析度較低的支氣管,如果有終末氣道顯示,則往往代表病理過程(細支氣管擴張)。因氣道管腔內壓力增高(如咳嗽、氣壓傷)而導致的支氣管、細支氣管擴張是可逆的,如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但真性支氣管擴張症是不可逆的。    1950年的一項對肺葉切除標本的研究描述了支氣管擴張症的幾種形態,該分型一直沿用至今。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顯微鏡下肺部在早期呈脫屑性肺泡炎和滲出性病變,病變進展有廣泛性肺透明膜形成,伴有嚴重的炎症反應及壞死,部分肺泡上皮增生融合,部分細胞胞質內含有嗜酸性病毒包涵體,肺泡腔有大量單核巨噬細胞,CD68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呈陽性。恢復期肺部呈機化性肺炎改變。電鏡下可見肺泡腔內有活躍增生的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及單核巨噬細胞,胞質有群集的病毒顆粒。 2.
  • 慢性宮頸炎的病因及防治辦法
    宮頸是個很特別的器官,位於上、下生殖道之間,是連接上、下生殖道的門戶。宮頸管的內膜由一層柱狀上皮組成。這層柱狀上皮很薄,形成皺 褶,內面有很多腺細胞,分泌粘液。這種子宮頸管的黏膜雖然不脫落,但分泌的粘液,會隨著體內激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 腺樣體肥大不治療會自愈嗎?
    腺樣體肥大是臨床上常見的兒童疾病,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腺樣體是非常重要的免疫器官,所有經過鼻子吸入的空氣都要經過腺樣體的過濾,這樣能夠阻擋細菌、病毒、過敏源以及支原體等異物的入侵。所以說,腺樣體相當於孩子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
  • 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診斷
    來源:醫脈通 病理診斷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T)診斷的金標準,長期以來,NET早期診斷比率偏低,規範化的病理診斷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新冠病理解剖報告發布,獲鍾南山叫好,讓臨床診療歡呼
    《報告》提示: 考慮影像學所見磨玻璃狀影與肉眼所見肺泡灰白色病灶對應,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 SARS 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 全世界首例新冠肺炎病理解剖結果全文翻譯
    該團隊在1月27日對一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了病理解剖。這是全世界有文獻記錄的首例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根據其報導的結果,其肺部表現為瀰漫性肺泡損傷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現。其肺部總體病理學表現與SARS和MERS相似。流式細胞術可發現淋巴細胞減少,但淋巴細胞同時也被過度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