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推薦一部電視劇《老子傳奇》: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021-02-08 與心靈有約

劇情簡介

東周末年,周室衰微,天下大亂。公元前570年,李耳在戰亂動蕩中出生,自幼父母雙亡成為孤兒,跟隨爺爺長大。李耳自幼靜思好學,一生先後拜商容、本元、紫真為師,學習周禮,感悟道德學說。公元前534年,李耳失去了爺爺、妻子婷陽,兒子李宗為了躲避追殺與老子失散三十多年,在巨大的打擊下一夜白髮。與此同時,他也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決定將自己感悟的大道思想廣傳於世。童心、馬童拜李耳為師,追隨左右。從此。李耳開始了一生的大道傳播之路。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道德經》。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所著五千言《道德經》思想博大精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識、闡道論德,常人甚難悟解。然其內容又至簡至易、樸實易行,其含概,從無至有、從絕對至相對,明晰萬事萬物先天性動後的各種生存發展狀態。內容樸實無華,治國、修身、養生、自然、軍事、哲學、社會……其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是全人類的無上之祖經,蘊育發展了我中華文明,且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內含至尊至貴、至深至奧、至簡至易的無上妙道,實為中華乃至世界人民的無上瑰寶。

此劇以聖人老子一生的傳奇經歷和周末時期亂世之紛爭的百年歷史作為兩條主線貫穿,將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顯化,使人們能從中感悟大道之真諦,體會為人之根本,行事之準則。從而教育世人尊道貴德,去欲還本,回歸自性,順應自然,和諧永存。劇情曲折,氣勢磅博,盪氣迴腸。故事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深邃的思想內含,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類歷史正劇宏片。

觀看網址愛奇藝:http://www.iqiyi.com/v_19rrbd66c8.html?vfm=m_127_bdbk


《老子傳奇》中老子求學於太乙山,紫真道人一開始留下的六句言,說其後蘊藏著深刻的道理,悟到道理就通了,通是人生真諦!

第一,治心,清靜無欲

第二,治身,皈原真柔

第三,要治世,自然無為

第四,治家,合和恆一

第五,治神,抱一還元

第六,治萬物,得一而生


中華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聖人:老子與孔子的經典對話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老子傳奇》主題曲:道在何方



你問我道在何方

大道蘊含在自然之中

笑看磨難

放下兒女情長

只為了文明與道德之光

天地有正氣 道德廣傳揚

多少英雄豪傑胸懷天下

為國為民勇於擔當

可歌可泣感動天地

啊啊啊

道在何方

道在身旁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身旁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四方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四方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你問我道在何方

大道蘊含在自然之中

笑看磨難

放下兒女情長

只為了文明與道德之光

天地有正氣 道德廣傳揚

順應自然萬民和諧

有了道德國家富強

道在何方

道在身旁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身旁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四方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道在何方

道在四方

就在我們追尋的路上

追尋的路上


相關焦點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結合上下文,我們來理解一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因此,有道的人會堅持以「道」作為基本原則,成為天下萬物萬事的法式、模範。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聲顯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勳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和地位,並且更加長久。所以,不與他人相爭,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自己相爭。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正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其意是,我有仁慈、儉嗇、不敢在天下爭先三大法寶。因不居前爭先所以才成為眾人擁戴的官長。如何理解「不敢為天下先」韓非在《韓非子·解老》篇中對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進行了詮釋:「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聖人盡隨萬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
  • 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而能保持擁有一顆平常心,其實就是一種大智慧。換句話說,想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就要有與世無爭的思想。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想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那我們就繼續看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
  • 《葉問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般來說,武俠電影與小說,基本不外乎爭霸、歸隱、復仇、奪寶四大敘事主題,而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葉問,在黃百鳴監製的《葉問》系列電影裡,卻是以「不爭」而立德、立功、立言,本來很可能是傳統社會的遺老遺少卻成為香港現代文明中的「三不朽」代言人之一,葉問的人生要義足以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對於《葉問三》的觀感與體悟,更多是從傳統文化這塊說起。
  • 老子說道「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小成大」的智慧太深刻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可謂是《老子》(也叫《道德經)一書中的經典,細細品味一番,就這句話的內容本身來說,它其實是在暗示我們「道」之所以偉大的「秘訣」,因為道「不自為大」。但「盡信書不如無書」,透過文字,我們能獲得更多東西。
  • 《老子傳奇》電視劇全集
    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人,是自漢、唐開始隆重紀念的一位李姓先祖。
  • 清代最完美的男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而能當上崇文門監督的那一定是皇帝最可靠、最信任的人。一人能做一次崇文門監督,可謂一輩子錢財用不盡,後來的那王那彥圖曾在光緒時擔任一次崇文門監督,從中搜刮的銀子不計其數。大清各地方的稅官,一任只能一年,按規定交完與前一任相等的稅銀之後,剩下的全部可入自己的腰包。所以,官員們都知道稅官是肥缺,一任只一年,就能搜颳得盆滿缽滿。
  • 老子名言100句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道教大型史詩巨製《老子傳奇》電視劇全集(建議收藏)
    世人稱其為「老子」。老子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周宮王子為了爭奪王位的血腥慘殺及殘酷的鬥爭,老子立志要尋找出一條治國救民之路。為此,他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開始了學道、尋道、悟道、傳道,並廣泛傳播道德思想。經尹喜多次邀請,老子為人類留下了一部傳世經典,即人們熟知的《道德經》。
  • 【書刻有道】精選《老子名言100句》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 老子論「夫唯不爭,是以不去」的道理
    老子是通過水與道的品德來說明這個道理的。「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者,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海洋善為百川之下,所以才能匯聚百川之流而為百川之王。
  • 天地有情天地老,聖賢無私聖賢成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接上一章「穀神不死」展開「長生」,既然天地與世間萬物皆為大道所生,二者根本亦皆為元氣,為什麼天地能夠長生,人就不能呢?
  • (老子)不敢為天下先!故成「天下第一」,人生要勇敢贏自己!
    老子,在其《道德經》中有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然而,不敢為天下先的老子,卻在唐高宗的《先老後釋詔》中因一語:令老先,次孔,末後釋」,成為「天下第一」,在這個排序中道教為第一,故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典型的一個事例。思維二:天長地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人最高級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老子認為,在世間萬物裡,唯有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水,象徵著人類最高尚的品德修養。上善若水,一個人最高級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在自然界,萬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長,只有水不與萬物爭高處,永遠都是往低處流。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出處:出自《管子·形勢解》。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