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挺身是增強核心和上身的運動能力的好動作。許多人將伏地挺身納入他們的日常鍛鍊中。每日伏地挺身的好處包括改善肌肉質量和心血管健康。
伏地挺身是一種力量鍛鍊方法,主要激活手臂和肩膀的肌肉,但它們也接合核心和腿部的肌肉。因此,伏地挺身有益於增強全身力量。本文重點介紹日常伏地挺身對身體的影響。涵蓋了收益和潛在風險。還將討論你是否應該每天做伏地挺身。
伏地挺身對加強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特別有效
肩部區域的肌肉和腱負責將上臂骨骼保持在肩窩中。逐漸增加伏地挺身的數量可以強化肩骨周圍的肌肉,但超重的話可能導致肌肉和肌腱受傷。
伏地挺身有幾種不同的變化形式,每種類型都以不同的方式激活肌肉。
它們對不同肌肉群的影響:
標準伏地挺身:雙手分開與肩同寬,並與肩膀成一直線。上身或軀幹與腿對齊,並且整個身體保持僵硬。寬距伏地挺身:雙手之間的距離是標準的兩倍。窄距伏地挺身:雙手位於胸骨或胸骨中心下方,每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接觸。向前伏地挺身:兩手分開與肩同寬,但在肩前20釐米。向後俯臥:雙手分開與肩同寬,但在肩膀後方20釐米處。(ps還有很多變式都是由這幾種演化而來的,就不做一一說明了)
標準伏地挺身使肱三頭肌和胸大肌或胸小肌的活化最大。窄距和寬距伏地挺身可以使腹部和背部肌肉的最大活化。向前俯臥激活肌肉群的總數最多。向後伏地挺身最適合嘗試增加三頭肌和胸上肌的大小和強度。
與大多數鍛鍊一樣,伏地挺身可能會增加某些受傷的風險
使用不當姿勢會導致許多傷害。如果不確定如何進行伏地挺身的各種變化,你應該老實做好基礎的,總體而言,運動的好處往往大於風險。但是,進行每日伏地挺身的一些潛在風險包括:
一,達到健身的瓶頸期
每天重複相同運動的人們會注意到,時間越長它變得越來越困難。就是達到了健身瓶頸期。這表明肌肉不再發育。為避免達到健身瓶頸期,你應將各種鍛鍊納入其健身常規中。這樣做會激活許多不同的肌肉。
熱衷於維持肌肉的人們可能會從有氧運動中受益。理想情況下,全面的鍛鍊計劃還應包括以下類型的鍛鍊:
核心訓練平衡訓練伸展運動力量(阻力)訓練
二,背疼
某些伏地挺身變體,例如前後伏地挺身,會增加下背部肌肉的激活。這可能會導致下背部疼痛和不適。伏地挺身還會導致脊椎的椎間關節暫時受壓。過度的負重鍛鍊可能會導致椎間盤的磨損,導致疼痛和僵硬。
三,手腕疼痛
有些人在進行伏地挺身等負重鍛鍊時會感到手腕疼痛。大多數疼痛發生在腕部的後部。第二個最常見的疼痛原因是韌帶局部撕裂。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異常是否是重複負重運動的結果。
但是,伏地挺身過程中手腕疼痛的人應該去看醫生。
四,肘部受傷
有三種不同的伏地挺身速度:快,中和慢。更快的俯臥速度會在肘關節,韌帶和其他周圍組織上產生更大的作用力。會增加這些結構受傷的風險。伏地挺身速度越慢,肌肉的激活程度就越高。
總體而言,慢速伏地挺身較安全,更可能導致肌肉發育改善。
總結
每天做伏地挺身可以幫助增強上身的肌肉張力和力量。其他潛在好處包括改善心血管健康和更好地支撐肩關節。但是,每天練習伏地挺身確實會帶來一些風險。這些包括下背部疼痛,手腕疼痛和肘部損傷。可以通過學習要結合的伏地挺身變體的正確動作來降低這些風險。
每天選擇練習伏地挺身的人也應該嘗試進行其他形式的鍛鍊。這可能比單獨伏地挺身提供更大的整體健康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