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12-28 大河旅遊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記者了解到,這隻距今13500年的微型鳥雕像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是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後,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組負責人、中國古人類-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這是一項有關遠古人類技術、思維和審美追求的重要考古發現。

這隻雕刻鳥身長2.1釐米、高1.2釐米、厚0.6釐米,保存十分完整,顏色呈灰褐色,表面光滑,局部顯示清晰的雕刻痕跡,已經形成化石,有很強的吸水性。它以均勻燒烤過的鹿角為材料,用細石器中的雕刻器精緻雕刻而成。雕刻藝術高超,手法精湛,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翅膀部位刻線寓意羽毛,非常細緻,栩栩如生。

高星說,微型鳥雕小巧玲瓏、造型生動,反映了古人類精湛的雕刻技術和對自然形象的細緻觀察與高度模仿、創作能力。如能對推定的年代加以測定、確認,對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水平、審美和意念表達能力,以及區域間人類群體的遷徙與交流等更為重要。

研究基地負責人、考古領隊李佔揚研究員表示,雕刻鳥的足部前後兩端刻有對稱的凹槽,形成很平的底座。如果將鳥放置於平整地面上,可以平穩站立且能讓它轉動,說明當時人類已熟練掌握了重心平衡的原理。

據了解,立體雕刻藝術在西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屢有發現,有的早於靈井細石器所代表的時代,有的時代則與之相當。如德國奧瑞納時期(距今3.4萬年至3萬年前)福格爾赫德遺址,發現了用象牙製作的極小的馬和猛獁象;法國西南部馬格德林文化(距今1萬多年)馬齊洞穴遺址中,出土了不少雕刻的人頭側面像。

此外,與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一起獲得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還有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發現的木乃伊彩繪木棺、使用碳十四測年法測定陶器的年代、北歐和格陵蘭島最大規模的維京人DNA研究項目、墨西哥發現的第一批被奴役非洲人的遺骸、土耳其發現公元前8世紀盧維文刻銘、義大利羅馬發現羅穆盧斯的神龕、美洲土墩建造者的傳統習俗、墨西哥發現最古老的瑪雅神廟、以及英國倫敦發現最古老劇院。

相關焦點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原標題: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圈閱2020|「挖土君」厲害了,看看今年挖了啥
    臨近年底傳出消息,美國《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入選獲評。今年6月份,一則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的考古成果發布,公布一項在中國河南的重大發現——微型鳥雕像(簡稱「靈井鳥雕」),據稱,這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國雕塑品,將中國雕塑藝術歷史向前推進8000多年。
  • 淮陽平糧臺正式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5月5日下午,備受關注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經評委會對進入終評的20個項目進行評審和投票,河南周口淮陽平糧臺城址正式成為2019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 從靈井鳥雕看「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許昌人」遺址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西部,是我國首次發掘的以泉水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2020年12月,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Archaeology雜誌將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發現的「靈井鳥雕」列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稱其為「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靈井鳥雕」所釋放出來的文化信息,有助於我們揭示這一時期「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3月29日,為期兩天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結束。經過20個入圍項目匯報人以項目時代早晚為序進行的各20分鐘終評展示和評委、學者提問,評委會經過評議和投票,產生出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學是用實物研究人類古代歷史的專門學科,實物資料的獲得又是通過考古發掘和考古調查獲得的。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陝西寶雞: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
    近日,從國家文物旅遊局官方網站獲悉,麟遊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選項目。 據了解,九成宮4號殿是目前我國隋唐時期保存基本完好、體量最大的石構高臺式殿堂遺址。九成宮考古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至1994年,其間,37號殿址曾入選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9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啟九成宮考古發掘項目,至2020年8月,考古工作者對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一批新發現破土而出。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項目入圍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2月25日揭曉!
  • 文物大省名不虛傳:山西又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於2020年5月5日下午揭曉,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是成功入圍,這是山西第16次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年度評選。西吳壁遺址是夏商時期的煉銅遺址,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夏商時期的大型煉銅遺址。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為(按年代早晚排序):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  「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  ……  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豐富了歷史內涵  活化了歷史場景  理解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筆記君整理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相關資料,一起欣賞感悟!
  • 重磅|2016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經過4月11日全天、4月12日上午的項目匯報和答疑解惑,4月12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專家講述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
    河南省文物局供圖 中新網鄭州4月23日電(劉鵬  梅志剛) 22日,一場以「啟封中原記憶,感知河南考古」為主題的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河南博物院拉開序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業界專家學者向社會公眾集中披露了鄭韓故城遺址、洛陽東漢帝陵等考古新發現。官方表示,此舉旨在讓考古走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希望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關注考古,並參與到文物保護事業中來。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5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2019年古希臘考古十大發現
    阿索斯獅子雕像。圖源:土耳其自由報新聞網土耳其阿索斯發現希臘化時期的獅像土耳其考古學家在恰納卡萊省發現一尊獅子的雕像,可追溯至希臘化時期的古希臘城市阿索斯(今土耳其的貝赫·拉姆卡萊)。這尊雕像發現於一棟建築的考古發掘中,該建築曾在大約兩千年前充作客棧。
  • 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作品揭曉 見證年度文物輿論焦點
    作者:文宣近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舉辦的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結果揭曉(名單附後), 62篇(組)作品脫穎而出,獲評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結果覆蓋均衡經專家評議,62篇(組)作品獲評2020年度文物好新聞推介,含特別推介作品3篇;單項推介作品56篇,其中報紙期刊類39篇、廣播電視類7篇、網絡類5篇、媒體融合類5篇;優秀組織保障推介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考古遺址,後續均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例如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它的古城遺址和外圍水利工程曾在2007年和2015年兩次入選全國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2009年,上海大學羅宏才對石峁遺址進行了調查,採集到石人頭雕像1件,並對當地村民、榆林地區收藏家進行了走訪,見到了20餘件造型獨特的石雕或石人頭雕像[11]。作為一種世界性的原始樂器,石峁口簧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豐富,形制完整,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口簧,是世界音樂史的重要發現,為探討早期人群流動及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線索[14]。
  • 西安市閻良區發現「秦國後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4月-1981年12月,在劉慶柱、李毓芳先生的帶領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對櫟陽城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確定了櫟陽城遺址的南牆、西牆,發現了大量的道路、建築遺址,並開展了太上皇陵考古,雖因當時地下水位甚高,未發現北牆、東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