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部還珠格格勾起了人們對乾隆的女兒的興趣,無論是活潑愛鬧騰的小燕子還是溫柔嬌俏的夏紫薇都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還珠格格》開播20年後又重新被湖南衛視搬上了屏幕,更是引起了人們對乾隆女兒的討論。下面小史就來講一個疑似乾隆女兒遺落人間並下嫁到孔府的故事。
去過曲阜孔府「于氏牌坊」時,導遊都會講一個傳奇故事。話說乾隆有一位女兒,非常漂亮就是臉上長了一個大黑痣。方士之人說這個痣位置不好是大兇,弄不好會死於非命,只有把公主嫁到一個富貴於王公的貴族,才可化兇兆為吉相。乾隆特別疼愛這個女兒,對此十分苦惱,這世上哪有比王公貴族富貴的?這時下面一位大臣想到一個好主意,他建議將公主嫁給孔府。乾隆一拍案,對啊,孔府為孔聖人之後,萬世富貴之家,儒家聖地,可以說比王公貴族還富貴。正好第71代衍聖公孔昭煥之子孔憲允,工書、畫,善寫蘭,年齡與公主相仿,又是嫡長子,將來世襲第72代衍聖公之職,為理想公主駙馬。於是乾隆召見了孔憲允,並且非常喜歡他,贈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孔憲培。
但是還是有問題?因為清朝祖制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民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皇族了。公主肯定不能明著下嫁到孔府的。於是乾隆想了一個「聰明」的辦法,把女兒把繼給大學士,兵部尚書于敏中為義女,愛新覺羅改姓於。這樣一變通,乾隆的女兒就可以嫁進孔府了。後來于氏嫁給了衍聖公孔憲培,誥封一品夫人。乾隆在京城,時間一長,思念愛女,於是八次到曲阜孔府看望他的女兒。
這個故事頗為傳奇,與《還珠格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此人們還找了不少證據來證明。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迎親規模宏大。據記載孔府迎娶于氏時,隊伍絡繹不絕,皇室成員,朝中大臣,顯赫達貴,宮室太監,親臨或者派親信之人於孔府致賀。數月後,還仍有禮品陸續送達孔府。排場之大,絕非一般大臣之家所能講究的。第二,歷史上乾隆去曲阜孔府的次數竟然達八次之多。第三,孔慶鎔的畫像。于氏逝世後,第73代衍聖公孔慶鎔(嗣子)在孔府東學建立慕恩堂,內有72代衍聖公孔憲培夫婦及其嶽父于敏中等人畫像,並依孔憲培于氏夫婦畫相,請南方匠人,刻有兩木人,面貌逼真,大小於真人無異,且身著官服,內置兩女僕,日日茶水飯食服侍。如此慕恩孔憲培于氏夫婦及其嶽父,有何暗喻呢?
于氏坊
但是經小史多方考證,發現其實這個故事也只是民間傳說罷了。第一,清朝滿漢是不通婚的。公元1644年,滿清在吳三桂的幫助下入關,君臨天下。入關後,立刻就實行剃髮稱臣等多項民族歧視政策,其中就包含禁止滿漢通婚。如果說于氏是旗人,是絕對不允許嫁給漢人的。縱觀清一朝,公主下降漢臣,僅有一例(也有幾位是認做義女而嫁出的,非皇室血脈),那就是清太宗皇太極十四女在順治十年(1653)13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也就是鹿鼎記中建寧公主原型)。但後因吳三桂起兵反叛,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而這位可憐公主卻活到了63歲。第二,于氏未有皇室玉碟。清朝內務府負責皇室內務,依清律,皇子皇女出生,必建有玉牒(類似今戶口)。乾隆先後冊立皇后三人,加上妃嬪所生,共有十個女兒。其中五女夭殤,五位各有所處。清朝有嚴格的玉牒制度,即使皇室有犯大逆之罪者,也保有其玉牒。于氏如為乾隆之女,內務府應當建有她的玉牒。但是清史專家查不到她的玉牒,這就只有一種解釋,于氏非乾隆之女。第三,于氏在孔府內的地位。72代衍聖公孔憲培1793年去世,沒有子嗣,過繼胞弟孔憲增之子孔慶鎔為子,年方六歲尚幼。于氏為母之儀,主持孔府內務。據孔府檔案記載,于氏婆母程氏向山東巡撫狀告于氏的訴狀,內有于氏早晚不向其請安之詞,于氏遭到山東巡撫斥責,責令其改正,以孝行義。依據清朝禮儀,公主尊位,僅次於皇帝皇后,王公大臣路遇公主,都須下馬落橋,而讓行之,甚至衍聖公本人,也須跪拜公主,小心服侍,恐有得罪之處。如果于氏貴為公主,程氏敢告公主嗎?這位巡撫也未必有兩個腦袋吧!所以于氏絕非乾隆之女。那為何會出現那些所謂的證據呢?小史來一一解答。
第一,孔府迎親規模為何如此宏大?其實這與于氏身份有關。于氏的父親叫于敏中,乾隆時期任首席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上書房行走,四庫全書館正總裁等職,其人剛正不阿,才智過人,行事檢點,工於書法,作文賦詩,常常即興而為,文筆過硬,深受乾隆喜歡。且其人與乾隆私交甚篤,無論乾隆到哪那都是御前最顯眼的人物,朝中許多決策都是採納他的意見作出的,可以說是當時朝野盡知的京中第一漢臣。這樣一位寵臣嫁女,誰家不巴結,另外孔門聖人之後的面子也是很大的。衍聖公孔憲培是乾隆喜愛之人,于氏又是乾隆愛臣加好友于敏中的愛女,奉旨成婚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滿朝大臣哪個不想去喝杯喜酒呢?
第二,乾隆為何偏愛孔府?滿清入關後為消弱漢族的意識形態,依據旗人生活習慣,頒布剃髮稱臣等系列民族歧視政策,全面否定了以儒家文化為砥柱的漢文化,此舉措造成嚴重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的衝突,加劇了旗漢兩民族的矛盾對立,反抗人士此起彼伏,對清朝統治極為不利。清朝中期,滿清上層認識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穩定統治的重要基礎,於是積極調整對漢政策,由抵制到合作,恢復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把儒家文化同旗人文化相結合,制定革新有利於國家統治的重要措施。儒家文化的精神偶像則是孔子,抬升孔子的政治地位,會向漢人傳遞出,對儒家文化重視的信號,對孔子重視程度越高,越發彰顯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優撫民眾。於是清朝皇帝,多人,多次駕臨曲阜,拜謁孔子,封帝師,尊萬世師表,加冕封王。乾隆八次去孔府也只是為了維護他的統治,而不是去看愛女。
第三,關於73代衍聖公孔慶鎔對于氏的尊崇問題。孔憲培和于氏成婚後,兩人未生育子女,於是過繼胞弟憲增之子孔慶鎔為繼子,後襲封第73代衍聖公。孔憲培去世時,孔慶鎔年方6歲,于氏做為繼母,主權孔府,對孔慶鎔也多有照顧。孔慶鎔做為他人之子,過繼孔府,成為權傾顯貴達人,歷史的偶然性改變了他的命運,實現了他人生最大的夢想,難道不應該感恩嗎?由他主持下,建立慕恩堂,紀念繼父母,也可向世人及家族人士昭示,自己以孝行義,不忘恩情,展現自己的情懷。
于氏為乾隆之女終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如同還珠格格一樣為後人附雅的故事,亦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特別的宣傳。公主貴,則孔府貴。演繹公主下嫁孔府這麼一個美麗的傳說,來彰顯孔府的地位,始終無以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