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爸爸課堂」的芳容
實習日誌
張晴晴
說來也巧,我和小芳芳的微信從未有過一次即時對接,這次居然無縫銜接,打開語音一聽,原來是戴老師的爸爸課堂開課了,哈哈,終於有機會一睹芳容了,原先可都是在戴老師的朋友圈裡才能看到。急急忙忙下樓來,一路緊趕慢趕,還是耽誤了時辰,臨近教室時,隔著門就已經感受到了課堂的活躍,我小心翼翼的推開門,去感受爸爸課堂不一樣的風採。
今天的爸爸課堂來的是一位廚師爸爸,為孩子們講解孔府菜,那一道道美食,看的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肚子都餓了,一雙雙的小眼睛緊緊的盯著屏幕,發出一聲聲的驚嘆,當然我們的爸爸課堂的爸爸可不是只給大家帶來了誘人的美食圖片,還為孩子們奉上了一場知識盛宴,不僅為孩子們講解每一道菜的原料,還為孩子們講解每一道美食背後的歷史傳說。說到金鉤掛銀條這道菜時,為學生講解了這道菜名的由來,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來曲阜,宴席期間他什麼菜也不想吃,就想吃點素菜,當時孔府的廚師就隨即抓了一把綠豆芽,去掉頭和尾,加入蝦米,深的乾隆皇帝的喜愛,賜名為金鉤掛銀條。各式各樣的菜品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傳說讓人嘆為觀止。最後爸爸為孩子們講解均衡飲食,要多吃點什麼,少吃點什麼,告誡孩子們不要挑食。一節課的時間總是太短暫,下課鈴響了,活動結束了,爸爸熱情的為孩子們分發禮品,孩子們的臉上還存在著未消失的興奮,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這樣的知識是孩子們在課堂中學不到的,這樣一堂課為孩子們打開了新天地,可能孩子們太過驚訝,課堂中時時會爆發討論聲,戴老師就會拍拍手,示意孩子們安靜下來,認真的去聽,教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即使很激動很開心也要把握度。我覺得爸爸課堂讓爸爸們走上講臺,能讓爸爸們體會到老師講課的不易,能使班主任與家長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也能增加孩子們對爸爸的崇拜感,原來我的爸爸這麼厲害,懂這麼多的東西。最後戴老師告訴學生們,今天這位爸爸為我們介紹的不僅是一道菜,更是背後的文化,讓學生們搜集關於孔府菜的故事,作為對爸爸最好的回饋,教孩子們學會感謝,更讓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
還有一點就是爸爸給的蛋糕超級好吃,謝謝這位可愛的爸爸。
「爸爸課堂」原來是這樣呀!
馬曉芳 10月24日
今天,我一收到聽課的消息,就急匆匆的走向了二年級一班。在路上,我想終於可以見識到「爸爸課堂」是怎樣的了,這可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呀,新奇充滿其中。一走進「爸爸課堂」,我就感受到了課堂中充滿了歡聲笑語,大家都帶著新奇的目光去看今天這位「爸爸」給我們介紹的美味而高顏值的菜。
今天,這位「爸爸」為我們細緻的介紹了有名孔府菜,講了菜的來源及做法。雖然我在曲阜生活了六年,但僅限於聽說過孔府菜,這麼近距離了解孔府菜還是第一次呢。這位「爸爸」介紹的菜品可真多呀,有十多種呢,有孔門豆腐、詩禮銀杏、陽關三疊、蔥油紅魚、金鉤掛銀條、神仙鴨子、帶子上朝等。還有些菜,我光顧著用眼睛和耳朵去享受了,都忘了把它們記下了。你可不要取笑我,同學們看到這些菜,也激動的哇哇叫呢,高興的手舞足蹈。你也不要覺得只有這些菜的名字充滿了詩情畫意,它們的模樣同樣讓你歡喜不已,垂涎三尺。這位「爸爸」在講述菜的過程中,還著重講述了菜名的來源。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向孔雀開屏一般美麗的、顏色鮮紅的蔥油紅魚。蔥油紅魚的名字來源於孔子的兒子孔鯉。相傳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國君非常開心,於是就賜給了孔子一條大的鯉魚。為感謝國君,孔子遂為兒子取名為孔鯉。為避開名諱「鯉」,後人於是把鯉魚這道菜命名為蔥油紅魚。還有許許多多的菜的故事呢,我就不一一介紹。 聽了一節「爸爸課堂」,我感覺既享受了菜的魅力,又陶醉在菜名背後的文化中。「爸爸」不僅介紹了讓人口水直流的菜,還倡導同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做一個健康的小吃貨。這真是有趣又有意思的一個課堂呀。
在眼饞菜的過程中,我也沒忘了觀察老師和同學們的反應。每當「爸爸」介紹菜的時候,都能引起同學們的陣陣歡呼,同學們的歡呼聲簡直要把屋頂掀翻了。在看到菜的時候,同學們談論的氣氛特別的熱烈,興趣高昂,紛紛猜測這是怎麼做,用什麼做的,自己是否吃過等。同學們的熱情反應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陣陣嘈雜聲,這時有些同學自發的拍手示意其他同學保持安靜,一個同學的拍手陸續帶動其他同學的拍手,有時老師從旁輔助,慢慢的同學們就可以形成一種默契,那就是拍手意味著要保持安靜。拍手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不影響正常的課堂秩序,也可以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自主管理自己的默契感、主動權,學生從中感受到自己調節課堂氣氛的愉悅感。在「爸爸」講述完菜後,戴老師做了一個小總結。在總結中,戴老師評價了同學們的表現,點明「同學們表現的很熱情,但太過了」。戴老師告訴同學們,尊重一個人就是安靜的聽他講話。這樣的做法可以告訴同學們要尊重他人,在不經意間加強同學們的修養,培養學生們的敬人之心。同時,戴老師還引導同學們感謝這位「爸爸」的付出,意在培養學生們的感恩之心。生活正是需要這種敬人於感恩之心呀。
孔府菜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更重要的是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氣息。一個菜名的背後是文化的積累,人民的智慧,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從一個菜中,可以窺探到歷史的延續。我們在品嘗菜的過程中,更要邊吃邊享受「知識」。我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做文化的傳承者,不要做吃的奴隸。
「爸爸課堂」開課啦
張菊平
今天被戴老師邀請去聽爸爸課堂,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接觸爸爸課堂,所以是懷著好奇、、期待、未知的心情去聽的,一進門兒就看到爸爸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課前準備,孩子們也顯得異常興奮。
今天主要講的是孔府菜,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說來汗顏,雖然這是在曲阜待的第六個年頭,但是我只聽過孔府菜這三個字,沒見過更沒吃過,這堂課我是以一個真正的學生的身份來聽的,所以我認為今天的實習日誌不應該叫聽課體會,而應該叫上課體會。
這堂課主要講了八大菜系、魯系中孔府菜的構成、孔府菜背後的小故事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健康飲食,從提綱就可以看出爸爸準備的內容容量大且條理清晰,借用戴老師的一句話就是,學了陳爸爸的這堂課,需要我們花好幾堂課的時間去補課。令我們垂涎欲滴的圖片背後是一個家族幾千年傳承的飲食文化,不由讓我肅然起敬。「吃要有吃背後的文化,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的確是這樣,現在我們很少靜下心來去仔細的品味食物,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它是怎麼來的?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很多時候只能與快餐相伴,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少了很多趣味的。記得之前一位友人曾經和我說「你要看我過得好不好,不用問,和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如果我連吃飯都不講究了,那證明我過得真的很槽糕。」當時非常不理解,現在忽然有些明白,和工作、學習一樣,吃飯也是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我們常說要認真生活,如果我們吃飯只為果腹,又怎對得起認真生活二字。
在課堂上,陳爸爸講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特別棒,他說:「等你們以後出去上大學了,別人問你老家是哪的?這時候你可以很自豪的告訴他,我的家鄉是曲阜,我們那有孔府菜。因為今天你學過了,你了解,你知道這些文化。」其實這堂課對於我來說不僅是一種體驗,更是一堂文化的傳承課,在課後,我訪談了陳爸爸,在問到上了這節課有什麼體驗這個問題的時候?陳爸爸說:「因為現在知道孔府菜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還有的人說這是騙人的,真正會做孔府菜的也很少,到了他們這一代我感覺知道了解會做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覺得很開心能用這個機會去讓孩子們多了解一些方面的知識和文化。」其實陳爸爸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能感受到話語裡的些許無奈和悲傷,因為聽到這些話,我內心非常難過。我本人非常喜歡歷史還有傳統文化,每當新聞裡播報我們中國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消失,無人傳承,那種心情真的很難用語言去表達出來。中華文化是我們華夏子孫的根,是我們的精神脊梁,比起物質性的東西,我一直以來都是更看重這件事或者這個物品它背後的文化價值,因為它塑造的是我們民族的品格。我覺得在這堂課上,戴老師有句話說的讓我肅然起敬,深受震撼,老師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我覺得這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彰顯了我們的眼界和胸懷。
很感謝有這樣一次機會去學習、提升自己,我想以後如果我有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會採用類似的形式讓更多的家長參與課堂,了解、親身體驗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傳承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