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力大學教師打造跨越國境和時差的「雲端漢語課」

2020-12-28 未來網高校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會榮)線上教學開展以來,上海電力大學教師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為身在世界各地的該校留學生能夠更好地在線學習做出了不懈努力。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教研室承擔著該校留學生教學中所有漢語類、中國文化類課程的教學重任,授課對象情況複雜,課程種類門數眾多,網上教學資源少使得教學任務更加繁重。這些問題,都為同質同效開展跨國網絡教學帶來諸多難題。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教研室教師們盡心竭力的努力下,集思廣益、多措並舉,跨國網上教學中的種種困難都被逐步化解,為該校留學生打造出優質線上漢語教學。

反覆比較確定最優教學方式

由於學生個體差異較為突出,水平分類很細緻,加之網絡課程資源非常有限,故授課形式無法採用共享課,而時差和網絡技術等問題也限制了直播課的教學方式。同時,語言課教師必須在語音互動中發現問題、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並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教學節奏,但現有平臺無法滿足這些特殊要求。如何做才能既保障教學效果又能配合學校使用智慧樹平臺統一管理的要求?經過多方求教,反覆演練,人文教研室的教師們最終選擇了智慧樹、騰訊會議與微信群多平臺協同使用的方式,即翻轉課堂加在線互動相結合的形式:利用智慧樹平臺籤到,發布預習任務、學習任務、課後作業;利用騰訊會議進行課堂教學、實時互動、答疑;利用微信群隨時發送與課堂教學同步的電子資料。經過幾次實際操作,師生都逐漸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教學效率逐步提高,課堂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逐步提升。

全力以赴解決教學資料短缺難題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講,教材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身在國外的學生沒有教材,只有依靠教師花費大量精力準備的素材和資源:逐頁掃描的文件或是截屏和錄屏;選擇相關的文化和歷史音像資料;錄製大量符合學生水平和特徵的教學小視頻等等。

對給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上課的漢語教師來說,壓力更多來自語言障礙。亞洲國家的語言生漢語起步晚,英語也不能熟練使用,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缺乏有效的媒介語言。

面對面教學有很多辦法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網上教學卻無可憑藉,老師不能直觀得到學生的回應。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更充分的備課: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必須對教學重點、難點反覆推敲,預測可能出現的語言屏障,補充大量圖片、動圖作為不時之需,準備多套教學方案相機而用。需要把所有新的以及重要的知識點錄製成視頻,以保障他們多次聽講並複習鞏固。

積極主動應對在線教學挑戰

這次疫情期間,有些留學生回國了,這就產生了時差問題。尤其是對於時差7個小時的非洲同學來說,原來安排在上午的課程肯定無法正常開展。由於存在時差以及與其他課程的時間衝突問題,人文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和訴求,向學院和教務處以及研究生院申請調整授課安排,把困難留給自己。第一種方案是,徵得學生同意後,上課時間整體調整,原來安排在上午的課程,調整到下午或者晚上進行,比如研究生的《高級漢語》就做了這樣的調整。第二種方案是,分時段上課,以滿足不同時區學生的需求。教師們將90分鐘的見面課程分為2個不同時段的45分鐘:在中國的留學生可在原課程表的時間內,師生網上共同學習、討論45分鐘;回國學生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師生網上共同學習、討論45分鐘,例如本科生的《中國民俗》課程。這樣的調整,將現代科技、人文關懷和國際團結精神融為一體,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同。

實時追蹤確保教學效果

為了讓留學生學會使用智慧樹和騰訊會議,讓學生準時上網聽課、準時完成作業,教師們採取了保姆式管理策略,手把手、人盯人解決技術難題。每次上課前都要在微信群反覆提醒上課時間和操作步驟;課後反覆交代作業內容和完成時間;還邀請國交學院輔導員一起加入督促行列;同時,課後答疑隨時在線。線上課程開始後,人文教師每天除了晚上休息的時間,幾乎是全程待命,基本上是機不離手,隨時準備回復學生的問題。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教師們的傾心付出和各項措施的有序落實,網絡教學進展越來越順利,學生到課率也越來越高。後續的教學過程中,或許還會有新問題出現,但只要能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的需求,只要能有利於教學效果提升,一切努力都值得。無論有多少困難,上電教師們都無懼疫情帶來的教學挑戰!

相關焦點

  • 跨越萬裡、跨越時差 這堂課不一般
    北京時間晚上7點,上海交大醫學院2019級臨床醫學八年製法語班的同學們準時登錄了Zoom視頻會議平臺,而遠在法國的伊芙·波拉贊此時正是中午時間,這是一堂跨越萬裡、跨越時差的「雲端」法語課。
  • 克服時差的雲課堂 上海交大醫學院的這堂法語課很特別
    圖說:跨越時空的雲端法語課 上海交大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供圖(下同)北京時間晚上7點,上海交大醫學院2019級臨床醫學八年製法語班的同學們準時登錄了Zoom視頻會議平臺,而遠在法國的伊芙·波拉贊(Eve POLLAZZON)此時正是中午時間,
  • 停課不停學 上海電力大學數理師生全力備戰線上「雲課堂」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特殊時期「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相關要求,上海電力大學迅速響應,積極應對,針對延遲開學期間的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和安排,鼓勵各二級學院和任課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採用線上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確保疫情期間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 上海交通大學傾力打造教師教學發展交流平臺
    2020年7月3-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中國高校第二屆教學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本屆年會主題為「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副教務長吳靜怡出席會議。來自全國525所高校的4719名高等教育學者、教師及教學發展人員報名參會,通過網絡相聚雲端,共話教學學術,造就了一場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雲上盛會。
  • 讓家國情懷在「雲端」流淌 上海高校構建「雲上思政」大格局
    有思政課教師表示,這場全國同舟共濟正在迎戰的疫情,就是思政課最鮮活的教材,一個個抗擊疫情的「戰場」,就是當下最深刻的課堂!整個2月,上海大學數千名任課教師日夜奮戰,開展在線課程平臺資源建設,不少課程以抗「疫」實踐中彰顯出的奉獻精神、奮鬥精神、科學精神、法治精神等為依託,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厚植學生愛國情懷,激發青年使命擔當。
  • 大學雲端開學 直播課效果到底如何?
    對於大學生來說,雲端課堂的形式比較單一,主要通過直播課來實現。有人說直播課效果有限,效率不高,也有人說直播課可以讓學生打破界限、暢所欲言。2月27日,全國大部分高校雲端開學,直播課效果到底如何?一節直播課,能不能專心聽完?記者日前採訪了高校師生和家長。
  • 浙江財經大學這位老師把「現代漢語」課上活了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張可寧 通訊員 王顯 何欣雨)這幾天,浙江財經大學2020文學3班的劉鑫越、鄔亦墨他們正忙著修改他們的「吳語譯」APP商業計劃書,準備參加學校的創新創業大賽。這是一款鄉村旅遊方言翻譯軟體,要實現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轉化,這個設計是他們「現代漢語」課的作業。
  • 智能手環、AR眼鏡實時監測電力設備,5G、北鬥導航技術打造雲端保電...
    今天上午,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召開第三屆進博會供電保障誓師大會,標誌著進博會保電各項工作已一切就緒,上海電網正以最佳狀態等待投入進博保電實戰階段。  「旗幟領航,決戰進博!我們準備好了!」在位於進博會綜合服務保障基地的誓師大會現場,由200多名保電人員組成的隊列齊聲高呼誓言,昭示了國網上海電力以最高標準完成本屆進博會保電重任的堅定決心。
  •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成立專委會 冀壯大國際漢語教師隊伍
    中新網上海12月12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2日獲悉,在上海舉行的國際中文教師專業發展專題報告會上,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是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首個掛牌分支機構,秘書處設立在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另設上海師範大學青年學院是我校與共青團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養高層次青少年教育與研究人才的二級學院。上海師資培訓中心、上海市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部等機構也設在我校。學校還建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老年大學。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1444人,研究生5258人,夜大學學生11960人。建校60年來,學校培養了20餘萬各級各類人才。
  • 「我們在世界各地學漢語!」 這所高校留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只為同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姚敏明達達在喀麥隆上網課周一至周四下午1點,喀麥隆時間早晨6點,遠在喀麥隆家中的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漢語進修留學生達達都會早早起床守候在電腦前,點擊老師發布的籤到小程序籤到,進入「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習中文課程指定章節,再參與隨後的在線輔導與答疑……根據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共有
  • 方言翻譯軟體、方言點讀掛本…這位老師把「現代漢語」課上活了
    這幾天,浙江財經大學2020文學3班的劉鑫越、鄔亦墨他們正忙著修改他們的「吳語譯」APP商業計劃書,準備參加學校的創新創業大賽。這是一款鄉村旅遊方言翻譯軟體,要實現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轉化,這個設計是他們「現代漢語」課的作業。「現代漢語」課,本來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基礎課,但浙江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師劉亞輝把這門課上得有聲有色,跟實踐緊密結合。除了布置語言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作業外,劉亞輝還專門帶領同學們進行了一次校外研學。
  • 國際中文教育,是公派漢語教師安娜,用十五年時間選擇的一項事業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孔子學院公派教師安娜給出的答案是:國際中文教育。在十五載漢教歲月中,安娜將全部熱情奉獻給了三尺講臺。有人問她,這麼多年,是什麼讓你對這個行業熱愛依舊?她回答:因為學生,他們對漢語的熱愛給了我無窮的動力。我是一名國際漢語教師,從事國際中文教育工作已經很多年了。
  • 寧波雲端音樂課,央視精彩開講!
    恰逢教師節,又值新學期開學之際,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寧波交響樂團團長、著名指揮家俞峰為學生們帶來新學期第一堂音樂課,由他執棒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寧波交響樂團帶來《黃河大合唱》《紅旗頌》《我的祖國》《那段時光》《一個老師的牽掛》《我們》《我想飛》《在燦爛陽光下》等15部音樂精品,讓同學們聆聽跨越時光的音樂作品,體驗感人至深的音樂力量。
  •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基於學習通平臺的的思政課雲端教學模式
    社科體藝部全體思政課教師通過學習通雲端進行線上教學,在線輔導答疑,組織主題討論,開展雲端測試,成功實現傳統教學向「雲端課堂」的平穩轉移,推動信息技術和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形成了基於學習通平臺的的思政課雲端教學模式。一、基本情況自2018年開始,思政課程一直堅持開展混合式教學探索。
  • 歷時十個月、跨越半個地球:復旦外籍教師們的「返校」之路
    山本幸正是復旦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系的一位外籍教師。2020年的「餘額」只剩下最後一個月,但是因為疫情,山本還是沒能回到上海。儘管他覺得線上授課已經不如上學期那般困難,但想到學生們已經恢復了校園生活,山本想要重返校園的心情變得愈發急切。
  • 獲千萬級Pre-A輪融資,Super Chinese打造對外漢語教育產品矩陣
    在對外漢語教育這一賽道上,Super Chinese平臺已打造了HSK Online 和Super Chinese兩款成熟的語言學習工具產品。現在,他們希望上線新的課程內容,加碼服務端並打造出更豐富的服務體系。
  • 打造「金課」,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
    (12月17日 廣東省教育廳網站)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的通識課程因人而設、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被稱為「水課」;很多學生為了推高平均學績點,搶著上容易通過且給分高的課程,選了課並不認真學,被稱作「上水課」。長此以往,大學通識教育可能變成「雞肋」——越是水課,選課人數越多,真正有深度、有內涵的課程反而乏人問津,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影響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
  • 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讓我看到了光明未來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內外許多中文學校和漢語教育機構被迫停課,許多文化交流活動也被迫中止,人們學漢語的徵程比往年艱難了許多。疫情下,漢語還「香」嗎?停課不停學 漢語學習走上「雲端」疫情期間,海外華文教育機構在經歷了最初的迷惘後,逐步理順思路,紛紛開啟線上教學模式。「2月份教室就停用了,停課後,我們開始摸索網上授課。」
  • 上海交通大學打造「學在交大」新模式
    疫情防控期間,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中心環節的重要精神,全面落實高等學校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在新學期「停課不停教、不停學」的特殊「打開方式」下,上海交通大學積極探索「學在交大」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