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會榮)線上教學開展以來,上海電力大學教師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為身在世界各地的該校留學生能夠更好地在線學習做出了不懈努力。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教研室承擔著該校留學生教學中所有漢語類、中國文化類課程的教學重任,授課對象情況複雜,課程種類門數眾多,網上教學資源少使得教學任務更加繁重。這些問題,都為同質同效開展跨國網絡教學帶來諸多難題。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教研室教師們盡心竭力的努力下,集思廣益、多措並舉,跨國網上教學中的種種困難都被逐步化解,為該校留學生打造出優質線上漢語教學。
反覆比較確定最優教學方式
由於學生個體差異較為突出,水平分類很細緻,加之網絡課程資源非常有限,故授課形式無法採用共享課,而時差和網絡技術等問題也限制了直播課的教學方式。同時,語言課教師必須在語音互動中發現問題、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並以此為依據不斷調整教學節奏,但現有平臺無法滿足這些特殊要求。如何做才能既保障教學效果又能配合學校使用智慧樹平臺統一管理的要求?經過多方求教,反覆演練,人文教研室的教師們最終選擇了智慧樹、騰訊會議與微信群多平臺協同使用的方式,即翻轉課堂加在線互動相結合的形式:利用智慧樹平臺籤到,發布預習任務、學習任務、課後作業;利用騰訊會議進行課堂教學、實時互動、答疑;利用微信群隨時發送與課堂教學同步的電子資料。經過幾次實際操作,師生都逐漸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教學效率逐步提高,課堂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逐步提升。
全力以赴解決教學資料短缺難題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講,教材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身在國外的學生沒有教材,只有依靠教師花費大量精力準備的素材和資源:逐頁掃描的文件或是截屏和錄屏;選擇相關的文化和歷史音像資料;錄製大量符合學生水平和特徵的教學小視頻等等。
對給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上課的漢語教師來說,壓力更多來自語言障礙。亞洲國家的語言生漢語起步晚,英語也不能熟練使用,教師和學生的溝通缺乏有效的媒介語言。
面對面教學有很多辦法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網上教學卻無可憑藉,老師不能直觀得到學生的回應。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更充分的備課: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必須對教學重點、難點反覆推敲,預測可能出現的語言屏障,補充大量圖片、動圖作為不時之需,準備多套教學方案相機而用。需要把所有新的以及重要的知識點錄製成視頻,以保障他們多次聽講並複習鞏固。
積極主動應對在線教學挑戰
這次疫情期間,有些留學生回國了,這就產生了時差問題。尤其是對於時差7個小時的非洲同學來說,原來安排在上午的課程肯定無法正常開展。由於存在時差以及與其他課程的時間衝突問題,人文教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和訴求,向學院和教務處以及研究生院申請調整授課安排,把困難留給自己。第一種方案是,徵得學生同意後,上課時間整體調整,原來安排在上午的課程,調整到下午或者晚上進行,比如研究生的《高級漢語》就做了這樣的調整。第二種方案是,分時段上課,以滿足不同時區學生的需求。教師們將90分鐘的見面課程分為2個不同時段的45分鐘:在中國的留學生可在原課程表的時間內,師生網上共同學習、討論45分鐘;回國學生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師生網上共同學習、討論45分鐘,例如本科生的《中國民俗》課程。這樣的調整,將現代科技、人文關懷和國際團結精神融為一體,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同。
實時追蹤確保教學效果
為了讓留學生學會使用智慧樹和騰訊會議,讓學生準時上網聽課、準時完成作業,教師們採取了保姆式管理策略,手把手、人盯人解決技術難題。每次上課前都要在微信群反覆提醒上課時間和操作步驟;課後反覆交代作業內容和完成時間;還邀請國交學院輔導員一起加入督促行列;同時,課後答疑隨時在線。線上課程開始後,人文教師每天除了晚上休息的時間,幾乎是全程待命,基本上是機不離手,隨時準備回復學生的問題。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教師們的傾心付出和各項措施的有序落實,網絡教學進展越來越順利,學生到課率也越來越高。後續的教學過程中,或許還會有新問題出現,但只要能滿足學生在線學習的需求,只要能有利於教學效果提升,一切努力都值得。無論有多少困難,上電教師們都無懼疫情帶來的教學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