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過這些「金課」嗎?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示了2020年度一流本科課程擬認定課程615門,其中線上一流本科課程78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206門,線下一流本科課程330門,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37門。這批被喻為首批「金課」的本科課程覆蓋廣東大部分地市和本科專業。(12月17日 廣東省教育廳網站)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的通識課程因人而設、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被稱為「水課」;很多學生為了推高平均學績點,搶著上容易通過且給分高的課程,選了課並不認真學,被稱作「上水課」。長此以往,大學通識教育可能變成「雞肋」——越是水課,選課人數越多,真正有深度、有內涵的課程反而乏人問津,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影響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
淘汰「水課」已成為地方政府、高校等社會各界的共同認識。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立起教授上課、消滅「水課」、取消「清考」等硬規矩。此次廣東「反其道而行」,通過公示一流本科課程,樹立「金課」標杆,提升課堂課程質量和人才培養效能,有望一改部分高校「輕教學、重科研」的現狀,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金課」的公示對本科生群體提出了較高的標準。所謂「金課」,指的是有一定難度,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的課程,具備一定的高階性和挑戰度。隨著「金課」的塵埃落定,課程教師對於課堂設計的投入將顯著提升,高校對於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和考核標準也將進一步優化,這將倒逼廣大學生在學習上更投入,對待課程更上心、面對考試更用心。
打造「金課」、淘汰「水課」,讓教學活起來,也對廣大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期待、注入了更多動力,鼓勵他們在課程設計、講授、考查上下功夫,在走近學生、了解學生上花精力,從而做到用心打磨課程、潛心鑽研教學、靜心陪伴成長。
大學課程建設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但就目前而言,推動「金課」成為學校育人文化的常態,還任重而道遠,亟須高校一方面鼓勵院系重視教研活動,推動教師認真對待課程教學,主動拓展學術與行業、產業的對話和溝通渠道,將科學前沿和社會需求及時反映到課程內容中;另一方面提高課程建設的要求以及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要求,集中清理一批質量不高、不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通識課程,完備制度建設和評價體系,改變學校傳統的行政評教和學生評教模式,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考試為中心到學習為中心、學科為中心到專業為中心的三個轉變,讓教師有教育榮譽感,不被嚴苛的教學評價和功利的辦學追求左右。
以「金課」建設嚴格課程教學、推進課程改革,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強化教育教學的地位,完善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建設,才能真正提升大學育人「成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國夢實現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