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教養,養育嬰兒需要學習嗎?是母性本能還是要後天教育?

2020-12-22 扭筆

教養,教養,人們一直都在關注著怎麼教的問題,突然間來了一個事情,讓人們對養也不得不費一些頭腦來想了。

也是這幾天的事,網上流傳一個新手媽媽依著培訓機構訓練3個月,嬰兒在趴睡過程中啼哭不止,2小時後不幸身亡,全程目睹。細節自是不想多說,但是這裡面引發的問題以及議論,一大堆。

先是斷對錯,主錯在於母親,次錯在於培訓機構。至於罪狀,我也不想列了,一般人都能想到,這裡主要是想探究一個問題,關於養的。

我們說母性是偉大的,但是在這個事件裡,看不到,而且還刷新了下限。母性的光輝能夠讓一個母親,甚至還沒有成為母親的女士散發出來,即使是在看到別人的小孩受到委屈或者傷害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對其抱有慈愛關懷之心,更不用說是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高級的智慧生物,難道我們還不如很多動物嗎?從來都沒有見過有動物照顧幼崽照顧得死去的,幼崽的死亡基本都是外界環境,或是天敵造成,對於動物而言,照顧幼崽是本能,天生就會。可是,人類應該也是如此的,且不管後期教方面的學習,只是簡單的照顧,讓小孩健康正常的成長,還處於那麼小的生命,也不用刻意去弄什麼方法鍛鍊,等他/她長大一些了,機會多的是。

再談古代育兒,那肯定是不如如今信息資訊那麼發達,更不用說還有專門的講述怎麼照顧嬰兒的機構,嬰兒初生,是否母親就已經具備照顧嬰兒的本能?還是說,這些經驗是需要傳授的?是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那裡還是自源自婆婆?這個應當不用找專門的培訓機構去學習吧?緣自自己的母親與婆婆,經驗當然是穩當的,不會作假,但是培訓機構呢?來自他們的經驗就不能保證是否真實了。

近些年,女子未婚先孕,丟棄初生兒的現象時有發生,且先不談與其發生關係的另一方的細節,那也是有錯的,但是還是那句話---錯有主次,歸根結底主要問題還是出於己方,對待生命的漠視,對嬰兒狠,對自己的身體也不負責,哪裡來的這種認知觀?難道是教育的環節出問題了嗎?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呀!

相關焦點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學業表現、心理健康、問題行為的平均和異質性影響效應,探究我國現階段是處於「養育差異」還是已經陷入「養育陷阱」。 我們不僅要分析不同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平均影響效應,還需要深入探究不同教養方式對不同群體學生的異質性影響作用。這樣才能適切回答養育方式的階層分化是否通過對不同階層群體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作用,加劇教育和社會不平等。
  • 隔代教養真的問題重重嗎?是!但也真的有辦法改變.
    ——阿琬首先陳述一下我個人觀點:如果父母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可以一手帶大自己的孩子,當然是最優選的養育方式啦。但如果因為工作、身體狀況或其他原因需要老人輔助養育孩子,想要解決隔代教養帶來的種種問題,這其中的重點就是——「老人輔助」&「父母主導」。
  • 發脾氣是本能,懂收斂是教養!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教養,就看他對待親人的方式。 因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絕不會用壞脾氣來折磨身邊人。 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因為習慣了被愛。 著名作家史鐵生,自從雙腿癱瘓後,脾氣就變得暴怒無常,平時會突然砸摔東西,狠命捶打雙腿,喊著:「我活著有什麼勁!」
  • 【「親」在家庭系列】隔代教養——和諧的家庭關係
    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是祖父母對孫輩的溺愛與代勞,探究的原因有幾個層面:(1)彌補心理-祖父母似乎要把自己因條件限制對第二代關愛不夠的愧疚,在第三代身上得以彌補,要把自己退休後的閒暇在照顧孫兒女中得到充實。
  • 53本經典教養好書,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專家葉壯老師,結合大量心理學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和多年親子教育研究經驗及親身育兒經歷,立穩2大教養根基,圍繞3個人生維度,打造21個日常生活妙招提煉出一套幫孩子建立獨立資本的完整體系,針對當下社會普遍性的養育難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為所有遇到養育困境的家長提供參考和指導。
  • 【親子教育】正向教養 養出不怕難的孩子
    另一位女同學則說:「壓力是有大一點,不過專心點還是可以做得完。而且我爸說這老師很猛耶!」  如果你是這班的家長,想給孩子什麼樣的引導?  最近臺灣教養熱門關鍵詞肯定是「媽寶」,他們被愛很多,但生活力、思考力、問題解決能力跟學習熱情卻不高。有陣子教養看重「自尊」,父母過多的讚美卻讓孩子面對挫折更顯脆弱。
  • 3歲教養對了,孩子一輩子就對了
    2歲的混亂,孩子終於迎來了3歲,他們又呈現了另外一種面貌——溫柔的反抗。很多父母在這時不再恐懼育兒,因為他會表達會做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如何抱孩子,不用去猜孩子需要的是牛奶還是水,也不用追在孩子身後,這是屬於溫柔的方面;但是因為自我意識漸漸增強,他進入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必然出現種種逆反行為,這時屬於反抗的一面。如果說前兩年,對孩子的教養重點放在「養」,那麼從3歲開始,重點就應該放在「育」上了。但是,3歲左右家庭教養現狀並不那麼樂觀。
  • 別讓隔代教養演變為家庭戰爭
    三、祖父母與父母之間的衝突  如果是由祖父母主動提出要照顧孫子女,那麼祖父母與父母之間的衝突和抱怨會比較少一點,畢竟是出於本身的意願。如果是父母主動將孩子託付給祖父母照料,祖父母就比較容易產生抱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也有一些「擺不平」的問題,比方說:哪些花費是祖父母要支付、哪些是父母要補貼?
  • 做一鍋好湯要調味,養育一個健康又優秀的孩子,也需要糖、鹽和鈣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問題都很是重視,也吸納了很多新式理念,可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教養孩子就像做湯,需要調好味,才能色香味俱全,營養又健康。有的孩子一直都在嚴厲的管教下成長,家長堅信「嚴父出孝子,慈母出敗兒」,總是嚴厲要求、下命令,不給孩子好臉色,永遠是嚴厲、有權威的。
  • 教養是裝不出來的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前言教養不是天生的,但是也不是後天能裝出來的,而是從小養成的,教養滲透在他的一言一行之間,微小的細節就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教養。3、好的習慣是一個人自律優秀的體現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無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好的習慣是一個人自律優秀的體現,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可以促使一個人更好地向前,而相反地,壞習慣的養成則是腐化劑,是教養不好的暴露。
  • 挫折的教養世代,需要被肯定的正能量─《教養的真相》
    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以下分享王宏哲在《教養的真相》書中的序言:挫折的教養世代,需要被肯定的正能量!2017臺灣十大風雲作家、2018博客來暢銷作家冠軍、2019博客來暢銷作家十大、《教養的真相》榮登2019博客來親子教養類銷售冠軍。
  • 對於孩子的教養問題?楊穎這樣說
    論教養和氣質教育不能通過一個人的外在素質來體現,而要通過他的內在素質來體現,受過教育的人比沒受過教育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青睞,受過教育的孩子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青睞。楊穎是每個人都應該熟悉的明星。她可以說是氣質明星,她很早就開始出道了,現在滿打滿算的努力很多年了。
  • 關於教養,你需要知道的幾個真相
    排版:咚咚 | 一位熱愛教育的90後姑娘圖片:來源網絡導語:真相殘酷,不等於教養沒有規律可循。任何時候,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持續不斷的學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儘可能多的了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獨特性。
  • 鄭爽「坐姿」又被吐槽,腳踩凳子不是頭回,是真性情還是沒教養?
    首先,就場合而言,鄭爽的&34;自然是不合適的,當然,小編沒有過腰傷,也不便探討爽妹子不顧形象的坐姿到底是為了緩解腰傷的無奈之舉,還是只是配合團隊的炒作。但無論出於何種原由,個人認為,在這件事上,和真性情還是扯不上邊的。
  • 教養是你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遞筆時筆尖要朝向自己,和女士握手時的紳士手,接話筒時會根據性別得體的肢體接觸…… 朱一龍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一路走來,好教養為他在圈裡圈外贏得了好口碑。 教養就是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親子教育】從電影中學兒童教養
    她嘗試要打開姊姊艾莎關起的那扇房門/心門,後來她嘗試說服姊姊讓她與王子成婚──雖然這造成了不好的後果,但是她沒有退縮,反而想辦法化解,無論阻隔在她眼前的,是冰天雪地、長路迢迢,還是艾莎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態度。  現在的教育常常鼓勵我們要成為那個特別突出的人物,要有個人色彩,但有時候也別忘記,就算才華橫溢,可是做事總是半途而廢、無法負責任地堅持到最後,那也是徒勞無功。
  • 這樣教養孩子有效果嗎?
    從表面上看,父母是在教育孩子,顯然,父母自己沒有做好示範,脫離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沒有好效果。怎樣教育,才能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呢?你是不是也像其他家長一樣,想知道下面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比如:怎麼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怎麼給孩子確定學習目標?怎樣處理孩子之間的霸陵和衝突?如何區別「死記」和「背誦」在學習中的意義?
  • 升旗儀式上杜江全家脫帽:有教養的孩子,別人看得到
    我們每個中國公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記得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嗯哼需要外出尋找和爸爸中午要吃的食物。節目組事先給小朋友們設置了一些成功路上的阻礙,被嗯哼小朋友碰上了。我是中國人,我要驕傲的告訴全世界。我的身後是偉大的中國。這是多好的教養啊。沒有教養的孩子,前途堪憂我有一個同學,小時候老愛欺負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在學前班的時候,他要我頭往下倒著從田埂滑下去。那時候的我膽小懦弱,他說的只能照做。滑到下面的時候,臉上有被青草劃傷的小口子,我的頭有一瞬間的懵圈。
  • 蒼井空高調曬娃,評論區卻炸鍋了,教養是孩子一輩子的修行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對於公眾人物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既要受得了鮮花和掌聲,也要經受詆毀和污衊。網友素質自古就層次不齊,拋去她以前的經歷,作為媽媽還是很同情她。從她刪掉作品的那一刻,相信她已經做好成為好媽媽的一切準備了。成為一個媽媽本身就是很偉大的事情。
  • 學者深町英夫:中國既已富強,還需要國民素質和身體教養嗎?
    界面文化:從發起運動之初,蔣介石就強調需要以日本作為學習榜樣。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教養身體的動機都和西方文明的正面衝擊有著脫不開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身為「文化他者」的東亞國家在落後時的一種應對之策。日本在國家轉型之際,是否也曾有過類似新生活運動的政治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