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問題都很是重視,也吸納了很多新式理念,可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教養孩子就像做湯,需要調好味,才能色香味俱全,營養又健康。
有的孩子一直都在嚴厲的管教下成長,家長堅信「嚴父出孝子,慈母出敗兒」,總是嚴厲要求、下命令,不給孩子好臉色,永遠是嚴厲、有權威的。
有的孩子從小就在溺愛中長大,家長和顏悅色,孩子對父母也有強烈的親子依戀,但做事以自我為中心,總是想方設法達成目的,不顧他人。
還有的孩子,家長情緒好,也會用行為引導,但只要遇見困難馬上就包辦代辦。孩子缺少獨立性,沒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0101教養孩子,家長們踩中的那些誤區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的答案是:「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鹽和鈣同時調味。」
每個家庭情況都不同,不存在最好,但一定要適合孩子,有鹽有糖有鈣,至於方式可靈活而動。讓孩子得到適當的愛和關注,做事有原則,遇事能獨立,這才是理想中的狀態。
可家長或多或少會走彎路,踩中誤區。
誤區一:只給孩子「糖」,不給「鹽」和「鈣」
尤其現在的家庭中,孩子的待遇基本沒得說,但也要時刻反思。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允許孩子遲到,孩子遲到了,第一個想的問題居然是留不留飯,早上吃什麼,飯涼不涼,而不是注重時間觀念,和老師溝通遲到緣由。
甚至有的家長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太小起不來,晚一些沒關係。
給了太多的「糖」,不經意間就溺愛了孩子,使其處在無秩序的環境中,無形中覺得時間觀念不重要。
前幾年家長還在呼籲給孩子減壓,這種想法沒錯,但實際上真的有減壓嗎?只是多了一些實踐類的作業,讓家長也參與進來。
然而,有的家長習慣包辦,孩子什麼也沒有收穫到,白白浪費了學習機會。
很多家長心底裡知道要加「鹽」,加「鈣」,讓孩子在體驗中收穫獨立和規則,但一直本能地包辦代替。
減負並不是減能力,而是給他多體驗的機會,多給一些「鹽」和「鈣」。
做一鍋好湯要調味,養育一個健康又優秀的孩子,也需要糖、鹽和鈣,這才是平衡。
誤區二:學習好就代表一切都好
時常聽見家長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都不用管」。
其實最好的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孩子學得再多,也只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裝得越滿,危險係數也更高。
一個只會學習的「書呆子」,將來進入社會未必能順風順水。
有家長分享說:「看見很多孩子周末穿梭於補課班,自己都替孩子累,她想好了,孩子不跟別人比,該放鬆就好好放鬆,該學習就學習,鬆懈一點就要受罰。」
她家孩子一直在班級裡名列前茅,想必也與此有關。
孩子擁有學習的勇氣,點亮一盞燈,才能看清前方的路,知道自己在哪,該往哪兒走。
誤區三:高知父母不等於高質父母
認識一個博士後家庭,爸爸媽媽都是高材生,言談舉止上盡顯禮儀,說話也很斯文、有條理。
但他們碰到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孩子快3歲半了,一句話不會說。
原因是雙方都在主攻學業,這個孩子是意外懷孕的,出生後夫妻二人對他關愛有加,但更多的是知識道理上引導,不會玩,更不會給孩子創造自由體驗的空間。
孩子平時說話少,也沒有和爸爸媽媽進行有效的溝通,語言發展自然就遲緩了。
後來兩人帶孩子去看醫生,經過指導,學會了高質量陪伴、積極互動,在孩子的教養中加了一些「糖」,這才均衡了孩子的「精神營養」,孩子慢慢開口。
只有遵循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才能掌握規律,讓孩子完整成長。
高學歷並不代表有適宜孩子成長環境,孩子遺傳的只是天性,後天環境影響的是行為。陪伴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父母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0202如何給孩子的成長正確加入調料?
1、嬰幼兒時期加「糖」,給足愛和關注
0-3歲,家長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發洩情緒,但在行為上多關注、多規則。
那些嬰幼兒時期有家長的陪伴,有足夠「糖」的孩子,體驗感更強,收穫更多。
認識一位家長,從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帶著他遊山玩水。留學回來的她,總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愛和鼓勵,孩子也是我們眼中贏在起跑線上的樣子。
3歲時,他就在一次親子活動中和媽媽一起演講了,雖然有的是家長幫忙的,但孩子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顯得包容有愛。
「我從來不會在孩子玩的時候反覆強調要去學習,也不告訴孩子只有學完習才能玩什麼,玩就是玩,學就是學,跟著計劃走就好。」
2、加鹽,讓孩子面對挫折
成長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見困難和挫折,這時就不能再加「糖」了,而要加「鹽」。這個「鹽」雖然讓傷口更疼,但也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
前段時間看過一段視頻,一個山裡的孩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裡,跟著爸爸提著手電,爬到山頂上網課、寫作業,因為只有這裡有網。
陪著孩子一起體驗適應環境,會讓他更順利地「生存」。
為了學習創造環境,而不是指責孩子學得不好,抱怨自己給孩子的不夠,這種態度值得學習。該「敲」醒孩子的時候,就要「狠心」敲醒,不要「留情」,這是為了以後好。
3、補鈣,幫助孩子獨立
「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不到可以來找我。」
我平時在家帶娃也比較省心,孩子在一邊玩,我就刷刷視頻,做點自己的事。每次孩子跑過來,就馬上放下手機認真聽,效果還不錯。
掌握好各種調料的度,會讓孩子收穫一個恰到好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