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不大的城,卻似一位多面麗人,很難用一句話概括她的風貌。
坐標裡的漢中
十七歲遠離家鄉去南方上學,同學們來自天南海北,相互問起籍貫,我答陝西漢中。「你們家是不是住窯洞?給我們扭一個秧歌吧!」頓時令我有些錯愕,只好耐心解釋:三秦大地,陝南的風土人情與陝北、關中大不相同。然而,腦海中早已貼上標籤的同學們對此似乎並無太多興趣。
景觀裡的漢中
中學時,班上來了一位籍貫銅川的插班生。冬季坐著綠皮火車穿過秦嶺,映入眼帘的是綿延不絕的綠色田野。她跟我們說:「馬上就不打瞌睡了。以前,我都不知道冬天還能看到綠色的莊稼和樹木。」
大學時,一位武漢的同學暑期來漢旅遊。遍布各地的江河湖泊以及隨處可見的池塘荷田讓她吃了一驚:「你們這裡一點都不缺水嘛!跟武漢差不多,就是平原小一些。」我說:「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就是發源於我們漢中,在你們武漢匯入長江的。」她接口:「君住漢江頭,我住漢江尾。」
幾年前,陪一位桂林老同學在初秋時節遊覽武侯墓。從市區到勉縣,一路軟水溫山,頗似江南。在定軍山上看到一簇簇火紅的救兵糧,他驚呼起來:「我們桂林老家漫山遍野都是!一直以為你老家是北方,這就是南方啊,除了氣溫比桂林低一些。」
飲食裡的漢中
初入大學,以為我是吃小米、饃饃長大的南方同學比較關切:「吃得慣大米嗎?」答曰:「在家天天吃米飯,就是南方的菜有些清淡,再多些麻辣就更合我口味了。」陝西同鄉會節假日組織聚會,大多也是羊肉泡饃或各類麵食,漢中人米麵皆宜,自然不在話下。
記得第一天帶桂林老同學去中營壩巷的鐘樓黃家麵皮店,怕他吃不慣,叫了一個小碗。一口下去,直呼好吃,第二天還來這家要了一個大碗。我們饒有興致地比較了一下桂林米粉和漢中麵皮的異同:從前都是家家戶戶手工製作的,滷水是米粉的靈魂,調料是麵皮的靈魂。
文化裡的漢中
秦嶺以北,關中八百裡秦川是秦文化;巴山以南,川渝地區是巴蜀文化;夾在二者之間的漢中盆地,卻還有楚文化的元素,因為一條河流——漢江。
歷史上,漢江是可以通航的,直達武漢,明清時期空前繁榮。聽老輩人說起,早年,漢中流行過漢劇,舊稱漢調,俗稱「二黃」,就是從武漢傳過來的。
如今,秦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在這裡融合共生。有著「漢人老家」雅稱的漢中,伸展開她博大的胸懷,在學習中包容,在包容中發展,在發展中奮進。
關於漢中的面容,還有很多很多,來不及說……最美的面容,在每個人的心中。
漢中日報
作者:阮雪梅
責編:尤文博 陳 敏
製作:秋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