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的斯裡蘭卡,多了幾分海濱小鎮的雋秀。沿著西部沿海公路,從美瑞莎一路向北,踏著印度洋翻滾的海浪,頂著熱帶刺眼的陽光,我們開車來到加勒,一座泛著白光的小鎮。
加勒城堡——城市的守護者
在這座始於16世紀的古城裡,斑駁的舊城牆抵禦著南亞的風浪,守護著小鎮。這裡的建築體現著17、18世紀歐式特色。讓這座城市與斯裡蘭卡別的城市,有著明顯的區別。
這還要從加勒的城市歷史說起。早在遠古時代,加勒海灣就已經投入使用了。在14世紀的海航時代,這裡成為阿拉伯商人與東方貿易的繁榮之地。16世紀,海上霸主之一的葡萄牙人入侵,他們在加勒建立起交易站,並建造了聖克羅伊的小型城堡,作為建築防禦要塞。至此,歐洲建築藝術在這座城市滋長。
17世紀,荷蘭開始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成為世界著名的「海上馬車夫」。他們佔領了葡萄牙人在加勒的軍事要塞,並增建三座壁壘。他們環繞島嶼,修築城牆,用一段雙層的城牆封鎖半島靠近地峽的一側。為鞏固其在斯裡蘭卡的統治,荷蘭人在加勒巖石半島上建起佔地36萬平方米的城堡,並在其中建造城市。在隨後的一個世紀,這裡享受了一段沒有外來侵擾的寧靜時期。加勒古城一度鼎盛輝煌。
18世紀,對印度洋邊緣這座壁壘垂涎已久的英國人,打破了這份寧靜。半島淪為英國殖民地。
如今,我們依舊能見到歐洲殖民者在城市建築中的印記。荷蘭人修建的住宅與石牆、他們命名的街道,仍舊在使用中。加勒恬靜祥和的古城老街,仍舊保留著歐洲建築特色。而歐洲人修築起的城牆,不僅抵禦著外來侵略者的炮彈,也抵禦著來自大自然的威脅——印度洋上的海嘯。
加勒古城,作為至今東南亞和南亞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堡,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如今的老城裡有酒店、餐廳、酒吧、紀念品店。遊人不多,小街安靜。紀念品店裡面有很多海濱小鎮都在售賣的商品,只是這裡多了幾分南亞熱帶的斯裡蘭卡風情。
烏德勒支碉堡與燈塔——城市新名片
在老城的東南角,碉堡與燈塔為漁船與貿易者指明著方向。這裡是海上絲綢之路航道的最南端。當看見燈塔,來往的船隻即可折返向北。
烏德勒支碉堡建於20世紀,碉堡的頂部是燈塔。它也成了加勒紀念品裡最常上鏡的城市地標。高聳的椰樹環繞著雪白的碉堡。椰樹下粉色雞蛋花盛開,映襯著藍天白塔,甚是美麗。
高蹺漁夫——消失的傳統
高蹺漁夫這個名字來自Stilt Fisherman。關於他們的來歷,一說是以前沒錢買船的漁民就在近海海浪中豎起木樁,每天爬上浸泡在海水中的木樁上,手持漁竿,等魚上鉤。一說是在食物短缺的二戰期間,釣魚點人滿為患,一些聰明的本地人開始想辦法在近海另闢蹊徑。因為這種獨特垂釣的方式,遠遠看去,好似一群垂釣者腳踩高蹺站立海水中,因此有了高蹺漁夫的稱呼。
自從《孤獨星球》刊登了高蹺漁夫的照片,斯裡蘭卡在旅人們印象中就不僅只有海上火車與高山茶廠,高蹺漁夫成為新的代言人,在美瑞莎至加勒間的西海岸,他們成為了斯裡蘭卡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只是現在基本已經無法看見真正作業的高蹺漁夫了。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改變了斯裡蘭卡近海生態,漁夫們已經無法使用這種方式獲得從前的收穫,他們走向更遠的深海。
不過,「聰明」的斯裡蘭卡人發現世界各國紛至沓來的旅人都想尋找高蹺漁夫攝影,於是「假扮高蹺漁夫垂釣」成為了一種新興職業。現在的價格大約為8-20元人民幣比可拍攝1名漁夫。如果當你遇見開口就要20美刀的,一定記得砍價。
山頂上的民宿酒店——蘭卡的現代藝術
在加勒的住宿,我們選擇了一所山上別墅,本以為可以俯瞰城市風景,結果另我們失瞭望。不過倒是機緣巧合,收穫了一片青山寧靜與大自然中動物們的清新鳴叫。這是由一位斯裡蘭卡與一位比利時設計師共同打造的民宿,追隨著西方的極簡線條主義,又融入了斯裡蘭卡的色彩。
民宿樓梯走廊掛著設計師的照片。在斯裡蘭卡遇見如此具有現代設計感的一家民宿酒店,也讓我們有了小小驚喜。
酒店主人用圖釘記錄著到訪客人來自的國家。可以看見,歐洲與中國區域,已經密密麻麻被釘上了圖釘。
這個熱帶氣候籠罩的印度洋小島,生長著金黃色的椰子,稱各種動物為朋友。而加勒,是整個小島上最喜歡的一站,安靜又靦腆。潔白的建築、寧謐的小道、清澈的海灘、清新的山間,都是關於這座城市,美好的記憶。
【來源:精彩紛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